标题:比亚迪:从高端走向低端的不归路? 引言:比亚迪
标题:比亚迪:从高端走向低端的不归路?
引言:比亚迪,曾经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熠熠生辉,一度被誉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然而,最近一则消息却引发了人们对于比亚迪品牌走向的担忧与思考。一款名为荣耀版的车型上市后,订单占比居然超过了40%,这究竟是市场认可,还是品牌走向低端的开始?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在过去的几年里,比亚迪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其电动车产品在环保和节能方面一直备受关注。然而,随着荣耀版车型的推出,一些人开始质疑比亚迪的品牌定位是否发生了变化。这款荣耀版车型的成功是否意味着比亚迪正在向低端市场倾斜?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分析:走向低端市场的背后
比亚迪一直以来都是以价格亲民而又品质不错的汽车品牌而闻名。然而,荣耀版车型的成功似乎表明了一个趋势:比亚迪正在逐渐从中高端市场转向低端市场。虽然这款车型在市场上受到了欢迎,但这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品牌发展方向的担忧。
荣耀版车型的订单占比超过40%,甚至吃掉了同级别竞品的市场份额。这一现象反映出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价格实惠但性能不俗的车型。虽然比亚迪的秦Plus等中高端车型在市场上仍表现出色,但其市场份额却正在逐步缩减,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思考:品牌战略的调整与未来展望
对于比亚迪来说,追求低端市场份额的增长或许并非长久之计。虽然低端市场可以带来一定的销售额,但如果这意味着牺牲了品牌的中高端形象和利润空间,最终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品牌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战略调整和创新。比亚迪应该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品质提升,寻找发展的新路径。只有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形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论:坚持创新与品质,寻找发展的新路径
面对市场的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比亚迪需要更加注重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寻找发展的新路径。只有坚持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比亚迪应该坚持创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品牌的长期增值。
#论比亚迪前途# #比亚迪趣谈# #聊聊比亚迪# #是否选择比亚迪# #谈谈比亚迪# #探讨比亚迪未来# #闲谈比亚迪# #闲聊比亚迪# #全面解析比亚迪# #你心系比亚迪吗#
配齐“硬核”车载MCU 比亚迪半导体助力汽车强国梦
来源:中国网科学
引言:2021年开年,车市复苏超出预期,加之蓬勃发展的消费电子产业对汽车业的挤出效应,以及美国得克萨斯州暴雪天气、日本福岛地震,半导体供应链“芯痛”现象愈演愈烈,而汽车行业首当其冲,成为此次全球最缺芯的领域。
汽车供应链“准时供应”失效车规MCU不可替代
芯片市场的供应不足,宣告汽车供应链的“准时供应”失效,大众、福特、丰田、日产等多家汽车制造商被迫采取停产、减产等措施。波士顿咨询旗下智库Inverto预计,汽车芯片的短缺对于汽车产业的影响仍将持续半年甚至三个季度。美国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预计,2021年全球汽车芯片短缺将造成多达450万辆汽车产量的损失。
回到国内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中国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38.8万辆和250.3万辆,环比去年12月份下降15.9%和11.6%,表明汽车芯片供应不足,已影响到生产节奏,预计全年将有40万辆的产能受到影响。
信息来源 |中汽协
根据IHS调研,短缺的部件与MCU有很大关系,而车规级MCU芯片作为汽车电子系统内部运算和处理的核心,遍布汽车动力控制、车身控制、安全控制、行驶控制、信息处理等各个子系统,是汽车从电动化向智能化深度发展的关键。
由于车规级MCU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利润率偏低、产能堆积现象明显,并不是芯片制造商愿意投资的前沿产品线。目前中国内地车用MCU市场仍然是国际半导体巨头的天下。据IHS调研指出,目前台积电生产出货的MCU约占全球汽车MCU 70%的市场份额,全球MCU供应排名前7的MCU供应商占据98%的车规级MCU市场。这无疑给中国内地汽车产量和产业链的安全可控敲响了警钟。
打破技术桎梏国产车规MCU“芯”力量崛起
2020年中国内地MCU市场规模超过650亿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国内目前大概有100余家从事MCU的厂商。令人遗憾的是,约100个MCU厂商仅仅占据约5%的市场规模,其中大部分还集中在消费级和工业级领域,在车规级MCU市场中,中国内地生产的MCU的占有率微乎其微。
车规级MCU内地国产替代的巨大市场需求给国内厂商带来了无限发展空间,包括传统MCU厂商、甚至部分车企在内,都在积极布局车规级MCU。众所周知,2020年年底,比亚迪再次释放“重磅炸弹”,比亚迪半导体正式筹划分拆上市事项,做大做强半导体业务,致力于打造成为高效、智能、集成方案供应商。
据国内媒体报道,早在2007年,比亚迪就已进入工业MCU领域,累计出货超20亿支。2018年,其成功推出第一代8位车规级MCU芯片,现累计装车量超700万颗,实现车规级MCU国产化零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近期市场车规级MCU芯片严重缺货的现象,编辑从比亚迪半导体处获悉,该公司32位车规级MCU BF7006AMXX系列产品,分别采用LQFP48和LQFP64封装,可与业界广泛使用的某品牌DZ60芯片实现硬件兼容,目前该产品已经大批量应用于比亚迪汉、比亚迪唐等旗舰车型,且该MCU供应链稳定可靠,可大批量对外供应。
比亚迪半导体正积极推进市场化,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产业链。虽然市场在不断变化,但具有充分技术积累和产品制造的比亚迪半导体仍旧值得期待,其32位车规级MCU芯片产品也让市场看到了中国半导体厂商变革发展的魄力和希望。
无论是行业变革,还是道路荆棘,科技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国产芯片一直在各领域不断追赶进步、创新突破。与此同时,市场和行业也在主动为国产MCU技术迭代创造应用场景,推动国产MCU在普及化应用中积累与创新,促进国产车载芯片“逆袭”,逐步迈向价值链高端市场。
「挖」通龙头比亚迪 | 公司概况
前言
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比亚迪在2023年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者,实现了302万辆的新能源车销量。在技术方面,公司凭借DMI/DMP混动架构和DMO混动越野平台、纯电专属平台e3.0以及刀片电池等方面的优势,确立了行业的领先地位。
电池起家,历经二十余载终成新能源汽车龙头
比亚迪是中国汽车市场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者。公司成立于1995年,最初专注于电池业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比亚迪的业务范围扩展到手机部件和组装业务、汽车业务、光伏业务、交通轨道业务等多个领域。到了2023年,比亚迪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了302万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军企业。
公司主营业务发展历程
公司的核心盈利业务是汽车业务。在乘用车领域,公司推出了以朝代命名的王朝系列和以海洋生物及军舰命名的海洋系列,覆盖了35万以下的价格区间。中高端品牌腾势系列则在30-50万价格区间提供产品。在2022年11月,公司推出了豪华汽车品牌仰望,该品牌的定位与保时捷等豪华品牌相媲美,价格区间为80-150万。而在2023年6月,公司推出了专业个性化品牌方程豹,它定位于腾势与仰望之间,主打硬派越野细分市场。
公司已上市乘用车产品
在商用车领域,公司采取了“7+4”全市场战略,将电动车应用于道路交通领域。
公司商用车产品
在电池业务方面,公司拥有从自主研发到设计和生产电池的全方位产业链。其产品涵盖了动力电池、储能及新型电池、消费类电池及零部件,并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储能等多个领域。公司在2020年推出了刀片电池技术,并于2022年推出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公司刀片电池产品
光伏业务是公司的龙头业务,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硅锭、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全产业链技术布局。公司的太阳能业务推出了光储一体化产品,并拥有独有的硅胶技术,使太阳能组件的使用寿命可达50年。储能业务的产品主要包括源网侧储能系统产品、工商业储能产品和户用储能产品,并提供储能系统、机器人电池等解决方案,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公司储能电池产品
公司太阳能业务产品
公司储能业务产品
在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方面,公司提供创新材料、研发设计、精密智造、测试认证和智能供应等五个领域的解决方案。该业务分为三大板块:消费电子业务、新型智能产品业务和新能源汽车业务。涵盖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多元化市场。公司拥有过万名工程师,并拥有25000+专利。
比亚迪电子 3D 玻璃热弯车间
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
公司的轨道交通业务涵盖了两个品牌,分别是"云轨"和"云巴"。"云轨"是一种中运量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而"云巴"则是小运量的胶轮有轨电车。这两个品牌都采用了无人驾驶系统等先进技术,旨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城市交通领域的新方向。
公司云轨交通产品
在2022年,公司的"云轨"品牌正式推出了巴西圣保罗地铁17号线的云轨交通系统。而在2023年9月,合肥比亚迪园区也开通了"云巴"品牌的云巴线路,成为全国第七条云巴线路。
公司云巴交通产品
产品线:产品矩阵丰富,组合层次清晰
公司的产品矩阵非常完备,覆盖了各个价格区间和用户群体的需求。在乘用车产品领域,公司基于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动力类型,形成了五个主要品牌: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和仰望。这些品牌涵盖了高、中、低端不同价格区间,满足了各类用户群体的需求,产品矩阵非常丰富多元。
王朝系列主打沉稳大气的风格,主要面向家庭用户,产品价格在10-30万元区间。海洋系列注重时尚年轻化,主要吸引年轻人群体,产品价格也在10-30万元区间。腾势系列定位于中高端市场,主要吸引增换购豪华车和家庭用户,产品覆盖30-50万元区间。方程豹系列主打新能源专业个性化市场,包括硬派越野和跑车等细分领域,主要吸引注重个性化消费的人群,产品价格在40-80万元区间。仰望系列则主打高端豪华市场,目标用户是经济独立的年轻成功人士,产品价格在80万元以上。
比亚迪产品价格分布(单位:万)
公司的高端品牌定位非常明确,品牌向上布局已经完成。腾势、方程豹和仰望三个品牌层次清晰,定位明确。腾势作为过渡品牌,连接中端市场和高端豪车市场,主要面向精英、商务和城市人群,具备领先的新能源和安全技术、智能豪华产品品质以及用户生态服务体系等三大核心竞争力,在MPV、SUV、轿车和城市跑车等领域有着广泛覆盖。方程豹则填补了腾势和仰望之间的中高端新能源市场空白,定位于专业个性化用车的用户体验人群。仰望作为公司的豪华品牌,是提升公司品牌价值的关键。公司在最前沿的易四方、云辇系统、动力电池、超级车身、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等六大核心技术赋予了仰望出色的车身控制能力、安全性和卓越的动力性能,通过技术提升高端品牌和公司的价值。
销量:总量高速增长,结构“王朝”主导
凭借技术优势和行业发展的支持,公司的汽车销量保持着高速增长。自从2021年发布DM-i/p混动系统和纯电专属平台e3.0以来,公司依托领先的技术,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当年公司实现了91.4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速达到112%,实现了翻倍增长。在2022年,受益于行业持续的爆发式增长,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全球累计销量突破了186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冠军。到了2023年,凭借丰富的产品线、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公司的汽车销量约为302万辆,同比增长62%,延续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公司汽车销量高速增长
借助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公司以出色的产品实力,出口销量实现了重大突破。在2023年,公司的汽车出口销量达到了24.2万辆,同比增长333%。同时,公司依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销售网络、品牌影响力和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多个国家实现了销量冠军的地位,其全球化战略布局正在收获丰硕的成果。
2023 年公司出口销量实现质的飞跃
在公司的销量结构中,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各占一半的比例,其中海豚EV和秦PLUS混动车型的销量占比最大。2023年,公司国内汽车销量结构中,混动车型销量达到121万辆,占比为48%。在主要混动车型中,秦PLUS销量最多,达到27.4万辆,占比23%;宋PLUS销量为26.5万辆,占比22%;宋PRO销量为18.8万辆,占比16%。纯电动车型销量为130.3万辆,占比约为52%。在主要纯电动车型中,海豚销量最多,达到28.6万辆,占比22%;元PLUS销量为28.3万辆,占比22%;海鸥销量为22.1万辆,占比17%。
公司销量结构中纯电与混动基本各占一半
2023 年混动结构中主要车型销量(万)与占比
主要纯电车型销量(万)与占比
产能:国内外新增产能加速落地,助力销量快速提升
为了满足扩张需求,公司积极布局国内外的生产基地,提高产能。在国内,公司已经建设了9个大型整车制造基地,以满足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同时,为了适应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公司在泰国建设了一个能够产生15万辆汽车的生产基地,以辐射东盟地区市场;在乌兹别克斯坦,公司已经先期建设了一个产能为5万辆的生产基地,用于生产Chazor和Song Plus等车型,以辐射中亚市场;在巴西,公司建设了一个年产能为15万辆的生产基地,以满足美洲市场的发展需求。
比亚迪整车产能规划(万辆/年)
此外,公司还宣布于1月18日在印尼建设一个产能为15万辆的工厂。预计到2024年,公司的国内外总产能将达到458万辆,2025年产能预计达到505万辆。
比亚迪海外制造工厂
新车周期:新车、新技术一并落地,开启产品黄金元年
为了延续强势的产品周期,公司在新车布局上做了全面的规划。在2024年,公司将发布十余款全新车型,涵盖了皮卡、房车、轿跑等多个细分赛道,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些新车型将基本覆盖乘用车市场的各个细分领域。
公司 2024 年预计推出的新车
在2024年春季,公司计划发布一款定位为硬派越野皮卡的方程豹皮卡,主要目标是国外市场,以支持公司的大规模出海战略。另外,公司还计划在2024年上半年发布一款猎装轿跑车,其设计灵感来自保时捷帕拉梅拉,以满足对豪华运动轿车的需求。
公司混动换用底盘专利图
为了提升改款车型的产品力,公司将在2024年发布DM5.0+混动专用底盘和二代刀片电池新技术。新一代混动车型将采用专用底盘,与2024款车型完美适配,摒弃了油电兼用底盘,为车身布局提供更合理的空间,从而提高用车的舒适性和稳定性。此举将进一步提升混动车型的性能和驾驶体验。
公司刀片电池
另外,公司还将推出第二代刀片电池,预计其电池能量密度将达到180Wh/kg,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这代新型电池重量更轻,能耗更低,为车辆提供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高的动力输出。搭载这一新技术的车型将助力整个产品系列的换代进程,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