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零件巨头接连利润暴跌并且采取裁员措施。你怎么看?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不景气,汽车行业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市场出了现近30年来的首次萎缩。2018年,中国乘用车销量达到2371万辆,同比下滑4.1%。今年更是市场表现低迷。上半年汽车行业整体销量下滑了12%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9年中国全年汽车销量为2668万辆左右,同比下滑5%,而此前的预判为2800万辆。
7月份最新车企销量,上汽通用、吉利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更是分别同比下滑4.6%、25.8%和35.9%。市场的下滑可见一斑。
在汽车行业整体陷入回调期的大背景下,汽车零件巨头自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最大。其业务减少和收入利润下降幅度会更大 ,裁员自救也就可以理解了。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汽车市场下滑会持续多久,下滑多大幅度,这也让车企和汽车零部件厂商对未来无法准确预期,裁员与业务收缩也很难做出合适的决策。
不同企业根据自身利润下滑程度和自身承受能力进行裁员,是合乎情理的,但也要考虑到员工的情况以及社会的压力,做好裁员的补偿工作。
宇通客车和比亚迪哪个公司大?
断臂求生,不得不为。当前,主要汽车市场如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地汽车整车销量都在下滑,对零部件的需求自然随之下降。面对行业不景气,零部件企业缩减成本的第一步通常都是裁员降低可变成本。
为什么各国汽车销量都在下滑?第一位的因素就是人口。中国25到44岁年龄段人口自2015年已经高位回落,美国也面临着人口问题,日本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欧洲虽然因为移民和穆斯林人口增长有所好转,但整体依然不乐观。第二,就是世界经济下行,作为可选消费品的汽车也会受较大影响。第三,就是中国这一汽车市场下滑后,没有新兴市场接力。
为什么企业选择裁员?在行业不景气时,产能下降会导致劳动力和设备的使用都下降。最开始企业会缩减员工工作时间,情况更加恶化后就只能调整劳动力数量,因为设备成本已经是沉没成本,对企业盈利影响较小。打折出售设备对盈利改善不大,属于较后的选择。实在不行,企业还可能会破产关门。
裁员10%,解决不了特斯拉的远虑近忧
文|电车通
这个周末(4月14日)小通和朋友到广州某中心区的小米汽车门店试乘小米SU7,虽然新车上市已经过去超过半个月,但小米SU7的超高热度还是让小通看一次惊讶一次。
由于到店看车的客户太多,这家门店在店内拉起分流线,要求客户排队进入展车区域看车,而且上车体验内饰、座椅等,也需要排队。此外,小通在店内闲逛的时候经常能听到到店顾客讨论要选购哪个配置、等待提车时长等等,光从这番景象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印象流”地作出判断:中国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车市正欣欣向荣。
但从其他车企的情况来看,小通知道这并非常态。真正的常态可能要看特斯拉:4月15日下午,官方宣布全球裁员10%,总人数或达到1.4万人。据凤凰网科技报道,马斯克发出内部信讲述裁员缘由,包括削减重复岗位、降低成本和提升生产力等。
针对裁员计划,马斯克形容为“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痛苦了,但必须要这么做”。这只是近期特斯拉裁员幅度最大的一次而并非唯一一次,2022年特斯拉也曾裁员3%~3.5%,2023年也有缩减招聘岗位的传言。
特斯拉裁员最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业绩压力,今年1月特斯拉公布2023年第四季度财报,其营销表现、毛利率均低于分析师预期,并预计2024年的业务增长将明显放缓。特斯拉财报表现不佳,既有北美市场需求饱和的影响,也显然受到了来自中国竞争对手的压力,这家全球领先的电动化鼻祖,已经能从它的身上见到一些不妙的信号。
降价和涨价,特斯拉机关算尽特斯拉去年第四财季的表现一般,而到了今年的一季度其表现也未见起色。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特斯拉的全球交付量为38.7万辆,同比下滑了8.53%。当时有分析师批评马斯克,认为特斯拉的营销没有起到正面影响,无法帮助特斯拉保持销量优势。
结果马斯克反呛,还拿出比亚迪作为例子,表示交付量下降是大环境所致,“比亚迪销量跌得比我们还多”。不过从裁员的动作来看,马斯克似乎无法心安理得地把锅全都甩给大环境,毕竟这是4年来特斯拉首次出现单季度交付量同比下降——而上一次,也就是4年前,特斯拉正深陷“产能地狱”。
客观来说,特斯拉销量不好的确有大环境的因素,在主战场北美,纯电动汽车的销售热情有所放缓,新能源车依然蓬勃发展不假,但更多的消费者开始考虑混合动力车型。除了特斯拉外,其他几家主要的电动车品牌表现也比较吃力,Fisker面临退市,Rivian销量不佳,“寒气”正在席卷北美大地。
在另一个主要市场欧洲,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热情正在放缓,因此大众推迟了第四座电池工厂的选址,电动车的订单量也从2023年的30万辆缩减至15万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难理解特斯拉频繁调整中国市场的销售政策,希望刺激消费者获得更多的订单。
进入3月,特斯拉虽然没有公开降价,但通过权益的调整还是达到了降价的效果。具体来说,彼时特斯拉针对Model 3、Model Y等车型通过保险补贴、车漆选配优惠等政策实现让利,其中Model Y个别车型计算后的优惠额度最高可达1.6万元。
来到4月份,特斯拉继续调整相关政策,虽然之前的保险补贴没了,但又推出了新的金融政策。简单来说,旗下主售的两款车型都能享受3年免息、5年置换免息的金融政策,且首付最低可至8万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
另一方面特斯拉还有“组合拳”,通过降价可以获得更多订单,而想要“去库存”,就该涨价了。4月1日官网消息,特斯拉中国宣布Model Y小幅度涨价,三个配置涨价幅度均为5000元。
调整价格虽然是特斯拉惯常的市场调控手段,但在2024年的前四个月中频繁使用这些手段,也不难看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但也的确面临销售压力。2023年广州车展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了20万元以上产品的布局推出了多款产品,定点狙击特斯拉已经成为常态。
新车对改款,中国对手可不惯着曾几何时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会很有默契地避开特斯拉的产品区间,选择“错峰出行”的竞争方式,但这样的情况在2023年底到现在有了明显变化。除了比亚迪之外,新势力们纷纷也纷纷发难,集中在25万元的价格区间推出各种SUV、轿车产品,和特斯拉的对比和竞争也从暗地里摆到明面上。
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的品牌效应依旧冠绝同行,但无奈Model 3和Model Y的产品力在中国市场中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在电车通的一些对比节目中其实也可以见到,特斯拉的主力车型除了三电系统还保持在较高水准外,其他的产品点比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内空间、人机交互等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以往在产品差距还不多的情况下品牌效应或许能够弥补差距,但当体验差距肉眼可见,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也会出现动摇。
根本原因也不难理解,中国新能源车企的产品用的都是新的平台、新的技术、新的硬件,而且产品定义定义日益成熟,要打你特斯拉的老旧平台车型还不是轻轻松松。特斯拉必须认识到这一点,Model 3(哪怕焕新也焕新得不彻底)已经是七年的产品,而Model Y也已经上是四年,用改款去对抗竞争对手的新品,很难有明显的优势。
而近期的热门话题小米SU7,更是在操控的领域打破了特斯拉Model 3 性能版的“不败神话”,让消费者选购特斯拉的理由又少一个。个人认为小米SU7的横空出世非常有代表性意义,甚至让我想起智能手机圈子中,当年华为手机在影响力上超越苹果,成为第一国民品牌的事迹。
小米汽车的关注度超越特斯拉和华为手机关注度超越苹果之间的底层逻辑非常相似,可以理解为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力恰到好处的化学反应。而这会不会成为一个转折点也值得期待,目前小米汽车仅有一款轿车产品就创造了销量奇迹,如果旗下的SUV车型发布,那么打破市场格局、打破特斯拉的纯电动SUV垄断,也不是没有可能。
整车或智驾,只怕押错宝特斯拉在电动车赛道上的优势正在被中国对手不断蚕食,但客观来说特斯拉也没有十分在乎。从产品策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特斯拉的侧重点,近期有爆料指特斯拉不惜推迟Model 2的开发而选择在8月8日公布首款Robotaxi车型,可见依托自动驾驶能力建立核心竞争力,才是特斯拉的终极目标。
不同的地方在于,同一个愿景下过去特斯拉主要依托的产品是电动汽车,未来依托的平台可能就变成了Robotaxi。只是市场的反应可能无法让马斯克满意,Robotaxi很难称得上是改变大多数人交通出行的主流形式,这意味着特斯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Robotaxi上,结果很可能变成押错宝。
市场对Robotaxi没有足够的信心有理有据——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上都存在问题。
在产品层面,Robotaxi的难点在于缺乏足够的稳定性,Waymo、Cruise等Robotaxi公司在开放运营后闹出了不少乱子,甚至被监管方威胁要收回牌照,其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难以服众。特斯拉的Robotaxi产品虽然有FSD加持,但FSD也并非什么灵丹妙药,且Robotaxi运营过程中不确定性更大,始终需要一定时间的市场检验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
在运营上,最大的阻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哪怕在美国也不是所有自治州都允许Robotaxi上路运营,更不用说放大至全球范围。
个人认为,Robotaxi能否盈利倒是其次,而是存在的诸多限制,很难帮助特斯拉实现他们“降低硬件利润,靠软件盈利”的远大理想。
当然电动汽车本身也有自己的难题,比如说FSD能力目前只有在北美才能完整体验,而且就算在北美FSD的覆盖率也不尽如人意,为此马斯克还发过火,要求销售加大力度推销。当然如果Robotaxi产品作为电动车的补充就不存在选择问题,但特斯拉为了发布Robotaxi而推迟量产Model 2的做法多少有些舍本取末。
小通认为不妨回到“第一性原则”,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的确是来自于领先的电动化产品和FSD,而如今来看特斯拉在这两项产品上都做得还不够好。可能这一次感受到“寒气”对特斯拉来说不是坏事,躺在功劳本上太久的确会让人感到懈怠,强如特斯拉也该感受一下来自大洋彼岸的穷追猛打,清醒清醒了。
传马斯克曾希望裁员20%,与特斯拉Q1销量降幅相当!重视比亚迪们:中国车企全球最具竞争力
据知情人士称,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一度希望这家电动汽车巨头裁员20%,认为裁员幅度应该与2023年第四季度至2024年第一季度之间的汽车交付量降幅相当。
本月早些时候,特斯拉公布今年第一季度交付了386810辆汽车,比上一季度下降了20.1%。
上周,马斯克宣布了特斯拉的一轮大规模裁员。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他表示,该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超过10%”。
马斯克在备忘录中写道:“多年来,我们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建立了多家工厂。随着这种快速增长,在某些领域出现了重复的角色和工作职能。”
除了销量下滑,该公司还面临着来自比亚迪等中国车企日益激烈的竞争。今年1月,马斯克曾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告诉投资者,中国汽车制造商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汽车公司”。
特斯拉越来越多的麻烦引发了人们对马斯克同时经营多项业务的能力的质疑。除了领导特斯拉,马斯克还忙于其他企业,如SpaceX、The Boring Co.、Neuralink、X和xAI。
来源:新浪网
比亚迪招3万人,蔚来裁员10%,传统品牌面前,新势力依然是小弟!
马上要2024年了,就在最近,蔚来汽车宣布裁员,将减少10%的岗位。按照目前蔚来汽车2.68万的员工计算,此次裁员涉及2700多人。
其实任何一家企业传出裁员的新闻,都不是好新闻。这一方面说明企业正在快速转型,可能有些岗位已经不需要了。另一方面说明企业发展不理想,裁员后可以立马降低支出,减少亏损。
对于裁员这件事,李斌自己也表示,“只要能发出工资,轻易不干裁员这事”。但这肯定是一种自嘲的说法。虽然根据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其今年上半年,蔚来营收为194.5亿元,同比下降3.74%,净亏损高达109.26亿元,同比扩大139.1%,成为国内亏损最大的车企。
但是从长远来看,蔚来依然很强势。因为蔚来今年交付了5款全新产品,在成交价30万以上纯电市场获得了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蔚来抢走的几乎都是BBA的用户。
另一方面,李斌的公开信中还说,要确保3个品牌9款车型的如期上市。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蔚来的3个品牌,大家其实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分别是蔚来、阿尔卑斯、萤火虫。
蔚来已经很高端了吧,但阿尔卑斯更高端。阿尔卑斯是蔚来旗下的高端运动汽车品牌,主要针对追求极致性能和驾驶乐趣的消费者。
而萤火虫是蔚来旗下的亲民智能汽车品牌,采用轻量化设计和高效电池技术打造小型、微型、紧凑型等多种车型,主打10万级市场,未来将与比亚迪海豚等竞争。其产品将拥有高颜值、高性价比和高智能化水平。
我估计,今后萤火虫品牌将成为蔚来品牌新的利润增长点。所以虽然蔚来宣布裁员10%,但我依然很看好蔚来。
但是与蔚来汽车的裁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正在大举招聘。比亚迪2023年校招总人数超3万人,其中校招硕博占比60%以上,属于研发人员占所有校招人数的80% 。同时,一项调查显示,比亚迪成为2023届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搜索关键词,特别是在985/211院校以及海外院校中,搜索频率名列前茅。
据悉,目前已拥有超6.9万名研发工程师(数据2022年财报,不含今年应届生),2022年,比亚迪研发投入总额为人民币202.2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4.77%。
所以新势力品牌和传统品牌一对比,就能发现新势力品牌其实在整体实力上,包括抗风险能力方面依然是比较薄弱的。
最初新势力品牌凭借电动化的迅速转型,确实抓住了时代机会。但是当传统品牌反应过来,纷纷加入竞争的时候,新势力品牌的优势就逐渐消失了,反而是新势力公司的短板被放大。但是到目前为止,市场依然还在洗牌,很难说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