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驾驶辅助怎么样?用海豹雨天跑高速,实测一下你就清楚了
海豹的驾驶辅助,就目前我试驾过的L2级别的驾驶辅助来说,这套驾驶辅助不算差的,但是也不是最好的,算是一个中等水平,平时在路况比较好的时候,用一用其实问题不大,这一趟跑高速在用的过程当中,喵哥我就发现这几个问题。
机械逻辑明显首先就是大家常说的画龙的事情,这个是比较明显的。一到过弯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打方向的逻辑,它就不像我们人打方向的逻辑。
比如我在开的时候,前方看到有一个弯道了,那么我的逻辑,我会把方向慢慢地打过去,到一定的角度保持,然后让它平稳过弯。
但是它还是属于典型的机械逻辑,就是在过弯的时候,它是走一点直线打下方向,走一点直线打下方向,边走边打。
它不像我们,我们会看到三步以外的东西,它只会看到一步以外的东西,所以,这种机器逻辑非常明显,就是属于走走画画这么一种状态。
驾驶辅助受限于算法所以给你直接地反馈回来,就是感觉它在画龙,尤其是遇到雨雾天气的时候,估计也有可能是传感器上面,沾了雨滴之后,有些传感器可能反应没那么灵敏,就会出现画龙的情况。
所以我开了这么远的高速,从实际测验来看,比亚迪目前驾驶辅助,其实可能是受限于算法和感知设备。
比如雷达摄像头方案,确实还是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尤其是遇到路况稍微复杂一点的时候,雨雾天气,然后能见度差的时候,会出现画龙的情况。而且有时候画龙的弧度会越来越大,所以大家在用的时候,还是根据路况去使用吧。
有时候这个路况不太好,尤其是地面标线不清楚的时候,出现画龙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自己介入,不要让它再去做驾驶辅助了。
理性看待驾驶辅助当然这一块,我希望比亚迪,在下一个版本或者之后的版本,会有更大的改进,毕竟目前它的驾驶辅助,底盘还是对于它的这个动力,它的三电系统来说,还是一个短板。
这一块,希望能够快速补足,这样,把这两个短板补足之后,其实比亚迪会越发地趋于完美。当然目前在L2级别这种驾驶辅助情况下,也希望大家理性去看待,尤其是在用的时候,它总归就是一个驾驶辅助。
始终要明白一点,我们人还是第一位的,一定要保证你的人占据主导地位,然后把驾驶辅助当成一个辅助,在路况比较好的时候,它能够减轻你的疲劳驾驶感。
在能见度不好的时候,尤其是在接近夜间,有些车子没有开灯,这个时候又看不清的情况下,通过这个驾驶辅助,可以及时感知和发现前方的车辆。
这样的话,甚至它可以帮你自动刹车,自动减速,避免追尾或者撞了其它东西,这确确实实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驾驶的安全感。
总结好了,这就是我这次开海豹,从它的驾驶辅助给大家聊一聊,在目前整个市面上在售的L2级别驾驶辅助,其实大体也都是在这个水平。
在这一块,我希望车企也还是稍微慎重点,因为毕竟这个东西,还是关系到我们驾驶的核心安全,一定要慎重又慎重。
“难上加难”双面侧柱碰试验 比亚迪CTB技术挑战成功
近期,国内汽车安全类测试栏目TOP Safety为验证CTB技术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意义,以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次新能源汽车双面侧柱碰试验。该试验通过模拟真实严苛的场景,测试新能源汽车叠加两次侧柱碰后整车的被动安全性以及电池安全性。
搭载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比亚迪海豹在TOP Safety双面侧柱碰试验中,挑战了主驾驶侧柱碰试验,副驾驶后排侧柱碰试验,以及两次侧柱碰后的电池包复用试验,顺利通过了挑战。
双面侧柱碰试验挑战难上加难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相比传统燃油车除了要考虑整车结构和乘员保护安全性,还要考虑整车碰撞发生后的电安全,而侧面柱碰相比起正面碰撞,碰撞点更集中,碰撞面积更小,会对车辆产生强大的“切割力”,这对底部装了电池包的新能源汽车来说考验难度极大。
本次试验采用了双面侧柱碰的形式,在单次侧柱碰的基础上极大的增加了试验难度,模拟更极端的连环撞击工况,对于新能源车型的考验难上加难。
比亚迪海豹CTB顺利通过挑战
比亚迪海豹CTB在本次双面侧柱碰挑战中,使用同一台车,在一次标准侧柱碰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侧面柱碰。第一次碰撞试验,比亚迪海豹整车以32km/h的速度和75°的角度,撞击254mm钢性柱,随后同一台车进行叠加第二次碰撞试验,以副驾驶后排撞击点进行侧柱碰试验。
双面侧柱碰试验(第一次侧柱碰)
双面侧柱碰试验(第二次侧柱碰)
试验结果显示,比亚迪海豹整车结构最大变形量183mm,相比传统燃油车平均300mm左右的变形量,搭载CTB技术的海豹最大变形量减小了120mm左右。表明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很好地提升整车结构强度,确保从前到后各个撞击位置的结构安全。产品安全性得到有效验证。
比亚迪海豹试验数据结果
相比传统车身结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的车身纵梁缩小了前机舱与乘员舱之间的高度差,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材料本身的强度优势,并为力的传递提供更顺畅的路径。全平底板设计,让海豹的白车身侧向传力结构更稳定、更连贯。
乘员保护方面,在CTB的结构安全基础和气囊缓冲保护下,整车中三个乘员保护指标也全部达到满分,最大化保护每一个用户的生命安全。
电池安全部分,两次碰撞后电池包仅在边框产生轻微变形,带电部分无损伤,电池包主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形,电池包没有出现漏液、起火,整体结构稳定,并且在碰撞瞬间,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立即执行高压断电保护策略,高压系统电压在碰撞后的820毫秒内,迅速下降至安全电压区间内,有效保证驾乘人员生命安全。
为了进一步测试电池包的安全性与稳定性,TOP Safety还对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项更难的试验,将参与了两次侧柱碰的电池包重新装入另一台新车后,车辆可以正常启动、安全行驶,证明碰撞后的电池包功能性一切正常。
比亚迪海豹双面侧柱碰后电池上电成功
伴随着汽车消费的逐步升级,人们越来越关注深藏于汽车外观之内的安全性能。此次双面侧柱碰试验中,比亚迪海豹通过刀片电池和CTB技术的搭配,使得车身具备充足的吸能空间及更顺畅的能量传递路径,在整车安全和电安全上表现优异,以卓越的安全性能,成功通过了测试。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
CTB技术以“电池车身一体化”为核心设计理念,并且在“蜂窝”中找到灵感,结合刀片电池独有的长方体结构和超级强度,衍生出“类蜂窝铝”结构,带来电池成组技术里程碑式的革新,通过将刀片电池包与车身刚性连接,二为一形成完整体,将地板(电芯上盖)-电芯-托盘三者与车身集成,形成高强度的“整车三明治”结构。
在CTB技术加持下,刀片电池包与车身集成后,宽包电池作为刚性体结构件加强了车身环形结构,同时优化电池包边框结构设计,电池上盖、电芯和边框参与整车传力,进一步加固底盘结构,平衡整车重心,使整车强度大幅提高,安全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此次TOP Safety双面侧柱碰试验中,比亚迪海豹通过试验证明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安全性,搭载了CTB技术的比亚迪海豹,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安全和电池安全,进行了一次有力的回答。
比亚迪这次碰撞试验,再次逼急欧洲人?
作者丨潘磊
“当欧洲汽车制造商意识到比亚迪这个挑战者的真正实力时,欧洲人的自满情绪可能维持不了多久了”。
华尔街投行伯恩斯坦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欧洲制造商总是以为潜在的挑战者至少需要20年,才能在欧洲站稳脚跟,“这让他们低估了很多风险”。
Evercore ISI的报告则解释了比亚迪活力四射的原因,称其可能是“这个星球上垂直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汽车制造商”。
比亚迪在汽车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来自于一场不可思议的碰撞测试。
近期,国内汽车安全类测试栏目TOP Safety,对比亚迪海豹进行了一次新能源汽车双面侧柱碰撞试验,以验证比亚迪的CTB技术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意义。
在试验中,搭载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比亚迪海豹,通过了主驾驶侧柱碰试验,副驾驶后排侧柱碰试验,以及两次侧柱碰后的电池包复用试验。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最大卖点,就是其整车三明治结构,刀片电池既是能量体又是结构件,不仅从物理角度拓展了电池容量空间,同时也增加了车体刚性,显著提升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
考虑到欧洲的碰撞测试项目还停留在燃油车的碰撞项目层面,这次双面侧柱碰撞试验再次验证了海外媒体对欧洲车企发出的警告——比亚迪将引领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广泛且不祥的威胁”。
的确,欧洲人喜欢把所谓的“威胁”挂在嘴边,但在电动车这种硬科技领域,“嘴炮”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种双面侧柱碰试验有多难。
侧柱碰试验“难上加难”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方面不一样的一点在于,需要在考虑整车结构和乘员安全的同时,还要确保碰撞后的电安全。
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好像车子的“正面碰撞”看起来更加吓人,但实际上车子在正面往往有非常多的碰撞缓冲设计——这跟车子前方的空间相对充裕有关。
但车子的侧面就需要额外关注了。
因为侧面其实难以布置被动安全装备,或者吸能设计,因为空间太狭窄了。
在这种情况下,侧面柱碰的碰撞点往往更集中,碰撞接触面积更小,也因此能够对车辆形成一种横向“切割力”,对车身造成破坏。
尤其是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车身底部搭载了电池包,所以侧面柱碰对电池包的安全是一个极大考验。
但比亚迪又加了难度——通过双面侧柱碰,以验证海豹CTB在更极端的连环撞击工况下的安全表现。
这非常难,堪称难上加难。
但试验结果显示,海豹CTB扛住了这种极端碰撞测试。
经历两次碰撞,电池包仍可装车就走双面侧柱碰试验的具体流程是,一台比亚迪海豹CTB先进行一次标准侧柱碰,然后进行第二次侧面柱碰。
在碰撞试验中,比亚迪海豹CTB以32km/h的速度和75°的角度,先后两次完成碰撞试验。
两次碰撞过后,比亚迪海豹CTB的整车结构最大变形量为183mm,显著低于传统燃油车平均300mm左右的变形量。
这表明,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确实大幅提升了整车结构强度,进一步验证了整车安全。
比亚迪海豹试验数据结果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有点类似于业界流行的“滑板底盘”,完全发挥了材料本身的强度优势。
另外,CTB一体化结构的全平底板设计,拓展了车内空间,实现了更好的操控性能。
有了CTB的结构安全,再加上安全气囊的缓冲,参加碰撞试验的比亚迪海豹CTB中三个乘员保护指标全部达到满分。
关键的电池包也几乎未受到影响,没有漏液、起火。
另外软件系统安全也获得了验证。
碰撞瞬间,车辆的BMS立即执行高压断电保护策略,确保驾乘人员安全。
但这还不是全部。
TOP Safety把经历两次侧柱碰的电池包重新装入另一台新车,车辆依然可以正常启动并安全行驶。
欧洲品牌“望而生畏”?6月新车上险数显示,乘用车销量为196.9万台,其中新能源车达到了65.3万台,渗透率为33.2%。
这表明至少在中国,人们已经接受了新能源车。
但与此同时,度过了最初关注续航里程、后来关注智能网联配置的阶段后,用户的需求开始逐渐回归车子本身的基础性能,其中就包括至关重要的安全性能。
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相对于人们熟悉的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貌似更加“脆弱”一些。
某种程度上,这跟新能源车使用动力电池这种能量体有关——一旦车身结构或者电池不安全,车子的安全性能将无法保障。
对于比亚迪来说,刀片电池把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又从车身结构层面强化了安全性能。
TOP Safety的双面侧柱碰试验结果表明,即便是在极端工况下,刀片电池和CTB的组合也能确保安全。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结构
欧洲人的看法是,日系车和韩系车曾经通过“廉价车战法”,在中低端市场建立了市场地位,但根本无法撼动德系高端品牌的江湖地位。
但不同的是,来自于以比亚迪和上汽旗下的MG为代表的中国车企的新威胁,比几十年前日系和韩系带来的竞争要危险得多。
这些中国车企发起的这一轮市场攻势,目标不一定是奔驰、宝马和奥迪,但却足以让大众和雷诺这样的品牌望而生畏。
“比亚迪已经是全球新能源车的领导者。”Evercore ISI在一份报告中说,这不是比亚迪是否会占据市场份额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实现这一点,以及占据多大份额的问题。
这不难理解——TOP Safety的双面侧柱碰试验表明,比亚迪在所有技术环节都没有所谓的“短板”,也以此正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攻城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