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长安十一中是高中还是初中

长安区第十一小学开展第十八届“西安读书月”全民阅读活动

杜公祠位于少陵塬上,为传承经典,长安区第十一小学利用这一地域文化优势开发了《城南诗韵》校本教材。本学期充分考虑学科融合的教学活动需求,十一小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研发设置了“城南诗韵”综合实践活动。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恰逢第十八届“西安读书月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阅见花开,丝路共读”。为进一步丰富我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结合本次世界读书日和西安读书月活动活动,十一小学子走进杜公祠,拜访先贤,传承经典再创新。

一、拜谒杜甫

参加活动的师生整理衣冠,对 杜公祠内的“杜甫相”行拜谒礼。

二、杜甫的故事

老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其中,看来同学们已经细细的阅读了《城南诗韵》校本教材。

三、诗品杜甫

学生争相背诵《城南诗韵》中杜甫古诗《望岳》、《春望》、《赠花卿》、《绝句》等,还有的同学对古诗进行自我解读,既有杜甫诗的真意,又有自己的时代见解。

同学们驻足欣赏长廊上的一行行动人诗句!似乎跨越千年,正和那些诗人在聊天。

四、诵读传真情

吟诵社团的学生以古韵形式吟唱《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和《春夜喜雨》,动人的吟唱回绕在杜公祠里、少陵塬上。

活动结束,同学们深感收获多多,表示要继承杜甫的爱国精神,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书香润心,

读书是一件最美好的事情。

在读书中启智,

在读书中远足,

在读书中与先贤对话,

传承经典,

做时代需要的翩翩少年。

长安一中新校区将开建:一场八十年的教育时代接力

踏着层层台阶登攀,永葆进取之心。

01

1987年,这是恢复高考的第十年,人们的命运不再有固定剧本。

时代变幻急速,这一年,西安城有很多变化,首次开通国际长途直拨电话,由日本引进的黄河牌电冰箱生产线在黄河机器制造厂投产,陕西历史博物馆动工兴建,西安接待国际旅游人数突破30万人,第一家有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而此时的长安县,还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县,只有县城韦曲稍稍有些规模,樊川道从南部延伸到韦曲。每到收获季节,县城的大街小巷,机关单位的院落,随处可见农民碾麦、晒粮。

这年的9月,长安一中举办建校45周年庆典,校庆中重要的一项是为陈天人老校长立纪念碑。碑身的一面上写着:东盼兴中,西望户师,此地昔日一片荒野,今闻读书声音,信乎人定胜天。

长安一中,便是在这“昔日一片荒野”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1942年,陈天人被任命为校长,负责建校事宜,学校位于樊川古道,背倚少陵原。因之前有过办学经历,校园平面图由陈天人亲手绘制,长安一中教学区形成的台阶为中轴线,倚塬而建,东西四排八栋教学楼对称排布的书院式格局,从这时已具备雏形。

这是一场漫长向上征途的起点。

有学生依旧记得当时在长安一中读书的情景。那是五十年代初,一中还仅有初中,学校条件简陋,四座教学楼,三间瓦房,新盖一间教室,除此之外,学校就再也没有别的房子。老师、学生都住窑洞,点煤油灯,到了晚上,窑洞里的跳蚤咬的人睡不着。学校没有餐厅,同学们吃饭都在露天。一遇雨雪天气,同学们便戴着草帽,端着饭碗,拥拥挤挤,脚下是泥泥水水。

第二年,学校开始扩建。为了节省开支,学校师生在课余时间,自己把运到学校门外的砖背到学校中,建起长安一中有史以来学生住的第一幢非窑洞宿舍。之后陆续在原来教室下边新盖了四座教室,在东边第二层小操场上盖了近二十间学生宿舍。

到1953年,长安一中高中初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依旧艰苦。学校不通电,没有电灯,只能依靠汽灯照明来上晚自习。学校里更没有图书馆、礼堂、实验室,冬天也没有暖气……交通也不便利,学生们来自长安的各个地方,很多学生周六回家需要步行三十多里路。到星期天下午学生们背着面粉,或背着干馍从几十里远的村庄风尘仆仆地步行到长安一中。

每个人无从选择命运的起点,但教育决定了前行的方向。许多就读于长安一中的学生,因知识而改变人生之河的走向,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

即便学校条件简陋,60年代经常能见到学生在晚自习后挑灯夜战——在路灯或厕所的灯光下学习,尤其是每年的毕业班学生更是如此。

学校里不止有努力读书的学生,亦有良师。

有老师利用课余时间骑自行车到同学家中走访,跑遍了大半个长安县。回来后向学校汇报,给家庭特别困难的同学提高助学金,每月从4元提高到7元。

也有老师鼓励学生,放宽眼界,要走出去,要考北京的大学。

从建校开始,四十五年时间,时代波谲云诡,此地读书声音却从未中断。一代又一代的普通人在此,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混乱年代,有失意学生进城,在南门偶遇学校老师,相互交流近况,老师只是鼓励学生,“越是艰难,越要挺住,要学会忍耐。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

如诗中所写,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走过漫长的黑夜就是黎明。

时代最终告别混乱章节,知识之光自此照耀大地,刘震云后来在他的小说里写到,醒来后,便是新生活的开始。

1985年6月,小学升初中重点班录取考试,长安一中在全县的小学毕业生中录取100名优秀学生入校,设立两个重点班。密密麻麻的小学生云集至此,当年的语文考试,作文题大开大合,暗藏着时代的气息,题目为“昨天 今天 明天”。

那些落笔的人,从此出发。

长安一中校园也迎来一些新的改变,1983年,在小操场西边新建可容纳600域名学生的公寓楼。1984年,学校校名从长安县韦曲一中改为长安县第一中学。1985年,在南院建成一座4层教工宿舍楼。1986年在东村新建一座两层楼,一楼做小报告厅,二楼做会议室、仪器室和教室。

亲历时代颠簸的人们,最终抉择都相似,他们相信通过读书,就能改变命运。

1987年9月的校庆,受邀参加陈天人纪念碑立碑仪式的校友们,纷纷为“陈天人奖学金基金会”捐资。善意从此循环,既是感念陈天人校长以及诸位老师对自己求学时期的帮助,亦是对之后来此求学之人的激励。

第二年,134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首届“陈天人奖学金”奖励。

纪念碑另一侧,刻着一副联句——“弥望晴川十里,足供俊赏;安得广厦万间,尽庇英才”——是由陈天人校长所拟。学校建成后的第六年夏天,陈天人校长邀请教育界同仁在学校聚会,远望樊川盛景,又念及学校校舍不足,教学环境简陋,因此有感而发。

四十五年时间,蹚过时代乱流,从一片荒地开始,一群人通过不断接力,在此点燃教育火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倾囊相授,尽庇英才,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02

开放变革的气息贯穿了整个九十年代。

1990年到1992年,西安发生很多有意思的事。为了给亚运会筹款,崔健在西安举办了两场演唱会,门票定价十块钱,一个吉他社老师一口气买了400多张带学生去看崔健演唱会,这个名字叫许巍的吉他社老师后来也做了歌手。亚运会之后,全国开展第四次人口普查,西安市7区6县总人口6199552人。中国西部第一条高速公路——西临高速建成,陕西高速元年也自1990年开始,之后人们熟知的高速公路在这一年之后陆续开建。经过三年建设的黑河饮水工程一期一段胜利建成,正式向市区供水。这一年,西安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跨入全国百亿城市行列。

1991年,西安古文化艺术节邀请到当时风头正劲的小虎队前来参加,一时间歌迷趋之若鹜。这一年,国务院批准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农村实现乡乡通电。对于日后西安影响深远的二环工程在1992年开工建设。

城市化的浪潮惠及周边郊县,作为西安近郊县城的长安县,也一步步随着时代走向城市化,不过这个变化是缓慢的,长安区的故事是在新世纪之后展开,此时的长安还依旧是长安县,主要精力还在自我提升中。

时代奔涌向前,然而教育发展不均,山河间太多寂寥。即便是最靠近城市的县城,但农村人口依旧占有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偏低,与城市教育环境相比,乡村基础教育环境更显薄弱落后。

正因于此,1990-1992年,长安实施了全面的“普六达标”活动,优化强化小学基础教育,集资1500多万元,改善境内442所小学的设施条件,中小学基本建设总投资量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总和,基础教育走出了“黑房子、土台子、泥孩子”的困窘局面,经市级评估验收,达到了国家标准。1994年后又投资1.2亿元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95年的长安一中忙着校园升级改造,先是由校办工厂出资17万,在学校第三排和第四排修建新教学楼,改建学校教室。之后又对教学区主干道台阶进行全面改造,将原来青砖台阶全部改为青石板台阶。之后学校又新建实验楼,配备一间微机室。

在此上学的学生按年级从最低处开始,一步步向上,等到高三,便沿着台阶登上学校最高处。等到高三结束,告别长安一中,人生将踏入新的舞台。学校的校训——踏着层层台阶登攀——也由此而来,既来自于学校倚塬而建的地势,也来自于一座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永葆进取之心,不断向上,一步一景,踏着层层台阶攀登。

这一年的城里也很忙碌,年初东郊最大购物中心韩森寨商业大厦开业,七月份西安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封顶,十月份德福巷古建筑旅游商业一条街工程开工,历时八年,省广播电视中心建成并正式交付使用。

此时的长安,发展也不仅仅局限在韦曲,郭杜在这一年建立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

■ 上世纪90年代的绿园转盘与绿园饭店

1996年,长安一中校园的升级改造依旧在进行,在通往陈天人校长纪念碑的路上修建碑林。那些碑文一大部分来自于校友,沿途看去,有感念师恩的,有受惠于陈天人奖学金的学生,亦有在此工作的老师所撰写的碑文。

这一年,有个从陕北来西安美院上学的学生,经常在长安写生,画长安县当地的风土人情,那些庙、山、农田以及人。后来写了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歌名就叫做《长安县》。

欢迎来到1997,欢迎来到网络时代。西安火车站竖起一座巨大的广告牌——古城热线,西安人的信息高速公路,当年24块钱一小时的钟楼网吧人头攒动。

长安县的网络时代,是在1998年,当年六月,长安县电信局开始办理163拨号上网业务,当年发展用户88名。也是在同一年,长安一中从省上争取到举办奥化班的资格,设立两个奥化班,开始在全省招收优秀学生。

1999年全国化学竞赛(陕西赛区)成绩揭晓,长安一中有53人获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 11%,其中一等奖 17 人,占全省37%。曾鸿同学代表陕西参加全国决赛,开陕西省高二级学生参加全国化学决赛并获奖之先河。

所有这些,仿佛都是在为新世纪的到来蓄势。

■ 摄影 李龙胜

03

对于长安而言,新世纪的开篇是从撤县设区开始的。

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安县制,设立西安市长安区,西安城区版图向南推进战略便已确定。长安自此告别县城,开始了自己城市化的道路,从此时起,长安的城市化,也不再局限于韦曲,新区老区同步发展。

这是长安一中的辉煌时期,2000年全国化学竞赛(陕西赛区),长安一中有 110人获奖,占全省 16%。

第二年,也就是2001年,实验班首次参加高考,9人被保送录取到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27 人参加高考,全部超 670分,11人录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之后的两年,长安一中实验班依旧保持了高水准。

2004年,第四届理科实验班在当年高考中,有12人考入北大、清华4 人考入复旦大学,6 人考入中国科大,4 人考入南京大学,8人考入浙江大学,3 人考入同济大学,6人考入国防科技大学,9人考入西安交通大学。

一所好的学校,好的教育,就是帮普通人去完成梦想,走向新的天地。

有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当时长安一中求学场景,总会与同学相约去陈天人校长纪念碑那里背单词,极目远眺,便是整个长安的晚霞。霞光之中,满是对于未来的期望。

即便是时代变幻,外界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争论不休,但依旧有人坚信读书改变命运。

2004年9月,区委、区政府根据高校建设需要适时成立长安区高校建设协调服务办公室,主要负责入区高校遗留问题及建设协调服务等工作,期间完成财经学院、陕西教育学院、西安培华学院、陕西电子专修学院等4所高校建设并完善大学城南区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建设。

这便是常宁新区的前身。

2008年5月6日,国务院批复《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按照规划,西安将进一步优化主城区布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其中“多心”指4个组团: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常宁组团,即被定位为西安城市外围组团之一,承担中心市区疏散产业、人口及城市延伸功能。

2009年2月,长安区委、区政府在常宁组团的基础上成立西安长安常宁新区,同时设立西安长安常宁新区管理委员会。

此时的长安已然与之前不同,从1990年到2010年,城区面积由6.8平方千米扩展到74平方千米,扩大了10倍多。

■ 长安公园 | 摄影:郭文潮

即便是奥化班加身的光环褪去,樊川依旧留有读书声。2000年到2012年,长安一中向本科院校输送毕业生比率保持在90%以上,共有70余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

在这期间,五大名校的崛起,各个地方被掐尖的优秀学生,同样被掐尖的优秀教师,与之伴随的是失落的县城高中,那是另一个带有魔幻色彩的故事。

好的教育是学校塑造学生,而非学生塑造学校。

如长安一中,纵然有低谷时期,但它之所以被学生们怀念被认可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奥化班,而是源于陈天人校长纪念碑上那句“今闻读书声音,信乎人定胜天。” ,源于学校校训——踏着层层台阶攀登——所给予的信念:不断向上,虽然辛苦,但推动命运齿轮的人终信人定胜天。这是教育的魅力,也是一所学校最大的魅力之所在。

就如长安一中的贴吧介绍所写: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高中,还是骄傲。

亦如长安本身,从传统农业县城转身,在城市化浪潮中,一步步如攀登台阶那样,拾阶向上。从人居环境到教育配套,不断提升,一点点去缩小与城区的距离。

2018年,长安区148所中小学、121所幼儿园面貌焕然一新,省级示范幼儿园4所、市级等级园116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5%;长安一中、长安二中省级示范高中辐射强劲, 9所高中全部成功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

像是常宁新区核心区,在建造之初就已注重教育配套,相继建了长安五小、长安湖滨小学、长安绿地城小学、西京小学、长安湖居笔记小学、西京初级中学、西安湖滨中学、长安八小、长安十二小九所中小学,着力打造家门口好学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那些被护荫的孩子,开启了新的故事。一些曾经就读于长安一中的学生,后来又投身教育,回归校园,成为老师。

而故事起点的长安一中,从建校之初就一路相伴的,除了教育本身之外,就是学校不停地缝缝补补,从窑洞到大瓦房再到楼房,从尘土飞扬的土操场到煤渣跑道,再到塑胶跑道。

每一届校友,当他们回想起自己的求学经历,除了盛赞学校老师负责之外,都免不了会说一句,学校条件简陋。即便是2011年的毕业生,回想上学经历,依然免不了用艰苦来形容当时的上学条件。

有老师往年招生时遇到过这样的事,学生成绩够,家长也了解学校,但学生来看一眼之后,往往觉得学校看着条件不好,于是转投别处。

■ 图源:公众号「西安市长安第一中学」

而今,长安一中将迁建到常宁新区核心区,既解决了长安一中“地不利”的困扰,让教学环境变得更好,学生们的读书环境更好;又为常宁新区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增添助力。新建的长安一中常宁高级中学,72班规模,学位3600个;长安一中常宁初级中学48班规模,学位2400个。

时代的起伏,终要靠时代之力抚平。

在之前,学生们踏着台阶攀登,向着梦想出发。如今,一座学校,将沿着台阶登攀而上,从少陵原畔出发,前往神禾塬,开辟一片新天地。

04

2020年,七普人口数据显示,长安区常住人口为1090600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71983人相比,10年共增加318617人。

有人说,20多年时间,旧长安变成新长安,换了人间。

但不变的,始终是崇文重教之风。

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城市化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教育始终是一个区域的底气所在。

故事并未在某一刻就停止,而是不断向前。如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长安公园 | 摄影:郭文潮

2019年以来,长安区全面启动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41所学校和幼儿园,新增学位29645个。

之前,长安区中招将融入城六区的消息曾引发一阵热议。

人们既开心于喊了多年的“长安区与城六区中招一体化”的愿望成真,又忐忑融入后的中考,长安学生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但这又有何妨呢?对长安,对于常宁新区,对一所学校,对于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人们而言,无非是踏着台阶层层登攀。

动画《长安三万里》:以诗,阅读李白一生

《长安三万里》是高适的故事,是李白的故事,是如他们这样的文人雅士们的黄金时代,更是诗的黄金时代。只要诗在,长安就在。

“用动画的形式去做古诗,传达诗的内涵,将伟大先贤们的精神和风骨融入到故事里”,本着这样一个目标,《长安三万里》出现了李白、高适、杜甫、王维、哥舒翰、郭子仪、张旭、李龟年、裴十二、玉真公主等三十位重要角色,并引用了四十余首唐诗来诠释这些人的故事。

其中最动人的是诗仙李白的诗章。本文中,我们从出现在《长安三万里》中的十几首李白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将电影中有关李白的经历与形象重新串联起来,讲述李白的故事。

《长安三万里》剧照

·鲲鹏之志

电影中最先出现的、也最昂扬的一首诗为《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出现于年轻的李白干谒失败,吃了闭门羹时,懊恼的李白挥剑乱砍,但很快镇定下来,边走边将这首诗脱口而出。而鲲、鹏、白鹤等飞腾的、壮丽的、自由的意象也是《长安三万里》中经常出现的,它们和李白狂纵、放达的精神气质交相辉映,将观者从黯淡的现世抽离。

《长安三万里》剧照

鹏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其身形巨大,鹏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庄子写: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是中国古典诗歌旷达美学和哲学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见解局限的壮伟。

南宋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所收的李白作品,第一篇、也是李白最早的作品之一的就是《大鹏赋》,李白笔下的鹏有万钧之势,李白写及:

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

南宋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这只腾飞的鸟的形象贯穿了李白的一生,在李白的临终诗——《临路歌》中再次出现,只是在李白诗集中第一首长赋中洋洋洒洒写的那只生机勃勃的鸟不见了,短短几句中,勾勒的是一只由于力所不逮而中途翅膀摧折的鸟儿,再联系到出现在电影中的那句“大鹏一日同风起”,让人感到无限苍凉。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乎谁为出涕。

《长安三万里》剧照

·壮游

《长安三万里》中,年轻的高适初到扬州,李白拉着他一起去宴会上抢夺舞姬,舞姬被抢回去以后隔着船跳起柘枝舞,李白击鼓为其伴奏,并朗诵了《白纻辞·其二》中的诗句:

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垂罗舞縠扬哀音,郢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吴歌动君心。

动君心,冀君赏。

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

《长安三万里》剧照

有唐一代,扬州一直很繁荣。薛爱华写道:“8世纪中国的宝石……是一座熙熙攘攘的中产阶级城市,金钱在那里轻松地流动……是一座穿着考究的城市,一座随时可以获得最好的娱乐的城市。”扬州的繁华得益于南北交通的增长,7世纪和8世纪初,从南方到都城长安的商船数量增多,扬州因在水路上的重要位置而变得富庶。因此,电影中几次出现扬州都着力于呈现扬州的水乡风光。

《长安三万里》剧照

《白纻辞》创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前后,出生于701年的李白这时约26岁,他在20多岁的时候开始壮游,直至730年定居于湖北的安陆之前,李白游历了各种名山大川。吴越风景,江南水乡对年幼时长期居住于蜀中的李白有很大的吸引力。

李白的游历大抵和杜甫长诗《壮游》中的描述相差无几,本着开阔眼界、一展抱负的宏愿,年轻的书生们会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去到更大的世界,游历人文盛景、饱览山水清音、结识名流、为写出锦绣文章积累素材,后世将这样的经历称为“壮游”。

杜甫的壮游经历中颇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在744年时遇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白,杜甫在遇到李白的两年后很动情地在一首诗中描摹了李白的形象: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评价:“杜甫简明扼要地列举了李白形象的基本成分,这一形象为众所公认:挥翰如洒,纵饮不羁,放任自在,笑傲礼法;天赋仙姿,不同凡俗,行为特异,超越常规。包括杜甫在内的其他唐代诗人,没有人像李白这样竭尽全力地描绘和突出自己的个性,向读者展示自己在作为诗人和作为个体两方面的独一无二。”

年轻的李白形象

《长安三万里》抢夺舞姬的一段很见李白的这种纵饮不羁、放任自在的脾性。电影的演绎中,他洒脱而浪漫,为酬谢舞姬隔船献舞而挥金如土,真应了“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的诗意。

在与舞姬分开,灯火阑珊,船只渐渐隐入黑暗中时,李白感慨地念了《寄远十二首·其四》中的诗句: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

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虽纵情声色,但总有一种“岁月忽已晚”的落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绪,即便天才旷达如李白,也难免会为岁月的催逼和功业无成而在夜阑人静时感到悲切。

《长安三万里》剧照

·酒隐安陆

730年,李白结束漫游,定居安陆,地处长江之北,在现在的湖北。几年之后,他与当地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儿结婚。

电影中着力刻画了李白对是否该入赘表现出的焦灼与游移,甚至去寻访孟浩然求问当否,看起来李白似乎是委委屈屈地入赘许家,而实际上这段婚姻更不容易的是许家姑娘,李白在一首诗中自嘲:“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安陆是一个不起眼的偏僻城镇,李白出游时会去往周围地区,其中最重要的是去襄阳的短暂游览,李白在襄阳认识了孟浩然,李白对孟浩然进行了热烈的赞美,写下了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样的诗句。

在电影的演绎中,李白求问孟浩然关于自己入赘意见得到“当”的回复后,李白想起多年前登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再度发起挑战,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首诗极脍炙人口,《唐宋诗醇》评价:“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这首诗实际的写作年代为732年左右,听闻孟浩然的扬州漫游计划,李白特意去往江夏,即今武汉为其送行。

虽然这首诗写作于武汉,但是风头却被扬州抢了去,迄今为止,“烟花三月下扬州”仍作为扬州最重要的文旅宣传语之一,每年春天,无数游客追慕着诗意去往扬州。遗憾的是,这首诗写作的两年之后,李白再度经由襄阳北上,孟浩然没能为其送别,而八年之后,孟浩然病逝于襄阳,身在东鲁的李白也没能陪伴他最后一程。

今天扬州

·黄鹤楼的覆灭与永存

将视角从李白的人生线索上暂时移开。

《长安三万里》中,黄鹤楼、高适所在的梁园作为时空中的一个不变的锚点,见证着诗人们的悲欣交集的跌宕人生。

对于名胜古迹的关注是唐朝的一个极为显著的现象。学者商伟认为,唐朝时,南北统一造就了新的名胜版图,历史胜迹被重新确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地标建筑,如滕王阁、岳阳楼、镇江的万岁楼、长安的慈恩寺、岳麓山道林寺、巫山神女祠,以及重建的黄鹤楼和济南的历下亭等等,每一处名胜,都产生了一个诗歌题写的系列,每一个系列都有一篇奠基式的作品。

这奠基之作未必总是题写此地的第一首诗篇,迟到者的选择与回应,把它推上了这个位置,如王维写辋川、崔颢写黄鹤楼、王勃写滕王阁,他们以格外璀璨的诗章,成为一处名胜文本意义上的“占有者”和“奠基者”,一劳永逸地将此处名胜“占”了下来,“据”为己有,从此,“楼真千尺回,地以一诗传”,这处物质的名胜即使在空间中早被拉杂摧烧、杳无痕迹,也能在时间意义和诗、文传统中永恒。

这是一个尚文的时代,是诗的黄金时代,于个人而言,再微末的人,只要能写出璀璨华彩的词章,就能有名满天下的可能;于黄鹤楼这样的物质实体而言,它们即便早就覆灭,只要连绵不绝的诗文存在,它们就永远存在,这也是《长安三万里》最后高适所说的:只要诗在,长安就在。

黄鹤楼

·短暂的顺遂

李白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从730年到740年在政治上李白的确没有什么建树。

李白也在苦苦挣扎,但求仕之路总是失败。李白所在的时代,想要在仕途上一展抱负,主要有以下的几种办法:首先是门荫,父亲是五品以上官员,儿子可以直接入仕做官;其次是科举,即通过考试求取功名。李白作为商人之子,这两条道路都走不通。剩下的三条道路分别是从军出塞、隐居邀名和干谒亲贵,李白大抵都有涉足,并集中体现于《行路难》中,《行路难·其一》写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二》中的诗句更见李白之困顿,如“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这些诗句写作于他在长安干谒失败之后。《唐宋诗醇》评价李白的《行路难》:冰寒雪满,道路之难甚矣。而日边有梦,破浪济海,尚未决志于去也。后有二篇,则畏其难而决去矣。此盖被放之初述怀如此,真写得“难”字意出。

当然李白也有短暂的顺遂,742年,他在泰山遇见道教大师吴筠。后来吴筠被召进宫廷时便推荐了李白,李白因性格和诗文给玄宗留下深刻印象,他于是在翰林院得到了一个位置。

之前因为妻子的去世和干谒失败陷入苦闷而从安陆移居山东瑕丘南陵村的李白收到长安的传信,他欣喜若狂,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在翰林院的作用,似乎曾经为皇帝起草文件,但还可能作诗供后宫演唱,观赏者为皇帝妃嫔。

关于李白的记述可能会夸大他性格中狂诞的一面,这些记述很有传奇的味道,比如让高力士脱靴,让贵妃研磨,他经常醉酒,在权贵乃至皇帝面前行为乖张。但李白一定不会是一个“蔑视权位”的人,他显然是渴望功名的。

《妖猫传》中的李白形象,辛柏青饰演

·744年

744年是很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李白最终被“赐金放还”,这是他人生的低谷,却是创作的高峰。被打发出宫廷以后,李白写了后来被广为传唱的几首诗,如《月下独酌》、《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梁园吟》等等,当然还有那篇最著名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壮怀激烈,笔酣墨饱,气势奔放。中国诗歌传统中并不缺少及时行乐诗和饮酒诗,但此前从未有过一首诗以如此蓬勃的活力向读者述说。《长安三万里》中对此也有梦幻的演绎,李白与一众好友吟着这首诗篇,驾仙鹤进入幻境,溯自天而来的黄河之水,直上昆仑山巅,翱翔于天地之间,神游于八极之表,与仙人举酒同饮,共圣贤尽兴欢歌。

《长安三万里》剧照

《长安三万里》的演绎中李白与高适少年时就相识。实际上,他们相识的744年,李白已经44岁,高适41岁,杜甫33岁,他们相遇在高适家所在的宋州,短暂聚会的几个月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此时的李白人生的几次大起大落都已经完成,诗名远扬,高适也开始获得诗人的声名,744年以后不久,他就被举荐入京,并在几年以后政治命运突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电影中,李白说按照高适的形象写了一首长诗名为《侠客行》,这首诗的确写作于744年,但未见得是为高适所做,反而更像是非常喜欢在诗中彰显自我个性的李白的自况: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宇文所安称,李白的艺术是完全自然的、无法掌握的及近乎神灵的,即便是这样一首叙事体的古风,李白也写得激越动人,“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句抑扬顿挫,大开大合。

744年后的十年中,李白漫游各地,“依靠他作为诗人和狂士的声誉而生活”。

高适与李白

·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叛乱爆发时,李白正在东南地区,他看似是明智地待在那个安全的地方。

宇文所安写道:“李白开始自称曾预见反叛,并设法躲避,这是符合他的性格的做法。但未过多久,他就陷入了麻烦:玄宗退位之后,肃宗任命其弟永王掌管长江下游地区。但永王有自己的打算,很快组建了一支军队,以为足以在那一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王国。在沿长江而下前往扬州的路上,永王带上了李白,将他留在船上,作为其小宫廷的文学装饰。在扬州,永王的军队被击败,李白随众溃逃。李白陷入反叛的程度不清,他本人自称是被囚禁者,在军队到达扬州前就逃走了;但他还为叛军写了几首诗,至少把他们装扮成是奉朝廷之命。可能李白十分天真地相信这一点,但更可能的是他作为囚犯或通敌者写下这一虚伪的编造。”

安史之乱

在《长安三万里》的演绎中,哥舒翰兵败潼关之后,高适西逃护送玄宗入蜀,而后逐渐得到提拔,官至淮南节度使,奉命讨平永王李璘。这时他得知李白就在永王军中,书僮也向他念出了李白在永王幕中写的这几首壮大军威的作品: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选三)

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其六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瞬息万变的时局不是李白可以掌控的,李白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豪赌,最终因为永王璘的被镇压而满盘皆输。

757年初,永王军队被击败后不久,李白被逮捕了,关押在浔阳。后来他得到有限制的释放,又开始了漫游,他祈求过皇帝的谅解,最后在759年获赦,他在获赦之后写了一首,可能也他人生中最后一首欢快的诗歌,《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以漫游长江地区度过最后几年,762年,在将作品托付给朋友、大书法家李阳冰之后,李白与世长辞。

《长安三万里》剧照

注:部分内容综合自《长安诗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长安十一中是高中还是初中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