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一圈多少公里?
身不能至,心向往焉!
北京长安街一共有多少公里?
长安顾名思义就是长治久安,长久安顿的意思。他的寓意是希望人民在此街道能够长长久久的安定生活,做生意,安居乐业。
北京的第二条轴线:长安街
北京有两个轴线,一个是南北向的老城纵轴线,另一个是东西向的长安街横轴线。
实话实说,纵轴线的存在感不算太强。首先,纵轴线在紫禁城里最完整,紫禁城外都是现代化的城市片区和车行路,在这些地方纵轴线不太容易被感知到。其次,本地居民也不会天天往故宫、天安门广场、大栅栏一带跑。
而长安街作为东西向主干道,是北京城的必经之路,很多人从小就走。二十年前,我曾经每周骑着公路赛车,沿着长安街往返于石景山和建国门。
作为北京最重要的道路之一,从诞生开始,长安街就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在本文中,我们来看一看长安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长安街上过去有什么?长安街虽然大部分是建国后建成的,但追溯起来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元大都城被改造。文明门与顺承门之间被辟出一条路,取名长安街,含长治久安之意。见下图:(图片来源:TOPVIEW)
元大都局部地图
改造后的明代长安街如图:
明代长安街历史地图(图片来源: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当时长安街两端还有两个单牌楼,分别为被称为“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西单牌楼匾额上书“瞻云”,东单牌楼匾额上书“就日”。下图是东单牌楼后来的照片:
1906年的东单牌楼,能看到“就日”二字(图片来源:老北京网)
需要注意的是,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是南北向的,如图下所示,中间路口的那个小构筑物就是东单牌楼:
东单牌楼 《乾隆京城全图》局部(图片来源:老北京网)
明代的时候,天安门还叫作“承天门”,承天门东边是长安左门。长安左门以东,到东单牌楼这段,叫东长安街。承天门西边是长安右门,长安右门以西,到西单牌楼这段,叫西长安街。
长安左门和右门之间的道路则被称为御街,御街和周边几个门共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T”字形宫廷广场。见下图:
明代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到了清朝,承天门被改名为“天安门”,大明门被改名为“大清门”。大清门内是纵长形的“千步廊”广场。
乾隆十九年到二十五年,这个“T”字形的一横被延长了,两端设三座门,分别被称为“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
下图是乾隆十五年的地图:
图片来源:万图壁纸网
下图是“T”字一横被延长后的地图:
《详细帝京舆图》局部,1908年出版
“三座门”算是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北京有不只一座的“三座门”。但“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专有所指,专只上图中“T”字一横的两端的门。见下图:
1915年的东三座门(图片来源:老北京网)
后来,清朝又在三座门以东和以西兴建了牌楼,称为“东长安街牌楼”和“西长安街牌楼”。这是后来这两个牌楼的照片。
东长安街牌楼(图片来源:老北京网)
西长安街牌楼(图片来源:老北京网)
这两个牌楼位于长安街上,是东西向的。见下图:
图片来源:旧影志
至此,长安街上几个主要的门和牌楼的布局基本成形。
下图为民国三年(1914年)七月天津中东石印局出版《北京地图》的局部(图片来源:搜狐网)。此时大清门被改称为中华门。这张图是西长安街,可以清晰地看到长安右门、三座门、西单牌楼的分布。(图比较长,我转了90度,可以把手机横过来看。)
1912年,大清灭亡后,民国内务部成立。此后长安街上的千步廊、东三座门、西三座门、东单牌楼、西单牌楼被拆除,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边的红墙也被拆除。1917年,长安街被修成柏油路面。
在1949开国大典阅兵式的照片中,能看到长安左门。见下图:
1949年阅兵式照片里能看到长安左门(图片来源:中国政协委员会官网)
1952年前后,考虑交通和游行的需要,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被拆除。下图是1952年,长安右门被拆除之前的样子。
(图片来源:老北京网)
1954年东西长安街牌楼被拆除,拆下的构件被运到陶然亭公园保存。1955年,这两座牌楼在陶然亭公园内按原样重新组建。
1958年11月,天安门广场扩建工程和国庆十大工程同时开工。下图是位于长安街沿线上的十大工程之一,民族文化宫。
图片来源:万图壁纸网
1959年,东起建国门、西至复兴门的长安街全部拓宽为35~80米的大道 。根据资料,当时之所以建这么宽,除为群众游行和阅兵考虑,还考虑战争时期可作为飞机跑道。
至此,长安街由一条古时候的街道,演变成了一条超宽的大马路。长安街的宽度,以及其两侧体量巨大的各类文化建筑和部委办公楼,都体现出这条路的政治意义。
Flickr照片 来源:rishon lin
有意思的是,文革时期长安街的建设虽少,却是被运用最为“充分”的时代:1200万红卫兵在这里等待毛泽东检阅、尼克松访华欢迎的群众排成排、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千龙网:《长安街六百年纪事》)
下图是1966年长安街游行的照片:
图片来源:知乎《中国记忆,1966》
长安街的延长长安街除了拆拆建建,还一直在被延长。
1953年,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之间的长安街长度为3.8公里,宽度约15米。虚数称“十里”,故有“十里长街”之说。
1956年,为了实现“十里长街”贯穿东西城计划,北京市政府进一步扩展改造了长安街。在西单和东单路口之外,增加了复兴门内大街和建国门内大街。
从那时到现在,严格意义上的长安街,还是在西单和东单之间。
随着改革开放,长安街继续被延长,向东延至大北窑(国贸),向西延至公主坟。总长约13公里。
2000年,北京市政府对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进行整体整治,并且将长安街由公主坟向西延伸至首钢东门。由国贸向东延伸至通州潞河广场。此时的长安街全长约47公里,已经接近百里。这也基本是长安街目前的形态。下图是公主坟到首钢东门路段示意图:
长安街由公主坟延长至至首钢东门
2015年11月27日,北京市提出新的长安街建设规划。按照规划,长安街将西起门头沟三石路,东至通州宋梁路,全长达55公里,变身真正的“百里长街”。
长安街未来什么样?根据北京最新的总体规划(2016-2035),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其中两轴指:1)中轴线及其延长线;2)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北京总体空间结构中的“两轴”
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
未来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包含了一大堆路名:
金安路
石景山路
复兴路
复兴门外大街
复兴门内大街
西长安街
东长安街
建国门内大街
建国门外大街
建国路
京通快速路
八里桥南街
新华西街
新华东街
通胡大街
通胡路
未来长安街西起金安路,东到通胡路。2015年提到的门头沟三石路现在叫石担路,是金安路的终点,也是长安街延长线的西终点。见下图:
长安街的西延长线基本保持了直线形态,西终点上是正在建设的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见下图:
长安街东延长线出了东五环之后有点放飞自我,过了高碑店桥之后就开始变得曲折,不再是一条直线。最终终止于通胡路,临近通州副中心的商务核心区。
下图是通州副中心商务核心区效果图,长安街延长线经过这附近。
未来沿长安街分布着一系列重要的节点,包括重要的科技创新园区:
科技创新中心空间保障示意图-局部
重要的产业服务区、金融区、创新区:
中心城区功能分区示意图-局部
以及一系列文化区和文化产业园:
文化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局部
结语:
长安街作为北京的横轴线,见证了中国的成长和变化,展示了从建国到现在一系列重大的建设成果。
在未来由于最新总体规划的实施,以及首钢高端产业服务区和通州副中心的建设,长安街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作者:城市丛谈(kknd2080) 禁止转载
部分参考资料: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神州第一街”——长安街
北京日报:“神州第一街”——长安街600年历史
北京青年报:40年长安街规划 尽显大国气象
一点资讯:历史回顾:规划最难,争议最多,长安街的国家成长记忆
交通网:原来的街很窄仅15米 天安门和长安街的前世今生
西陆网:一条长街背后的大历史:走在时间里的长安街
千龙网:十里长街变百里 长安街版图伸向六环外
腾讯网:北洋政府为什么要拆老北京的皇城墙
旧影志:东长安街牌楼
腾讯网:画说北京丨1325-1950年,69幅老地图,看尽北京城市历史变迁
搜狐网:“十里长街”“百里长街”,你知道北京长安街到底有多长?
搜狐网:北京长安街的变迁
搜狐网:“神州第一街”北京长安街的前世今生
维基百科:长安街、西长安街、东长安街、西长安街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单牌楼、东单牌楼
百度百科:长安街、西长安街、东长安街
长安街是座天然博物馆,漫步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57岁的高源身穿蓝色马甲穿梭在天安门广场,他是广场上资历最老的摄影师,大家都叫他6号摄影师,因为他的岗位在广场6号位。17岁从沈阳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天安门广场摄影师至今,他已为各地来北京的游客拍过60万张照片。这个“十一”,他走进中国教育电视台的3集纪录片《从建国门到复兴门——漫步长安街》(以下简称《漫步长安街》),为的是完成一个久违的心愿:为遗落在自己手中的几千张失联老照片寻找主人。
“早些年照相并不像现在能当时就取,很少有人在经历了漫长的排队拍照后,还能再挤出两个小时等着取照片。游客们大都是照相后留下地址,等师傅们冲好照片以后寄回去,这样很容易出现由于地址不详等各种原因被反复退回的照片,高源手里就有几千张。”《漫步长安街》总制片人、执行总编导桂岩说,这些年,高源一直希望通过各种途径物归原主,把各自于关天安门的那份记忆领回去。几年前他还尝试使用微博寻找照片的主人,但效果并不理想,“那时候来北京一趟不容易,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就到过一次北京,就留下这一张天安门合影。这些老照片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当事人来说越来越珍贵。”
作为新中国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天安门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远远超越建筑本身的600年历史价值。多少年里,到天安门照相是一件大事。中国的大部分家庭里都有一张和天安门的合影,第一次到北京的外地游客,去天安门拍张照片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行程。
天安门是整条长安街的中心点,也是纪录片《漫步长安街》最不惜笔墨的部分之一。从历史兴衰,到文化蜕变,面积44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有讲不完的故事,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关于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关于人民大会堂的建造,关于国家大剧院的诞生,一页页历史翻过,纪录片娓娓道来,而透过高源相机的镜头望过去,则是一个穿越时代却从未缺席的百姓视角。
“他是一个记录者,同时也是一个见证者。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的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桂岩说。
在高源印象中,改革开放初期,人员流动性不高,平均每天拍四五十张。从1983年之后到天安门广场上照相的人越来越多,最忙的时候一天几百张近千张。胶片变成了数码,早年7毛5分钱一张,也变为6寸的每张10元,8寸的每张20元。照片上的人穿的衣服、脸上的表情也在变,“一开始,大家不分男女穿的衣服都一样,基本都是单调的‘绿白灰’,80年代以后,广场上才有了新鲜的样式和色彩”。
40年里,高源先后用70多台相机记录着天安门广场的表情,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是一个普通中国百姓的天安门情结。这些年,高源在工作之外,经常要拍几张天安门前的照片自留,“把这些留给后人看,就像我现在看以前的老照片”。
和高源一样,收藏家闫树军对天安门也有特殊的感情。在天安门广场南侧的一个胡同里,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展示了他几十年来收藏的上万件和天安门有关的各种老物件,从钟表、瓷器、文具盒、小摆件到各种不同时代的老照片、旧海报,在大家眼里,这里就是个正经八百的“天安门博物馆”,收藏的是满满的时代记忆。
“我们的《博物馆之夜》栏目做了五六年,拍遍了全国大大小小几百座博物馆,节目组在做2018年春节特别节目时,忽然有了一个创意:教育台所在的长安街,就像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桂岩说,长安街从最东头建国门的古观象台,到最西头复兴门的金融街,横跨了中国历史纵轴的一条时间线,而位于长安街两侧的,也恰恰是中国最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建筑,“它们就是长安街这座天然博物馆里最宝贵的藏品,是镇馆之宝,每一座都见证着时代的发展”。
距离天安门不到两公里的西长安街11号,也是长安街上一个承载着太多时代记忆的所在,这里记载着的是中国人的通讯历史。北京电报大楼高73.37米,作为新中国第一座最新式的电报大楼,落成于1958年。如今长安街商业楼宇林立,一片繁华中,这座苏式建筑沧桑尽显,只有那依旧悠扬的钟声还在传递着当年的霸气。
拍摄中,《漫步长安街》摄制组对这座“老古董”曾经的贡献有了更多的认识: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焦急的人们冲向电报大楼,两三天时间里发往唐山的电报猛增到上万封;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更是新中国电报最鼎盛时期,繁忙时,月电报发送量达到300万份。今天习以为常的“电话粥”在当时根本无法想象,7分钱一个字的电报费,促生的是精练至极的电报文体,亲情、友情、爱情经常被缩浓成“平安,勿念”四个字,而当“甥”字出现在电报里,就有了密码一样的特殊含义,那是在告诉对方家里“喜添男丁”了。
2017年6月15日,电报大楼正式停业,它标志着中国电报时代的最终落幕。可是在长话大楼营业大厅一个不起眼儿的角落,摄制组却有了新的发现。“电报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它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但大家都没想到电报大楼至今还保留了一个可以发电报的窗口,这是一段特别温馨的回忆。”桂岩说。
“以前,电报种类特别多,有鲜花电报,礼仪电报,还有加急电报,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我们这里只有‘普通电报’这一种。来这里发电报,大多都是怀旧来的。”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刘大姐说,现在发电报,一个字1毛4,60年时间,涨了7分钱,老式的电报机也改成了电脑,唯一不变的,还是会跟据顾客的要求,用电报代码发电报,“可能在别人看来,我这里是最冷清的窗口,其实,这里从不缺少温暖。今天,只要还有一个人来发电报,就说明还有人想着它,念着它。也许10年、20年后不会再有一个人来这里发电报了,但正因如此,今天这个窗口的存在,才让我觉得越发的珍贵”。
电报大楼所在的西单地区,从来都是一个出故事的地方。西单路口东北侧的文化广场,如今是长安街上唯一的大型绿地广场,而如果将时光倒回30年前,这里可是全北京最时尚的潮流圣地:特别特市场、西单劝业场、百花市场,还有民族大世界,它们在当年全国闻名,也正是在这里,诞生了北京第一批练摊儿的个体户和万元户,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年代,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如今,关于这片土地关于他们的故事,已经定格在西单商业文化博物馆里。
如果说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脊梁,那么6.7公里的长安街就是北京城的大动脉。从皇家御道到“中华第一街”,长安街的每一次延展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蕴藏着太多鲜活的故事。古观象台目睹的历史风云,中国海关关旗经历的5次更改,中国社科院由“贡院”变身的传奇,王府井百货大楼传颂的张秉贵故事,北京饭店历经的百年沧桑,金融街完成的地缘的沿革与传承……尽管有着《博物馆之夜》的多年积累,摄制组要做的功课还是很多。18个月时间里,从建国门桥一路向西到复兴门桥,《漫步长安街》一路寻找着这条街上600年岁月的痕迹。
在民族文化宫,56岁的苏春熙分享了她40年前的一段故事。作为新中国首批出现在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人选,直到今天,大家仍然习惯性地叫她“人民币女孩”。
在1980年发行的第四版人民币的贰角钱上,有一对引人注目的“姐妹花”,她们穿戴民族服饰,年轻靓丽。右侧的就是苏春熙,她出身于吉林延边朝鲜自治州,是土生土长的朝鲜族人。
1979年,为了庆祝建国30周年,100多名从全国各地经过严格选拔的少数民族青年来到北京参加培训,负责民族文化宫少数民族展览的讲解工作。刚刚高中毕业的苏春熙作为吉林省讲解员来到北京,就是那次机会,决定了几年后她的青春被定格在人民币上,命运也从此改变。
“从中国海关的权力回归、新中国第一部法律的颁布、天安门广场经历的数次大规模改造等各种国家重大事件,到看升旗、发电报,逛王府井西单享受小吃这些个体回忆,每个人都能在长安街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记忆。”桂岩说。
在长安街上,不光每个建筑都能带来一段有滋有味的回忆,就连那个跑了一个多甲子、被北京人亲热地称为“大1路”的公交车,都是一道流动的风景,承载着数不清的故事,因为途径王府井,路过天安门,看得见中南海,穿行在东西长安街的“大1路”,也因此有了“国门第一路”的美誉。据说北京公交车每更换一种新车型,都会从“大1路”开始,从挂斗的,到加长的,三门的,再到今天酷酷的纯电动仿生汽车,伴随着“大1路”车型的鸟枪换炮,600岁的长安街也在发生着和时代同步的变化,古老并年轻着。 (文化副刊部编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