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西安与长安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古代的长安和现在的西安是不是一个地方?

长安改名西安,分两个阶段:

一、长安名取消。

长安名取消并非发生在明朝,而是宋朝。

西安(长安)唐朝年间行政区划就属于吐蕃。并由吐蕃扶持唐广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长安)称帝。

西安(长安)关中地区唐朝年间就被吐蕃攻破,成为唐朝年间最大的笑话,“天子九逃,国都六失”。因为不能“长治久安”,唐以后宋代“长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从未攻占拉萨,而吐蕃攻占了西安(长安)关中地区。

(那么就需要和亲。)

二、“西安”首次得名。

宋代以后到元朝,“京兆”府(路)也被取消,改名“奉元”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徐达进兵奉元路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今西安名称即从此开始。

西安可以说是汉人明朝的伤心地,明朝实际亡于西安。

1、朱标去过西安即死,朱元璋大为惋惜,认为西安风水不好。

朱标是朱元璋的亲骨肉,朱元璋亲自指定的太子人选,朱标不死,明成祖朱棣很大程度上也不会反建文帝。

2、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

朱元璋远见卓识,果然,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西安和长安有什么区别?

西安在汉代时被称为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王莽改制时,将长安改为常安。后又恢复为长安。唐代长安城一度繁荣,唐灭时朱温一把火烧尽长安城,从此政治中心东移,长安开始没落。元朝被称为奉元路。明朝大将徐达率军驱赶元军,打到长安后,将奉元路改为西安。此后,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时期,曾一度讨论将西安作为陪都,欲改名西京,并成立了相应的筹备机构,然后来还是未能改名。

从西安历史上的“双城记”说起:把西安改成长安,这是个伪命题

最近国内外大事挺多,加上疫情,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有关西安发展的消息:3月21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原则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指出,《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要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更好带动周边城镇联动发展,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立健全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提升都市圈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对于这个《规划》对于西安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其实从历史上看,西安的周边早就有了一个都市圈,历史上的咸阳一直是西安府(京兆府)的一部分,只是建国后才分开。

长安城的起源——长安即咸阳

理论上是先有咸阳县,后有长安乡。

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350年),在商鞅的督造下,在今天咸阳东部的窑店镇一带营造“冀阙”宫廷,这就是咸阳宫的最初雏形。之前这里叫做“渭阳”,叫做咸阳是因为这里处于“山南水北”,都是阳面,所以就叫做“咸阳”(咸是全部的意思)。

咸阳城地跨今天的渭河南北,也就是说秦咸阳城地跨今天的西安和咸阳两个地区。这个时候,长安只是咸阳县下设的一个乡。

西汉建立后,刘邦在娄敬等人的建议下定都关中,选定了在长安乡修建了长乐宫和未央宫,这样,长安乡就成了长安县。

其实这个长安县只是咸阳城换了个名字而已,司马迁记载到:“长安,故咸阳也。”

在秦朝的时候,咸阳县和栎阳县都属于內史郡,内史郡的辖区基本涵盖整个关中。插一句:这个栎阳县,就是以后咸宁县的前身。

后来汉武帝在原来咸阳县的故址,又设置了一个渭城县,加上后来陆续修建的“五陵邑”,在长安城周围形成了都市群。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分汉初设立的左右內史为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三辅治所在长安城。在郡级区划上三分关中,长安县属京兆尹,渭城县属右扶风,栎阳县属左冯翊,这个京兆府的级别,就相当于现在的西安市,在长安不是都城的时候就成了京兆郡。

这个状态基本上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

(说是基本,是因为前秦苻坚曾经设置过咸阳郡,和京兆郡平级,这是历史罕有。)

长安县与万年县

栎阳县不再是秦都后,在刘邦短短的停留此地后,这里一直是属于京兆尹管辖。刘邦在这里分出个万年县,到东汉光武帝的时候后来干脆把栎阳县全部归为万年县所管辖。

公元558年,北周明帝将万年县由万年城移治长安城,与长安县共用长安城,同为京兆郡治,这叫做“移县”,这一移,就移了两千多年,从此,长安一城两县的格局就形成了。

这个万年县,被隋文帝改成了“大兴县”,这也是隋大兴城得名的由来。

当然到了唐朝,就又改成了万年县,只不过在唐玄宗的时候,曾经被改名为咸宁县,10年后又被他的儿子唐肃宗改回万年县了。

天下第一府

汉武帝在咸阳县故址设立渭城县,汉光武帝却把渭城县重新并入长安县,但是大家好像不希望把咸阳这个名字忘掉,隋文帝就把泾阳县改名为咸阳县,后来把县治又移到秦咸阳宫遗址,不过不久隋炀帝又废咸阳县,并入泾阳县。

唐朝的时候又在咸阳城故址西边十里的杜邮复置咸阳县,辖区是西汉渭城县的范围,只有渭北区域。

长安县与咸阳县从此才算是并立于天地,同存于世间。此前,如司马迁所讲,汉长安即秦咸阳。

不过,长安县和咸阳县的上级行政单位都是一样的,不是叫做雍州,就是叫做京兆府。

其实这个京兆府原来叫做京兆郡,是唐玄宗的时候设为了京兆府,这个是“天下第一府”,宋之后天下设府的才慢慢多了。

改变的是朝代,不改的三兄弟

唐朝灭亡后,朱温不仅拆毁长安城,还把长安县改为大安县,万年县改为大年县,京兆府改为大安府,把三个历史声威赫赫的名字全部抹掉了。

不过很快,后唐取代后梁之后,又设长安为陪都西京,改永平军节度使为西京留守,恢复了长安、万年与京兆之名。五代十国乱纷纷,这个时候这些名字也是乱纷纷。

从五代的永兴军到宋朝陕西路和永兴军路,这些行政大区所驻的那座唐末缩小的城池,正式名称不再是长安城,而是京兆府城。长安县与万年县仍然是一城两县分治,他们都是京兆府城的附郭县。咸阳县还是唐朝时的老样子,是距离京兆府城最近的县城。

这里有一个变化:北宋即将灭亡时,万年县突然被改名叫樊川县,金国扶持的伪齐把樊川县改名,改叫咸宁县。继唐朝中期一度改为咸宁后,万年第二次叫做咸宁,之后一直到就用这个名字。

金朝的三县区划是:

京兆府路-设京兆府-设长安县(驻京兆府城)京兆府路-设京兆府-设咸宁县(驻京兆府城)京兆府路-设京兆府-设咸阳县(驻咸阳县城)

京兆之名,从汉到元,叫了很久。始终长安是京兆的一个县,正如现在的长安区是西安市的一个区。忽必烈封长子为太子。次子则被封为安西王,治京兆。公元1278年,京兆路随安西王爵位改名,京兆路改安西路。西安使用了一千多年的“京兆”之名,从此结束。

后来的安西王在皇帝驾崩时想要争夺帝位,失败后安西王爵被夺。安西路不再有安西王,就又得改名。因京兆也算是元世祖早期的龙兴地之一,于是被改名为奉元路,京兆城,就又改叫奉元城。

长安、万年、咸阳,前二县始终坐拥京兆府或西安府第一大城,而咸阳城则为西安府第二大城。这种三县两城的格局持续到近代。咸阳县在之后的约一千三百年间,始终都是京兆府或西安府这个家族中的亲兄弟,排行第三。它们是《西安府志》的前三大县。

以前人们调侃,说西咸一体化,最后却成了西安、咸阳、西咸三足鼎立。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秦知道丨从古长安到大西安,这座城市经历了怎样变迁

西安,古称"长安",建城3100多年,是一座历经了千年风霜与雪雨的古城。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

众所周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安也不是。从古长安到大西安,这座城市经历了怎样变迁?

汉长安城 来源:西安发布

长安的建都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但严格来说,西周的都城镐京和秦朝的都城咸阳只能说是在长安区域。而西汉的首都刚开始时是在栎阳(今陕西阎良),汉高祖七年方才定都关中,立城"长安",意即"长治久安",古长安城才初具雏形。

因"关中形胜甲天下",《史记》称其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处于关中腹心的长安城,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能够保证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时四面有险可依,易守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制东部中原地区。

根据建筑史学家杨鸿勋先生《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前殿复原设想鸟瞰图》制作的汉未央宫模拟图 来源:人民政协网

汉长安城位于如今西安城北龙首原的西北麓,以龙首原为基地向北延伸,直达渭河之滨。汉长安东城墙平直,其他三面都有曲折,略呈斗星形。不过城区范围并不能满足当时政治、经济和城市生活发展的需要,致使建章宫坐落在西城墙外。城区分布较为松散,各政府办事机构也并不集中,城中同时设有 160 个"闾里",而且闾里的建筑密度很大,由于城的形制不规整,所以闾里的形制也不整齐划一。

汉长安城将手工业和商店等集中于城市偏西北位置,街道平直宽阔,东西交错,全部为正南正北。但由于西汉皇宫多且大,同时还设有皇帝专用的"中道",交通通勤能力较差。而且地势较高给供水带来困难,需要另外开辟水源,汉长安城先是引用西面的河流,后来规模渐大,又修建了昆明池等水利设施。

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直至隋朝初年,因原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隋文帝命宇文恺在原长安城附近择地新建大兴城,并以大兴为都城。

唐长安城 来源:西部网

至隋末,唐高祖李渊起兵造反,攻陷大兴城建立唐朝,并在此定都,更名为长安。唐时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其位置在如今的西安市区,城市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灞二水,采用轴线对称布局;城内将皇城集中于城市北部,市民居住于南部。

唐长安城的功能区划分清晰,东西市分别位于东城和西城,集市大小相当并互相对称,成为全城的经济活动中心;城内设有108个"里坊",位于城的中南部,布列均匀。市区街道排列整齐,所有的街道均作南北向或者东西向,彼此纵横交错。值得注意的是,街道两旁还设有排水沟,道路笔直宽大,很是壮观。

受其影响,日本8世纪初期的都城平城京和平安京均有唐长安城规划的影子。下图是唐长安城布局图和日本平安京的布局图,大家比较看看。

唐长安城是兴起于龙首原的南麓,向南展开,直抵曲江池畔,所在位置水源充足,泾、渭等八条河流环绕周围。

昔日八水绕长安。 来源:三秦网

唐朝末年,朱温挟唐昭宗迁都洛阳,毁长安宫室民居,唐长安城遂为废墟。五代时,后梁改长安为大安府,后唐及宋代元初均称长安为京兆府,元末改称奉元路。

直至元末明初,明大将徐达攻克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洪武七年(1374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西安明城墙开始正式修筑,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

明嘉靖西安城图 来源:荣耀西安网

清朝时西安的城市格局又较明代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在城市东北部建立"满城",且面积占到全城三分之一,形成了封闭的军事区。在城市西半部集中了全城人口成为了经济中心。

到了民国时期,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军事经济政治中心,民国初年,拆除了清"满城"城垣,并整修东大街和北大街,基本形成了现在西安城墙内城区的雏形。

建国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西安的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但基本上是以城墙为中心向外扩展,以环城路、二环、三环为主,逐步向城郊辐射。但是,这样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模式,也带来了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这样的城市病,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亟需新的发展思路。

80年代西安电视塔。图片来源:西安档案馆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向李克强总理展示了《大西安空间格局规划图》,提出 "三带多轴多中心"的概念,北望北山、南抵秦岭,渭河生态带贯穿其中的多轴线、多中心的大西安城市规划新格局展现在人们面前。

最新的大西安空间格局规划图 来源:西安晚报

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西安这座雄踞关中的千年古都正式跻身于"国家中心城市"之列,新的城市发展机遇已然来临。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结构图

新时期西安的发展,即需要发挥主城区的经济、文化、区位优势,又应积极构建一城多心的空间格局,形成主城区为核心、周围几个副中心为依托的城市网群,同时,加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确立大西安引领西部大发展的龙头地位。

从汉长安到大西安,我们期待西安真正实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转型,重现汉唐的辉煌盛景!(作者:李为涵 苏静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西安与长安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