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长安”名字很好听,为何改为“西安”?到底是啥原因
历史上,西安最初的名字是“长安”,这个名字充满了古都的气质,似乎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很多西安人对于长安改名的事似乎并不满意,因为在旅游业的经济考虑上,长安的吸引力远超过西安。然而在深入探讨历史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人们的重视更多是出于“政Z”的角度。
当我们谈论长安的历史,我们不得不追溯到汉朝。刘邦建立了汉朝后,将都城定在了长安。连“长安”这个名字也是他取的。在汉朝时期,咸阳是最佳的都城选择。因为咸阳物产丰富,并且有函谷关等险要地势,可以将敌人阻挡在关外。然而,刘邦却不愿意定都咸阳。首先,咸阳是前朝国度,第二世就灭亡,被认为不吉利。其次,咸阳被项羽焚烧过,重建新城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
于是,张良建议刘邦在咸阳附近的长安乡定都,这正合刘邦的心意。长安意为“长治久安”,并且它和咸阳接近,地理位置和优势差不多。刘邦心想,刘氏一定能在长安将汉朝延续千秋万代,但长安是留下来了,汉朝却不复存在,包括它以后的朝代。
然而,长安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隋唐时期。唐朝定都长安后,万国来朝,开创了大唐盛世。然而在唐末及五代乱世时,长安城多次遭到焚毁,所以赵匡胤才将其剔除出国都位置的选择中。
到了元朝,由于长安处于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出身的元朝统治者并没有考虑过定都长安,而是选择了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作为大都。元朝定都燕京后,不断弱化长安曾经长期作为汉人都城的意义。忽必烈先是将第三子封为安西王,让其镇守在长安,长安由此成了安西国。所谓的“安西”,意思就是长安作为元朝的西边,只需要安安稳稳地起辅助真正的国都燕京的作用。可让忽必烈及此后的元朝统治者都想不到的是,本打算让藩王在长安安定元朝西边,却发生了安西王造反的事。因此在安西被平定后,元朝撤销了安西国,将其改成奉元路,奉元同样是维护元朝统治的意思。奉元成了西安已经是明朝的事了。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北伐攻下奉元路将其改名作“西安府”。虽然听上去和安西很相近可寓意却和元朝时大不相同。安西是需要元人去安定西边而西安代表西边已经被安定。并且在明朝时朱元璋一度想迁都西安还将太子朱标派去考察和修缮如果西安恢复都城之位说不定“长安”一名也能恢复因为朱元璋非常重视汉人王朝长安作为多朝古都他一定也想城复原名只。不过朱标从西安回到南京后就病逝了朱元璋也无暇迁都事宜而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走帝位迁都燕京此后燕京就一直成为了全国中心。西安只有在李自成建立大顺后短暂地当了一回国都之后再也没能恢复“国都”的辉煌也没有再被称作“长安”
长安寓意长治久安,为何要改成西安?从历史文化看城市改名的利弊
#古籍里的历史#
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氾水之阳登基称帝,定都雒阳,不久刘邦听从娄敬和张良的建议,将都城迁往关中,刘邦命令萧何在咸阳营建都城,并将咸阳改为长安,长安正式成为西汉帝国的都城。
萧何营建了未央宫作为皇宫,位于长安城内,长安的寓意是“长治久安”,这个名字既吉祥又好听,长安二字并非是萧何、刘邦所起,而是早就存在的一个地名。
《史记 秦始皇本纪》: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
秦始皇的弟弟成蟜的封号是长安君,长安当时是秦都咸阳附近的一个小村落,被封给成蟜作为封地,长安二字再往前的历史就不可考证了,但并非只有秦国有长安君,赵国也有长安君。
《史记 赵世家》: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长安君嬴成蟜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秦国趁赵国国君去世之际,发兵攻打赵国,赵惠文王年幼的儿子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我们就出兵。赵国太后不肯,在大臣的劝谏下才答应。
赵国长安君是赵国太后的小儿子,是赵孝成王的弟弟,由于长安这个名字好听,赵国也有长安这个地名,而且还是王族的封地。
楚汉战争时期,项羽也被封为长安侯,处于乱世之中,根本无法确认项羽的封地在哪里,但肯定不是咸阳的长安,此时项梁刚刚被杀,章邯率领秦军正要扫荡各地的起义军。
《史记 高祖本纪》: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
虽然长安在汉朝之前就存在了,但是以今天西安的地理位置来看,在汉朝之前,西安不叫长安,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咸阳是陕西地级市,与西安隔着一条渭河,渭河以北是咸阳,以南是西安,但在当时西安与咸阳应该同属京城范围。
西汉长安未央宫
咸阳城、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内,秦宗庙、章台宫、兵马俑、秦始皇陵也在今西安市内,说今西安市也是秦朝都城也说得过去,在秦朝之前,西安还是西周的都城,叫做丰京与镐京。
丰镐二京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的沣水两岸,沣水以西是丰京,是西周的宗教中心与文化中心,以东是镐京,是西周的政治中心,丰镐二京合称为宗周,总占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这是西安作为都城的开始。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这十三朝分别是:西周、秦朝、西汉、新朝、东汉(汉献帝)、西晋(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将国号改为新,仍定都长安,但将长安的名字改为常安,那么问题来了,王莽为什么要改名?
十三朝古都西安
王莽在全国范围改了几百个地名,搞得很多地方官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还得标上新名与旧名来对照,王莽改名完全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新朝与众不同,是一种理想化的改名,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将长安改成常安也说得过去,长安是长治久安的意思,常通长,也可以说常治久安,读音也相同,并无太大影响。
东汉建立后,立即就把名字改回来了,长安仍然继续用,但东汉却把都城定在了洛阳,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强行迁都长安,不久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朝廷,直到汉献帝东归洛阳,不久又被曹操迁往许都。
西晋末年,先有八王之乱,后是五胡乱华,以匈奴人为首的前赵政权攻破了西晋都城,制造了永嘉之乱,俘虏了晋怀帝,不久晋愍帝在长安登基,几年之后,也被前赵政权灭亡。
唐朝长安大明宫
前赵宗室将领刘曜平定外戚靳准的叛乱后称帝,不久迁都长安,同年,前赵大将军石勒自立,建立后赵政权,经过十年的时间,后赵灭亡了前赵。
前秦是氐人建立的政权,苻健在公元362年称帝,定都长安,前秦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最强的政权,苻坚当政时,统一了整个北方,发动淝水之战攻打东晋失败,之后迅速崩溃。
后秦是羌人建立的政权,淝水之战后,臣服于前秦的羌人首领姚苌于公元386年自立,在长安称帝,后被东晋大将刘裕灭亡。
西魏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北魏衰弱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宇文泰拥立北魏宗室元宝炬在长安登基为帝,国号仍然是魏,后被宇文泰的后裔建立的北周政权所取代。
长安城市演变图
西魏、北周、隋朝、唐朝是相互承继的,西魏权臣宇文泰的后裔建立了北周政权,定都长安,北周政权还灭亡了北齐,统一了整个北方,北周权臣杨坚建立了隋朝,取代了北周,定都长安,隋朝在长安兴建了大兴城作为都城。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反隋,建立了唐朝,并统一了整个华夏,李渊同样定都长安,并将隋朝的大兴城改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与扩建,还修建了大明宫作为皇宫。
唐朝灭亡后,西安不再作为都城,政治中心开始移到中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不是定都开封就是定都洛阳,北宋建立后,定都开封,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元朝定都北京,明朝起初定都南京,朱棣夺权后定都北京,清朝也是定都北京。
北宋建立之初,赵匡胤有意迁都长安,但由于部将都是中原人,强烈反对,未能成行,朱元璋时期,也一度想迁都长安,但因为太子朱标早逝,未能成行,西安如今幸存的城墙就是明朝留下来的,距今六百多年。
唐朝长安城布局图
长安的名字被改为西安,就发生在明朝,那么长安是怎么改成西安的?
唐玄宗时期,把长安所在雍州改为京兆府, 长安是都城,京兆府则是长安所在地的一级行政区,京兆府下辖22县。
唐朝灭亡后,其都城被毁,长安的名字开始被改来改去,五代时期,后梁把长安所在京兆府改为雍州,并设大安府,即今西安市,后唐又把大安府改回京兆府,宋初把京兆府改为陕西路,后来又改为永兴军路,金占据关中后,把永兴军路改为京兆府路。
元初西安仍属京兆府,元世祖忽必烈封他的三子忙哥为安西王,封地在今西安,几年之后,元朝把京兆府改为安西路,元朝中期又将安西路改为奉元路,明朝建立后,将奉元路改为西安府。
明初朱元璋封自己的次子朱樉为秦王,封地就在西安府,并在西安府修建秦王府,此外还修建了城墙与其他建筑,现在西安幸存的城墙就是当时修建的。
西安明代城墙
民国时期,西安属陕中道,一年后被改为关中道,1927年民国陕西省政府设立西安市,3年后又取消,改回长安县,1932年,西安被国民政府宣布为陪都,不久又撤销,1944年,西安市再次成立。
从唐朝到民国,可以看出长安的上一级行政区改名的经历如下:
京兆府→大安府→京兆府→永兴军路→京兆府路→安西路→奉元路→西安府→陕中道→关中道→西安市→长安县→西安市
从汉朝到唐朝,长安的名字存在了一千多年,唐朝灭亡后,长安的名字就一直被改来改去,一是因为乱世,不同的政权管辖,就带来不同的名字,二是因为行政制度的需要,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行政制度。
京兆的意思是指京城及周边地区,长安只要作为都城,京兆府这个名字肯定存在的,但从五代十国开始,长安没有做为都城,因此叫京兆府显然不合适了,就存在改名的需求,京兆府的名字一步步被改为西安有两个重要节点。
西安行政区域图
一是元朝改京兆府路为安西路,这是因为元世祖封他的儿子为安西王,所以才改的安西路,路、道、府都是行政区,安西有安定西方的意思,元朝的都城在北京,西安就是北京的西方,所以称安西路。
二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其实与安西是同样的意思,明朝不想西安府的名字与之前一样,于是把安西改为西安。
注意了,这里改来改去的,都是长安的上一级行政区,长安这个名字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以最基层的县来存在的,一直叫长安县,从唐朝开始到现代,包括今天也有,只是叫长安区,是西安的一个区。
可以这样理解,原来唐朝的长安城一直以长安县的名字存在,从唐朝一直到现在都是,但是长安县的上一级行政区的名字却在改来改去,最终改成了西安,到民国时期西安设市,下辖长安县,长安县后来改成了长安区。
长安城
长安二字是一直流传下来了,不过只是西安下辖的一个区,大多数外省人并不知道这个区的存在,只知道西安市的存在,长安这个名字从汉到唐存在了一千多年,显然更有知名度,西安这个名字只存在了六百多年,很多人以为长安被改成西安,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在民国时期设置长安市,以代替西安市这个名称,显然更有利于发展,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目前的西安市与长安区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没必要苛求,接受就好,绝大多数国人都知道长安就是西安,但外省人知道西安市有个长安区的人还不是太多。
为什么长安被改名为西安?其实长安是长安,西安是西安,并非一地
在古代华夏的心脏地带,长安,一座凭借一字之差与西安划分千年时空的城市,从一片不起眼的土地蜕变为盛世帝都,其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起初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长安伴随着汉武帝雄才大略的西扩政策,逐渐蔚为大观,最终成为汉、唐两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名字也因此成为“永久安定”的代名词,犹如一颗时代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的浩瀚史卷上。
长安与西安:一字之差的千年迁谢唐代——这座城市达到了顶峰的繁华。
长安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名字,更是那个时代繁荣与荣耀的缩影。
城市扩展迅速,版图跨越了长安县和万年县,如同一幅大师的画作,恢宏的规模和精妙的布局展现了唐代无与伦比的城市规划艺术。
宫殿林立,市井繁华,文人墨客汇聚,商贾云集,这里是东方世界的焦点,亦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带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长安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名字,它还是一个行政区域的代称,这一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重大意义。
它是帝国权力的象征,也是文化交融的场域。
在其辉煌的背后,长安与西安这两个名字之间的转换,不仅见证了时间的更迭,也反映了历史变迁的无常。
长安昔日的荣光与今日西安的现代风貌,是历史的传承与重塑。
接下来的内容将探索这个名字背后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着其独特的地位,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将一同见证长安——这个名字如何在岁月的更迭中,从一座古都演变为现代西安的心跳。
京兆尹的变迁:汉代西安市的前世今生当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回望汉代的辉煌,西安这座城市的古名“京兆尹”便浮现在史册的扉页之上。
汉代的京兆尹,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代表了一段封建制度下的繁荣与变迁。
辖区涵盖了今天的西安市,甚至更广,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与现代西安市相对照,一座活跃于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的都市,逐渐展现出千年积淀的丰富面貌。
随着时间的流转,京兆尹这个名字也开始了它的演变之旅。
从尹到府,它见证了由封建社会的过渡。
唐代京兆尹的地位更是达到顶峰,作为长安的治所,这里汇聚了全国的财富与智慧,文献记载着“金市交易,车水马龙”的盛景。
到了明朝,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京兆尹正式更名为京兆府。
这一变更,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更替,更是行政体制、社会结构、城市职能上的深刻转变。
京兆府继承了京兆尹的辉煌,同时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京兆府的历史并没有就此画上句点。
明朝中后期,随着京兆府的不断发展,它最终演变成为西安府。
这个名字更加贴近于今天西安市的身份,标志着一个古老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坚韧与适应力。
西安府不仅在地理上继承了京兆尹的脉络,更在文化、精神上承载了这个古都的记忆。
从京兆尹到西安府,再到现代的西安市,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变革都凝结着时间的智慧和人民的努力。
如今的西安,早已是现代化都市的缩影,但其背后所潜藏的,是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起古今变迁的连珠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京兆尹的变迁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名的演化,更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城市,一个民族适应时代潮流,不断自我更新的精神。
我们在探索京兆尹如何一步步走来的同时,定会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故事充满期待。
名称的传承与改变:西安不是长安穿越千年的时光长廊,我们来到了那个名为长安的古都——繁华盛极一时,王朝更替间,却在历史的某个节点,被一个新名字取代:西安。
这一改变,不仅是地名的简单替换,它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深刻印记。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建立新王朝的同时,也在地图上留下了自己的笔触,将京兆尹改名为西安,这一刻,西安名称首次出现,开启了新的篇章。
西安这个名字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明朝初年对过往帝国的一种文化断裂与重建。
朱元璋为何要更名?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他摒弃旧王朝痕迹、确立新秩序的考量。
而这一命名,也是对城市地理位置的直观描述——这座城市位于古长安的西面,名副其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安市从一个地区行政管理单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地级市,它见证了从京兆尹到唐朝的国都,再到现代化都市的历史沿革。
每一次变迁都是对其身份的重新塑造,每一块石碑、每一段墙垣,都记载着一段段变化的风云。
人们常常会问,为何西安没有继承长安的名字,而要形成独立的地名和身份呢?答案并不简单。
长安这个名字饱含了太多的辉煌与梦想,也承载着无数的沉重与衰败。
西安的诞生,既是对过往辉煌的致敬,又是一种新时代精神的体现。
它不再局限于历史的长安,而是以全新的姿态,展望未来。
这个新名字赋予了这座古城新的生命力,让它在保留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能拥抱现代化的步伐。
这样的改变,让西安与长安这两个名字,就像历史的两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悠久的文化和不断进步的社会。
西安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成为了连接古今、承载记忆与希望的象征。
从长安到西安,这一转变不仅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一次文化的重生与传承。
如今的西安,既有着古城的宁静与沉稳,又有着现代都市的活力与创新,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地名背后的故事:洛阳市与西安市的历史较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洛阳与长安无疑是两座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着一幕幕辉煌与沉浮的戏码。
洛阳,这个名字起源于洛河之阳,意即“河的南边”,与西安一样,命名简洁而充满了地理意味。
然而,不同于西安的是,洛阳这个名称伴随着城市历史几经变迁,却始终未曾改变。
古代的洛阳县,是周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中的雏形,经历了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多个朝代的文化特色,最终成为今天的洛阳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仍旧保持着古名,犹如一颗历史的种子,在时光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洛阳市的历史演进与西安市截然不同,这两座城市,一个是名字的演变,一个是名字的坚守。
如果说西安的新名字是对历史的一种创新和超越,那么洛阳的不变则是对历史的一种忠诚和尊重。
洛阳市的历史变迁,同样见证了无数的繁华与败落,但它的名字却如同坚强的守护者,历经风雨却岿然不动。
在中国,拥有相同或相似名称的城市并不鲜见。
然而,洛阳与西安的命名之路却在众多同名城市中显得独树一帜。
以历史命名相比,其他城市的同名情况多源于地理位置、人文关联或是政治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地名,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及文化含义,正如洛阳与西安,虽同为古都,却各自演绎着不同的命运与辉煌。
这些地名的背后,隐藏着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丰富信息,每一处地名都像是一段段独特的历史密码,等待着后人去解读。
紧扣着西安与洛阳的命名与演变,读者仿佛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动。
这两座城市,一个革新而前行,一个传统而坚守,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又将如何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被书写与传唱?洛阳市与西安市的历史较量,不仅是地名的背后故事,也是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见证。
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两座城市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续写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