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长安历史天气和长安历史天气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长安历史天气以及长安历史天气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感觉历史上最强大的周、汉、隋、唐都是在长安建立和开创辉煌,最后却灭亡都在洛阳?
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周汉隋唐四朝!西安喷兄们在描述自己伟大的十三朝时,极力辩驳建都洛阳的事实,而说到朝代更迭时,又拼命将责任推向洛阳……而按西安官方自己叙述其十三朝东汉、西晋的亡国之君皆迁都于长安!但一说到之后的天下大乱、五胡乱华又说是洛阳的责任……这种又想凑数又不愿背锅的鸡贼想法,太过分了吧……咱要点脸好吗?
长安大学的历史介绍?
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迁都呢?就像我们搬家。要么穷了,要么富了。而历史上这几个迁都的,都是穷了,要搬家续命了。而洛阳也确实拿自己的命给这几个王朝续命了。武则天建立的为什么没有灭?那是富的时候。而到了现在,有些人竟然可以说为什么到洛阳会灭亡。多简单的道理啊!你都穷到搬家了。强行续命了。能不灭吗?而洛阳也确实给你强行续命了。
唐朝立国300年,为何国都长安却被攻破6次?只因此城有个设计缺陷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城市,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作为天下要害之地,首都不仅要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同时也要成为一个强大、坚固的军事要塞。若首都被攻破,天下便将因群龙无首而陷入战乱。因此,历代政权均会花费大量力气经营首都,将之变成一个令敌人望而生畏、固若金汤的超级堡垒。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为强大的一个。而其首都长安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级城市。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唐朝近300年的国祚中,竟被攻破了6次。其首都被攻破的次数,据历朝之冠。那么,长安城为何如此脆弱?为何连强盛的唐朝也守不住这里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就先让我们来回顾长安城六次沦陷的历史的吧。
长安第一次沦陷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公元756年,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杀入关中,攻破了长安,导致唐玄宗仓皇逃入蜀地。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火打劫,他们趁河西、陇右兵力空虚之机,逐渐将该地郡县全部蚕食,吐蕃军的主力距离长安不过数十里的距离。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刚刚被平定,吐蕃却突袭长安,并于11月攻克该城,唐代宗被迫逃跑。不过吐蕃人并未停留多久,他们因不适应长安的气候,留下个傀儡皇帝便撤回国内。
到了唐德宗年间,朝廷本图振作,平定藩镇的叛乱。公元783年,唐德宗调集原本防备吐蕃的5000泾原兵去镇压军阀李希烈的叛乱。谁知泾原兵刚刚到达长安,就因待遇而哗变。乱兵杀入长安,逐走了唐德宗。
唐德宗后,关中局势逐渐稳定,而长安获得了近百年的平静。然而在公元881年,冲天大将军黄巢率领数十万流贼杀入长安。
由于黄巢的破坏,长安已经残破不堪,再不复当年的辉煌。公元893年,秦王李茂贞出于对朝廷的不满,攻破了长安城,而唐昭宗和他的先祖一样,慌忙逃出了长安。
公元903年,长安终于迎来了末日。军阀朱全忠打跑了李茂贞,占领了长安城。为了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朱全忠派自己的部下摧毁了长安城。自此以后,原本宏伟的长安再也得不到恢复,也再也没有成为过首都。
回顾完长安的苦难史,读者们或许会问,长安城为何如此脆弱?为何连唐朝也守不住这样的雄城?首先,这就要从长安的前生今世的来说起了。
长安城,实际就是隋朝的“大兴城”。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旧长安“卑湿”为理由,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向修建了一座新城——大兴城。根据《唐六典》记载,大兴城的规模相当庞大,东西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七里一百七十步。根据现代考古勘测,隋唐长安城总面积达到84平方公里,面积是明朝西安城的六倍,其气势之雄伟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在大兴城的修建中,隋朝统治者过分突出了城市的宗教以及政治功能。根据史书记载,大兴城(长安城)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宇宙论的图示。其中太极殿正对北极星,象征着天子上应上帝,受命治国。太极殿前承天门到外郭城的正门明德门,形成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也构成了一条国家礼仪的延长线,一些礼仪建筑如太庙、太社,对称地列于两边。
可以说,隋唐的长安乃是宇宙之都、礼仪之都,其存在就是为了体现帝国的强大和皇帝的威严,是宇宙秩序在人间的投影,其重点放在了国家统治理念的视觉化方面。因此,长安城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该城的军事功能。也就是说,长安城根本不是用来守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设计缺陷。
自古以来,大城就不如小城容易防守。这是因为大城的城墙实在太长,到处都可能成为漏洞。防备小股敌军骚扰和土匪入侵尚可,若遇大规模入侵,就根本守不住。长安位于平原,没有山河天险为依仗,城墙又长的可怕。若遇到大股敌人攻击,战线很容易拉长,兵力便会分散。在安史之乱后,长安主要依靠15万神策军进行防守。虽然人数不算少,但相对于漫长的长安城墙,这点兵力就如同将一把沙子洒进水里。敌军若想攻击长安城,只要聚集兵力攻其一点就可以,而城内的守军很难给予及时支援。
除此以外,长安城的人口实在太多,盛唐时期达到百万以上。若遇到敌军围城,市民会迅速消耗光存粮,而长安将面临可怕的饥荒。也就是说,长安不仅守不住,而且还经不起围城。
隋唐统治者之所以忽视长安的军事功能,很大程度是因为该城位于“金城千里”的关中。关中地区是封闭地形,有山河之险。在长安四周有潼关、散关、萧关、武关四大关隘,相对于直接防守长安,防守这四座小城要更容易。
若其中一个关隘被攻破,无险可守的长安城便没有防守的必要。这也是唐朝长安六次被攻破的原因。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唐朝皇帝往往选择拔腿就跑,以期未来的东山再起,而与关中一体的巴蜀,便是最好的逃亡去处。
“长安”的前世今生:让我们跨越3000多年的时空,揭开它神秘面纱
孟郊登科及第,在长安城中高歌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王翰非常想念家乡,远在边塞感叹道:“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不论你长安,还是在边塞,都能感觉到长安的魅力,勾起对长安的回忆。
如果排八大古都,有西安(长安),如果排七大古都,还有西安,如果排六大、五大古都,长安还在,即使排四大古都,仍然有西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长安是我国四大古都之首,是排在第一名的。
其实,长安不但是是和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这一点值得我们华夏儿女自豪吧,尤其是西安老百姓,更应该感到自豪。
西安,作为首都,被叫做“长安”的时间最长,它是我国古代十几个个大的封建王朝的首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长安”本来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只是秦都咸阳的一个乡,是一块弹丸之地。
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汉中,可是咸阳被项羽烧毁,很难重建,他只能在离咸阳不远的地方重新修建首都。他在公元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宫,取当地“长安乡”的“长治久安”寓意,立名“长安”。 这是长安的首次亮相。
汉惠帝在长安建造了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管理长安,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此后,长安作为西汉首都,乃至以后的大朝代隋朝和唐朝也定都于长安,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实,长安早在公元前12世纪,就开始作为都城了,本文来探讨下长安的前世和今生,揭开它神秘面纱。
长安的前世:
长安,在公元前12世纪,它的名字不叫“长安”,而是叫做“丰镐”。“丰镐”是丰京和镐京两个地方的合称,其中丰京是周文王修建的,镐京是周武王修建的。据记载,西周伯姬昌将老百姓从岐山周原迁到现在西安城西南附近,并在此修建丰京,作为宗教、文化中心,同时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作为部落政治中心,为宗教、文化中心,两个合称“宗周”。
这就是西安建城之始。在周武王姬昌牧野之战,战胜商纣王十七万大军,攻破朝歌,夺取天下。他并没有将朝歌作为大周的首都,还是以丰镐为都。这是西安作为大朝代的都城之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在申侯的带路下,顺利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宣告灭亡。周幽王死后,申侯等诸侯们共同拥立原太子姬宜臼为新的周王,是为周平王。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常处于犬戎等少数民族的威胁之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保护下东迁,定都洛邑,建立了东周。
周平王东迁以后,丰镐等肥沃的土地成为了秦国的领土。秦国经过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吞并了戎族部落,变成了西方强国。尤其是在商鞅变法后,秦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从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名字是秦朝。
它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的首都咸阳,是当时的大都市,囊括今天的西安和咸阳部分区域。还有很多秦朝的宫殿在现在的西安,如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也在今西安市境内。
长安的今生:
长安在唐朝之后,五代时期,多次改名,如五代后梁改为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在西安建立安西王府。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于公元1312年改为奉元路。
转眼间到了明朝,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北伐,夺取奉元路,改其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名称的由来,它源于明朝,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赶跑元顺帝后,一直想迁都到西安,他还新修了城垣、鼓楼钟楼等。他为此派出太子朱标西巡西安,准备着手迁都西安,可惜的是,朱标回到南京之后,不久便病死。这样,迁都的事情也不了了之。如果朱标活着,顺利迁都西安,很可能将其改回“长安”。因为“长安”意味着“长安之久”的意思,谁也无法抗拒啊。“西安”只是“西边安定”的意思,韵味差太多了。
到了现在,“长安”成为了西安市的一个区,被反客为主了。
以上就是“长安”的前世今生,它的前世是“丰镐”和“咸阳”,今生是“西安”。从公元前12世纪到21世纪,跨越3000多年的时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演绎了“长安”的前世今生。从寓意上来说,“长安”蕴含“长治久安”的含义,比“西安”好听多了,可是由于徐达夺取“长安”后,改名为“西安”,境界上差了一截。这也不影响它在我国最出色古都的地位。
“长安”这个名字多好啊,古人为什么要改为“西安”,谁改的
长安在历史上改名为西安,是让当下的西安人非常不爽快的一件事。如果现在城市的名字依然叫长安的话,别的不说,只需要这个名字,就不知道能吸引国内外多少游客。因为长安作为古都是世界级的,位列世界四大古都(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中国西安)之一。
(西安鸟瞰图)
当然了,现代西安人虽然很不爽,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古人并不明白“旅游经济”是什么东西。古人在给一座城市取名字的时候,更多的还是立足于政治考量。
“长安”这个名字最早是刘邦改的。刘邦建国后,把都城建在那里,其实也是很费脑筋的。项羽为了衣锦还乡,把他的王都建在彭城,因而成为一个短命的政权。刘邦当然不会跟着项羽学,不会把都城建到沛县或者偏僻的汉中去。
当时最好的选择,肯定是在秦朝的都城咸阳。毕竟咸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不仅有“百二秦川”提供丰富的出产,还有函谷关这样险峻的关隘拱卫。当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始终打不进关来,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险要的地势。
但是,定都咸阳刘邦也不踏实。一来,秦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似乎并不是很吉利。二来,项羽到咸阳的时候,放了一把火,把咸阳烧得差不多了。最终,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把都城定在离咸阳不是很远的长安。那里原先就有一个长安乡,刘邦就把这个名字作为都城的名字,“长治久安”,不重蹈秦朝的覆辙。
刘邦没想到,虽然他建立的汉朝并没有千秋万代延续下去,但是,这个长安都城却一直留了下来,成为后世王朝在选择都城的时候的第一选择。虽然历史上先后在长安建立的那些皇城,都不存在了,但是后世又不断地复建。到了隋唐时期,长安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
(刘邦)
长安在唐末及五代的时候,多次遭到焚毁。后来宋朝建立,本来赵匡胤也有想法要在长安建都的,当然他也提出过要在洛阳建都。但是,由于当时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再加上生态环境的破坏,粮食出产地,主要来自于江南和四川。因此,以赵光义为首的皇亲权贵,贪图享乐,最终并没有迁都到长安,而是把都城建在了开封。
元朝建立后,由于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因此,他们定都的地点,肯定就不会是中原王朝最习惯的长安,而是既有北方特色,又有南方特色的燕京(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既然已经确定燕京(大都)作为他们的都城,就要弱化长安作为汉人王都的意义。因此,当时忽必烈把他的第三子封为安西王,镇守在长安一代,并在原先长安城焚毁的地方,修建安西王府,改称安西国。这个“安西”,显然就是把长安作为元朝西边来加以安定的意思,而不再具有政治上的中心地位。
不过,后来又发生了安西王造反的事情。显然,元朝想让通过藩王来安定西边,并没有起到作用。于是,元朝统治者在在平定了安西王之乱后,就把安西国给撤了,改为奉元路。这个“奉元”,就包含了维护元朝中央集权的意思。
(朱元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在平定南方以后,派徐达等将领北伐。徐达攻下奉元路后,朱元璋把奉元路改为西安府,“西安”的名字就这样出现了。
“西安”和“安西”看起来是同一个意思。不过,侧重点不同。“安西”是一个动作,“西安”是一个结果。朱元璋改这个名字,似乎要高明一些,他需要的是大明帝国西边安定这个结果,不需要那个过程。虽然他把他的次子朱樉安排在这里就藩,但有这个结果,也就不会重蹈前人覆辙了。
也就在明朝,西安还有机会改回“长安”的。当时朱元璋想迁都西安,专门安排太子朱标前往考察,并对西安城进行修缮。如果这个动议最终能够成行,那么,“西安”这个名字,肯定是会重新恢复成长安的。京城的地方自然是中央,而不是西边,叫“西安”显然是不恰当的。
可惜的是,朱标从西安城回到南京后,很快就生病去世了,这让朱元璋非常伤心,因此,迁都的想法,也就打消了。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朱允炆,并迁都到燕京,并把燕京改为北京后,北京自然就成了全国的中心。此后,西安只在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时候,短暂地作为首都,后来就没有再成为国都,当然也就没有再改回原来的名字“长安”了。
(参考资料:《西安故事》)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