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坊"是什么?有了它,长安夜不闭户
最近正在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高度还原历史的古装剧,自开播以来,引起了众多观众、以及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
大家在追剧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坊",剧中很多情节发生在"坊"内,什么是"坊"?它有什么用途?下面小编来为您揭秘! 坊市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上千年,它萌芽于西周时期,到了汉代就已经比较完善,而唐朝坊市制度则达到了顶峰。
坊市制度主要功能是把"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居民区称作"坊",又叫"里",或称"坊里",是古代城市最基本的单位,而商业区则称作"市",比如唐朝有"东市"和"西市"。
这样分开的目的是方便管理,维护社会秩序。
具体到唐朝,"坊"又有哪些特点?《长安十二时辰》里很多事件都发生于坊间,它的治安又是如何维护的呢?下面小编邀请中国唐史学会的专家来解读唐朝的"坊"。
据史料记载,唐朝都城长安建于隋朝,总面积约为84.1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各有一个城门,城内百业兴旺,城中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
比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此后几千年间,大唐长安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
建设和管理这么大的一座城,"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长安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都有所依凭。
长安城区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除了中轴线上的皇城和宫城,其余部分被纵横交错的 25条街道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坊",东西两市各占两个坊,然后是民居,还有店铺、寺庙等,一共108个。
可以说,"坊"是组成长安城的基础单位。
诗人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有云:"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绘的就是"坊"整齐排列的景象。
具体说,"坊"是什么样子呢?
据考古发现,坊的形状呈正方形及矩形,大的面积达到80多公顷,小的也有近30公顷,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毛阳光介绍说,唐朝长安城实行非常严格的宵禁制度,所有城门、各坊坊门都会在每天早晚规定时刻开闭。
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比如上元节,这样严格的宵禁制度才会被暂时取消。
长安城内108间坊,这个数目也是有讲究的。
它充分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
城市的封建等级越高,其建立坊区的数目也越多。
比如长安有108间坊,东都洛阳有103间坊,扬州、苏州约有60间坊,沙洲仅有四间坊等。
这么多坊除了居住,还有哪些其他功能?
在大唐长安,除了东西两市,几乎所有的坊都存在商业性质,拥有各种娱乐活动。
有的坊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是大唐文人骚客、商旅以及朝臣最爱的去处之一。
我们看到《长安十二时辰》里抓捕狼卫的过程中,坊间发生了很多恶性事件。
在历史上,面对偌大的长安城以及众多的"坊",人们又是如何管理和维护其治安呢?
据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杜文玉介绍,长安城中,有一种叫做街铺的设施,史料称之为武侯铺。
按照唐朝制度的规定,朝廷在城门、每个坊的坊角,均设有街铺。
街铺的大小不一,大城门的规模最大,有兵士约100人,其次是大铺有30人,小城门20人,小铺5人。
当时长安城中街铺数量有100多个,而配置兵士达到数千人。
杜文玉说:"街铺的主要职责就是巡查街道,相当于现在我们的治安点。
街铺的兵士就是长安城的巡警。
一旦他们抓捕到罪犯,会交给京兆府、长安县、万年县这三个政府机构,由他们来审理,同时这三个机构也有维护城市治安的职能。"
据史料记载,一些恶性事件,比如恶少、江湖人士逞能滋事在坊外或有发生,可坊内却很少见。
说明坊制和街铺的设立对城市的治安与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综合来看,大唐长安城内,整齐排列的"坊",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有助于城市美观、维护城市面貌的同时,还给治安带来了很大帮助,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发展。
【参考资料:《通典》《登观音台望城》《长安志》】
长安十二时辰|何为“坊”
长安十二时辰好评得一塌糊涂,虽然无数次讨论过唐代的长安是啥样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当这个电视剧真的把盛唐的长安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只想感叹——还原度真的很高。
而对于本人而言,其还原的长安城布局是真正的亮点(当然剧情也不错)。咱们这次也借借风,对比着电视剧,讲一下长安城的大小布局。这样大家看文章至少能够找到实物对比,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绕不开的就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坊”。
长安城一百零八坊这是一个俗称,并不意味着这个数没有变化,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数量是有微调的。但是有一个原则,城的范围就这么大,再多也多不到哪里去。所以一百零八坊就成了后人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
不过需要知道的是,这个坊并不是唐原创的称谓,而是隋代就有的。隋就俩皇帝,一个文一个炀。文帝定为坊,炀帝定为里。到了唐代重新叫做坊。如果非要追述坊的形制,其实在唐之前就有雏形,只不过到了隋唐第一次搞成如此大的规模。
那么这个坊有啥特点呢,简单地讲就是城中城。对,不是城中村,是城中城。标准的坊是有东西南北四个门的。这四个门日出而开,日落而闭。这就构成了治安的两层防御。即便是外面出啥问题,把坊门一关,至少里面是安全的。
电视剧里面就有这样的场景。一旦出事,把守住坊门,想进出就困难了。按照唐制坊门必须有专人把守,而坊墙是不得破坏的。电视剧里面张小敬气急败坏地问里正为啥有人在坊墙上开门就是这个原因,而里正吓的哆嗦也是因为这事如果真的上纲上线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后,我们就会发现,坊的制式确实好管理。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小城里面住着,每一个小城都有专人管理。一出啥问题,管事的能够很快照着具体方向去,而住在坊里的人只要确保自己这一块不出问题就不会惹祸上身。
而要管理好一个坊也不是个轻松的事情。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一个坊到底能住多少人。不过,任何时代都有土豪和穷人的。所以嘛……一个坊可以只有几户土豪,这就是所谓的富人区。当然也可以塞下几千户人家……对,当时的长安也有贫富差距。所以正常情况下,老百姓都是千户一坊为常态。这里的千并不是指的一千,也可能是数千……
西安地名为何很多以“坊”命名?唐长安城为什么是108坊?
在今日的西安,有很多地方以“坊”命名,如东郊的安仁坊,东关的长乐坊,北大街的通济坊,还有现在东门内的永兴坊,街坊这种命名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昔日唐长安城内的坊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非常形象地描绘长安城的布局为:“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 01 ·
『 唐长安城为什么实行“里坊制”? 』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4平方公里,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外郭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一百多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及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
唐代“里坊制”是继承了隋代都城的结果。
隋朝一开始的都城是原来的汉长安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繁荣,隋文帝放弃了原来的汉长安城,重新选择了位于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南坡另建新城,这就是“大兴城”。由于大兴城是新建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就存在一个秩序问题,统治者在建城的过程中强调皇权,实行严格的中轴对称,以“坊”为单位,安置居民,布设官僚机构。
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扩建修缮而成,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其中宫城为君,为皇帝所在,皇城为中央衙门所在,外郭城则是臣民的居住生活区,实行“里坊制”,街坊以道路划分,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有学者将每个坊形容为今天的“居民小区”。
· 02 ·
『 唐长安城为什么定为108坊? 』
学界认为,大唐长安城的里坊总数共有108、110、109三次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由东城区里坊数的增减而引起的。
但是,当人们说到长安城的坊数时,最常用的还是108坊。
有学者认为,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36颗天罡星,每颗天罡星各有一个神,称“三十六天罡”,北斗丛星中还有72颗地煞星,每颗地煞星上也有一个神,称“七十二地煞”。
其实,108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数之一。中国文化中认为108代表圆满,很多建筑中会出现108这个数字,北京的天坛的最下层栏板有108。祈年殿每层有石栏108根。
道教认为108是天罡地煞数的总和,佛教认为人生有一百零八种烦恼,称为“百八烦恼”,念佛时用的佛珠通常是108颗,表示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撞钟时也要撞108下。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水泊梁山中也有108位好汉,分为“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他们齐聚一堂,排定座次,这一百零八位好汉性格各异,各有所长,但结局不同,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
108的数字崇拜,可能是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3代表生生不息,9则是基数中的最大数,九为阳数之极,象屈曲究尽之形。
出于对“3”与“9”这两个数字的崇拜,三九二十七,再叠加以“4”,即四季春夏秋冬,四方东西南北,也就是27*4=108。
在古代中国,有时候数字不是代表数量的,代表的是一种哲学思想。比如“一”赋予了万物之祖、万事之源的意思,“九”是基数中的最大数,又与长久的“久”谐音,所以便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平安久远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同一个数字的理解可能会有天壤之别,比如西方人则避讳13,认为不吉利,而唐长安城,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恰恰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 03 ·
『 唐长安城百万人口,如何分布? 』
史载,唐长安城人口一百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这在很多唐人诗文中得到了验证,如岑参《秋夜闻笛》中说:“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韩愈《出门》诗云:“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那这百万人口在长安城里是如何分布的呢?
可以用“南虚北实,东贵西富”八个字来形容。
北边是宫城和皇城所在,所以人口密集,官宅居多。而南部地区,尤其是南三列坊,由于地处偏远,俗称“围外”,居民比较稀少。隋文帝初建大兴城时,为了不使城南过于空旷,令其诸子在南三列坊建宅,用以控制和充实城南一带。但终因地处偏远,直到唐代时,“虽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有记载说东南地区的升道坊,“尽是墟墓,绝无人住”。而西南地区的长寿坊,甚至有猛虎出没其中。
从东西方向看,隋代时达官贵人多居住在城西,但后来发生了偏移,城东反而成了达官贵人的宅邸所在。尤其是城东北地区,因靠近皇宫大内,所以官僚第宅密集。
城东北的入苑坊和胜业坊更是王府云集,入苑坊有玄宗的十六位王子居住,号称十六王宅,胜业坊有薛王业宅,宁王宪山池院等。公主第宅集中在崇仁坊,如太宗女东阳公主宅,中宗女长宁公主宅等。安仁坊则多云集的是亲王外家,如薛王业舅父王昕宅,宁王宪外祖父刘延景宅等。翊善坊和来庭坊“多为阉人居之”,如高力士等。位于皇城与东市间的平康坊,入北门向东的三曲,为妓女所居之地,当时的名妓杨妙儿、王团儿、王苏苏等就住在此南曲之中,京都侠少,也都萃集于此,这个坊也被戏称为“风流薮泽”。
城西则因有西市,加之西市的贸易又极为繁盛,所以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都在西市附近的里坊居住,所以有人戏称是“富人云集之地”,由此形成了“东贵西富”的局面。
因为里坊为居民住宅之所,所以士庶第宅房舍的建造,成了长安城内的一道风景。唐代按照其身份、地位的不同,在门向的设置、房屋的间数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制度。
唐朝官府规定,凡三品以上官,或为“坊内三绝”(门第、才德、文学)者可以向坊外临街开门,其他官吏与一般百姓的住宅,都必须向坊内开门。这样,在长安城内的通衢大街两旁,尽是王公贵族的朱门大楼。
其次,在住宅门、厅的大小与间数、架数上,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如文宗颁发的“营缮令”中规定: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梁与梁之间叫“间”,檩与檩之间叫“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品七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乳梁装饰。其祖父舍宅,门荫子孙,虽荫尽,听依仍旧居住。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
· 04 ·
『 唐长安城国门--明德门 』
明德门,是唐长安城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唐永徽五年重建,与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共同构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亦是隋唐长安城的国门。
根据考古发掘,明德门为五门洞。“天子五门道”,明德门和长安城皇城门朱雀门、大明宫丹凤门一样是都城建制的最高等级五门道,是名副其实的“隋唐第一门”。
唐长安城的交通制度,从明德门发掘时的门址痕迹也可窥见一斑,在五个门道中,只有东西两个门道有车辙,不少车辙是从中间三个门道的前面绕至两端门道通行的,可见当时中间三门是不准行车的。从车辙绕门而行的方向,还可看出当时“凡宫殿及城门,皆左入,右出”的“交通规则”。据此,明德门的五个门道,两端二门为车马出入通行,其次二门是行人出入,至于当中一门,是专供皇帝通行的御道。因此,唯有这个门道内的石门槛极其精致,上面刻有流畅的卷草花纹,线雕鸳鸯,顶面还有浮雕的卧狮。
明德门除了是天子参加祀典的必经之门,在唐朝还是民间为禳除灾害经常举行大规模祭祀的重要场所。隋唐时,民间有若遭遇久雨,则禜祭于国门的传统("禜"为古代禳除灾害之祭)。
关于明德门的复原图,最被公认的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我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根据当时的考古发掘结果,以及初唐建筑特点画出的——五门道同宽同高,各由十五对直立的排柱和十五道木梁架构成梯形城门道顶。门楼数为东西十一间,南北三间,城门外并有门外廊。
另一个则为我国建筑考古学的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鸿勋先生根据遗迹线索,同时取材于敦煌壁画中最高等级城门形象,绘出的“主殿+两侧挟屋”的城观形制。
明德门因是长安外城郭九座大门中唯一有五个门洞的,地位堪比号称“隋唐第一门”的丹凤门,但这座长安外城郭“朱雀天街”尽头的长安城南大门,在千年历史记载中被提及的文字寥寥。
考古队在发掘明德门遗址后,本想修建一个和含光门博物馆类似的明德门博物馆,但最终经过论证,感到条件并不具备,最终采取了最稳妥的回填方式。”
考古队还在明德门中间门道的南侧就发掘出一只长1米有余,背宽半米多的石龟,石龟的放置时间推测在开元年间,头部向南,被有意放置得前高后低,
这让考古者在惊异之余,记录下这样的文字,“门前置石龟尚是初见,其意义待考。”
唐人为什么要在大唐长安城的南大门明德门放一只这么巨大、造型奇特的石龟呢?
是为迷。
欢迎关注首发公众号:都长安。专注西安,解读中国!一个有知识、有格调、有故事、充满正能量的资讯平台。
声明:“都长安”头条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价值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