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上海大众蓝色suv

工资少、不好听?科研高级“蓝领”如何可持续发展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冯丽妃 见习记者 叶满山

“‘双一流’大学实验技术岗和非‘双一流’大学教学科研岗,选哪一个?”博士后白叶(化名)出站后面临艰难的选择。

白叶硕士和博士都毕业于普通院校,有“双一流”学校博士后经历。教研岗竞争激烈,且面临“非升即走”压力;实验岗有编制、压力小,但他心里也有很多顾虑。

在如今的高校,实验岗属于“教辅序列”,未来发展路径是成为高级实验师。“实验岗没什么发展空间,工资少很多,说出去也不好听。”何去何从,白叶有些进退维谷。

白叶的情况并非个例。当前科研支撑岗位、教辅工作岗位多被认为是科研领域的高级“蓝领”岗位,虽不缺乏职业上升通道,但很多青年人才选择这些岗位时却顾虑重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其中,“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是题中之义。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研高级“蓝领”人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一线科研人员、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及有关专家学者。

现状

从工程师“跨界”成为研究员,这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的成长经历。

从2018年开始,身为工程师的王飞腾带队开展一次次攻关,先后攻克了冰状雪制作、储雪、雪质保障和赛道维护等技术难题,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在此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也锻炼了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王飞腾说,在科研“蓝领”岗位上,一样可以追逐梦想。

比如,在学科发展方面,科研高级“蓝领”可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在产业发展方面,他们则是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重要力量。

张勇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10所机加车间班组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他带领的工作室主要开展宇航型号复杂推进剂贮箱、高压气瓶研制技术创新与关键技术攻关,研制的多项成果在型号研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张勇告诉记者,他所在单位对科研“蓝领”人员非常关注,比如建立了基于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人才岗位体系,拓展了人才发展空间;还实施了“鹏程计划”“金匠计划”,助力高技能人才的发展。

不过,河南某地质队“90后”技术员李化雨(化名)却觉得地质“蓝领”工作有些“鸡肋”。“地质队常年在野外,吃住环境都是最差的,没有双休日、节假日,工资水平也非常低,每天出野外只有几十元的补贴,甚至不如‘小时工’。”

“身边也有兄弟跳槽,不然整天跑野外,连女朋友都找不到。”李化雨直言,曾有一些打过交道的企业来挖人,他没有因此离开的唯一原因是这里有编制,工作还算稳定。李化雨刚成家不久,考虑到未来要照顾妻儿,他在思索着新出路。

挑战

尽管不乏成功事例,但多位采访对象表示,当前科研“蓝领”岗位吸引高水平人才仍面临挑战。

王飞腾认为,挑战之一是相比于独立主持研究项目或担任研究员,科研“蓝领”往往不被大众熟知和理解,其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不高。

他同时表示,科研“蓝领”岗位通常缺乏明确的专业发展路径和培训机会,这可能导致高水平人才难以实现职业目标和抱负。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不赞成用“蓝领”一词描述科研或教学支撑岗位。他认为这含有歧视之意,这些岗位更类似科学界的“工匠”。在他看来,用“教辅”“支撑”等词描述这些岗位,也容易让人产生“次要”之感。

“在国外,往往有几万人在大学城工作,其中真正拥有教授职称者不到1/10。有人因为兴趣从事专职教育序列、专职研究序列或是实验室技术序列工作,他们与教授的工资待遇差别并不大,也可以过体面的生活。”钟章队说,这样的“大团队精神”是高校运作所需要的。

据他了解,尽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专职科研、实验、工程等序列的岗位有人才成长通道,但因其服务性、支撑性的性质,发展“天花板”都很低。这导致很多“蓝领”岗位的优秀人才最后转至教研岗,而从教研岗“逆向转岗”的人则很少。

“这种现象情有可原。”钟章队说,当前的专业评估体系更多以个人成果为导向,不太考虑团队合作需求,导致支撑和服务岗位不易产生成果,只能“唱配角”。“真正的人才可持续发展应该让各种序列都有成长空间,有体面的待遇,有兴趣、专长。这才是人才流动的基础。否则,人才在高校内部都无法流动,如何实现社会流动?”

流动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兼具科学与工程属性,其建造和运行过程也存在人才培养与分类评价问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物所)的重离子加速器就是如此。

全国政协委员、近物所副所长杨建成表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特点之一是开展最前沿科学研究,其科研任务、研究目标、运行模式和性能指标都会不断调整升级,人才队伍也要跟得上大科学装置的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建立至今,重离子加速器的研究对象已从最初的核物理研究等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的空间辐照、种质创制、重离子治疗等。“近几年,在建设重离子加速器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自主培养了顶尖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另一方面还带动了一批企业发展。这些企业专门建立了针对大科学装置的技能人才链,技术支撑方面做得非常好。”杨建成说。

他告诉记者,当前该所工程师或技术岗位的评价有多元化的灵活机制,不以文章产出为主要考核内容。如果科研“蓝领”在岗位上真正发挥自身价值,产出好的成果并实现应用,待遇堪比研究员。

然而,即便有上升通道,成为一名科研高级“蓝领”也需要兴趣支撑。“大科学装置一旦运转,就会昼夜不停,每年只有夏季停机时才能休息。”杨建成说,大科学装置人才培养的时间往往要以5至10年为单位。“只有你对它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别人提出了好想法,你才会为他提供很好的实现条件。”

王飞腾告诉《中国科学报》,近年来,针对科研“蓝领”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的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机构已采取一系列支持措施,如制定《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管理办法》,每年遴选关键技术人才并给予项目经费支撑等;重点实验室依据分类评价体系,重点考核技术创新与仪器设备研发能力及仪器设备运维与数据质量控制水平等。这对于促进科研“蓝领”的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飞腾建议,应鼓励并支持科研“蓝领”承担和参与相关科研项目,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提升专业能力、增长实践经验;建立培训机制,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技能;明确激励机制和晋升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推动多元化发展,鼓励他们参与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以拓宽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对新人的培养和指导,为科研“蓝领”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张勇认为,要夯实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科研“蓝领”人才队伍,还需要建立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既要让他们有动力,也要让他们有压力,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才队伍发展模式。”

话说世界系列《工作中的服饰文化:白领、蓝领》

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

本内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两种不同的颜色,

代表两种不同的劳工类型,

工人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从事不同工作的工人开始出现了称谓上的不同,人们在工作性质上把工人区分开来,这是现代工人的一种称呼。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白领和蓝领这两个词代表着两种工作形态、两种生活方式、两种社会阶层,有时甚至是两个世界。但这两个词究竟代表的是什么,有待我们去探讨。

白领

白领主要代表领较多薪水的专业人士,这个词可能最早是从1928年使用的。当时是代表非体力劳动的工作者,如公务员、教职人员等,是与蓝领族作为对比的族群。白领较少从事劳力工作,在公司里往往是行政或是正式职员,并有专业的工作能力,如医生或律师等。在社会学的研究里,经理阶层有时也被归为白领。“白领职工”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范围包括一切受雇于人而领取薪水的非体力劳动者,因而有“白领职工”之称。他们一般工作条件比较整洁,穿着整齐,衣领洁白,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事员、推销员、打字员、速记员、文书、会计、店员及教师、医生、律师、普通职员等。这些人的经济收入和工作条件较好,尽管如此,由于不掌握生产资料,他们仍处于受雇佣的地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白领总数超过蓝领,约占工人总数的 60%—70%。白领阶层福利好、收入高、职位稳定,是令人羡慕的阶层。按美国的标准,白领是指年薪在8万美元以上、从事纯粹脑力劳动的人。除了个别技术性特强的行业,大多数“白领”都有生存危机。劳动制度不够完善,使白领无法享有应有的保障。但到1996年,年薪8万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由于各国甚至是各地区收入水平差异大,因此白领没有统一的标准。

最先在世界上叫响白领的,是美国已故学者米尔斯(1916—1962年)。1951年,他出版了成名作《白领》。他根据战后欧美社会结构的变化,宣告:一个新生的中产阶级已经悄然降临世界,其突出象征便是“白领”(White-Collar)。白领一般衣着光鲜地出现在都市的街头,傲然行走,神情淡然,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向“高尚工作园区”;一尘不染的皮鞋踏出急促的脚步,时刻提醒着路人他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很忙;电脑、电话、传真是他们最亲密的工作伙伴;他们的竞争对手不计其数,所以他们时刻准备接受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同时为步入金领储备能量;他们公私分明,下班时间很少办公,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来休闲充电,娱乐健身。

总的来说,处于白领阶层的工人追求高质量和多样化的生活,他们所做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利益机会,具有强烈的务实主义精神。在对物质利益不断追求的同时,一部分白领心中充满了对社会责任感的追求。但在白领的职业领域里,大多数岗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今天的高薪职位,明天可能因为一项新的人事变动,或者行业的变化而变得一文不值,所以他们普遍具有紧张感和焦虑感。

蓝领

蓝领(Blue-Collar)一词原本是属于美式英语,开始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因为这些工人干活时所着的工作服通常为蓝色,故名。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的雇员,典型的蓝领代表如一般工矿工人、农业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仓库管理员等。蓝领经常被用来与白领比较,是与白领相对的一族。有一点是比较肯定的,蓝领族的生活状态很明显不是在办公桌前从事文书工作。这个名词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即美国进入信息化时提出的。

工业文化所造就的蓝领,除具备强劲的体能之外,大部分受过正规化的职业培训,工作时具有一丝不苟的质量精神和协作精神。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蓝领比无领要有教养,而且蓝领平时在生活形态和消费习惯上与白领相比,更加朴素和实在,少了白领的虚荣以及花哨的作风。大众对于蓝领群体的整体正面印象,无疑为企业打造蓝领品牌提供了一些非常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于那些产品本身就强调实用、朴实、耐用、性价比高的品牌来说,蓝领的整体形象和产品形象应该说非常地契合。

明确的自我社会地位认知、中等水平的经济实力、彰显个性和改变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决定了蓝领群体在品牌消费时倾向于在品牌与价格之间寻找平衡。拥有很高的组织化水平,具有统一的职业技能与生活方式,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清晰的认知,能定义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因此在消费过程中蓝领群体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与文化偏好在一系列可能性之中进行选择,从而形成特定的标志性品牌。但是受自身在社会分配体系中的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他们的消费不像高级白领和金领那样主要受品牌的指引,而统一的生产技能和职业规范以及确定的社会联系使得他们又不会像无领阶层那样将价格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因此蓝领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更加务实的群体消费特征,表现为在价格和品牌之间进行权衡。

在小范围内,蓝领又被分为锐蓝、普蓝和深蓝:普蓝和深蓝是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锐蓝是中间转换的阶层,有可能向白领转变,深蓝就是指有一定技术的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从收入来讲,蓝领并不一定比白领低,锐蓝的收入其实比普通白领高。蓝领工会是加强蓝领族职业安全与福利的重要组织,蓝领工会经常就福利、工时和薪资等细节与资方谈判,也有责任调解组织内的冲突,许多知名的罢工都是由蓝领工会执行的。

用大脑工作,不只是用手——汽车涂装生产线上的蓝领工艺员

长沙有一位日杂店的老板,在其他日用百货商店相继推出"五元一件","一元店"等促销措施进行恶性竞争的时候,他不是盲目地采取同样的促销手段,而是将商品进行组合销售。比如把常用的毛巾与销售不出去的圆珠笔包在一起提高一些新产品的售价,然后把台灯等生活必需品作为赠品,结果引来了大家的抢购热潮。

同样是"买一赠一"的打折销售,但只是采取了一些新方式,产生的效果却与别的商家大大不同。不只是销售手段在经营中、在事业的发展中,不时对原有的做法或大众的做法进行审视,想想有没有新的更加有效的方式,这样的想法成为习惯后将会使我们受益一生。

李是汽车涂装生产线上的一名工艺员,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蓝领,但他却和同事们一起经过一个月的研究和摸索,彻底地解决了一款车型在涂装生产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在工艺改进之前汽车在涂装生产线出来后都需要点修补漆。随着销售量的攀升,这不仅大大影响了生产效率,还使涂装成本大幅上升甚至给产品质量带来隐患。

李明星经过细致观察发现在涂装的过程中,油箱口盖和前仓的横梁处会产生油漆"碰伤",这是导致油漆缺陷的主要原因。于是李明星和同事们在工作中认真研究涂装的每一个细节。业余时间认真研读相关著作并相互交流意见,终于在一个月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对两个随车辅具稍作改进,便彻底解决了涂漆"碰伤"的问题。

带着思考来工作,就需要我们思考现在的工作应该如何改进?思考以后的工作应该如何筹划?思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画上怎样的一笔。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用大脑工作而不只是用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上海大众蓝色suv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