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一汽大众项目管理

总投资8.6亿元 一汽-大众新技术开发中心在长春落成

【太平洋汽车网 行业频道】日前,一汽-大众新技术开发中心落成仪式在长春举行。据悉,一汽-大众新技术开发中心总投资8.6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覆盖整车安全、驱动系统、整车能耗排放等六大领域。

其中,车辆安全-碰撞试验中心可满足整车安全开发和法规试验要求,并预留角度碰撞试验区,满足未来法规升级的要求;车身零部件试验中心是国内首个将工业机器人进行集成开发并规模化应用于车身零部件测试领域的试验中心。

整车能耗排放试验中心为国内技术领先的电驱动、混合动力、燃油车能耗和排放法规类试验中心,具有后续10年延展标准的前瞻性试验能力;驱动系统试验中心可自主开发试制发动机,完成电驱动、发动机的性能测试,并对故障发动机进行拆检。

智能灯光系统测试中心是国内最先进的智能车灯测试中心,可以进行以灯光隧道为核心的智能车灯综合试验;新能源整车试制试验车间是整合新能源整车试验、试制资源,实现集约化管理的大型新能源整车试制及试验整备车间。

一汽-大众新技术开发中心还进行了首次安全碰撞试验,一汽-大众大众品牌首款纯电SUV——ID.4 CROZZ进行了移动避障与试验车碰撞。ID.4 CROZZ实车与移动可变形壁障车分别以50km/h的速度进行碰撞,两车重叠率为50%。

最终碰撞结果显示,ID.4 CROZZ实车的前舱变形明显,充分吸收碰撞能量,A柱没有折弯,驾驶舱没有明显变形,安全气囊正常点爆,假人头部撞击到气囊中心区域,保护作用良好。壁障车变形均匀平整,且未被击穿,兼容性良好。从整体碰撞试验结果来看,一汽-大众ID.4 CROZZ实验结果优秀,符合开发预期。

未来,一汽-大众新技术开发中心将为用户提供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更安全的产品,以推动吉林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文:太平洋汽车网 崖雍)

一汽大众再投百亿电动汽车项目,巨头为何频频“重仓”南海?|聚焦南海两会

在佛山一环官窑立交西南方向,有一片工业园每天都在火热运转。这里源源不断地下线奥迪A3、高尔夫、探歌等市场热门车型,年产能达数十万辆。

这里是一汽-大众最大的传统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今后也有望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基地。

“一汽-大众华南基地全面建成,年整车生产能力达60万辆,吸引投资额118亿元的MEB电动汽车项目落地,助力南海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2月26日,南海区第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开幕,南海区区长顾耀辉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及这一重磅利好信息。报告同时提及:全国文旅龙头企业宋城演艺重资产投资南海,打造宋城·西樵山岭南千古情项目。

事实上,除一汽大众和宋城演艺外,近年来还有杭州爱德曼、北京海德利森和上海重塑科技等一批高额投资的氢能产业龙头项目纷纷抢滩南海,另有华为、阿里、京东等巨头争相在此布局。

这不禁让人好奇:巨头为何频频“重仓”佛山南海,这对南海又意味着什么?

行业龙头纷纷抢滩

近一年来,佛山南海这个产业强区,发展氛围颇为抢眼。新能源产业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作为佛山整车制造企业的龙头企业,一汽-大众曾经引领了佛山传统汽车制造业的崛起。如今,一汽-大众佛山工厂开始扮演全新的角色。公开报道显示,预计到2020年,一汽-大众佛山工厂将会成为该公司电动汽车战略的样板工厂,MEB纯电动汽车模块化平台将被引入生产线。

近日,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塑科技”)与南海区政府正式签约,重塑科技首期计划投资21.6亿元,在南海丹灶投资建设氢能产业基地项目。这是继去年的爱德曼、海德利森等项目后,“仙湖氢谷”的又一笔重磅引资。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新能源产业被南海寄予厚望,有望成为千亿产业集群破题者。而在先进制造业之外,南海文旅产业也备受资本青睐。

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宋城演艺”)在2018年12月27日晚发布公告,以4.49亿元受让宋城·西樵山岭南/佛山千古情景区项目公司100%股权,并后续自主打造“宋城·西樵山岭南/佛山千古情景区项目”,一期投资共7亿元人民币。

公告介绍,该项目将以“主题公园+文化演艺”为核心,投资建设大型剧场,布局演艺新形态、休闲商业、科技体验等内容,并根据市场发展,逐步将本项目打造成为佛山乃至广东省的文旅龙头,帮助推动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成为辐射全国的岭南文化旅游目的地。

宋城演艺这一举动,不同于以往的轻资产运作,成为少见的重资产运作案例。

此外,在工业互联网产业领域,南海也在巨头的“加持”下开始崛起。

去年11月,在2018广东工业智造大数据创新大赛暨佛山市南海区工业互联网工作推进会上,阿里云创新中心(佛山)正式揭牌,这也是南海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签署《阿里云创新中心(佛山)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地动作,将为入驻企业提供“上云”技术、资金、场地等支持。

大咖何以云集南海

南海吸引大项目的兴旺景象,并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依靠不断累积。2010年宣布落户佛山,到如今再投百亿新能源汽车项目的一汽-大众就是典型。

南海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较早的区域之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佛山及南海市区两级政府密集发布的相关产业政策和扶持规划,是吸引项目的关键支撑。

早在2015年,南海区就出台了《佛山市南海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提出将南海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基地。

此后,南海相继出台包括充电基础设施、氢能源产业的相关规划以及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在佛山相关行动方案中,汽车制造业被列入重点发展领域。这些举措,成为吸引一系列新能源汽车项目的重要因素。

南海吸引大项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制造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正在孕育出体量巨大的新需求,亟待新的服务供给支持。“南海相对于其他更发达地区,优势不在于人才或者资本的集聚,而在于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和相应的巨大转型升级市场需求。”阿里云创新中心运营方蜂巢CEO袁星表示,希望以创新中心作为平台,把更多优质的、符合南海产业需求的工业互联网项目带进南海。

跳出南海,放眼世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断深化的广佛同城,是南海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核心优势。去年一批大项目进驻西樵之时,恰好是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之时。

前不久,在佛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出席南海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就表示,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南海有着非常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包括三龙湾的南海三山片区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南海这一优势已经更加凸显。

除了完备的政策链、产业链和区位优势,南海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是招商引资中的竞争优势。一句“文翰樵山最岭南”道出了南海在岭南文化中的意义,这也成为宋城演艺等企业“加码”西樵的重要原因。

从宋城演艺项目公告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岭南文化”是一个高频词。宋城演艺董事长、千古情系列总导演黄巧灵曾说:“每一台千古情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灵魂”。宋城是国内演艺产业龙头企业,目前已建成和在建杭州、三亚、丽江、九寨、桂林、张家界、西安、上海、西塘、龙泉山、澳大利亚等旅游区、上百台千古情及演艺秀。

宋城演艺要挖掘岭南文化的灵魂,首选之地自然是南海西樵。这里坐拥六千多年的人文历史,独具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的稀缺性,是全国开发岭南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的最佳地区之一。“千古情”系列落户西樵,填补了企业在珠三角战略布局的空白。

不断扩大的“朋友圈”

“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智能安全、电子信息、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南海区第十三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在原有“两高三新”基础上,提出要聚焦“两高四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先走一步。

巨头们为“两高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两高四新”战略也成为吸引巨头的利器。

在南海“两高四新”产业体系中,新能源产业表现极为亮眼。南海最早的新能源产业落户开始,南海新能源产业之路已走过约10年历程,在电动、氢能等领域均走在前列。十年积累,新能源产业的密集爆发,这将为南海打开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有望成为南海“两高四新”产业体系的破题关键。

重塑科技的氢能产业基地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50亿元;爱德曼广东氢燃料电池生产项目,全部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00亿元以上;而投资更大的一汽大众电动车项目和长江氢动力项目,也有望带来让人兴奋的巨额产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氢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30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将达到100万辆。

面对巨大的产业市场,南海已逐步抢占先发优势。“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去找项目,而是项目来找我们了。” 南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常务副局长杨明如是介绍当前南海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未来,南海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科创平台的支持力度,为‘两高四新’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黄志豪说。全力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南海在过去做了大量工作去引项目和搭平台。

如果说以一汽大众领衔的新能源汽车是南海高技术制造业的代表,那么从阿里、华为到宋城演艺,则是高品质服务业的代表。到宋城演艺,一个又一个行业巨头不断扩大在南海的投资,从产业到文化,一个色彩多姿、全方面开放的南海形象正在被勾勒。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未来已来。

【撰文】肖霞 赵进

查看更多报道,欢迎点击专题↓

聚焦南海两会

【作者】 肖霞;赵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一汽轿车项目发展过程

捷达轿车

一汽是中国最早制造轿车的汽车企业,大名鼎鼎的红旗高级轿车就是一汽的产品。

计划经济年代,红旗高级轿车是典型的政治车、首长车,只有省部级以上干部才会配备。

虽然红旗轿车的知名度很高,但是产量十分有限:从1965年正式投产到1981年才一共生产了1520台,平均每年的产量不到100台。

一汽大规模发展轿车工业是在1987年北戴河会议之后。

1987年8月12日,由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主持的北戴河会议上做出了我国要在一汽、二汽和上海市建立三大轿车生产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

国家批准这三个轿车生产基地可以与外国企业合资,引进轿车生产技术。

三大轿车生产基地在车型及发动机档次上具体分工是:

1、一汽生产高、中级轿车,发动机排气量2.0L以上;

2、上海生产中级的桑塔纳轿车,发动机排气量1.8-2.0L;

3、二汽生产普及型轿车,发动机排气量1.3-1.6L之间。

此外,允许天津、北京、广州三个地方进口轿车散件进行组装,并逐步提高国产化率。

这样在全国就有“三大”轿车生产厂和北京吉普、天津小客车和广州标致三家生产厂,俗称“三大三小”共六家汽车厂。

一汽抓住了发展轿车的机遇,再一次踏上了创业的征途。

一汽大众奥迪项目——3万辆先导工程

一汽的轿车合资项目有两项,合作的伙伴都是大众集团(奥迪),初期引进了两个车型:奥迪100和捷达A2。

一汽与奥迪的合资项目被称为3万辆先导工程,引进的车型是奥迪100。

一汽和德国大众/奥迪公司于1988年5月17日在长春签署了引进技术协议。

奥迪100轿车是德国大众公司1983年投产的第三代产品,造型美观,结构合理,性能良好,乘坐舒适,是我国引进的唯一最好的中高级轿车。

一汽轿车先导工程总投资为6.26亿元。

一汽与奥迪的合资项目是先利用一汽老红旗轿车的生产设施,改造原有的总装、焊装、油漆三条生产线,从 SKD 过渡到 CKD 组装轿车,逐渐提高国产化率。

在改造老厂区的同时新建二厂区,经过老厂区的改造和二厂区的建设,使年产中高级轿车达到3万辆能力。

一汽轿车先导工程从1988年建设,至1996年西区涂装线投产,标志着该工程基本竣工。

1993年7月15日,轿车三万辆先导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并得到很高的评价。

奥迪100

轿车国产化工作从签订引进奥迪产品协议起,即开始进行并逐年上升,到1994年国产化率累计达52%,1995年提升至82%,到1996年末累计达到90%以上,其中自制件占51.73%。

1989年8月1日,第一台奥迪轿车下线,当年即用进口散件组装了391辆汽车。

从1988年至1997年十年间,一汽奥迪合资公司累计生产奥迪轿车和自主品牌“红旗轿车123294辆,国产化率分别达到82%和93%,满足了国内中、高档公务用车的需求。

十年间的总销售收入为311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6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总投资6.25亿元的十倍,还上交关税70亿元人民币。

合资公司实现净利润19.5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功发挥了先导作用。

一汽奥迪的合资项目十分成功,合资公司生产的奥迪轿车不仅基本满足了国内公务用车的需要,挡住了进口,而且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收入。

一汽奥迪合资项目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为提前建成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基地做出了贡献。

一汽二厂区开工典礼

红旗轿车的由来和发展

早在80年代初,一汽就已经开始为发展轿车做准备。

当时中国的卡车工业“缺重少轻”,国家批准一汽从国外引进发动机技术生产轻型卡车。

一汽在选择轻型卡车的发动机时,特地选择了既可用于轻型卡车,也可以用于轿车的克莱斯勒488发动机,并从克莱斯勒公司购买了一条二手的发动机生产线。

克莱斯勒488发动机虽然是为轻型卡车准备的,但是经过改造也可以用于轿车。

由于从克莱斯勒引进了发动机技术,一汽在寻找轿车项目的合作伙伴时最佳的合作对象本是克莱斯勒公司,但是美国公司十分傲慢坚持收取高昂的技术许可费使得双方的谈判无疾而终。

德国大众却趁机抓住机会与一汽进行合作,取代了克莱斯勒。

德国大众集团董事长哈恩十分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在与上海汽车集团合作生产桑塔纳之后仍然继续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为了与一汽合资,哈恩提供了十分优厚的合作条件,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德国工程师将一汽引进的克莱斯勒488发动机装入奥迪100中并交给中方进行检验。

克莱斯勒488发动机原本也是从保时捷公司购买的技术,因此大众集团对这款发动机的技术性能十分了解。

红旗轿车生产线

1996年,奥迪轿车的车身匹配上一汽CA488发动机和016变速器以后,就成为小“红旗”轿车,使用一汽自己的商标,知识产权完全归属一汽。

经过多次讨论,同时征求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最后确定为“红旗”CA7220。

“红旗”CA7220轿车的开发和产出是一汽引进奥迪轿车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消化吸收后取得成功的体现,是引进技术国产化的成果,是形成民族轿车生产阵地的标志。

早期红旗轿车的外形与奥迪完全一样,对此很多人颇有微词。

汽车的外形是冲压模具决定的,改变外形需要更换模具,需要花费不菲的资金,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红旗轿车保留了奥迪的外形。

一汽在开发红旗轿车时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把“心脏”改了,暂时保留奥迪的外型,第二步再进行外型的改造。

1997年,一汽“红旗”轿车股票成功上市,筹集了20多亿资金,为“红旗”轿车外形的改造工作提供了资金保证。

2000年7月15日,在一汽厂庆47周年之际,小“红旗”的换代产品,全新小“红旗”轿车——“红旗”世纪星下线。世纪星从外形到内饰,从技术装备到平台系列化,都在原来小“红旗”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一汽大众捷达项目——十五万辆轿车合资项目

一汽大众的经济型轿车合资项目是奥迪项目的后续,早在双方进行奥迪项目的谈判时就已经将后续经济型轿车的合作进行了约定。

在奥迪项目成功落地之后,双方在经济型轿车项目上的合作水到渠成。

捷达

1990年11月20日,一汽耿昭杰厂长与德国大众集团董事长哈恩博土,分别代表一汽与大众就年产15万辆轿车的合资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

1991年2月6日,一汽一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2年7月1日,公司临时总装配线建成投产,第一辆 SKD 组装的捷达轿车下线;

1994年8月1日,总装车间第一个建成投产。

1995年底,冲压、焊装、涂装车间相继建成,标志着15万辆轿车工程基本建成。

1996年4月30日和7月10日,两个关键车间(传动器车间和发动机车间)建成投产。至此,历时近5年的15万辆轿车工程终于全面建成。

1997年8月19日,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工程项目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对项目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个建设项目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汽大众的总投资为111.3亿元,其中一汽占60%的股份,大众公司占40%的股份。

一汽大众合资公司含两个生产厂——轿车厂及发动机传动器厂,第一期工程的设计能力为年产15万辆轿车,27万台发动机,18万台变速箱。

当一汽大众公司还在建设的时候,1992年7月1日就在公司临时总装线上开始 SKD 组装捷达轿车,到1996年最后一个建设项目发动机车间建成,已累计装车75263辆。

从1997年开始,公司的轿车产量和销量以40%的速度逐年递增,到2001年累计生产轿车51.38万辆,

一汽大众在2000年以前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既能生产普及型轿车又能生产高级轿车的厂家,在中国轿车行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汽免费获得一座焊装厂

一汽大众十五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的基础也很好,一汽从大众免费获得了一座现代化的焊装厂,极大缩短了一汽大众的建设时间。

同时,这使得一汽大众的投资规模控制得很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大众集团在美国的威斯摩兰投资4亿美元建了一座先进的焊装线生产捷达A2车型,但由于捷达A2在美国的销售惨淡,这座工厂被关闭了。

一汽集团了解到这个消息之后打算购买大众集团这座工厂的设备,但是手里的资金十分有限只有2000万美元。

为了避免大众趁机卖高价,一汽只派出了吕福源和李光荣两人去德国与大众谈判。

大众集团原先的出价是3900万美元,经过多轮谈判最后降低至2500万美元,但仍与中方的出价有500万美元的差距,谈判最终破裂。

中方谈判代表吕福源和李光荣虽然十分失望,但是无能为力。

德方代表为表示友好,在谈判失败后请中方代表吃饭。在就餐闲聊期间,德方代表用英语谈起他们新开发的奥迪车型未来两年销量可能达不到保本点,公司可能亏损甚至要裁员。

吕福源和李光荣的英语十分优秀,且正好出国前知道国家允许一汽进口散件组装汽车以减少汽车的进口。

吕福源当即向德方代表表示我们虽然不能用2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威斯摩兰焊装线的设备,但是可以增加从德国进口奥迪散件的数量,帮助奥迪汽车的销量超过保本点。

作为交换,德方必须把这个工厂的设备免费送给一汽。

吕福源的这个提议马上得到德方代表的回应,他们让吕福源和李光荣退掉回国的机票,等他们向董事会回报之后继续谈判。

最后的结果十分完美,中方答应增加进口14500套奥迪轿车的散件,而大众集团将威斯摩兰焊装线的全部设备送给一汽。

说个题外话,吕福源和李光荣优秀的英语能力在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不是他们的英语能力优秀,那么就不可能在德方的闲聊中获得对方担心奥迪销量的问题。

谈判期间双方采用英语进行谈判并各自纪录会议纪要。英语也是德国人的外语,谈判结束后确认会议纪要时,我们的谈判代表往往先指出对方纪要中的英语语法错误,使得对方失去底气并同意采纳我方的纪要。

1989年2月22日,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在德国狼堡签署购买美国大众公司威斯摩兰工厂技术贸易协议。

威斯摩兰厂年生产能力为30万辆,是一个从事白车身焊装、油漆与总装配的工厂。

焊装车间有11条先进的自动线,611台设备。其中5条自动线配备了62台机器人,引进威斯摩兰焊装线,用于15万辆轿车生产,可提高焊接工艺水平,使一汽的轿车生产水平提高一大步,接近八十年代的国际水平。

1989年4月,崔明伟团长带领一批能工巧匠来到威斯摩兰厂实施拆装。一汽派去了100多人,干了一年半,把一座62万平方米工厂的主要设备全部拆下来,约有上万吨,全部运回一汽。

德国大众的这座焊装厂是一个80年代投产、中间又经过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更新的一个厂。

一汽不仅获得了先进的设备,更重要的是还获得了技术:一汽得到了这座工厂的全部图纸、每个生产线的每个部位、每个零部件的图纸都有,这是我们当初买这个技术时完全没有料到的。

一汽节省下来的那2000万美元分给了其它几个分厂,如散热器分厂、二铸厂、车轮厂,每个厂给了300万~400万美元。这些厂因为有了几百万美元的设备和技术引进,都变成了行业里一流的零部件厂。

威斯摩兰焊装线运回一汽后,在一汽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下,一批安装人员进入一汽大众有限公司,把原生产两箱式高尔夫车身焊装线改造成生产三箱式捷达车身的焊装线,其工艺水平当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1995年,实现了捷达车身的国产化。

一汽轿车项目的发展成果

1992~2004年12年间,一汽大众共生产各种轿车130万辆,稳居中国轿车制造业的第二位。

2002年,公司生产、销售各类轿车19.2万辆,超过一期规划的产能。

此后公司继续扩大产能,2003年生产和销售各类轿车30.2万辆,实现了原定的年产30万辆的产能。

1997年一汽大众合资公司开始盈利,1997~2004年8年间共计盈利226.6亿元人民币;1998年公司开始向股东分红,1998~2003年6年间共分红59.4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股东初期投入(16.8亿元人民币)的3.5倍,成为一汽集团效益最好的子公司。

在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轿车工业的核心任务是扩大产能,减少汽车进口量。

一汽轿车合资项目的发展十分成功,达到了扩大产能的目标,并带动了中国本地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一汽大众轿车合资项目的顺利发展,既有政府的支持,也是一汽集团上上下下所有人努力的结果。

参考资料:

1、《一汽创业五十年》

2、《我的汽车生涯》,陈祖涛。

3、《饶斌传记》

4、《一汽创建发展历程》

5、《我在大众汽车40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一汽大众项目管理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