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上汽大众 总部

40不惑:上汽大众的“快”与“慢” ?

2024年,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如同一个人迈入自己生命中的第40个年头,过去岁月中的经历让他面对未来时显得更加笃定而沉着,纵使前路再多未知,也可以走得无畏无惧。这就是40岁的上汽大众,清醒、不惑。

位于安亭镇于田路7号的上汽大众总部,一辆诞生于1983年的黑色桑塔纳稳居于展示厅一隅。每个上汽大众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它的传奇:当年的工人们用榔头敲打组装出了这辆“纯手工”的汽车。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国产轿车的空白,也标志着上汽大众40年不懈创新之路的起点。

故事的开端或许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渐浸润于中国各行各业之时,对于轿车项目可不可以搞中外合资经营一度有过犹疑。但邓小平发出明确指示:“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嘛。”从这时起,经过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长达6年的谈判,上汽大众于1984年10月10日正式诞生。

40年间,上汽大众缔造过无数荣耀,也走过疾风骤雨,一代代上汽大众人薪火相传,将这一品牌打造成一个象征着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符号。

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已近过半,汽车行业正在发生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上汽大众在这场巨变中面对的不仅是来自传统车企的竞争,包括华为、小米等一众物联网(loT)企业也已加入造车行列。在这场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造车浪潮中,他们不仅要引领市场,同时还肩负着重塑合资车企辉煌的重任。

曾经,一句“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广告词火遍大江南北,它的背后反映出上世纪80年代刚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跃跃欲试着憧憬全球化的梦想;如今,上汽大众提出了Glocal(Global+Local,全球化思维、本地化创新)的策略,这也顺应了新时代对于合资车企的要求:他们既要敢于拥有在全球扩张的梦想,也要回归本源,弘扬中国人的民族自信。

促油车

途观L Pro正式亮相

在4月25日揭幕的2024北京国际车展上,途观L Pro正式公开亮相。

一星期前,在一场时近3小时的媒体沟通会上,上汽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傅强这样形容这款新车:一款跨时代的汽油聪明车,油车的智能化颠覆者。

这样的定性,无疑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新能源动力系统与交通电动化专家欧阳明高的观点进行了隔空回应。因为后者曾公开表示:“电动汽车具有智能化的先天优势,燃油车自动驾驶是无法跟电动汽车相竞争的。”

从上汽大众去年8月提出的九字方针“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中可以清楚看到,油车仍然是他们的基本盘。公司成立40年,去年年底下线了第2700万辆汽车,成为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2700万辆汽车的背后是2700万名用户,过去40年里累积的成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被新能源车击垮。

对此,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去年2月上任之初就提出“上新不放老”,强调必须牢牢守住燃油车8%的市场份额。而在这个基础上,要将油车尽可能造得更聪明。这更符合市场和时代提出的要求,但也在创新上向造车团队设置了一道难题。他们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市场会在5月新车上市后给出评价。在贾健旭看来,“卖车的这一天,就是揭开新娘头盖的时候。漂亮不漂亮,都看得到。”

出生于1978年的贾健旭是上汽集团最年轻的副总裁,加盟上汽大众前,他曾在国内零部件头部企业延锋集团工作20多年,因此属于那种典型的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领导——他们往往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知道想干什么,以及能干成什么。

在他的带领下,上汽大众在过去一年的油车和电车的销量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油车这块,朗逸家族去年全年的销量达到35万辆;帕萨特也延续高位增长势头,全年销量累计突破20万辆;而在电车上,2023年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3万辆,同比增长32%,稳稳跻身市场第一梯队。

但没有时间留给他们沾沾自喜,身处巨变的时代,必须马不停蹄地跑下去。

不仅要看到对手的强

还要找到自己的美

“《奥本海默》这本书我看了两遍,一遍中文的,一遍英文的。在去德国的飞机上,我又把电影看了一遍。”在当天的媒体沟通会上,贾健旭分享了自己对这名“原子弹之父”人生的感悟,

“我觉得,人真要做成一件事,他会反思很多。”

在沟通会之前公司进行的内部会议上,这名上汽大众的总经理率先进行了反思。“我反思的一个问题就是‘慢’,我觉得自己在2023年太慢了,为什么?”

当他试图从深层次去分析这个问题时,他发现除了流程和体系上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在于他们对于电动车开发的串并联关系没有搞清楚。“我们现在的开发还是以串联关系在开发,所以很多东西都慢了,没有一个串并联的关系。”他反思,“电动车所有供应链资源最好的都在中国,需要把这些供应链的资源整合在一起。”

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

而且现在碰到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技术的变化与发展太快了。这一点,尤其反映在电动车上。“两年之后技术就迭代了,三年之后这个技术就彻底更新了,五六年这个技术已经完全落后了。在飞速发展的世界里面,如果有时差的话,这个东西就有问题了。”他说。

在上汽大众制定的九字方针里,“稳电车”列于“促油车”之后,“上奥迪”之前。众所周知,上汽大众启动电动化转型的时间并不比很多传统车企更早。在这条前有特斯拉、小鹏和蔚来等抢占、后有华为、小米们觊觎的赛道上,上汽大众凭借ID.系列杀出一条血路。

ID.家族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ID.家族今年3月订单再度突破1万+辆,继续稳坐合资阵营领头羊地位。而整个一季度中,新能源车销量为2.8万辆,同比增长171.3%。

但是相比对手,上汽大众有自己的局限,他们并不“快”。以华为为例,他们在去年推出M7后市场反应不佳,但很快进行调整做了新M7,并借mate60 pro的势头打响了新M7。同样,智界S7发布后陷入了交付困境,但他们后续改动的速度非常快,今年的二次发布在价格未变的前提下,核心配置进行了小幅升级。

贾健旭承认,自己也在思索这个问题。“现在的技术变化太快,包括竞品的添加菜单上面加菜加得太快,有时候车辆两年之前的规划跟后面的SOP已经跟不上了。的确要具有这个能力,你一定要把开发原创性握自己手里才可以,所以说这就是对能力的要求。”他指出,

“这个‘快’是很好讲的,但是快背后是一种能力,具备了这个能力你才快得起来。”

面对loT企业纷纷开始下场造车,贾健旭不止一次被人问及“怕不怕”。他直截了当地承认,怕!“因为他们获客成本很低,比我们少个0都不止,流量又带来转化。而我们的获客成本那么高,优势在哪里?”

必须正视现实,对手强大的地方,是上汽大众无法复制,因此也不能妒忌的地方。首先从资本结构上,他们就不具备进行颠覆性创新的基因。所以贾健旭提出自己的思路,要做一个“fast follower”(快速追随者)。同时,在合资这一模式上找到自己的美。“因为40年来我们积累了很多好的东西,只有以最快的速度看到自己的美,才能跟别人的美形成美美与共。”

上汽大众的“美”在哪里?“比如我们的现有用户、二手车市场以及整体销售网络等,”但是他知道,

“我们不能躺在这边欣赏我们的美,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要怎样把这些美放大,以及如何让现有用户和潜在用户看到这些美,这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说一不要贬低别人,二也不要看低自己,要把这些组合拳全部拿起来,我认为越早进入至暗时刻的人越容易走出来。”

贾健旭透露自己最近的健身方式就是打拳,因此他对于组合拳的方式显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市场需要我们的做法

而不是简单的“跌跌不休”

在现今的车市中,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是一个听上去很美,实则处境尴尬的存在。

从数据来看,市面上绝大多数电动车品牌生存境况不佳。埃安LX今年销售为负值;小鹏去年二、三季度毛利为负,第四季度才扳正;特斯拉虽然都是正数,但是去年一二三季度利润都很低,销量也有几个季度之间持平。

越是不赚钱的时候,车企之间越是容易卷价格。往往是电动车带头卷,汽油车则不得不应对。以4月上旬为例,共有120多个车系打起了价格战。

上汽大众没有参与这场价格战,贾健旭的态度很明确。

“价格战不可能持续,如果我们的节奏被带走,整个市场全部完蛋,盲目跟进没有意义。”

在这一点上,他的态度和上汽大众汽车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俞经民是一致的。

“简单的‘跌跌不休’,客户没有拿到好处,品牌也没有建设。”

俞经民

怎么办?背后的逻辑很清晰:车企要赚钱,就要多卖车。但汽车不是易耗品,上汽大众的车款平均易主时间是7年多。要想卖车,首先要让车主们更频繁地换车。而换车的一大前提,就是换得起。车企提高回购价格,无疑是破局的一大策略。

“从汽油车过渡到电动车时代,最大的改变应该是用户经常换车。而作为车企的责任,就是让用户可以承受得起这一做法。”俞经民说,

“产品三年就迭一代,为什么不买个新的?也只有大众敢出来这样叫。”

今年3月3日,上汽大众推出ID.3壕礼,至高6折回购。特斯拉也迅速反应,推出了3年回购政策,要求每年15000公里、没有重大事故,以开票价的4.5折回购。

被抄了作业后,上汽大众在4月25日揭幕的北京国际车展上紧接着推出了ID. Care 保值包,主打一个拥车成本。

具体来说,ID.4 X与ID.6 X两款车型的车主在拥车三年后享6折保值回购权益,仅需3年累计里程≤9万公里,3年累计理赔≤30%车价,轻松覆盖超95%的非营运用户(里程覆盖95%非营运车辆,理赔覆盖99%用户)。

俞经民表示,“市场需要我们的做法,而不是跟着别人的节奏‘跌跌不休’。”

“这也是针对中国电动车技术飞速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个最好方案。我们要每隔两三年就让消费者感受到最新的技术,这个是很重要的。”贾健旭对于这一策略心心念念了很长时间,“我一直跟大家讲用车成本和拥车成本,我们车厂要主动把这些东西转换起来,打出跟人家完全不一样的牌。”

每周“算命”,每周复盘

显然,这张主打拥车成本的牌,出得不可谓不快。他们不但想在了对手之前,也行动在所有人之前。

俞经民透露,贾健旭是2月27日这天布置给自己和傅强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ID.3壕礼(至高6折回购,1.99万元首付,三年月供1399)要在3月1日上线。

“先打通上汽财务和大众金融,再打通招商银行,一系列操作常规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幸好今年2月还多了一天,我们2月29号跟招商银行沟通上,最后3月3日推出。”

事实上,自从贾健旭在2023年2月接手上汽大众后,他手下员工们最直观的感受和他所反思的正相反,他们觉得:快,真的太快了。

俞经民回忆,“2024年的经销商大会,我们是去年12月7日开的,在历史上也是首次,在各个主机厂品牌中大概也是第一个。”

贾健旭对此给出解释,“新年要做的事得在1月1日前全布置好,等到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就一天都不会浪费。”

这名上汽大众总经理对于时间和速度的要求近乎苛刻,他在这次的媒体沟通会上这样说:

“地球转动的规律决定了,当我们在早上醒来的这一刻,已经比一些地方的人慢了半天。”

所以,完全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从今年3月起,上汽大众开始陆续打出新款。3月11日是帕萨特出众款;一星期后打出途观L出众款;到了4月初,则打出途昂。

高性价比带动销量稳健表现,今年的第一季度销售情况非常好,他们成为合资车企里唯一的单一品牌领跑:帕萨特家族一季度销量突破5.3万,同比增长74.6%;途观家族累计销售3.7万辆,同比增长51.6%;朗逸家族继续保持热销,一季度累计销售6.8万辆。

“这个节奏十分快,也十分有的放矢。”俞经民笑言,

“这种对市场咬定不放的动态预判,摸清市场节奏并拿出针对性的举措,我们内部开玩笑叫‘算命’,每周算命、每周复盘。”

“现在这个市场瞬息万变,不每周调整,根本不能跟上这个市场的速度。”贾健旭强调,“算命”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押注”。“现在的市场需要‘押注’,也就是要摸清和判断对市场的节奏,拿出针对性的举措,还要快。”

在贾健旭看来,新时代对汽车人提出的新挑战就是“押注”,押在哪个区、哪个车型、哪个时间都有讲究。“你不会押注,所有的炮弹子弹全部打掉,市场还是没有被你攻下。”

“我为什么一个礼拜开会,算下个礼拜的命,这是一种对能力的培养,我们的一线大区人员如果算不准下一周的命是不合格的。一个礼拜算准了,算两个礼拜,算三个礼拜,算这个月,算这个季度,这个就是水平。”

每当反思自己慢的时候他就加倍督促自己要快,“因此不断开会不断调整,要求提下去,他们不断适应这样的节奏,不断去摸索和了解,把真正的原因找出来做上去,才是事倍功半。我们每一次对市场的投放都要讲回报,这是必须明确的,才能让我们存活下去。”

这种快节奏,也得到了外方团队的支持。他们表态:“来不及签字的话,我们打个电话就能上。”

贾健旭自己承认,“这个速度在上汽大众是没有的,但是我还嫌慢,我还嫌我们的团队对区域的预测不够精准,我们的大区一定要摸清楚市场,了解市场。”

双向奔赴的拿来主义

让合资走入新时代

在这场新时代造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中,自主品牌已经夺走了很多过去属于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以BYD为例,2023年市场份额已超50%。因此,转型速度决定了合资企业的最终归宿。

而决定速度的根本则是态度。贾健旭对大众汽车集团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说得很直白,“我告诉他,思路要发生转变,第一是需要让车赚钱。”在这个基础上,再谈创新或者其他。“不赚钱的创新就是耍流氓。”

贝瑞德

在集中精力让车先赚钱的过程中,拾遗补缺是必须的。“德国人的强项拿来为我所用,中国人的强项也要拿来为我所用。关键还要动脑筋拿,要找到不足在哪里,知道从哪里能找到强项去弥补它这个缺。拾遗加补缺,这样才能说好‘in China for China’(在中国,为中国)的故事。”贾健旭补充,“CMP平台我们也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学习和使用,不要封闭自己。合资企业就是‘拿来主义’,我们用上汽的、也用小鹏的。合资企业永远是一个舞台,去较劲、去比较、去学习,这个对我们很有意义。”

俞经民也指出,合资企业要活下去,而且活得好,就要发挥自己相对于自主品牌的优势。“这一年多来,尤其是最近这三四个月,发生了多快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大众包括奥迪,所谓的in China for China,肯定是落在上汽大众这个团队。大众强的我们用,中国强的我们也用,往前做创新的事情,然后反哺到全球。中国成功了,全球乐见其成,全球也会变,这个变化估计靠自主品牌很难。”

这也是贾健旭的一番肺腑之言:

“这个世界最大的本事叫借力,而不是从头到底自己来。你怎么快我来学,但我不照抄。你哪里好我拿,你哪里不好我不拿,但是你的流程拿给我看,我的流程跟你的流程进行匹配,用新拿来主义让合资走入新时代,不再是单向的了,而是双向奔赴的拿来主义,而且速度要快。”

对于他所说的“借力”,最好的例证就是九字方针里的“上奥迪”。

2023年7月,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进一步深化现有合作。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满足中国客户对高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

“合资企业,德方的资源,中方的资源都要拉,上汽好的资源我们全部要拉过来为我所用。”贾健旭说,“合资企业就是借力,这个业务模式存在那边,就是一种借力的业务模式,必须要拉动双方的资源做成我们的事。”

后记

贾健旭眼中的“慢”和上汽大众员工们感叹的“快”,其实只是同一种期待、同一种迫切心情的两种不同诠释。

贾健旭作为企业的领路人,他必须不断催逼自己和员工们快一些,更快一些,这样才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尽早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甚至像当年引领油车市场那样引领电车的市场。

而当员工们感觉“快”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被真的落下。他们最终都适应了快节奏和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一旦适应之后,快速高效就成了他们的习惯,一种肌肉的记忆。

贾健旭说,上汽大众一直以来都在被市场出超纲题,他们每次都应答得很好。但是现在,他想更进一步,自己给自己出题,出超纲题,然后去解答。抢在市场前面,抢在所有竞争对手之前。

再见,燃油车厂!上汽大众被传永久关停第一工厂背后:产能过剩何去何从?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旭

近日,上汽大众位于上海安亭的第一工厂被传永久关停。

消息称,上汽大众位于上海安亭的三座整车厂正在进行产线调整,其中主要生产大众Polo、斯柯达晶锐等小型车的第一工厂在2022年7月结束生产,目前已永久关停,部分产线搬迁至江苏仪征;二厂已启动合班,将两个生产轮班合并为一班;三厂大概率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合班。

6月7日,据接近上汽大众的知情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一厂不是关停,而是功能转型。“实际是上汽大众电动化转型、安亭基地升级转型一系列动作中的一环。”

在车市愈发激烈的竞争面前,合资车企及其工厂正在经历一系列的重塑与再造。

ID.6X

上汽大众工厂升级,大众集团加码中国

公开资料显示,上汽大众安亭第一工厂建于1984年,规划年产能为16万辆,主要负责大众Polo、斯柯达晶锐、途铠等小型车的生产。随着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变动,上汽大众安亭基地的升级改造早已被提上日程。

2015年6月,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关于上海大众汽车安亭基地升级改造及纯电动技术合作的协议》。根据协议,改造完成后,安亭生产基地将形成符合最新环保标准的先进制造体系,产能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从2015年起,上汽大众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逐步推进安亭基地转型升级。2017年,启动汽车二厂升级改造,2018年启动MEB工厂建设,以及围绕电动化的一系列升级转型项目。

上述知情人士同时表示,汽车一厂在完成转型升级后,燃油车型(Polo、T-Cross)将转移至仪征工厂生产,充分用足沪外基地的潜能。汽车一厂的员工在经过相关培训后,将继续支持MEB工厂及其他工厂的生产。同时,安亭基地依托MEB工厂及相关配套和研发基地,聚焦电动化、智能制造以及面向用户的研发能力建设。

根据上汽大众的规划,未来安亭将建设成集“管理总部、智能制造基地、研发创新基地”等为一体的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总部园区。

上汽大众POLO

大众一边升级基地,一边加码中国市场。

2020年,大众汽车对江淮大众增资10亿欧元,股份增至75%,获得合资公司管理权,合资公司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此后大众汽车集团不断对大众安徽加码,不仅在合肥建成了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第三家MEB工厂;宣布下一代纯电动平台 SSP将在大众安徽投产;还承诺将授予合资公司4-5个大众集团品牌产品。

在5月28日的“投资安徽行”启动大会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安徽首席财务官哈约根介绍,大众安徽将继续投资安徽合肥,计划总投资约231亿元人民币,其中生产基地(一期)与研发中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1亿元人民币,车型上市前研发总投入约90.5亿元人民币。

大众安徽CEO葛皖镝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大众安徽在华只生产新能源车。“在技术研发层面,大众安徽更多关注车联网技术,包括信息娱乐技术、高级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从大手笔投入和定位来看,大众汽车对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理想汽车被曝接手北现工厂

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上汽大众选择对工厂进行升级改造,部分合资品牌则选择了转让。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现代一工厂是现代在中国最早建立的整车制造工厂,2002年开始投入运营,年产能30万台,一时风光无两。然而,随着传统燃油汽车竞争加剧、消费升级,以及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崛起,2019年初,该工厂被曝停产,生产厂房陷入闲置状态。

2021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称,理想汽车将在北京顺义区新增一家工厂,工厂总投资60亿元,依托原北京现代一工厂厂房及土地资源,打造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制造工厂。按照规划,该工厂将于2023年年底投产,投产后一期将实现年产10万辆纯电动汽车。不过,双方彼时并未公开回应过此事。

理想汽车北京顺义智能制造基地。

而据北京顺义区政府官方网站此前消息,理想汽车北京顺义工厂将开展整车、核心零部件、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研发,配套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科技人才2000人以上,项目计划于2023年投产,2024年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目前智能制造工厂进展如何?时代财经6月7日采访了理想汽车方面,截至发稿前暂未取得回应。

神龙汽车出售工厂,东风本田接手扩产?

神龙汽车与东风本田同为东风系合资品牌,但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冷热不一。财经网汽车报道称,神龙汽车二厂被同在武汉的东风本田接手。

神龙汽车在国内曾有四个生产基地,其中一厂、二厂、三厂位于武汉,2015年建立的四厂位于成都。四家工厂彼时规划的年产能分别为30万辆、15万辆、30万辆和36万辆,合计规划年产能达111万辆。

这些工厂是为销量一度突破70万辆的神龙汽车准备的,但四厂建好的第二年,神龙汽车销量跌破60万辆,此后一路走低,2020年,神龙汽车销量跌至谷底,仅剩5万辆左右。

为降本增效,神龙汽车进行了一系列产能“瘦身”。据报道,2019年7月,神龙公司启动F99项目——通过优化产能布局,将武汉工厂一厂、二厂产能向三厂集中。2020年和2021年神龙汽车年报显示,神龙汽车产能为36万辆。经过一系列调整后,2022年神龙汽车销量增长至12.7万辆。

财经网汽车报道称,神龙汽车将原来的二厂转让给东风本田,后者将该工厂改造为专门生产纯电汽车的新工厂。

新工厂距离投产越来越近。武汉经开区5月11日发文表示,按照施工计划,5月各大车间厂房主体结构完成,6月开始设备安装。

据介绍,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包括改扩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整车检测等车间,一期形成年产12万辆车产能,预计2024年投产、2027年达产。这是本田在全球的第一个新能源标杆工厂,将生产本田全新的e:N系列电动化车型,也将助力东风本田的电动化转型。

东风本田。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郑纯楷坚定表态。“电动化是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2023年是东风本田成立的二十周年,也是东风本田数字化驱动电动化转型战略实施的关键之年。2023年上海车展期间,东风本田展台上没有一辆纯燃油车。

在产品方面,东风本田将于2024年初推出e:NS品牌第二款车型e:NS2。第三款车型“e:N SUV 序”也将于明年推出,第四款车型e:N GT Concept将于2025年后上市。

2030年后,本田在中国将不再投放新的燃油车,所有新车型均为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等电动化车型。本田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产品的销量占比,将在2030年达到40%,到2035年达到80%,到2040年达到100%。

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车企产能TOP20合计3749万辆,占总量近九成,整体利用率却不足五成。

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上仅有5家车企,其中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中国可以说是以新能源车产能为主,其余车企的产能大头还是在燃油车上。部分燃油车比重较大的车企,产能利用率更是低于四成。

在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产能过剩的燃油车工厂该何去何从,已经变得越来越急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上汽大众 总部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