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大爆炸》第一集:拆碎途观L,大众真的在减配吗?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汽车日报 懂车大爆炸] 汽车日报自制大型汽车拆解和质量研究类节目《懂车大爆炸》的视频版已经上线,作为图文版,侧重点自然不太一样,相比于视频版直观的表现形式,图文版则更倾向于知识点的输出。为了与视频版同步,图文也会分为三期。
拆解上汽大众途观L的第一期,我们按照拆解顺序,主要来看一看途观L一些相对表面的细节,其中不乏一些消费者们非常关心的点。
防撞钢梁覆盖率低于海外版拆下前保险杠,我们能看到一块黑色的泡沫。这块泡沫最主要的作用是减少碰撞对行人的伤害,将这块泡沫拿开就能看到防撞钢梁本梁了。
无论是前防撞钢梁还是后防撞钢梁,它们最重要的作用都是应对低速碰撞。换句话说,这根钢梁的作用就是“牺牲”自己保护发动机舱内那些更贵的零部件或者是不易更换的车身框架,从而降低维修成本。所以,防撞钢梁本身与一台车高速碰撞时的安全性并没有太大联关系。
途观L的前防撞钢梁采用钢制材料,中间部位为双层冲压钢板点焊连接,厚度为3.5毫米,边缘为单层钢板,厚度为2.4毫米。之所以采用双层焊接的工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优化前防撞梁的截面设计,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强度。后防撞钢梁工艺则比较简单,采用单层冲压结构,厚度为1.6毫米。
从覆盖率来看,途观L前防撞钢梁的覆盖率为63.8%,表现相对一般。对比海外版Tiguan的白车身,国产途观L明显覆盖率更低,算是一个减配的部位。
后防撞钢梁覆盖率相比于前防撞钢梁更高,达到了67%,但是鉴于其1.6毫米的厚度,在速度相对比较快的追尾事故中可能也很难保证车身框架不受损伤。
在观察后防撞钢梁的时候,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细节。途观L后防撞钢梁的吸能盒安装在车架上时,少了一颗螺栓,右侧是四颗,左侧只有三颗。至于原因,应当不是大家猜想的国产版简配省成本,因为这一枚螺栓的采购价真心没多少钱,而且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海外版的Tiguan也没有。
经过现场分析以及与专家的交流,我们猜测这枚螺栓可能是因为工序的原因才没有安装。如果这台车在安装后防撞钢梁之前就把外置排气安装上的话,那这枚螺栓在安装时就会与其产生干涉,强行安装会比较浪费时间,影响整个流水线的效率。所以,最终我们认为,缺失的这枚螺栓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减配。
乘员区排气通风装置在拆下后杠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小装置,一个单向的透气格栅。这个装置的学名叫乘员区排气通风装置,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就是在关车门的瞬间,将车内的相对高压的空气排出,避免因为车内气压的快速变化,导致乘员耳膜出现不适的情况。
前后灯组来自一线供应商大众途观L的前后尾灯均来自上海小糸,这个品牌可能了解的朋友并不是太多。小糸是一个日本品牌,主要的业务就是生产各类车用灯具。
相比于大家比较熟悉的海拉,小糸的产品相对会略低端一些,但品质还是不错的。在全球车用灯具供应商中,也是排名前三的水准。至于上海小糸,就是小糸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的简称。虽然灯具是国产,但品质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在车灯这方面,途观L还算厚道。
底盘防腐基本到位底盘的防护也是很多消费者关心的点,我们将途观L升高之后,可以看出,途观L的底盘基本都是有树脂护板覆盖的。在工作温度比较高的三元催化底部,还有一块金属护板辅助散热。并且,在底盘的前半部分还做了局部PVC喷涂作为双重保护。所以,在底盘防腐以及底盘平整度这两个纬度来看,途观L没什么大问题。
底盘钢质部件居多将途观L升起之后,可能很清楚的地看到这台车的底盘结构。悬架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构件,比如说下摆臂、上下支撑臂、半轴等等部件都是钢质材质,只有前轮的转向节以及后轮轴承座是采用的铝合金材质。
为什么我们要在意悬架构件的材料呢?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底盘构件需要比较强的防腐性能。在这方面,铝合金要比钢材好很多。虽然钢材可以通过喷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锈蚀的问题,但底盘这些构件在日常行驶中,非常容易受到石击,钢材的漆面一旦受到破坏,就容易锈蚀。第二个原因,底盘的很多构件,都属于簧下质量的统计范畴内。在同等条件下,簧下质量越小,一台车的油耗、动力以及操控等方面的表现就越好。铝合金材质能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做得更轻,对于簧下质量的优化也就越好。但是很可惜,铝合金部件的成本略高,严格控制成本的途观L,在底盘件上并没有使用太多铝合金部件。
MQB标配的非全框式副车架MQB平台的副车架都是这种非全框式副车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元宝梁。相比于全框式副车架,元宝梁重量更轻,成本更低,只是相比于全框式副车架,在遇到碰撞时吸能效果不够好。
激光焊接空腔注蜡依然在在途观L的车身上,激光焊接的普及率还是挺高的。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车顶之外,门框也是采用的激光焊接。
细心的朋友应该在门框上能看到几处点焊痕迹,这个没必要想太多,就是为了压紧定位两个部件以方便激光焊接。
另外,空腔注蜡的防锈蚀工艺也没有落下,在底盘纵梁周围,随处可见溢出来的蜡,所以纵梁的防锈蚀处理也没有明显缩水。
“黑心”底盘隔音棉掀开地毯就能看到这一整块“黑心”隔音棉,从这个棉的观感来看,确实不太好。仔细观察之后,可以看出,这应当就是大家所说的回收棉。不过,我们也看了一下车身内部其它几个部位的隔音棉,都是白色的。
回收棉一定就比白色的隔音棉污染物多吗么?这个我们不好判定,所以我们取样之后,交给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测试。截止发稿时,污染物检测的报告还没出,所以关于检测报告,我们会放到第三期来聊,还请大家持续关注。
车内大线包裹略显粗糙在拆解内饰的时候,我们发现途观L的车内大线的包裹非常有意思。右前门部位的线束包裹的还是比较严实的,但是在后门以及左前门部位的线束包裹就非常稀疏了,对于线束的保护不够到位。
一体成型的车门没有隔音棉拆解途观L的车门之后,我们可以看到途观L的车门是采用了整体冲压成型的工艺,这一点可以给好评,但是门板的止振板中含有一定量的沥青成分,并不太环保。
在评测中,途观L在噪音测试中,表现还不错。但是没想到,拆解之后,我们发现这台车的车门中居然连隔音棉都没有,这一点还是让我们有些意外的。从这个细节上也能看出,一台车的NVH表现,与隔音棉的用量可能也不一定成正比,很多对于NVH的优化都是有针对性的。比如说,在我们拆后杠的时候,可以看到在后轮轮拱上,贴了一圈隔音棉。对于大众这种成本控制极其严格的品牌,在那个看似不重要的部位用上隔音棉,显然这个部位的产生的振动或噪音对整车的NVH影响比较大。
所以,各位打算买车的朋友,如果你对一台车的NVH表现特别在意,那一定要在选车的时候就选一台开起来比较安静的车,指望后期加装隔音棉并不是特别稳妥。
总结:拆到这我们不难发现,途观L这辆车,乍一看,各个方面都特别棒。做工规整,接缝均匀,但确实不太禁拆。一辆20万元左右的车,基本上所有细节用料以及设计全部指向节约成本。目前来看,可以表扬一下的就是,大部分内饰饰板后面都由隔音棉,空腔注蜡激光焊接两项传统手艺也没有丢。可以吐槽的地方有这么几个方面,比如说前防撞钢梁相比于海外版覆盖率更低,行人保护措施也没有进口版全面。底盘悬架各个组件基本都是钢制材质,在防腐以及减重层面不够优秀。细节上,线束的包裹、车门隔音棉的缺失以及并不太环保的止振隔音材料都是需要未来进行优化改进的地方。总之,参考途观L的定价,上面提到的很多问题,本身是可以做得更好,只是受限于严格的成本控制,并没有做到极致。那接下来,我们就会将途观L进一步打散,看一看途观L的白车身,分析一下途观L为什么在25%偏置碰撞中成绩“翻车”。另外,大家非常关心的大众车还烧不烧机油,如今的DSG靠不靠谱的问题,都会在下一期展开分析,所以敬请期待下一期《懂车大爆炸》。
解读|同级别真没有对手?国产大众ID.4兄弟,到底选哪一个?
文:汽车日报 曹浩
[汽车日报 产品] 继近日一汽-大众ID.4 CROZZ发布最终售价后,上汽大众ID.4 X也在日前发布了最终售价,虽然南北大众两款ID.4的价格和配置稍有出入,但入门价格仅相差12元,顶配价格差得有点多,但都超过了27万元。这样的价格到底贵不贵?这样的ID.4到底值不值得买?如果要买的话,南北大众买哪款最合适?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
其实按照常规,我应该先介绍一下ID.4这款车,只不过在过去一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外媒体无数次对ID.4进行过报道或者说明,以至于我认为根本没必要再大费周章去介绍这款车。而且这款车其实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大众全新MEB平台,毕竟没有MEB也就不会有ID.系列车型了,至于其他部分,其实个人感觉没有必要再去用相似的描述再去介绍一遍,如果有还不了解ID.4的用户,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进行了解:
抢先解读上汽大众ID4.X 创新中不乏保留经典元素
解读一汽大众ID4 延续海外版本设计 WLTP续航550公里
言归正传,在看完了两款ID.4的价格以及配置信息之后,我只有一个问题:续航400公里的电动车凭啥就敢卖20万?
上汽大众ID.4 X售价
一汽-大众ID.4 CROZZ售价
上汽大众ID.4 X和一汽-大众ID.4 CROZZ这次不约而同推出了5个配置,除了各自首发版本(限量发售,忽略不计)外,还有3个两驱版本以及1个四驱版本。虽然各方面数据略有不同,但是也基本上可以看出PURE是标准续航后驱,续航402公里(ID.4 X)/400公里(ID.4 CROZZ),配置最低,价格也自然最低。PURE+以及PRO两个版本是所谓的后驱长续航版,续航里程是全系最长的555公里(ID.4 X)/550公里(ID.4 CROZZ)。顶配的PRIME版本是四驱性能版,续航刚刚超过500公里,不选装情况下价格超过27万。
广汽丰田C-HR EV
一汽-丰田奕泽E进擎
看完价格以及数据之后,我不禁想问,国内非豪华合资品牌纯电动车,除了丰田之外,又有多少车的售价会超过20万?
上汽大众ID.4 X
一汽-大众ID.4 CROZZ
不过我也确实承认,国内合资品牌纯电动车,除了ID.4之外,其他皆为简单的“油改电”,而ID.4却是基于新能源专属平台打造,但那又如何呢?专属平台难道就是入门配置,续航400公里卖近20万元的理由吗?所以我几乎可以确定,PURE版本车型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拉低整体价格区间,消费者估计很难买到这个配置,也很难有消费者愿意去买这个配置,毕竟我们消费汽车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让驾乘更舒适,而不仅是把自己从A送往B点这么简单。
因此,续航550+公里的PURE+以及PRO版才会是ID.4的主销车型,但这两个配置的价格就会直接提到22万-24万这个区间。至于顶配PRIME版,虽然是四驱,动力参数有所提升,配置也有所增加,但4万元的差价或许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的意义并不会很大。
我更想说的一点就是,虽然大众在燃油车领域是绝对“大哥”级别的存在,可是在新能源领域,在面对特斯拉或是一众国内车企相比,大众仍然只是一个新入局的“小弟”,看看此前一众合资品牌纯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惨淡销量,不知道大众还有没有那么强的自信。
抛开合资品牌纯电动车不谈,在ID.4相同的价格区间内,光是SUV车型就已经有比亚迪宋、唐;广汽新能源埃安V、埃安LX等传统造车自主品牌;威马EX6 PLUS、天际ME7等新造车品牌,这些车型的售价都与ID.4相重叠,所以ID.4就需要侵蚀这些车型的市场。
不过,大众真的有把握吗?
从大众这个品牌所拥有的价值来看,或许可以,但当下这个阶段的国内消费者已经比多年前要理性很多,在对产品力没有充足信心的前提下,估计没有多少消费者愿意花差不多的钱去为“情怀”或是“品牌价值”买单,尤其是对于纯电动车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大众需要考虑明白,ID.4的产品力究竟有没有绝对把握面对这么多同价位国产电动车的竞争。
国产特斯拉MODEL Y
这还不算完,在ID.4发布之前,很多人估计都在拿ID.4和特斯拉进行对比,都希望ID.4的出现能正面硬刚一下在全球范围内“大杀四方”的特斯拉。但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想错了,ID.4与特斯拉MODEL Y完全就是不对等的较量,从价格到配置,从动力续航到车身尺寸,ID.4或许除了颜值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硬刚的资本。前几天一汽-大众ID.4 CROZZ上市之时,我们也曾经聊到过这个问题,如果感兴趣的用户,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对比 | 错位较量,国产ID.4和MODEL Y你会怎么选?
其实就如同我在那篇文章里说的那样,虽然ID.4顶配和MODEL Y所谓低配的长续航全轮驱动版有着至少6万元的价格差,可当特斯拉推出新的入门车型,或者售价再次下探,那么售价在30万元以内的特斯拉MODEL Y就绝对是对于ID.4的“致命打击”。
上汽大众ID.4 X
上汽大众ID.4 X
一汽-大众ID.4 CROZZ
一汽-大众ID.4 CROZZ
当然,我们也并不是一味“看衰”ID.4的市场前景,ID.4也有其优势所在。从最浅显之处来说,ID.4的颜值确实是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我见到过的最好看的纯电动车设计之一,既没有一味追求极简风格的同时,又没有去过分遵循燃油车的设计思路,所以ID.4就是一个全新的大众。
而全新的MEB电气化平台,则也在寻求最佳的车身结构,使其生产的纯电动车能拥有同级别最优的车内空间。同时,后置后驱的驱动方式也能带来相对更好的动力表现。最为关键的是MEB平台的应用,也将让电动车的生产更加高效,成本也会更低。
另外,也确实还有很多人愿意相信大众这个来自德国沃尔夫斯堡企业在做事方面严谨的态度,尤其是在看惯了特斯拉这种美国车企不拘一格的装配工艺之后,ID.4在这方面理应不会让人担心。当然,具体表现如何,还是需要等到ID.4真正交付之后,通过市场以及消费者才能加以验证。
或许有的消费者在看了一大圈之后,最终决定购买ID.4,可上汽大众ID.4 X和一汽-大众ID.4 CROZZ究竟应该买谁家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南北大众ID.4相同车款之间究竟该怎么选。当然,购买建议里并不包含对于设计这种极为主观的推荐,如果您要觉得我就想买自己喜欢的外观内饰设计,配置并不太重要,没问题,您大胆买就是了,南北大众之间的配置差异其实真的算不上大。
我们这次将会对除了首发版之外的其他4个配置进行一对一的比较,而首发版由于是限量销售,所以比较起来的意义并不大。
首先我们就来看看入门级的PURE版本,通过配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南北大众同配置车型的价格差仅有12元,而配置方面ID.4 X会更为注重舒适性方面,ID.4 CROZZ则会更加注重操控以及安全。不过对于这两款车,由于续航里程只有400公里,所以我其实都不算特别推荐。
PURE+版本从名字上其实也能看出一二,除了续航里程的提升之外,其他配置基本不变,只是ID.4 X增配了20英寸轮辋,并提供了电动感应尾门的选装。而ID.4 CROZZ则是在PURE车型的基础上标配电动感应尾门,同时提供了20英寸轮辋以及可开启全景天窗选装。至于两个车型同配置的价格差,依旧仅有12元。
PRO版本的话两款车的价格差稍微多了一些,达到4012元,而在配置上的差距ID.4 X终于补上来了一些,终于增加了L2级辅助驾驶的选装。不过ID.4 CROZZ却在此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项外后视镜功能、360°全景影像,以及哈曼·卡顿音响的选装。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上汽大众ID.4 X在PRO版本和PRIME版本使用的是超纤维材质包覆的座椅,这个材质无论从触感还是乘坐舒适性都要比普通PVC材质更好,消费者可以到店感受一下两种不同材质座椅的差别。
至于顶配车型,两款车型的售价相差7012元,基本配置相当,不过ID.4 CROZZ却多了可变悬挂调节、Vienna真皮座椅、后排独立空调等配置。说实在话,在这个配置上ID.4 X的劣势并没有那么明显,而7012元的差价看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最低配入门车型之外,ID.4 CROZZ其他车型都采用了前后不同规格的轮辋,而ID.4 X则是前后统一规格。同时,ID.4 X与ID.4 CROZZ除了最低配入门车型外还可以选装热泵空调、前风挡加热、前风挡加热喷嘴。
综合来看,除了最顶配PRIME版的车型推荐值得商榷之外,其他各配置相比较之下,一汽-大众ID.4 CROZZ虽然价格稍高一些,但配置上的优势也较为明显,所以同配置车型相比我会推荐各位优先选择购买一汽-大众ID.4 CROZZ。
写在最后ID.4这款车在同级别合资品牌纯电动车层面上,并没有什么最为直接的竞争对手,但却也免不了要和同价位的自主品牌以及新造车品牌进行对比,甚至还要考虑到特斯拉MODEL Y的突然“杀出”,而相比于这些车型而言,ID.4在产品力方面的表现貌似并不足以应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过,由于有着大众的品牌价值加成,相信ID.4也会有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ID.4的出现,其实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合资品牌在国内市场新能源车的发展进程,毕竟相比于此前合资品牌“油改电”的新能源车而言,ID.4是基于MEB电气化平台打造的纯电动车,从未来的车型升级到多车型的演变,相信MEB平台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延展性,这才是ID.4的优势所在。
一汽-大众在这些细节破译“高品质”密码
近日,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在长春落成,它将填补中国汽车产业在整车验证测试领域的空白,并进一步推动一汽-大众产品品质的再度提升。
想要品尝一卷寿司的味道,其中每一粒米的口感都至关重要;想要衡量一座建筑是否坚固,其中每一片砖瓦的火候都非常关键;同样,想要生产制造出一辆高品质的汽车,那么从一块钢板开始,就要全神贯注将生产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好。
“创享高品质源于对细节的热爱。”在一汽-大众长春工厂内,随处可见这句标语。对于细节的专注,成为了一汽-大众28年来广受中国消费者认可和1700万用户信赖的最重要原因。
尽管汽车品质的高与低成为决定驾驶舒适和安全性的最重要因素。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无法用肉眼或者短时间的驾乘判断出一辆汽车质量的好坏。
为了探寻一汽-大众在品质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成果,近日,记者来到了一汽-大众长春工厂内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采访和调查,从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到全新的整车试验场,从神秘的AC人才选拔体系到复杂的产品质检工程,记者于细节之处领略到一汽-大众产品背后的“高品质”密诀。
把每一块钢板、零件的细节都做好
在很多人看来,相比于汽车这样的“钢铁巨兽”,一块薄薄的钢板显得很不起眼。但如果将一台汽车纵向切开,就会发现无论是发动机舱、A柱、车门还是后备箱所用的钢板强度和厚度都所有区别,只有将这些高品质的钢板精确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在整车上实现轻量化和高强度化的统一和均衡。
为了真正从源头把控和管理汽车的品质,自被运输进入一汽-大众长春工厂的那一刻开始,包括钢板在内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有了专属的编号。“有了编号后,工人们不仅便于管理这些零部件,还提高了装配和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一汽-大众的车间工程师介绍说,通过扫描这些编号,车辆的每个细节都可以追溯和追踪。
想要将一块铁板变成一辆高品质的汽车,进行零部件编号只是生产流程的第一步。在长春工厂的冲压车间里,一汽-大众采用国际领先的冲压机床和模具,从原料拆垛到上料搬运均采用机器人自动化操作。全自动化的生产工艺,不仅在节约了人力成本,还能更加精准地掌控生产节拍,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众所周知,冲压的精度会直接决定整车的品质。为了确保冲压件的精密准确,一汽-大众创造了业内独有的6序冲压工艺,对成型,卷边等各个细节都有专业工序。一汽-大众的车间工程师自信地说:“相较于其他的车企,一汽-大众的6序冲压工艺会更为复杂,但是成品在细节方面更有优势。”
在“火花四溅”的焊装车间内,一汽-大众采用业界最高的“VASS”电气标准,装备大量源自国际一线供应商的机器人,实现了焊装车间100%的自动化率。得益于广泛采用激光焊、MAG焊等尖端技术,一汽-大众将钢板与钢板之间传统的“纽扣式”连接升级为“拉链式”贴合,极大提高了车身的连接强度,大幅提升行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同样专注细节的生产精神在一汽-大众长春工厂的涂装车间和总装车间也随处可见。为了兑现“3年无锈蚀,12年无锈穿的”的高品质承诺。涂装车间内集合了包括360°翻转电泳工艺、PVC工艺及空腔注蜡工艺等多项高精尖工艺技术。
在总装车间内,一汽-大众采用模块化装配工艺,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最终达到“64秒装备完成一辆新车”的高效生产节拍。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一汽-大众还对下线车辆100%严苛质检,每一天,由德方和中方工程师组成的奥迪特评审将对已检验合格的产品随机抽检,以更为严格和精确的标准对整车进全方位仔细的检查。
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质保体系
想要保障产品始终如一的高品质,除了高标准的生产要求和精尖科技手段外,全方位的质保体系同样非常重要。在中国市场近30年的深耕和探索中,一汽-大众建立的一套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员全过程”质保体系。在一汽-大众质量基本技能培训基地,记者在这里接受了多项技能训练,切身体会了这套极致严苛的质保标准。
通过转球、提沙袋、绕绳穿绳等一系列看似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的热身训练后,记者真切体验到要成为一名“质检工程师”所需的扎实基本功绝非想象中的简单。
随后,记者在质检部工程师的指导下,挑战在15分钟内对一台刚刚下线的整车找出全部瑕疵。但是15分钟过去了,尽管体验者累得满头大汗,也只完成了对汽车侧面、正面的粗略检测。
事实上,在一汽-大众生产线,这样极具考验的整车检测每天都在上演。据了解,一汽-大众对下线新车进行100%的全方位质检。这就要求所有的质检人员必须对极为严苛的质保标准烂熟于胸。一汽-大众总经理办公室公共关系科经理梁梁表示:“只有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一汽-大众才能实现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并树立和强化‘全员全过程’的质保意识。”
如果说“100%的全方位质检”是整车品质的第一道保障的话,那么一汽-大众在整车安全、质量检测、匹配分析测量方面的深耕则在汽车出厂后,持续保障着消费者的驾乘安全。
作为第一个海外获得大众集团认证的整车安全试验室,一汽-大众车辆安全中心集先进设施、核心技术及完备试验项目于一体,不仅可进行整车碰撞实验,还能对车身、气囊、安全带等安全性能装备进行实验和分析,确保了一汽-大众各款产品均达C-NCAP五星安全标准。
随后,记者走进了一汽-大众的匹配分析测量间,在这里拥有国内领先的设备和检具,对零件的尺寸和匹配进行精密检测,确保不出现尺寸偏差、匹配度不够等问题。“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锱铢必较的‘较真’性格。”正如匹配分析测量间的工程师所言,为了确保车辆每一处的贴合和紧致,所有零部件尺寸公差不能超过0.5毫米、发动机等精密零部件尺寸精度更精确到微米、且力求确保零部件100%合格……正是于细节处始终坚守如此苛刻的标准,一汽-大众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人才培养体系为品质“护航”
回顾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从上世纪90年代的刚刚起步,到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再到如今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碰撞融合,中国汽车行业在各个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遇。因此想要生产制造一台好车容易,但想要像一汽-大众一样,在28年间一直都保持生产制造的高水平绝非一件易事。这不仅需要在生产工艺上的不断传承和创新,还需要在人才培养选拔方面建立持续有效的体系。
“在业界,一汽-大众素有车界‘黄埔军校’之称。”一汽-大众人力资源部部长李松梅介绍道,“秉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一汽-大众为员工规划了高效的职业发展通道。”
李松梅回忆,为了识别员工的领导潜力,一汽-大众还在2003年从德国引进了AC测评。经过10多年本土化内化过程,AC测评成为了一汽-大众科学严谨、公开透明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尺。
值得注意的是,AC测评体系还为员工制定了“H“型职业发展道路,包括行政管理通道和专业技术通道,以此根据不同员工的兴趣和能力优势进行选择。在人才的管理培训方面,一汽-大众将4个维度的管理人员细分为21个群体,并设计了21套培训方案。技术培训方面,一汽-大众则将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工业4.0的前沿知识凝练为体系性课程,推动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而行业最佳实践成果E-Lane项目展示,同样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前,一汽-大众首创的提质增效、精益管理的E-Lane模式已正式运用在成都西南基地,助力捷达品牌全新起航。
人才是汽车企业发展的关键。正是得益于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在多数传统汽车制造商人才流失率达到双位数时,一汽-大众却将该数字控制在2%~3%之间,保证了自身最低程度上的人才流失率。
经过在一汽-大众长春工厂3天的详尽体验和探访后,记者不仅对“一块钢板如何变成一辆汽车”的过程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更对一汽-大众深入细节的品质要求和标准印象深刻。
从高精度、高科技赋能的四大生产工艺到全方位,全覆盖的质检保障,再到人才多方位定制化的培养选拔,一汽-大众已经将对于高品质车型的要求融入了生产培训的每一处细节之中。
在梁梁看来,一汽-大众人所说的“完美”是一种追求而非状态。对于拥有上万个零部件的汽车而言,只有在每一处细节完成提升,新车品质才能离“完美”更近一步。如今,一汽-大众的故事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真齐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