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大庆市名派大众4s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过的人能说说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过的人能说说吗?我是50年代的人,我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六七十年代的生活。

那个年代要说穷也不是绝对的穷,要说富大家都没有钱,但大家都干着十足,精神饱满。

虽说吃的不是那么好,但没有一家要饭的,无论谁家有多少孩子,都能养活大,都能上学念书。

那时候计划生育不严重,或者根本没有提倡计划生育,初解放,我们的国家只有三四亿人,估计劳动力不是那么充足。

如是国家就放开了人口,随便生,那时候只要是一个健康的女人,具有生育能力的,随随便便生个三五个,有的七八个。

在我们村子里,一家有七八个孩子的大有人在。

那么多孩子那时候怎么养活大了呢?告诉大家一个秘密,那时候真正的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每个孩子都能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健康的成长,如果谁家有8个孩子,两个大人,一共10口人,两个大人在生产队干农活,也能把8个孩子抚养成人。

那时候我们生产队的粮食标准是420斤,就是每年每人420斤粮食,这是净粮,折算成稻谷就是600斤。

稻谷的出米率按70%计算,每年12个月,每个月每人就是50斤稻谷,为了体现出公平,每人暂发70%的基本口粮。

也就是每人每个月可以分到35斤稻谷,一家10口人最低可以分到350斤稻谷,这样保证了每个孩子,能够达到基本的温饱。

再加上自留地的蔬菜凑一下,什么红薯呀,南瓜呀,萝卜呀,只要能够吃的都算数,所以那年月,无论有多少孩子,也没有放弃一个。

也没有出门逃荒,剩下的30%,就参与工分抢,谁家的劳力多的,挣的粮食就多,这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多劳多得。

所以在那个年代,劳力多的,孩子少的,他们的生活水准就高些,他们就能吃白米饭,这是他们应该享受的。

因为他们的贡献大,那时候按人头留足口粮,剩下的全部卖给国家,卖公粮,卖爱国粮,卖余粮,那时候把最好的粮食卖给国家。

最饱满的,黄登登的,沉甸甸的,那时候以农补工,我们国家的工业还非常薄弱,完全靠农业支撑国家的财政,农业是国家的重头戏。

那时候制定的宏伟目标,4个现代化中就有一个农业现代化,一个国家人们的生活是否幸福,完全起决于这个国家所执行的什么制度。

那时候所有的孩子都上学,学费书费几毛钱,有钱就交,没有钱欠着,有时候初中毕业了还没有交,有的自己的孩子又上了学,他念书的学费书费还没有交。

实际上一个孩子念上八九年书,累计起来也就是几块钱,一般的欠学费收费的都是孩子多的家庭。

他们没有钱交,国家也没有放弃他们,也没有为难他,还是让每个孩子都上学念书。

下面简单的说一下当时的社会风气,用8个字概括:路不拾金,夜不闭户,如果谁不小心把东西遗失在马路边,无论有多少人经,大家都视而不见。

无论相隔多长时间,失主找回去还能够找到,无论是白天或者晚上,是不用锁门的,关门的,也不用担心别人到你家去偷东西。

那时人们就不会偷,也不敢偷,谁都害怕贴上那个标签,一旦谁犯了事,不但自己成了挨斗的对象,还殃及到他的孩子。

女儿找不到好婆家,儿子就讨不到老婆,你说谁还不小心翼翼的呢,那时候几乎没有光棍,人人都有老婆,很少有人犯作风问题。

人人都遵守道德规范,根本没有出轨的,非法并住的,婚前同住的,就是离婚的也很少很少。

那时候到了夏天,晚上,一个生产队200多人,无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到打谷场睡觉,人们聊着天,数着星星,不知不觉的都睡到了大天亮。

那时候吃喝嫖赌毒,坑蒙拐骗偷,一样也没有,人们抢着做好的事儿。

根本还没有发明碰瓷儿这个词,也许许多年轻人不相信,那你就问问你身边的老人吧。

晒晒你在318川藏线上的美图,你对这次旅游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谢谢邀请。

据我所知,那时农村生活很艰难,尤其是家里没劳动力的,大人孩子就是在熬日子。较富裕的农村家庭,粮食仍不够吃。我姑姑家就是一个例子。“停课闹革命”,母亲把我送到姑姑家,姑姑为给我们做顿米饭。撮谷子用碓窝舂碓窝脱去谷壳,用箩筛筛去谷壳碎屑再用簸箕簸出没舂好的谷子,选出来的米才去煮饭。

你这个好麻烦哟,妹妹母亲说。那晚闷了点红薯饭,姑姑家吃萝卜片稀饭,现在我也能记起表姐妹盯红薯干饭样子。姑姑苦笑了一下,她没说这是家里仅存不多的谷子,吃完了一家人就全靠门边的红薯窖渡日子了。那年我没满十岁,有时晚上起夜慌了,把尿拉到姑姑家门边的红薯窖里。隔了两年去,姑姑已去世了,据说是因哮喘病和营养不良。

大表姐已出嫁她刚好够婚龄。我到她婆家玩了几天,她婆家是山区粮食仍不够,两顿红薯干饭后我也跟着吃粗粮了。她托人给二表姐说媒,据说这家家境好点,是当地的鱼米之乡;二表姐没到结婚年龄也不得不出嫁,这样姑父家就少一张嘴吃饭。我就有了二哥。

二哥很能干,第一次见到他他在犁田,他轻声的吆喝着牛儿。牛儿喷着鼻,迈开大步,它时不时用舌头去卷铧口上的草。田里的鱼儿们慌慌忙忙的逃,逃进人牛走过的浑水里,惹得我好眼谗。兄弟,好多鱼哈,等哈儿二哥帮你捉,捉去回家宵夜。二哥犁完田,拿个箢篼到田缺接着,没多长时间箢篼就接了两三斤鲫鱼。

那晚二哥二姐用砂罐(熬药的罐子)给我煨的干饭,他们吃的红薯稀饭,鲫鱼用泡咸菜煮的没油水真的不大好吃。但他们为我煨饭的情景让我能记一辈子。那年我刚读中学。二哥是能干人,不仅要做生产队的活,还要四处赶场买卖点农产品贴家用,和帮助姑父一家。

十多年后(八七年)我又去二哥家。二哥家里建了谷仓囤了两三千斤谷子,我可天天吃干饭也不加红薯,但我喜欢吃红薯。他们大女儿已有十二三岁,表叔叫得很亲热,二女儿也挎着篮子打猪草。二哥家开始养猪儿,两条母猪三四个架子猪还有一窝肥嘟嘟的小猪崽。他们还想有个儿子。说实话没改革开放农村的生活真的艰难。

谢谢平台邀请。残阳余晖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大庆市名派大众4s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