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一下,@一汽-大众 | 一汽-大众全新官网上线!
为了让用户更即时、有效的获取企业及产品信息,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3月27日,一汽-大众企业官网全新上线。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新官网以数字化为手段,围绕品牌、产品、技术、服务等内容全新布局,通过检索、收藏、订阅等贴心服务,充分满足各类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打造最便捷的用户沟通桥梁。
海量信息,“触”见新鲜
自年初确立“自强”为2024年度关键词开始,一汽-大众不断通过创新方式,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以“自立自强”的奋进姿态,持续推动企业形象的革新。此次官网焕新,在充分调研用户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到底的数字化交互体验。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者,一汽-大众33年来,从最初的1个品牌1款捷达轿车,到现在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30余款车型,当用户面对如此“庞大”的阵容时,该如何选择?新官网“产品阵容”页面上,用户可以轻松通过高清图像和详尽产品介绍了解三大品牌在售车型,还可预约试驾,选择心仪车款。此外,“经典车型”页面,也让用户得以重温33年来一汽-大众深厚的历史沉淀。
一辆高品质汽车是如何从一汽-大众的工厂走入千家万户的?新官网通过聚焦用户实际用车场景,以碰撞试验、极限淋雨等视频展示至严至苛质量检验,还呈现了高精度自动化设备和数智物流体系,让用户了解至臻至善的产品背后,都经过了哪些严苛试验和智能化生产工艺流程,零距离感受爱车背后的高品质交付之旅。
此外,作为一汽-大众第一手资讯和最新动态的信息资源池,新官网以丰富的板块设置和持续的内容更新,满足所有来访者的需求,不论是新闻资讯、发展历程、经营年报、可持续发展举措,还是岗位招聘、合作伙伴招募,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找到感兴趣内容,还能一键收藏、分享,为用户打造出智能百科式的搜索体验。
超越期待的数字化体验
从信息时代,到数字时代,再到智能时代,一汽-大众新官网紧跟新技术、新功能、新趋势的脉搏,为用户提供了智能分析、精准响应的个性化使用体验。来访者无论是车主、员工、媒体、专家,还是参观者、求职者、合作伙伴,都能在用户专属推荐算法的强大分析下,获得最优的资讯呈现,并支持新闻订阅,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资讯,想您所想、推您想看。
新官网首页的检索栏,支持跨站式搜索,可以无缝跳转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官网和车型页面,大幅缩短使用者检索信息的时间;同时,新官网对用户的个人中心也进行了全面升级,对一汽-大众车主而言,可一站式满足维保预约、爱车信息管理等服务,进一步简化操作,提升用户满意度;而对购车用户来说,在新官网上可以一键跳转OTD个性化定制页面,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心仪车型配置,轻松完成购车流程。
线上体验不过瘾?线下逛个够!为满足用户需求,新官网特别开辟了工业文旅板块,旨在将线上的便捷服务与线下的真实感受完美融合。“品质之旅”板块不仅是一个便捷的预约平台,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体验之旅。用户可以通过这一板块深入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体验工厂的独特魅力。自27日起,长春、成都、佛山、青岛、天津五大基地全部开放,这些基地不仅是产品的诞生地,更是品质与创新的源泉。用户只需提前3天登录新官网,便可轻松预约自己心仪的基地,享受一次专属于自己的高品质之旅。
工业文旅全面开放,五大基地想约就约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新官网的上线,是一汽-大众在数字化领域中不断创新和实践的成果。从前期的调研、数据分析,到后期的网站搭建,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一汽-大众人的精心打磨。未来,一汽-大众将继续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以新官网为契机,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发展,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高品质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体验。简单一下@一汽-大众,访问新官网(),开启您的数字化汽车生活新篇章!
详情垂询: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全媒体中心
何 伸
电话:+86 431-81500730
E-Mail:shen.he@faw-vw.com
李振铭
电话:+86 431-81160188
E-Mail:zhenming.li@faw-vw.com
大众点评,为什么不需要用户完成服务就可以评价?
从评价这个功能说起,详细讨论下方先生所说大众点评不需要用户完成服务就可以评价的问题。
上周在脉脉上看到美团大众点评产品总监方志远先生,发了一条动态:
“一道开放式的思考题:淘宝、拼多多、美团、滴滴等app里给用户写评价设置了门槛,即用户要收到货后或完成服务后才能写。大众点评网/App的用户不需要有这样的门槛,随时可以写评价。为什么?”
周末这个问题一直来敲我的门,所以就静下来想了一下,把想到的分享给大家。
一、“评论”是什么?
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
评论,针对于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自我印象阐述。
评论易让人听到不利于自己的一面,因此评论的话语容易产生对方的逆反心理。但由于可以较快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广为被大众所使用,实则是说者过瘾,听者闹心。
其英文Comment,有评论、注释、意见、说明、谈论等意思。
显然我们互联网产品中所用到的评论,更接近comment所表达的意思。
二、“评论”在互联网产品中有什么价值?
1.判断内容的好坏;(这里的内容是泛指,例如电商平台的内容就是商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甄别内容的好坏,对于所有类型的产品都不是那么容易,需要综合很多个维度,而评论就是这些维度的其中之一,例如淘宝如何判断一个商品质量的好坏,销量、好评数,主图质量,停留时间,底部到达率等等预计至少几十个维度。
2.活跃气氛,提高留存;
这里主要是指社区or社交性质的评论,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朋友圈里的评论;
3.补充内容,完善内容;
这种评论已经成为了内容的一部分,例如豆瓣评分,很多人看过一场电影,然后再看豆瓣评分,才发现原来电影还有这一层意思啊;或者是网易云音乐,很多歌曲下的评论更好的烘托出了歌曲氛围;
三、“评论”对双方的影响有多大?
这里的双方在不同的产品总有代表不同的人,例如,电商平台就是商家和顾客,音乐平台就是音乐发布者和音乐消费者。
一件商品,如果你买了它,但是它和评论中说的并不一致,你会不会生气?记住你这时的生气指数;
一个餐厅,你去吃了,但是它并没有评论中说的那么好吃,你会不会生气?记住你这时的生气指数;
一首歌,你听了,但是它并没有评论中说的那么好听,你会不会生气?记住你这时的生气指数;
这是从用户这一方去判断评论对你的影响有多大,我自己的答案,听歌无所谓,餐厅可能会抱怨两句,商品会骂街,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自己的付出,以及带来的后果,以及要挽回这种后果的成本都有关系;
对于商家这一方,主要就是差评了,商家的某商品得到差评,餐厅得到差评,歌曲得到差评,对商家的影响有多大?大家可以各自评判。
所以,对双方影响大的评论,就需要提高评论门槛,保证评论质量,以免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四、大众点评为什么不设评论门槛?
我在这里分两个阶段去讨论,这两个阶段没有明确的时间分割点,因为如果再去查大众点评的每个历史版本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暂且把这个时间点定位大众点评被美团并购前,和并购后;
1. 前期阶段
我这边能找到的最老版本是Android版的v6.2,发布与2014年12月,通过这个版本的产品结构,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原因;
原因1:产品初期获得更多的商家内容是主要目标,其它都要为这个目标让路;
从该版本的产品结构不难看出,大众点评放足够大的入口,来获得更多的商家信息,例如第三个底部导航直接就是让用户去添加商户的。评论作为商家信息内容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要的。如果当时就去限制用户必须去过才能评价,那就意味着评价要从这一刻开始积累,我之前去过的感受就不能写,而且商户也不全,层层筛选过后,可能一年没积累几条评论;
原因2:很难确定用户是否去过这家餐厅;
文章要阅读之后才知道好坏,商品要买过才知道好坏,音乐要听过才知道好坏,菜谱要做过才知道好坏,餐厅要吃过才知道好坏。判断用户是否买过商品不难,判断用户是否听过这首歌也不难,但是判断这个菜谱用户是否做过,餐厅是否吃过,有点难,为什么?因为照着菜谱做饭,和去餐厅吃饭,这是线下行文,即使我们可以用一些手段去判断,但准确度要差多了。所以去限制用户是否吃过意义并不大;
原因3:提供商家信息的平台完全没有必要让用户购买再评论;
注意,我们是就要前期这个版本去说的,不要用现在的版本去看。从上面版本截图可以看出,大众点评内容分为两大块,第一,商家信息服务,提供地址、电话等服务;第二,团购,可以直接在线购买;大家仔细看“团购详情页”和“商户详情页”,商户详情页可直接评论,而团购详情页并没有,说明什么?定位很清晰,不同的内容对于评论的门槛完全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我猜想这个时期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争论点矛盾;
2. 后期阶段
我们就直接看现在的版本吧。
如果说几个月前的版本还不太明显,那这个版本真的就像直接告诉你我要做内容,我们来看一下从现在版本能看出来什么原因;
原因1:产品定位已经明确,要做美食垂直领域的内容,内容不需要强制消费后再评论;
原来的商户信息和团购合并了,这个具体合并的时间点我没有去具体查证,但是是在和美团并购之后,相信这道开放式思考的题目就是从合并的时候产生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既然要合并,一个是内容,一个商品,属性差别比较大,单从评论的逻辑来说,商品应用是服务过用户之后,用户才能评论,内容是用户可以随时评论。从现在的产品形态来看,大众点评选择了要做内容,商家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内容,没办法,因为美团不能让两个产品做同样的业务;
原因2:重新思考后发现,用户有什么理由闲着没事评论自己没有去过的店呢?好像理由并不多;
做为大众点评的用户,我测试的时候发过垃圾评论,但是这几年来也只发过3条,你有发过一些垃圾评论吗?一个正常用户,我为什么要去评论一个没去过,不了解的店呢?除非有利益关联性,竞争对手算一个,刷广告的算一个,这个大众点评本身应该有数据,很了解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以及防御措施;
原因3:线下餐厅等服务,和电商平台还不太一样,即使没有评论门槛,也很少会出现恶意差评之类的行为;
哪里不一样?地域性更强!地域性更强意味着竞争度变小,淘宝上为什么会有很多恶意差评,但是大众点评上就会很少,因为淘宝开一家服装店,要和全网,全国的服装店竞争,竞争太激烈就会有更多恶意的手段,但是大众点评开一家餐厅,可能只需要和你周围几公里的店竞争,而且几公里内有相同餐厅的概率本身就很小。所以即使不设置任何评论门槛,竞争对手也没必要去恶意评论;
当然,即使是现在,依然存在初期的如何定义该用户去过这家餐厅的问题。
五、大众点评不限制评论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怎么解决?
准确性较低,含金量较低,参考价值不高;垃圾评论、恶意评论较多,影响公平性,损害商家和用户的利益;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完美的,总是要平衡很多指标,取一个最优解。
我们来看一下大众点评如何解决的。
1. 从前端产品去引导用户;
下图是是用户在评论时的页面,从里面内容可以看出,这根本就是为去过的人设置的,没去过你怎么知道口味、环境,服务,没去过你怎么去推荐菜,去写人均消费,所以即使用户点开想去评论一下没去过的店,一看到这个评论页面,可能就直接放弃了;
再看下面这张图,当我评论完之后,我的评论上面的文案是“我的来过”,去引导用户,让用户知道你是要来过之后再点评的;
再来看一个,在评论中有些评论被打上“消费有点评”的标签,这个可能是用户直接在大众点评上买单了,所以大众点评可以认定为是真实消费过,这样的评论可以更用户更高的参考价值,让用户在看评论的时候更有重点;
类似的引导还有一些,大家可以自己去发现一下;
2. 很明显如果有人想恶意评论,上述那些引导根本挡不住,这就需要平台明着或者暗着,用人工或者机器去做一些事情,方法有很多,我们这里简单说两个
如下图,举报功能,这里是用户举报用户,也可以为商家提供举报功能,当商家遭遇恶意评价,可以申请平台重新审核,这个很常见,并且也不损害用户和商家的利益;
平台作为商家和用户的连接媒介,要为这件事负主要责任,如果每条评论都人工审核,用户就不能立即看到自己的评论,完全交给机器审核,可能会有很多误判,即使有了比较公正的审核,你平台审核不通过删我评论,我也很不爽,这里面其实就可以有一些不让用户知道的操作,如下图,我发了一条垃圾评论,我这显示什么都正常,但是,我换个账号看,其实根本看不到我的评论。产品经理应该都能想到这点,但是普通用户基本不会注意到;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评价在完成服务后才能评价或者随时可以评价,其实只是产品表现形式的东西,关键是看评价是否发挥了你想要它发挥的价值,大众点评中评价的价值是帮助用户选到一家好餐厅去吃饭,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就没有问题;
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没关系,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强迫你同意所有的观点,而是希望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欢迎交流!
本文由 @一捆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ID.宇宙的诞生,上汽大众正在计划什么?
2008年,一部名为《钢铁侠》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上映。当时,人们还和以往一样,认为这是一部传统的美式爆米花电影。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情况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从钢铁侠开始,所有人都一步步地落入了一个精心编织的全新宇宙中去了。一个庞大的,属于漫威公司的系列英雄电影计划,正式启动。
自此,从钢铁侠到雷神、美国队长、绿巨人,几乎所有拥有自己姓名的漫威顶流人物,开始逐个粉末登场,并最终相聚于复仇者联盟。
而漫威,也从一个漫画公司,逐步成为了全球顶流电影制片公司,并不断引领电影文化、漫画IP产业化、跨界文化融合等一系列产业合并及关联的发展方向。
这,是活用文化符号,打破次元壁,为公司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例子。
这样的例子容易复制吗?漫威取得成功,首先是因为他们有大量的,已经在漫画时代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超级英雄形象。那么在汽车行业,这条路是否也行得通呢?
从蔚来的NOMI开始,到用哪吒命名汽车,再到《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成为代言人。汽车企业开始逐渐勇于打破次元壁,让从二维到三维世界的一切元素,都有可能与汽车产生深度的链接。
就在不久前的11月27日,上汽大众下线了他们的第2700万辆车。
这第2700万辆车,是上汽大众迎战电动化时代的重要车型——ID.3,而与所有人一同见证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除了上汽大众的员工之外,还有个巨型卡通人物——ID.Man。
一个以造车早,卖得好,时时刻刻想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著称的汽车品牌,为什么突然搞起了动漫人物?
显然,这是个重要的信号。它表明了上汽大众在经历了40年专注产品打磨的创业期之后,开始越来越注重通过文化现象来与用户进行链接了。
而这个品牌运营理念与更多元素的展现,也是电动时代的重要标志。
之所以说是品牌运营理念,因为这是建筑在产品运营理念之上的。而ID.Man这个动漫形象,就是来实践这个品牌运营理念的重要工具与桥梁。
ID. Man的出现,其实十分符合当前上汽大众整体品牌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经过了40年的创业期和产品打磨期,上汽大众的可靠品质、使用经济性,以及为中国用户进行定制的形象,已经成为了品牌强有力的支撑。
但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他们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认可、并与上汽大众产生深度羁绊的理由与渠道。这是ID. Man诞生的重要前提之一。
另一方面,电动化、智能网联化时代的到来,让汽车已经从以往冰冷的工业化产物开始转变。它变得更灵动、更温情,更有智慧。
因而,以往的传播手段,已经不足以覆盖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汽车的需要。这里指的需要不仅是使用需要,更是情感需要。而ID. Man这样的卡通人物,将要承担起的,就是这样一个任务。
从销售数据来看,ID.3从今年7月开始连续5个月的销量破万,11月也是势如破竹,ID.家族单月销量再次突破1.5万辆,累计收获了20万用户的青睐。
这其中固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于本地化生产让车辆有了更好的成本控制,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上车机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包括ID.Man、ID.RUN、无声迪斯科在内的的一系列年轻化的营销组合拳,让更多的年轻消费者认知、认可、认同,并愿意加入上汽大众的ID.家族,让自身成为了“ID.Man”的一员。
目前,ID. Man这个卡通形象,已经推出了相关的手办盲盒,以及以该形象为主角的动画片。它的定位和标签就是“城市英雄”。对于车主来说,这个ID. Man的玩偶,可以是汽车中控台上的摆件,也可以是家中收藏的玩偶,甚至是汽车具象化的代表。而对于更多的,与上汽大众以及其旗下的ID.系列产品,没有产生关联的孩子和年轻人来说。它可以是单纯的玩偶。但更有可能是未来他们与上汽大众结缘,并相伴于人生道路的契机与通道入口。
如果说漫威的复仇者联盟宇宙,是通过将卡通IP的真人化,实现其商业化的运营并取得成功的案例。那么上汽大众将汽车产品动漫化、拟人化,则显然也就拥有了复制成功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能够让更多人通过ID. Man了解上汽大众,选择ID.产品,那ID.Man的任务显然就更超额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