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太仓上海大众负责人

「热点」不到50万户籍人口的县级市,汇聚了1600多家外国企业!究竟有啥魅力?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演变,美国和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都迎来了不曾预料的新变化。眼下中国进出口贸易领域面对的国际新变化,会给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多大压力?我们的市场,企业目前的状况如何呢? 《经济半小时》“一线看经济”给您最新的信息。

全世界唯一要求展品100%进口的博览会 中国市场正通达全球

3个月后,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四叶草形状的上海国家展览中心举行。

△国家会展中心

眼下,场馆周边的配套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由于目前各国企业、机构报名热情迅速升温,进口博览会的展位已经到了“一位难求”的地步,主办方从去年到现在,先后两次扩馆,招展面积从原定的21万平方米扩大到目前最新的27万平方米,比原计划增加了30%。

7月27日,进口博览会迎来倒计时一百天。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介绍了最新的招展情况。

商务部副部长 王炳南:此次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800多家优质企业参加企业展,展览面积超过了27万平方米。在6月底,报名截止时,仍然有许多企业要求过来参加。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国家展,预计届时参会的外国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和副部级以上政府官员数字要达到数百名。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

在现场,记者了解到,为了抢占到中国市场展示自己商品的机会,目前已经有30多家外国企业在网上提交了2019年中国第二届进口博览会企业展的报名表,其中包括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举办方的工作人员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随着今年展位招商工作的结束,未来一段时间,抢占明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展位,应该会成为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一个热点。

商务部副部长 王炳南:可以说在当前国际上贸易保护势力抬头,经济全球化这么一个背景情况下,进口博览会做了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不仅有利于稳定国内外市场的预期,表明我们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一贯立场。而且,也向全世界充分地表明,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是我们加快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的实际行动。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小型预展会

从参展情况看,报名数量最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服装服饰、日用消费品、食品和农产品领域,而申请展览面积最大的企业,则主要集中在智能及高端装备、汽车领域。届时,世界各国的知名企业都将把自己最新的产品拿到中国来。寻找商机,寻找合作,共同开发市场。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宣布的规划,2017年至2021年五年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外国投资,对外投资达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突破7亿人次。中国人对世界敞开的合作大门,合作态度,无疑都将给世界各国的企业,和世界经济的运行,带来了真正的机会。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博览会,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要求展品100%进口的大型博览会,它向世界表明我们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中国这一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赢得了世界各国政府、组织的热烈欢迎。

加中贸易理事会总裁 尚茨:中国通过进口博览会,证明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这也是习近平主席所陈述的战略方向。我认为,加拿大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参加进口博览会。

洛杉矶地区出口委员会副主席 卡洛斯·瓦尔德拉玛:我们对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将为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华出口商品和服务提供非常好的机遇。

△加中贸易理事会总裁尚茨

300多家德国企业入驻太仓 产值超过500亿人民币

当前在一部分贸易保护主义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更多的国际企业都希望突破人为制造的这些壁垒,真正融入到一个开放、创新、平等的市场中,寻求共同创富的空间。其实不单是博览会这样的交流平台,很多国际企业,早就和中国市场展开了最深度的合作交流,他们已经和中国市场,融为了一家人。

从上海市国家会展中心往西北方向驱车一个小时,是江苏省太仓市。很难想象,这个户籍人口不到50万的县级市,汇聚了1600多家外国企业,其中光德国企业就有300多家。

△江苏省太仓市

1993年,随着大众汽车在上海落户,专为大众汽车生产配套零部件的克恩·里伯斯公司选中了离上海的机场和港口非常近的太仓,并且还介绍了德国的20多家企业来太仓建厂。

△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

2004年,克恩·里伯斯公司介绍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来太仓投资。14年间,慕贝尔公司在太仓建起了两家工厂,但仍然无法满足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今年,慕贝尔在中国继续增资,投资4亿元人民币,在太仓建设的第三家工厂,刚刚投入生产。

△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工厂

这些企业不但来太仓投资,还把德国的学徒制也引进到了太仓。眼下,慕贝尔太仓工厂1100多工人中,有20%都是双元制模式培养出来的。为了方便德国企业和当地政府及时沟通,太仓还专门成立了欧商协会,专门来化解外资企业在当地遇到的难题。

除了汽车零部件厂商钟爱太仓,像数控机床、医疗器械这样的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业,也看好了中国市场,落户在了太仓。

通快(中国)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2018年刚刚竣工,也是通快在全世界建成的第二个智能工厂。整个生产流程免去了1/4的人力,节省了1/3的生产面积,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这家在太仓建厂18年历史的企业如今已经在中国累计投资14亿元人民币,拥有650名员工。

△通快(中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

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1995年来到太仓,20多年间,建立起五座工厂,由最初的一百多人,增长到现在的近9000人,太仓甚至成了舍弗勒在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制造基地。作为全球第二大滚动轴承制造商,舍弗勒还带来了十几家为它配套的德国企业来到太仓。

△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

在太仓高新区,已经有800多家欧美企业在这里投资建厂,工业产值占到整个高新区近70%,税收贡献超过70%。其中,德国企业有300多家,投资有45亿美元,产值超过了500亿人民币。

△浙江省太仓市高新区

今年6月底,中国发布了新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在金融、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推出开放举措,限制措施缩减近四分之一。无疑,这将进一步激发外国投资者的热情。不仅仅是欧洲,中国美国商会最新报告显示,有74%的美资企业今年计划扩大在华投资。

半小时观察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今年,中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近14亿人口的消费和投资市场,中国政府支持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的决心与行动,正在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企业和经济组织。真金白银做生意的企业,看重的都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一个市场说得再好听,不如做得实在,这样的硬道理,终究会得到世界企业、国际资本的心。正像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所有拥抱全球化的国家,都会成功。

拥抱全球化的国家终究会成功!

你会喜欢

太仓:中德合作领跑者的问道

历经27年的奋斗,太仓成长为中德合作的领跑者。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借势“国家顶层设计”,太仓积极谋划让“中国德企之乡”的城市名片历久弥新。

太仓:中德合作领跑者的问道

对于太仓与德国的亲密度,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这样评价:“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

这句含金量极高的评价,源于双方27年前一次美好的巧遇。27年,双方从邂逅走到长情陪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加深;27年,不改初衷、持续深耕、久久为功,太仓成为中国德企之乡、中德合作典范城市,中德合作的领跑者。

时移事易,在当下多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变局中,领跑者也是问道者!携手走过27年后太仓与德国,再往前的方向在哪里?动力从何而来?新篇从哪里开启?

27年前一见钟情 引来350家德企集结

回望来时,太仓与德国,可能是注定的缘分!

那是1993年,年初,太仓撤县建市;年尾,第一家德企就来了。

来的有些意外。当时,德国大众已落子上海,作为供应商的克恩-里伯斯公司正在上海周边寻找投资设厂的商机,任务落在了公司董事长斯坦姆博士身上。

考察的行程中并没有太仓,但返程途经太仓时,斯坦姆博士一下子被这座“德国范”的小城吸引,“我需要的是一个发展事业的地方,并不是繁华热闹的大都市。”他决定在这里开启事业新篇。

一见钟情的美好,内核是太仓留给大量德企的“眼缘”。

离上海近,早期进入中国的德企大多数是大众汽车的供应商;再一个就是静秀的城市形态跟德国小城很像,让离家万里的德国人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在市场“无形之手”推动下,德企自发在太仓形成了初步集聚。到2008年,已达到了100家。也就在这一年,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太仓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

来自两国政府的认可,让太仓有了底气,以政府“有形之手”主动去锻造对德合作这张城市名片。2008年,太仓首次走进德国,举办“太仓日”进行主动推介,至今已连续举办13届。

相识靠“眼缘”,相知凭“走心”。“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是最好例证。从德国引入“双元制”教育模式后,太仓已建立15个培训中心,为德企培养出近万名专业技术人才;2017年,开展“双元制”本科项目探索,建立多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发布全国首个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标准化成果《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南》。

2016年,太仓德国中心开业。这是全球第六家、中国第三家,太仓对德合作翻开新篇章。

太仓市商务局对外合作科科长王辛告诉记者,德国中心的开业,带动越来越多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德资服务性企业进驻太仓,太仓德资结构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目前,太仓已集聚德企350家,其中近50家是行业内“隐形冠军”。落户德企总投资超50亿美元,超过一半德企落户后增资扩产。年工业产值逾500亿元,年吸纳劳动力近3万人,集群效应明显。

在这两只“手”的推动下,太仓与德国的交流逐渐从经贸向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拓展。连续12年在德国举办“太仓日”,连续14年举办太仓“啤酒节”,定期举办“中德友谊杯”足球赛、乒乓球赛、马拉松等文体交流活动。

领跑者得到的认可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太仓先后被授予“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创新园”“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等称号,对德合作模式还作为样本写入科技部《科技创新共塑未来·德国战略》。

27年间携手奋进 如何长久保持新鲜感

对待德企,太仓有一个坚持至今的原则——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让一贯务实的德国人十分认同。

时间流转,原则不变,一个“求”字的内涵却在不断变化。作为有10多年经验的“老招商”,太仓市招商局副局长徐兰对此体会颇深。

10年前,德企落户太仓时,资金、技术、团队都是整体打包从德国带过来。太仓需要做的,是帮助落实好场地、政策等,服务职能相对简单。

近年来,有些德企有技术、有资金,希望开辟中国市场,“甚至有些企业只带着技术团队来。”徐兰告诉记者,德企落户形式越发多样,非常考验太仓的投融资环境、产业链完整度和市场开拓能力。

考验不仅于此

◆ 招商渠道更宽了:

最早依赖落户德企口碑,自发前来;现在,不仅是以商引商,各类咨询公司、德商会、德国各州投资促进署等,都是不能错过的渠道。

◆ 人才需求更广了:

最早是熟练工;如今,自动化、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级技术工人,甚至管理、营销、行政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

来自德企的需求成倍增加,外部的竞争也让太仓倍感压力。

“中国德企之乡”名头响亮,也树大招风。以精密制造业为主的德企技术含量高、企业效益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高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地青睐。

“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有37个地方在推进对德合作。”太仓市政府办副主任蔡健介绍,不仅有省内兄弟城市竞争,广东、浙江、山东、辽宁等地更是从省级层面推进。

“几乎每月都有考察团来太仓学习对德合作经验,甚至有城市直接将对德招商的高炮广告竖在了太仓境内。”太仓高新区招商局四部副部长张罗银介绍。

尴尬的是,作为领跑者的太仓,牌子不少,但有“干货”的政策扶持却不多。这让仅是县级市的太仓,在应对竞争时难以发力。

种种挑战,倒逼太仓回答一个问题:往后看,是27年的美好时光;往前看,如何长久保持新鲜感,继续这份美好?

27年后再开新局 借势国家顶层设计谋发展

2019年,一份指引未来15年的蓝图,让急于问道的太仓振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八章第一节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方面,提出“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加快建设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

入列“国家顶层设计”,点出了太仓对德合作破局的关键:全力打造国家级中德合作平台,成为苏州继中新合作、海峡两岸合作之后,又一张城市开放新名片。

《规划纲要》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局谋划建设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太仓又该如何跳出思维定式,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重新布局?

共塑创新,成为太仓继续放大这张开放名片的主旋律。这是领跑者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在时代发展坐标下的行动自觉。

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太仓(斯图加特)离岸孵化中心、太仓-德累斯顿航空新材料创新中心,一个个创新发展载体陆续开始发挥作用,推动太仓逐步构建“资本+研发+产业+人才”的新型对德合作模式。

双方政府在推进,已落户的德企更是紧跟趋势迅速布局。目前,半数以上德企在太仓开展本土化研发创新,通快集团等多家德资企业已将中国区总部或研发中心等功能型总部放在太仓。

回望最初的缘分,紧靠上海是德企选择太仓的关键因素。当下,长三角一体化正加快推进,这给了太仓足够的产业导向。

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补链强链,融入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推动一批优质德企向航空零部件产业拓展,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体系;深耕精密制造的同时,联手德企布局生物医药,深度参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

太仓规模最大的德企舍弗勒,去年落地总投资15亿元的新基地,主要生产高端航空轴承及新能源汽车部件。舍弗勒的这次产业链延伸,实现了太仓新一轮对德合作的同频共振。

借势国家战略释放的大招,既达到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局的目的,又为自身产业升级提供了硬支撑,实现了未来5到10年的产业布局。

更长远地看,是开新局。

“全球疫情暴发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吸引了德企加快在中国布局,积极参与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太仓德国中心总经理马悌思说。

德国工业4.0联盟成员单位通快集团,今年开始在太仓布局代表公司科研前沿的高端科技核心部件;主攻汽车线束的欧托凯勃,太仓公司成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重点,开拓中国越来越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联合汽车电子太仓公司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今年初,联电投用一条全球领先的高量线,半数左右零部件来自国内,20%在苏州。该公司负责人浦东行介绍,高量线生产的扁线电机主要供应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还将建设5至6条高量线,直接带动苏州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的发展。

携手德企,筑巢引凤

太仓已集聚德企350家,其中近50家是行业内“隐形冠军”

落户德企总投资超5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逾500亿元年吸纳劳动力近3万人亩均产值、利润、税收分别达1400万元、150万元和110万元目前,太仓制造业德企占在华德企的10%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和汽车核心零部件为主的创新产业集群600多家本土企业、科研院所与德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了从德企单向投资到中德企业双向互动的转变

两地交流,如鱼得水

太仓与德国形成了从产业合作到科教、文旅、环保、公益、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多领域、多方位的交流合作格局。

目前,3000多名德国人常年在太仓工作生活,其中1000人左右常住太仓太仓已先后与德国于利希市、莱茵内卡大区缔结友好伙伴关系。

2020年12月4日《苏州日报》A03版

来源丨苏州日报

#上海下一站 下一站上海#

“德企之乡”成长记

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工业园内集聚了大批德国企业。太仓市委宣传部供图

11月5日—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当来自全球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数千家企业代表乘坐飞机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一条长400米的艺术长廊让他们眼前一亮,长廊以“油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把江南古典风与德国风情融合在一起,集中展现了有着“德企之乡”美誉的太仓的前世今生。

苏州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因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自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至今,短短26年间,太仓集聚了322家德资企业,年工业产值超500亿元,太仓也因此成为中国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中德企业合作发展最佳的地区之一,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

从昔日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到现代的中德合作典范,开放合作已经内化为太仓重要的城市精神。如今,太仓对德合作已从项目合作为主,向城市合作、文化交流、技术创新的全面延展。 而远在1200多公里的佛山,也在2012年挂牌成立了中德工业服务区,全面深化对德合作。太仓对德合作有哪些经验值得佛山借鉴?南方日报记者近日走进太仓,了解这座江南小城背后的“德国故事”。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孙景锋 王雅铄

统筹:赵越

筑牢德国文化根基

隐形冠军带来纯粹精工制造

10月下旬的太仓天气微凉,驱车沿着南京东路行驶,两旁的绿化带向外延伸数十米,郁郁葱葱、错落有致。绿化带背后一排米黄色厂房与一般的工厂别无二致,但厂区内悬挂着一面德国国旗。这里是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下称“海瑞恩”),全球汽车行业车削回转类元件领域的领跑者。

走进海瑞恩的生产车间,工人和机器人配合无间,打磨着一个个汽车零配件,这些零配件将应用于汽车燃油喷射系统、电子制动防抱死系统、双离合器变速器等关键环节,人机配合的生产方式藏着德国精工制造的秘密。

“我们采用的是与德国公司一样的系统,日常与集团交流采用德语,每个管理岗位在德国公司都有专人进行联系。”海瑞恩生产部门负责人孙彦斌介绍。作为公司在国内招聘的第二批员工,他入职后就到德国进行了长达5年的轮岗培训,全面接触和了解各个生产环节和德国文化。而在海瑞恩,像他这样拥有德国交流经验的员工占比达1/7,这确保了最纯粹的德国制造能够在太仓落地生根。

海瑞恩总部位于德国巴符州,成立于1961年,拥有数十年汽车零配件生产经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在全球汽车汽油及柴油喷射系统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制造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2004年,海瑞恩把太仓作为其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站,在这里成立了国内的首个生产基地,并于2009年正式投产,成为落户太仓的诸多德国企业之一。

对于公司为何选择落户太仓,孙彦斌表示,最初是被这边的区位条件和完善的产业链吸引。“作为博世集团的供应商,海瑞恩最初是为了给博世在无锡的工厂作配套而来到中国的,当时划了一个范围,在距离客户1—1.5小时以内车程的范围选址。”

他表示,在这个范围内,太仓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太仓距离上海很近,从太仓到达上海虹桥机场只需要30分钟车程;另一方面,太仓本地及周边集中了大量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为海瑞恩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落户太仓之初,我们很多零配件都依赖进口,通过十多年发展,我们与本地供应商的合作不断深化。”孙彦斌介绍,如今海瑞恩除了部分原材料需要进口外,大部分都实现了国内采购,其中来自太仓本土及周边的供应商占了一半以上,这种便捷的供应链体系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与此同时,海瑞恩也通过不断拓展本地客源,企业规模越做越大,从最初只做高压共轨相关的两款零部件,到如今在太仓研发生产着40多款汽车关键零配件产品,员工规模达到700人,“我们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业务新加进来,陆陆续续国产化,以不断满足客户新的需求。”孙彦斌说。

和太仓相似,佛山本土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善,经过多年发展,吸引了一汽大众、欧司朗照明等一批德企落户,对德合作的氛围越来越浓。德企在太仓进行的本土化探索,为佛山下一步深化对德合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从“1”到“322”

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德企落地

海瑞恩的快速发展正是落户太仓德企的缩影。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海瑞恩所在的太仓高新区已成为国内德企最集中的高新区之一。在海瑞恩东边约500米,是通快(中国)有限公司所在地,这家总部位于德国迪琴根的企业集团具有80多年的机床生产历史;在海瑞恩南边约700米,是太仓规模最大的德企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各类精密轴承;在西边和北边,分别是托克斯冲压设备有限公司和卓能电子(太仓)有限公司。这些德企集聚在一起,让太仓成为中国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中德企业合作发展最佳的地区之一。

回顾太仓对德合作历程,有两个年份经常被提起。 1993年,太仓撤县建市,就在这一年,太仓引进了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落户,当时公司初期投资只有50万马克,租了200平方米厂房,员工不到10个人。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克恩—里伯斯已经成长为拥有900多名员工、3.8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和8家分支机构的中国业务集团。企业生产的安全带弹簧占全球市场份额70%,企业销售突破10亿元,纳税超过1亿元。

在克恩—里伯斯的示范效应带动下,越来越多德企落户到太仓,到了2008年,在太德企数量达到了100家,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

与太仓相比,佛山提出加强对德合作要更晚一些。2010年,一汽大众项目落户佛山南海区,成为佛山加强对德合作的重要突破口。随后佛山通过挂牌成立中德工作服务区,牵头成立中德工业城市联盟,自上而下推进对德合作。

作为城市联盟成员之一,太仓的对德合作有哪些经验值得佛山借鉴?太仓市招商局副局长徐兰介绍,2008年开始,太仓重点打造“德企之乡”的城市名片,通过到德国举办“太仓日”活动、推广“双元制”教育、打造德国“啤酒节”、优化政务服务等举措,不断强化对德合作,落地太仓的德企数量不断增加,从100家到200家只用了5年时间。

如今,共有322家德企落户到太仓。这些看似规模不大的德企,很多都是行业内的隐形冠军。据不完全统计,落户太仓的德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核心零部件、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其中,超过50家德企是所属行业的全球隐形冠军。

这里的“德国故事”仍在不断上演。就在上月底,太仓市2019金秋经贸月启幕,活动现场47个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当中不乏施迈茨真空设备、欧托凯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德资项目。

德国施迈茨国际公司亚太区负责人Jochen Gunkel在签约仪式上表示,选择在太仓落地生根,是看中这里有大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人才,并拥有优秀的供应商网络和教育体系,希望与太仓深化合作。

他的看法,很大程度上道出了“德企之乡”的成长密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太仓上海大众负责人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