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的2023 | 合资大逃亡
【懂车之道 产业】汽车圈有句行话:“世界的丰田,中国的大众”。指的是丰田是全球市场的销量冠军,而大众则是中国市场的销冠品牌,巅峰时期占据了中国车市半壁江山。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大众汽车显然已跌落神坛。新能源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车市的游戏规则,自主品牌的崛起,合资品牌的下滑,此消彼长已然成为不可逆的发展势态。
销量下滑,神话不复
作为国内最负盛名的合资品牌,一汽-大众隶属于大众集团南北分支之一,旗下的车型覆盖面极广,速腾、宝来、迈腾、高尔夫、探岳等主力车型也都曾是各自细分领域中的销量担当。
2020年,一汽-大众累计终端销售216.18万辆(含奥迪进口车),其中大众品牌销售128.03万辆,以单一品牌超百万辆的销量傲视群雄;2021年,一汽-大众全年累计终端销售185.万辆(含奥迪进口车),销量远不及往年,其中大众品牌销售98.86万辆,同比下滑了22.78%;2022年,一汽-大众全系品牌再次下滑至182.36万辆,大众品牌销售104.11万辆,销量持续,在大市场中表现依旧不够突出。
以一汽-大众引以为傲的轿车领域为例:曾经霸榜紧凑级家轿市场的一汽-大众速腾和宝来,如今却被比亚迪的秦PLUS DM-i直接按在地上摩擦:2023年8月,速腾月销量为23734辆,宝来月销量为10804辆,而比亚迪秦PLUS销量高达37129辆,比两者加起来还多。而中级轿车大众迈腾在比亚迪汉和海豹的攻势下显然也难以招架:2023年8月,迈腾月销量为15860辆,而汉月销量为25179辆,销量差距高达一万台。
SUV方面,作为量担当的探岳和奥迪Q5L也都双双跌出热销榜单。畅销车型的销量暴跌,全线崩盘的一汽-大众正遭遇销量“滑铁卢”。
冠军失守,合资没落?
回顾过往的战绩,一汽-大众在2017-2020年间的发展甚是辉煌,终端销量连续四年超过200万辆。而在新能源争夺战中,一汽-大众的销冠宝座却已让贤比亚迪。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上险量已经超越南北大众之和,颠覆了一汽-大众燃油车市场地位,正式登顶中国最畅销的汽车品牌。
据乘联会发布的《2023年7月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显示,前五名的品牌分别是比亚迪、一汽-大众、长安汽车、上汽大众和吉利汽车。前五名中自主品牌就已占据了三个席位。
从榜单中我们不难看出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两极分化非常明显。自主品牌的批发销量均为强势增长,合资品牌的批发销量则普遍下滑:位居榜首的比亚迪,以230,882辆的惊人销量实现了同比高达45.2%的增长,市场份额占13.0%;位居第三、第四位的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也均有7.5%和3.0%的增长幅度;反观位居第二的一汽-大众,以152,062辆的销量,同比下滑了1%,市场份额也仅为8.6%。
从最直观的销量成绩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传统的燃油车企不再吃香,自主新能源车企逐渐崛起”。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比亚迪反超一汽-大众,证明了合资品牌也并非坚不可摧,只要产品实力过硬,赶超是分分钟的事。
在国内市场出现乏力的合资品牌,为自主品牌的反击提供了空间和机遇,凭借优异的技术积累和良好的市场表现,自主品牌开始逐步瓦解以一汽-大众为首的一众合资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地位。
投诉霸榜,执迷不悟
在销量榜单上接连失意的一汽-大众却频繁现身投诉榜单,甚至以投诉量和差评度的“绝对优势”占据榜首。
根据车质网投诉数据统计,光2021年上半年,一汽-大众旗下就有4款车型探岳、迈腾、速腾和奥迪A4L进入投诉榜单前十,其中探岳、迈腾和速腾更是包揽了榜单前三。
投诉量为1613宗的探岳,连续三个月蝉联投诉榜单榜首,主要的投诉问题是车辆最为核心的发动机相关部件:发动机排气故障、油耗高、发动机启停系统故障等。
多位车主反映,探岳因颗粒捕捉器堵塞油耗过高,导致车辆出现加速无力,增加油耗,换挡顿挫等情况。面对车主们的一再反馈,厂家一直无动于衷。而4S店维修工作人员也仅表示“该问题只能通过定期跑高速暂时解决”。这不相当于把问题又抛回给车主?厂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态度,让车主们怨声载道,导致了探岳销量持续下滑。
其实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始终没有拿出应有的态度和诚意解决问题。
面对频发的质量问题,一汽-大众并没有以积极召回、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挽回消费者的信任,而是选择忽视消费者的诉求,一次次推卸责任忽悠车主,迟迟拿不出解决方案,更没有赔偿补偿方案,一时就给人留下“店大欺客”的印象,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出现严重的品牌信任危机。最终在被迫于舆论和车主的压力一汽-大众也推出解决方案,但是时至今日,探岳因颗粒捕捉器堵塞油耗过高的问题还时有发生。
当下的汽车消费已进入用户体验时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厂家的态度。一汽-大众不断蚕食着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度,导致旗下产品的口碑和销量的持续下滑,消费者亦是渐去渐远。
油电齐驱,不进则退
身披销冠光环的一汽-大众,不仅遭遇着销量和质量的双双下滑,而且其在新能源领域似乎也是混吃等死的节奏。电动化时代的到来,面对造车新势力的追逐,一众老牌车企纷纷倒下,一汽-大众追赶的脚步也显得尤为沉重。
2019年,大众ID系列下首款纯电动紧凑型SUV ID.4亮相法兰克福车展;2020年11月,一汽-大众ID.4 CROZZ亮相广州车展,并于次年1月份开启预售;2021年6月,一汽-大众另一款ID系列车型ID.6 CROZZ正式上市,次月便完成了首批交付。如此密集的新车上市节奏,不难看出一汽-大众寄希望于ID系列车型改变其在新能源市场落后的决心。
然而理想的丰满更是映衬出现实的骨感,市场和消费者对于ID系列车型的反响并不乐观。目前一汽-大众在售的ID.4 CROZZ和大众ID.6 CROZZ处于一个“卖不动”的状态。
2023年上半年,ID.4 CROZZ、ID.6 CROZZ两款车型的上险量分别为10711辆和5441辆,同比下滑了41.25%和41.55%,两车的月均销量都维持在低水平线,还不及比亚迪的零头,形势不容乐观。
对于新生代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来说,曾经号召力极强的大众车标并不奏效了,它们更需要的是高颜值、高性价比和智能交互体验,而这些都是一汽-大众新能源无法满足的。除了无法适配消费者的需求之外,ID系列上市不久却问题不少。
一汽-大众ID系列车型被爆出现大量仪表和车机黑屏的现象。不少车主表示,ID.4 CROZZ和ID.6 CROZZ都均在启动状态下黑屏、行驶中黑屏的故障,一定程度上危及到驾驶安全。
除了ID.家族系列的纯电动车型,一汽-大众也推出了迈腾GTE插电混动和探岳GTE插电混动等车型以响应插混市场的需要。然而这两款车的市场热度和销量同样折戟沉沙。以近一年的销量数据来看,腾GTE插混版月均销量不过1200辆,探岳GTE插混版月均销量则不超过500辆,声量之低让人大为震撼。
曾经的大众车标即为销量口碑保证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燃油车阵营尚且还能有宝来、速腾、迈腾等苦苦支撑,电动化却是新车乏力不尽人意,一汽-大众的“油电并进”发展计划显然壮志难酬。
频繁换帅,领导无方?
在业内人士看来,主力燃油车销量下滑,电动车在华表现不尽如人意,投诉维权问题无疾而终等等一些列问题,都是在给一汽-大众和潘占福先生敲响警钟。
(潘占福)
作为根正苗红的一汽子弟,潘占福于2020年12月12日高位接任一汽-大众总经理。在发展势头良好的状态下,一汽-大众进行人事换防,为品牌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回顾潘占福接手这两年,一汽-大众持续走着下坡路,他的个人能力也是饱受外界争议。按照惯例,他的任期即将到期,还会受到一汽集团的重用?
一汽集团正式进入邱现东时代,还会让一汽-大众继续这么沉沦下去,还是调整一汽-大众领导班子?
(邱现东)
燃油市场的品质失守,新能源市场的首秀受阻,即便依旧保持着百万台的年销量,但一汽-大众的用户口碑却出现了暴跌。
一汽-大众多面临的问题,到底是潘占福改革战略的失策,还是一汽-大众老合资车企的庞大体系化问题?
这个问题就留给邱现东和潘占福来解答了?
小编有话说:
在某种程度上,一汽-大众可以说是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面对当下“不进则退”的发展势态,在电动化进程上乏力迟缓的一汽-大众,被自主品牌超越甚至淘汰,也只会是时间问题。
纵观当下车市,一汽大众是合资阵营中为数不多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车企,但依旧难以抵挡新能源的强势冲击。在越来越卷的中国市场,跌落神坛的一汽大众倘若再不拿出大招,或许也只能落得黯然离场的结局。
在新能源的滚滚浪潮中,一汽-大众正在失去“大众”。在新能源争夺战中逐渐失势的一汽大众,还有机会吗?
近日,我们还有一篇关于一汽-大众的2023年深度分析的文章,敬请期待。
“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有何区别?其中差异有多大?车主该怎么选
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区别剖析
作为德国大众在华两大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在国内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竞争。虽然两家企业都隶属于大众品牌,但由于不同的发展定位和经营策略,它们在股权结构、产品线、品质定位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区别的根源所在。一汽大众由中国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合资经营,其中中方持股51%,外方持股49%,可以说更接近德系血统。而上汽大众则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平分股权,双方各持50%的股份。
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两家企业在决策层面的差异。一汽大众由于中方控股,在产品策略和运营管理上更多遵循中方意愿;而上汽大众则需要在中德双方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决策过程更加复杂。这也直接影响了两家企业在产品线和品质定位上的差异。
产品线定位
产品线是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区别最为明显的地方。一汽大众主要引进德国大众在欧美市场的主力车型,保留了更多原汁原味的德系风格。比如一汽大众生产的高尔夫、捷达、速腾等车型,都是德国大众在海外市场的明星产品。
上汽大众的产品线则更多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进行开发和调整。像朗逸、途观等车型,虽然在海外也有销售,但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上汽大众会根据国内消费者的喜好,对车型的外观、内饰和动力进行优化,使其更加贴合国人的审美和驾驶习惯。
这种差异也直接导致了两家企业产品在风格上的不同。一汽大众的产品更加严谨规范,保留了德系车的传统特点;而上汽大众的产品则更加灵活圆滑,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优化,风格更加本土化。
品质定位
品质感是消费者选车时非常重视的一个因素,也是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区别的又一个方面。一般来说,由于一汽大众更接近德系血统,其产品在品质感方面被认为更加严谨一些。
一汽大众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会严格遵循德国大众的标准和流程,对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把控,以确保产品质量。一汽大众的产品在用料和工艺上也更加考究,力求还原纯正的德系品质。
而上汽大众则更注重用户体验。虽然在品质方面也有一定保证,但相比一汽大众会更多考虑国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在一些细节上作出调整和优化,以提升整体的驾乘体验。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两家企业的售后服务上。一汽大众的售后更加严格规范,遵循统一的标准;而上汽大众的售后则更加灵活,会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是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区别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上汽大众的营销策略更加年轻化和数字化,线上线下体验店的覆盖也更加广泛,因此在销量上一直领先于一汽大众。
上汽大众非常重视年轻消费群体,在产品设计和营销推广上都会针对这一群体进行优化。比如在车型的外观和内饰上会更加时尚动感,广告宣传也会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上汽大众也非常重视新兴的数字营销渠道,在线上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领域都有大量投入。
一汽大众的营销策略就显得较为传统和保守。它更多依赖线下的4S店体验,在线上营销方面投入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汽大众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
车主该如何选择
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在股权结构、产品线、品质定位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消费者,我们该如何在两家企业的产品中作出选择呢?
对于那些追求纯正德系品质、重视严谨细节的消费者来说,一汽大众可能更加合适。一汽大众的产品在工艺和用料上都更加考究,能够还原德国大众车的原汁原味。一汽大众在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环节也更加严格规范,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品质保证。
而对于那些更看重实用性和驾乘体验的消费者,上汽大众的产品则可能更加合适。上汽大众的车型在外观内饰和动力调校上都会根据国内消费者的喜好进行优化,使用体验更加贴合国人习惯。上汽大众的售后服务也更加灵活和个性化,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如果消费者更青睐年轻时尚的品牌形象,那么上汽大众毫无疑问会是更好的选择。上汽大众的营销策略更加年轻化和数字化,与年轻消费群体的沟通互动也更为紧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车体验。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消费者在选车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车型的具体参数、价格区间以及当地的售后服务网点等多方面条件,才能做出最终的决策。
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都是值得信赖的品牌,只是由于不同的发展定位,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消费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最能满足自己的那一款产品。
“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有何区别?其中差异有多大?车主该怎么选
在中国汽车市场,大众汽车以其出色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被许多人视作豪华车的代表。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生产主要依托于两大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这两者虽然属于同一个母公司,但在市场策略和产品定位上各有侧重,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正逐渐开放。上汽大众最初名为上海大众,成立于1984年,而一汽大众则成立于1991年。这两家企业不仅代表了大众品牌在中国的正式落地,也标志着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战略的深化。
上汽大众的产品设计紧密围绕满足国内消费者对舒适性和家用特性的需求。例如,其代表车型朗逸和帕萨特都是以用户的舒适驾驶体验为首要目标设计的。上汽大众的车型在设计上也尽可能符合大部分国人的审美,转向和底盘调校偏向舒适性,目标客户群主要是家庭用户。
相较之下,一汽大众则更注重维持大众汽车的德国原厂风格。其产品多聚焦于操控性能,如迈腾和高尔夫等车型均展示出了较为硬朗的底盘和敏捷的操控性,更符合追求驾驶乐趣的消费者的期望。一汽大众利用其深厚的德系技术背景,提供了更为纯粹的欧洲驾驶体验。
尽管两家公司在宣传策略和市场定位上存在差异,上汽大众在市场营销上更为积极,广告投放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其销量的提升。一汽大众虽然在市场推广上较为保守,但依靠其较高的产品质量和德系车的纯正血统,同样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在实际选择时,消费者应根据自身的需求和驾驶习惯来决定。如果更倾向于舒适和适合家用的车型,上汽大众的产品无疑更适合;而如果你是车辆性能和驾驶体验的追求者,一汽大众的车型会是更好的选择。这两个品牌虽然有着不同的市场策略和产品特性,但都秉承了大众汽车的高品质和严格标准。
最后,无论选择一汽大众还是上汽大众,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大众汽车所提供的优秀工艺和先进技术。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这样才能在众多车型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通过细致的比较和试驾,每位消费者都可以找到一款既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又符合个人喜好的车型。大众汽车在国内的保有量大,售后服务网络完善,这也为车主提供了不少便利,使得无论选择哪一家合资企业的产品,都能得到良好的客户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