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地址

连续六年产量过百万,大众动力总成的质量体系连德国总部都要来取经

“2019全年生产预计超139万台,连续六年实现‘产量过百万,销售过百亿’。”

经过近十四年的发展,大众动力总成已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发动机生产基地。

在中国汽车市场步入寒冬之际,大众动力总成这家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仍能保持盈利增长,在行业中显得难能可贵。

但作为大众动力总成中方总经理,黄继荣的危机感依旧:一切华丽的数据只是在向“过去”交答卷,而汽车产业变革的阵痛将延伸至每一个零部件供应商。在电动化的趋势下,传统内燃机企业如何生存?一场场“大捷”背后,企业实际上正面临新的生死攸关的考验,出路在哪里?

故障率仅0.12‰ 不知嘉定,却晓娄塘

众多分析师认为,淘汰燃油车的过程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毕竟去年全球电动车销量仅占汽车总销量的2.1%。对传统零部件制造商来说,在被淘汰前,企业争取到更多的订单,能保持旺盛的造血能力,从而为转型发展留出充足的资金与资源是他们目前的要务之一。

对大众动力总成来说,眼下新一代1.5T发动机项目已经启动;另一方面,面向全球市场,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无疑是争取全球订单的最重要利器。

去年,大众汽车集团主动提出需要大众动力总成供应6万台缸体、缸盖。售后反馈,这批紧急供应的发动机以高质量水平达到了“0故障0抱怨”,为企业奠定了良好口碑。许多德国人不知道嘉定,但知道娄塘,因为这里生产的发动机在德国就被称为“娄塘制造”。

数据显示:大众动力总成最新售后市场的故障率仅0.12‰,低于行业标杆水平。

德国总部也来取经,质量体系成为标杆

“这个新机型的线束卡扣怎么这么难卡?戴着手套按都觉得痛。”大众动力总成第五段小班长孙海华和班长顾卫东听到了同事的抱怨。他俩一盘算:一台发动机有4个卡扣,一天下来兄弟们需要用手卡两千来次,“这不符合人机工程,甚至还会造成线束脱卡的质量问题。”


说干就干,他们找来了TPM(全员生产维护)专员成立专项攻关小组。没多久,一个小小的设备“铜制工装”诞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发现,员工使用铜制工装安装线束卡扣时一压一个准,省力又省心。


这样的小故事在大众动力总成比比皆是。在企业内部,公司定期在一线员工和班组中评选“质量小卫士”“质量星班组”,从而树立起“人人参与质量,人人争当质量卫士”的文化氛围。

和其他行业内零部件企业不同,大众动力总成90%的员工都从事生产任务。生产过程中,人的思想、心理变化都会对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这套质量文化管理方法上,大众动力总成加上了“心联网”,目的就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当“德国质量标准”遇上“中国心联网”,产生出意想不到的“1+1>2”的效果。就连公司的德方经理都感慨,“大众的质量管理法在娄塘生根开花了。”


这套大众动力总成质量体系的中英文版手册随后被带回了德国总部进行研究、推广。“上汽乘用车、菲特尔莫古、皮尔博格、纳铁福等企业都来过娄塘。”大众动力总成的一位员工告诉记者,“质量文化在任何行业都能输出,参与我们活动的不仅有上汽集团内部的兄弟单位,甚至还有钢铁、航空等其他领域的企业,不少单位更是成了回头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2016年“质量研讨会”、2017年“物流研讨会”到2018年“生产经理俱乐部”,大众动力总成不断开出的系列质量管理课堂,正把企业已形成的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现场管理体系及方法推广出去。

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参与了这些活动。它不仅推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质量提升,更助力了整个上海制造业在质量体系上的发展,从而实现全行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

数字化和网联化是手段,价值化是目的

大众动力总成在嘉定娄塘的这座“世界级”工厂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透明工厂”。


“透明”就意味着要打通生产线上的每一处细节。记者在现场看到,监测大屏上,生产线别、工位、抽检原因、合格与否等质量数据实时滚动,一览无余。这背后是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覆盖公司三条机加工线、四条装配线,共有563个工序、836台生产设备。


经过数字化的“透明”改造,如今超出标准值的数据会自动跳出来,让人一目了然,这既节约了检查时间,又提升了企业遇到问题的反应能力。大众动力总成的一位员工回忆,有一次系统提示“水流量”异常,可是去现场查看后却并未发现问题。“但既然报警说明肯定有故障。很快,我们就发现一根地下水管出现了断裂,及时抢修后保障了生产。”


今年开年时,大众动力总成明确了年度“双5”标准,即成本降低5%,劳动效率提升5%。自2016年以来,他们通过精益生产降低成本25%以上,各项经营管理指标也都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明年,还将展开模块物流、质量、材料成本、公益工程、环保、人才、数字化、现场改善等八个板块的降本增效。“不管是数字化还是网联化,最终要实现的是价值化。”黄继荣说。

在大众动力总成厂区里,一座质量大楼拔地而起。它是大众汽车集团动力总成板块在海外的第一家集材料分析、实验室精测、工业CT、发动机测功等功能的质量分析中心。在未来,这里将向外界提供零部件测量及性能测试服务、汽车动力总成测试及质量分析服务,正是大众动力总成尝试探索的一片新“蓝海”。

从行业的质量“排头兵”到质量“服务者”,大众动力总成以此为新起点,从原始的规模创新向效率创新转型,努力尝试纳入大众汽车集团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起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大众动力总成来说,星辰大海,征途在前。

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举,大众动力总成为升级转型“做加法”

记者 | 顾行成 张卓然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们做CT?”近半年来,大众动力总成的CT机、蓝光机等检测设备成了香饽饽,总有新客户隔三差五慕名登门,他们中不仅有与汽车相关的行业,甚至还有其他行业领域的客户。而一流的检测设备和专业高效的测评水准,也让很多登过门的客户自然而然成了回头客。

“全员创新,正是大众动力总成不断破局的动力源泉。”大众动力总成中方总经理黄继荣曾在采访中告诉《上海汽车报》记者。2021年,面临业务再度破局的分水岭,大众动力总成坚定决心,通过业务的创新转型,这家航行在制造业“红海”的企业开拓出了服务业务的新“蓝海”。

面对疫情、缺芯、新能源汽车冲击带来的“暴击*3”,大众动力总成牢牢把握“新四化”的大方向,探索制造与服务并举发展:通过个人自荐、部门推荐、项目合作等方式,在公司内组织起一支跨部门联合团队;依托质量分析中心的设备与技术资源,QAC BU(质量分析中心事业部)从提供质量检测服务到接下外部厂商的委外生产订单,再到管理模式、创新技术的对外输出……

2021年年初,以质量检测服务作为创新切入口,大众动力总成开始为创新转型“做加法”。“我们的创新,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坚持用户思维,赋能给现有的业务。”大众动力总成质量支持高级经理、QAC BU业务负责人邢韬告诉记者。

第一次“做乙方”

“这是第一次体验乙方的感觉。”对于16年前大众动力总成在娄塘建厂之日起,就一直扎根在这里的精测室测量工程师陈琦而言,今年的工作令这位“老法师”备感新鲜。

“原来,我们只需要在企业内部对接生产部门,做完检测、出具完报告,工作就结束了。现在走向市场,为客户服务,我们不仅要提供精确的数据,还要向客户证明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甚至要对零部件的质量问题如何改善做出分析并给出客户建议。”陈琦说。

经过在市场上进行半年多时间的摸爬滚打,如今,对于QAC BU的工程师来说,客户有问必答、微信秒回等已经成了基本操作。有工程师笑称,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没人想到会有现在这么忙。

大众动力总成原来并没有市场宣传部门,为了开拓新业务市场,QAC BU团队承担起了宣传职责,积极拥抱客户,把质量检测能力和口碑推出去。他们不仅以开放日、技术展等形式邀请业内外专家探访质量服务中心,还主动出击,挖掘潜在客户,成效立竿见影。81个订单、32家客户、330余万元营业额,运营尚不满一年的QAC BU团队已收获了来自全国多地多个行业的客户好评。

据了解,在QAC BU提供质量检测服务的客户中,只有4家是上汽集团内部的兄弟企业,近9成客户来自集团外,并且大约有一半的客户来自新能源、船舶、电梯、发电站等行业,与汽车产业链并不相干。

这不仅是一份出色并有着很大想象空间的成绩单,也让更多大众动力总成人看到了在一个传统制造型企业中,创新转型的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年初修改公司章程和变更营业执照前,服务业务都不在大众动力总成的营业范围内。也就是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公司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举的转型突破迅速取得了成效。

目前,不仅质量检测业务的客户数量在稳定增加,经过QAC BU团队摸索创新,公司的服务范围也逐步从质量检测拓展到质量管理以及制造业务对外输出。QAC BU更是成为大众动力总成对外的一个开拓市场,努力争取新的业务机会的窗口,接连协助开展了某主机厂预批量发动机、海外某客户的机加工零件委外加工,以及某国内知名主机厂机加工零件委外加工的市场可能性拓展,反哺了公司的制造业务。

目前,大众动力总成各部门正积极将内部的创新项目主动推出,试水外部市场。例如,公司的种子基金项目金属件表面缺陷视觉智能检测,就在上汽集团Techshow上吸引到了兄弟单位的关注,通过支部共建平台进行推广和孵化,后续将由QAC BU团队进行市场化的转化与落地。

创新“向外生长”

黄继荣表示:“我们不是培养个别人,而是培养一群人。”在创新的业务模式带动下,全公司的创新氛围被进一步带动了起来,而且创新的目标也从过去以降本增效为目的的微创新,变成了更多考虑新业务、考虑向外输出的大创新。

对此,工程师胡钱钱感同身受,在为来自不同行业的客户做材料测试时,他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从我熟悉的燃油车发动机到新能源汽车、船舶、电梯零部件,陌生的零件越来越多,激发我不断拓宽自己的行业触点,增加知识储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QAC BU的工程师们在公司里掀起了学习浪潮。这个零部件,在行业内的质量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会关注这些指标?这种新材料有什么特性?“既熟悉又陌生”的创新业务,不断引发工程师们的思考与探索。通过自我学习、内部培训课程,以及同事之间的交流探讨,激发新动能,创新的灵感不断涌现,“团队向上”的氛围为公司的创新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对于向外输出创新,QAC BU还有更大的谋篇布局。在汽车产业链内,团队将会探索氢能源检测技术并布局动力总成台架,力争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检测技术发展;在汽车产业链外,QAC BU将与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合作,与其他知名实验室共享资源,开拓检测服务,挖掘更大商机。

全员“多面手”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业务的转型,公司要求员工成为既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市场销售素养的跨界人才。“既要当好工程师,也要成为一名好的客户经理。”这是管理层对QAC BU团队的要求。

“面对客户的需求,我们要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一次次挑战我们现有的能力,带动职业技能提升。”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此外,我们还要承担技术销售的职能,以专业素养与优质服务来收获客户的认可。”

这种变成“多面手”的成长,不仅限于工程师。在这里,原来负责成本管理的财务人员,会与团队一起核算更有竞争力的市场报价;原来负责供应商审核的采购部门骨干,成为向外推广、挖掘客户的市场经理……

史东琴与杨孝哲本身作为采购岗位人员,分别兼任了销售代表和市场推广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时常会进行“甲乙方”角色频切,原本的供应商可能此刻变成了客户,原本的“询价”此刻变成了“报价”,而原本的“供应商大会”变成了参加“参展商摆摊”。新领域的挑战,让他们迅速成长为商务条线的“多面手”。

“我们仿佛开了一家初创公司。”一位团队成员笑侃。在这个团队中,创业者的拼搏精神与试水“深水区”的勇气,激励着他们凝聚一心,各尽所长,焕发出无限的创新活力。

传统的组织架构,也在业务创新中看到了变革的可能,大众动力总成借着这支“创业”团队也在探索全新的人才队伍机制:一方面,围绕团队的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设置了不同的绩效激励,逐步形成了共创业务、共担挑战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用能力取代学历作为晋升的评判标准,从一线员工队伍中发掘人才。

今年以来,已有两名表现突出的团队员工通过考核晋升为了工程师。“QAC BU是一个虚拟事业部,我们的成员全部是‘兼职伙伴’,是一支集结了质保、采购、财务、法务等骨干的跨部门联合团队,部门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为我们的业务开展与转型赋予了更强的生命力。”邢韬表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地址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