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一汽大众试验车

速腾1.4t续航里程?

想想日本七三一部队拿活人做实验跟大众用猴子异曲同工,如果觉得日本鬼子侵华的七三一部队残忍,那大众企业也同样残忍。世上有因果报应,那些为大众叫屈的人是不是也要为日本鬼子叫屈?

体验一汽-大众试验体系之黑河冬季试验场

亲历了一汽-大众吐鲁番热区试验基地道路试验的尘土飞扬酷热(),也在一汽-大众汽车农安试验场见证了一汽-大众严苛的测试标准(【走进车企】要“足月车”,还是要“早产车”(中)——体验一汽-大众试验体系之农安试验场),“笃定前行”采访团队来到国内最大的冬季寒区测试场——一汽-大众黑河冬季试验场,一同体验每款一汽-大众汽车都要经历的冰雪大考。

前段时间,全国多地出现冻雨、暴雪等恶劣天气,使得汽车被冰封、启动困难等事件频上热搜,实际上有太多人低估了严寒对于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考验。正常来讲,汽车上市前都要开展高温、高原、高寒即“三高”环境适应性试验,对车辆的综合性能进行测试和验证,来保证汽车产品的可靠性。

而“三高”试验地的选址必须是极端气候环境,以此形成最严苛的自然环境“实验室”。黑河由于临近冷空气发源地西伯利亚高原,每年大概有一百多天的平均温度低于-20℃,加上冰冻时间长,交通便利,使得这里成为众多车企进行高寒环境试验的热门场地。

寒风中绽放的烈焰

作为从未见识过-30℃的南方人,笔者承认没有对黑河的极寒抱有足够的尊重。在刚下飞机的那一刻,凛冽如刀的冷气刺进鼻腔,耳边最清晰的竟然是风的呼啸,本来在机舱嫌热敞开的羽绒服就成为最终的依靠。

古语有云“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入乡随俗地说就是“嘎巴嘎巴冷”。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汽-大众实验团队需要每年在此驻扎三个多月,来完成整车的高寒试验。

极寒环境下最大的特点是低温和冰雪路面,因此高寒试验项目也多围绕这两点来展开。据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经理张振介绍,一汽-大众寒区试验场一般要开展整车气候类耐久可靠性试验、整车及系统的匹配标定试验,以及包括空调采暖除霜、新能源车充放电等整车性能试验,试验周期是12周。对于耐久试验车,期间要完成3万公里的寒区耐久测试;对于性能试验,都有每个试验项的具体标准。

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经理张振

不过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比如冷启动试验,工程师们需要将车辆在自然环境下放置12个小时后冷启动,然后检测空调的迎面温度、娱乐系统,以及动力总程、底盘、驾驶辅助等是否还能正常运转。在测完还需要放置十几个小时冷却后再测,可以说每一次着车就为了半小时的测试,并且考虑到期间还有废弃的数据,一套完整的冷启测试可能需要多达几十次。

如果在试验途中出现临时问题,尤其是在空调歇菜的情况下,工程师们要硬顶着大冷天,用早已麻木的双手进行车辆检查与拍摄,至于跨部门找同事帮忙、跨省找供应商分析更是家常便饭。普通人在-30℃的室外,暴露在外的皮肤会迅速冷却,哈出来的白气能迅速在眼睫毛上挂霜结冰,更有甚者鼻毛可能会被冻住,不戴口罩会极其难受,戴上口罩隔半天就得擦下眼镜,更别说他们要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工作。

然而再刺骨的寒风也吹不凉热血,看着在冰原上轻盈飞驰的车队,脑海里突然浮现《冰与火之歌》中守夜人的誓言:我们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对一汽-大众来讲,这些试验工程师就是守护安全的最坚固的防线。

较真,只因关乎安全

有些东西是不能有水分的,尤其是在关乎生命安全的事情上,弱一分、差一线便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汽车是生命的运载工具,因此在测试试验这件事上,一汽-大众展现出近乎苛刻的较真。

最开始,一汽-大众黑河冬季试验场参考了德国、瑞典以及芬兰等地同纬度、相似气候条件下的知名试验场,由中德双方共同设计,主要按照大众全球的统一标准建设而成。在陆地试验区,包含了1.6公里的越野路、涉水池路、异响路、对开坡道,以及ABS对开棋盘路。在冰面试验区,拥有冰雪圆环、雪动态广场、雪操稳路、冰直道、耐久道等16条试验路。这些试验环节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真实的用车工况,并模拟汽车在最极端的寒区环境下的状态,能满足一汽-大众所有的寒区试验需求。

比如在冰雪(低附着系数)路面上,车辆行驶的动态性能与普通路面有明显不同,因此需要对这种特殊环境下车辆的动态表现进行调试和验证,以达到性能要求和安全标准。而ABS对开棋盘路面测试,模拟的就是道路上未彻底清雪的场景,车辆在一边轮是高附着、一边轮是低附着的状态下交替行驶,如果没有ABS,制动踩下去就会打转,因此稳定性是重中之重,但过度的追求稳定性又会丧失制动效率,因此工程师们会在稳定性和制动减速度中做出平衡。一汽-大众要在这样的路面上进行ABS、ESC等电子稳定系统的标定匹配,让这些系统能在各种情形下发挥最大效率的作用,保证用户的行车安全。

这两年,新汽车品牌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他们在测试研发阶段往往更侧重于计算机模拟测试或者仿真测试,把更多试验放在气候箱及转鼓,而非真实的试验场进行,更有甚者干脆自己放弃了对零部件级与系统级的试验,从供应商处买现成的技术,最后自己只做整车级别的试验。而一汽-大众坚持认为只有在真正的环境里才能检验出成果,因为汽车终归到底是要用来开的,实验室测试不能完全代替实际场景。比如雪地行驶、雪泥路行驶、撞雪堆等动态试验,都是在试验室无法真实模拟的。“大众的核心就在于它一直不会把道路试验放弃掉。”张振说。

此外,一汽-大众还自建有零部件试验中心,对供应商测试通过后的零部件与系统再进行重新验证,如此试验周期就会拉长很多。比如一项简单的车内无线充电功能,从5W升级到15W耗时一年时间,实际上制造时间很快,但整车验证的时间特别长,需要反反复复地来测试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与研发相比,测试试验更像是一项笨功夫,然而正是这项笨功夫,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可靠的,什么是安全的。它更像是一道道选择题,永远有企业选择那条更稳妥、安全而又漫长的那条路。在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选择面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原则,才能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不放弃真实的道路试验,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近年来,一汽-大众正持续推进快速试验流程,通过搭建虚拟试验场、虚拟台架、虚拟试验中心、车辆在环等等,在前期的模拟环节尽可能地将故障早发现、早解决,如此来减少开发周期。此外一汽-大众试验团队还通过场地数智化建设与故障件的快速处理机制,大幅提升试验效率:2023年,农安试验场的重点项目的试验效率提升了30.8%,场地利用率提升了17%。

热爱是他们的底色

在参观冰面试验区时,带领我们的是一位参加过中国量产车大赛(CCPC)冠军车手。初见面时,他戴着防雪盲的墨镜,蓄着精致的圆胡,酷酷地靠在驾驶位,看起来“德”味十足,一张嘴却是地地道道的长春口音。在此前,“冠军”曾驾驶着一汽-大众揽境,获得2022CCPC豪华中大型SUV组冠军,除了参加各种赛事,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作为专业教练,在一汽-大众的试验场地做驾驶培训。

在冰面上驾驶极容易出现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故,与在普通道路驾驶时的感受完全不同,那是一种车辆濒临抓地极限、游离于失控边缘的状态。教练们的日常就是培训车手们在如此极端的道路条件上如何正确地对待油门、刹车以及转向。当被问及到这项工作的感受时,“冠军”笑呵呵地回答了句“就是热爱”,他爱驾驶,爱一辆车在他的试验下变得更完美、更安全,虽然需要如候鸟般跟随着试验周期到处迁徙,虽然需要在测试道上日复一日地单调飞驰,但他依然开心且满足,“每一辆一汽-大众汽车的背后,都有我们的参与跟付出,这种成就感无法言说”,“冠军”跟我们说。

在随后的环节中,“冠军”带我们一一体验了冰面漂移。在关掉电子稳定系统后,带着一定速度进入弯道,扭动方向盘让车身重心转移,随后的大脚油门能清晰感受到车的后身随之外甩,再适当地反打方向,在肾上腺素飙升的同时,横行的车身便擦起一道飞腾的雪雾,一个漂亮的漂移过弯就这样完成了。不过新手刚漂移时,需要克服在滑动时持续加油的心底恐惧,如果油门与转向没配合好的话很容易冲出测试道,扎进雪墙里。说是雪墙,实际上就是把测试道内的积雪堆到路边形成的深雪区,如果是两驱车,稍微进得深一些,是无法自行脱困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兄弟车赶来救援了。

这些都是寒区试验时常见的小插曲, 不过也正是这帮以热爱为底色的人在,单调乏味的荒原才能如此鲜活起来,他们用青春与汗水,让每一款车都变得更安全可靠!

结 语

这是笔者第一次体会到“三高”试验的意义。祖国的跨度之广、幅员之阔,这使得每一辆将要投放到市场的汽车,必须能经受住天南海北的考验:抗冻、耐造、抗腐蚀等等,或者我们将视野拉大,当中国汽车走出国门,卖到东南亚,卖到美洲、非洲甚至欧洲,那么我们的测试试验标准是否能跟得上世界一流水平?

要知道,一汽-大众每一款车型在投放市场前,都需要在试验场进行8千公里(“浓缩”了世界上最恶劣的16种特殊路面)的道路耐久强化试验,超过10万公里(等同于用户使用工况下行驶30万公里)的道路耐久交变试验,以及3万公里的寒区适应性试验与10万公里的热区整车耐久可靠性试验,总计测试里程要超过300万公里。

这是实实在在的苦功夫,也是一流造车企业深厚积累的体现。比如一汽-大众农安试验场里10万公里的道路耐久交变试验,如何能等同于普通用户在正常工况下行驶30万公里?背后是德国大众花了十几年时间采集到将近500万公里的道路,并通过用户使用习惯做大数据分析,进而扩展到30万公里的使用工况能对车有多少损伤、每个零件能受多少次冲击等等数据,最后再将之用试验场模拟而得出。这背后如果没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没有对汽车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强烈追求,实际上是做不起来的。相比于冰箱沙发大彩电,新造车品牌可能更需要来点这样的“笨功夫”。

体验一汽-大众试验体系之农安试验场

亲历了从哈密到吐鲁番高温干热的道路测试,体验到300万公里道路试验的艰辛,感受了热区场地试验的尘土飞扬酷热,同时也看到了一汽-大众坚持造“足月车”的执着。结束了一汽-大众吐鲁番热区试验基地道路试验的体验,经受“烤”验的《中国汽车市场》记者赶赴长春省农安县巴吉垒镇,走进“一汽-大众一场两站”试验体系中的核心——一汽-大众汽车农安试验场,体验场地试验的价值所在。

满足法规,高于法规

用最恶劣的工况验证产品可靠

自安庆路5号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70公里,便是曾经著名的辽国六府中黄龙府的所在地,有着“东北名城,塞上明珠”之称的农安。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辽金时期的军事要塞,演变为一汽-大众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整车试验场——一汽-大众汽车农安试验场就坐落于此。

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建成面积超过600万平米,是国内目前面积最大的综合性汽车试验场,实现100%德国大众认证标准,测试道路超越60公里总里程,具备全系列整车开发试验能力。

“我们的农安试验场总投资17.5亿元,从2015年开始建设,一直到2019年一期、二期、三期相继投入运行,目前已经建成整个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整车试验场。”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经理张振介绍道。

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经理张振

农安汽车试验场包括耐久强化试验区、综合性能试验区、耐久交变试验区、防腐蚀试验区等8大功能区。

在综合性能测试区,试验场包括26种特殊模块,如坡道丘、制动路、粗糙沥青路等,可完成多种整车及零部件性能试验,包括通过性试验、底盘滥用性试验、整车噪音评价等多项试验。在我们的实际体验中,仅仅通过两条特殊道路,我们就已经有头晕和内脏难受的感觉,而据测试员介绍,他们正常测试的速度要比我们体验的更高,我们也因此彻底被一汽-大众的测试标准所折服。

在气囊误作用实验区,一汽-大众设置13个特殊模块,能够模拟96种恶劣的行驶工况,全方面考察每一款车气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根据测试人员介绍,在该区域进行测试时,由于一汽-大众的极高测试标准,哪怕试车员在佩戴头盔的情况下,仍将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

据了解,由于测试的高风险,一汽-大众在2013年从德国大众引入了驾驶资质认证体系,不仅对试验人员的驾驶资格进行认证,还会将相关人员送往专业医院,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安全、求生和救援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由此更可见一汽-大众测试的严苛程度和在测试上绝不让步的决心。

一汽-大众任何一款车型投放市场前,都需要在试验场进行8 000公里的“浓缩”了世界上最恶劣的16种特殊路面的道路耐久强化试验以及超过10万公里的道路耐久交变试验,该过程模拟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种驾驶路况,相当于用户使用工况下行驶30万公里,验证了车辆在特殊工况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确保交给用户的每一款产品都安全可靠。

“农安试验场一定能满足法规要求,我们的标准有一些在法规之上。”一汽-大众汽车试验场经理张振补充道:“我们都是基于最差的情况,比如说我们为什么做高原的车?其实我们卖高原的车并不是很多,但为什么一定要做高原实验?就是保证小批量用户在高原,比如3 500米海拔以上起动车辆,要求必须能起动起来,包括烂路实验也是考虑到青海、新疆、西藏这些特殊特区使用场景,哪怕1%的用户,我们也是按照最严苛的条件来设置的。”

与时俱进,试验项目不断革新

专业测试确保品质

在如今各个车企均在以模拟试验代替场地道路试验的情况下,一汽-大众却不断革新试验项目,坚持用最真实的试验,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高品质。今年新建成的防腐蚀试验区是大众集团在亚洲地区唯一的防腐实验区,每一辆一汽-大众生产的车均要在此开展长达18周的动态腐蚀交变实验,验证整车在盐雾、泥浆、石击、强震、温度交变等极端环境下的抗腐蚀性能,保证车辆3年不腐蚀,12年不锈穿的高品质质量。

此外,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一汽-大众深耕智能网联时代下的车辆隐患,打造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结合一汽-大众车型项目和未来需求预测,充分利用发展预留的优势,通过升级改造和全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满足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测试需求的测试场地,完善智能网联产品测评体系,打造大众集团中国区智能网联测试中心。据了解,农安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建成后,仍将是全国最先进的智能网联整体实验场。

在这个新能源汽车盛行的时代,我国汽车行业正面临着“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巨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下,“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的迭代速度似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即便是面对严峻的市场考验,一汽-大众并未随波逐流,当记者问及一汽-大众能否像国内一些车企一样“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时,他们的答案是:不能!

未完待续

写到这,笔者突然想起来鲁迅先生在其作品《长明灯》中的名言,“当混浊成为常态,清白便是一种罪过。”这句话正在如今的汽车行业中逐渐得到应验。一汽-大众坚守着清白,也承受着“罪过”,把问题留给自己,把高品质和可靠性能带给车主,在“足月车”与“早产车”的PK中,承受损失,坚守底线,这便是一汽-大众能够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常青树”最根本的原因,只有笃行不怠,才能赓续前行。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秘一汽-大众试验体系,下一站:黑河试验场。

四大指数全优 大众朗逸新锐中保研测试成绩公布

网通社快讯 近日,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公布了新一批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测评结果。朗逸新锐在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耐用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和车辆辅助安全指数四大核心项目中均获评最高等级的优秀(G)评价。

在“车内乘员安全指数”测评方面,包括驾驶员侧正面25%偏置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和座椅/头枕测试四个细分项目。其中,在驾驶员侧正面25%偏置碰撞中,朗逸新锐的车辆结构及约束系统与假人运动均获得优秀(G)评价。

(驾驶员侧正面25%偏置碰撞)

在侧面碰撞中,车辆结构、驾驶员头部保护、后排乘员头部保护中也同样均获得优秀(G)评价。同时,朗逸新锐的车顶强度总体评价也为优秀(G)评价,其最大载力达65,596N、实测整备质量为1,204kg、载荷质量比SWR达5.56;在座椅/头枕整体评价中也同样得到优秀(G)评价。

(侧面碰撞)

具体来看,得益于朗逸新锐全系采用高刚性安全车身,全车高强度及以上钢材(含热成型钢)的使用比例达到92%;车门采用一体冲压结构,内置高强度防撞加强梁与斜撑等特点,新车在四项细分测试中均获得了优秀(G)评价。

在“车外行人安全指数”测评中,朗逸新锐在满分24分的头型实验中得分为15.606分,腿型实验和上腿型实验中均获得满分成绩,行人安全总得分为27.606分,得分率达76%,得到优秀(G)评价。

“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最能直接反映车辆在低速碰撞受损后可能承担的维修成本,朗逸新锐在结构耐撞性、可维修性均获得优秀(G)评价;在维修经济性与碰撞兼容性中则获得良好(A)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该车在大灯等高价值零件周边采用了防低速碰撞损伤的结构设计,能够在碰撞中对车辆骨架和零部件形成出色的保护。

在“车辆辅助安全指数”测试方面,包括车对车自动紧急制动、行人与骑行者自动紧急制动、车道辅助系统、整车前照灯、紧急救援服务系统共五个细分项目,朗逸新锐在车辆辅助安全总得分达87.61分,获得了优秀(G)评价。

朗逸新锐所配备的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可在行驶过程中分析车辆与前方交通状况,如预判到碰撞风险可及时介入;Lane Assist车道保持系统则可避免因车辆无意识跑偏而造成事故,提升行驶安全性;同时,HHC坡道辅助系统、倒车影像、数字式泊车雷达等实用安全配置也在朗逸新锐上也一应俱全。

秉持“质量是上汽大众的生命”这一质量方针,上汽大众多年来坚守德系品质。此前,ID.4 X成为C-IASI测评中获得四大指数“全优”的纯电车型。而本次朗逸新锐也凭借着对车身结构、高强度及以上钢材的使用及所配备的多项主被动安全配置,再次斩获四大指数“全优”成绩,彰显上汽大众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卓越品质。

(图/文 网通社 张霄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一汽大众试验车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