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黄河滩区六合新村:与新家合影 定格幸福的笑容
“靠近一点、笑一笑,好,3、2、1……你最美。”近日,在菏泽市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2024菏泽市迎新春“走百村入千户送万照”摄影志愿服务活动暨“俺村俺家年味浓”随手拍活动启动仪式在此举行。
一大早,六合新村的广场就热闹了起来。群众纷至沓来,围在一起有说有笑,有秩序地等待着拍照。前来拍照的群众,有的是三代同堂,有的是四口之家,有的是夫妻两人,还有的是和左邻右舍。
现场,摄影志愿者早已经架起了闪光灯,摆好了三脚架,指导群众找到合适的位置。面对镜头,一个个群众喜笑颜开。快门按下,伴随着“咔嚓”声,一张张笑脸被定格。
村民郭志荣一家拍完合影说,听说村里来了免费拍照的摄影志愿者,最高兴的要数村里的老人,他们年龄大了,外出不方便,平时也很少有机会拍照。如今有了在家门口免费拍照的机会,他们都非常开心,有的还特意找出了平时不舍得穿的衣服。
六合新村是鄄城县黄河滩区4个迁建村台中面积最大、搬迁人数最多的代表性新村,因涉及武西庄、西周楼、三合村、毛洼、王庄和苏庄6个村,故名六合新村。曾经鄄城黄河滩区的百姓饱受黄河泛滥之苦,“三年攒钱、三年建台、三年盖屋、三年还账”,曾是滩区群众陷入的苦难循环。黄河滩区迁建是百年大计,承载着滩区群众多年的安居梦。六合新村的建设,让群众实现了从破旧四散的村庄搬进新居的心愿,昔日贫穷落后的黄河滩,正加速蝶变为美丽富饶的“幸福滩”!
“我们家好久没有拍过这么正式的全家福了,特别是在村台这张大照片前,太有纪念意义真是感谢你们!”村民们拿到照片后连连称赞。(大众新闻客户端 蒋鑫 通讯员 李保珠 申广清 报道)
大众日报“走基层 强四力”第40号联系点在河口区新户镇东六合村揭牌
9月23日下午,大众日报“走基层 强四力”第40号联系点在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东六合村揭牌。
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党报采编人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大众日报编委会决定选取包括东六合村在内的100个有代表性的基层单位作为联系点,开展“党报记者进基层”教育实践,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机制,创新党建活动载体,丰富文化建设形式,提高队伍建设水平,为更好地团结大众、鼓舞大众、服务大众作贡献。
东六合村位于新户镇政府驻地东北12公里处,为新户镇最北的村庄,该村北距渤海11公里。因该村距海较近,地势低洼,土地盐碱严重,人民生活一度困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尤其是河口区成立以来,该村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告别向贫瘠的土地要饭吃的传统观念,扬帆大海,进行近海捕捞,利用滩涂优势发展海水养殖,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近年来,该村海水捕捞业更是得到长足发展。1985年以村民顾秀明为首的养殖户开始进行海水养殖,养殖的中国对虾以个大体肥味鲜而远销日本、韩国等地。1987年河口区委、区政府发挥本地滩涂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并组织全区部分乡镇在郭局、东六合两村周围开发养虾池1万亩。先后引进了日本斑节、南美白对虾等优良品种,以促进当地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沿海海滩逐步成为黄金海岸。2005年该村被市海洋与水产局授予“先进渔业村”称号。
随着海洋战略的提出,东六合村这个土生土长的临海村,进一步发展对虾及海参养殖、对虾加工以及渔业产业。同时加快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力度,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通过渔业产业的发展,东六合村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并先后投资60多万元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资15万元,对文化大院进行装修改造;投资20万元建成数字文化广场一处,投资15万元建起高标准电子阅览室一处,投资2.7万元制作室内展板10块、眼界宣传牌30块,投资3万元粉刷主干路两侧墙壁5000平方米;投资1.2万元安装室外健身器材11件,投资20余万元集中进行村容村貌治理,衬砌主路两侧房台1000米,安装路灯20盏,主干道全部达到硬化、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标准。为传承记忆,留住乡愁,东六合村2017年完成《东六合村志》编修工作,生动形象地记载了村庄80多年发展历史。
河口区宣传部副部长张吉亮与大众日报东营分社社长、东营记者站站长贾瑞君共同为联系点揭牌。新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杰,新户镇宣传委员荆栋山,宣传部新闻室工作人员巴晓霞,联系点记者王晶参加活动。此次设在新户镇东六合村的“大众日报基层联系点”,由大众日报经济新闻采编中心和大众日报记者部共同派出记者负责联系和采访。(记者 贾瑞君 王晶 通讯员 巴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