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跌落销冠宝座,员工“双薪”不再,收入大幅缩水
“金九银十”一直被车企和经销商寄予厚望,但今年的“金九”显然有些失色。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9月中国汽车销量为227.1万辆,同比下降5.2%,销量已连续下滑15个月。
在车市低迷的大环境下,“南北大众”依然凭借在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稳坐冠亚军,占据国内乘用车市场20.6%的份额。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如今“换”了位置,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上汽大众销量下滑的背后,员工收入更是呈现出不成比例的缩水。
上汽大众连失销冠宝座
多年来,“南大众”上汽大众在销量上一直占据榜首,但从今年7月开始,却被“北大众”一汽-大众连续反超了,一汽-大众荣登榜首。早在今年4月,一汽-大众就以15万辆的月销成绩,首次超过上汽大众的14.3万辆。
虽然车市下行,但是今年一汽-大众凭借主力车型的出色表现,奥迪和大众品牌都在新车效应的加持下,呈现出积极的利好;此外,第三品牌——捷达也正在积极地“攻城略地”,开启新的增长模式。
相比之下,上汽大众的表现则没有那么乐观,新加入的SUV车型当中,途铠、途岳、途昂X的表现其实比较一般,SUV产品的投放不仅没有带来新的增长,反而对其传统的轿车市场实现了分流,这意味着上汽大众的客户基盘正在被松动;相比之下,斯柯达品牌9月份以17.2%的同比下滑,拖累了企业的整体表现。反观,日系三强,今年强劲的市场表现,对于上汽大众造成了巨大的正面压力,从现阶段来看,上汽大众的确是遭遇了增长瓶颈,无论是MEB平台的导入还是上汽奥迪项目的展望,在未来两年来看,都是杯水车薪。
伴随着车市下行,上汽大众正面临着20年来最大市场压力,企业内部人心惶惶。
按照官方所发布的1至9月销量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汽大众累计销量为139.23万辆,同比下降8.2%,虽然这种不及两位数的下滑在多数车企来看,属于正常市场波动,但是上汽大众内部却提前拉响了警报。9月,上汽大众被爆要求员工以“抓阄”的方式决定谁去开享道网约车,如果员工“抓阄运气不好,又不愿意跑网约车,很可能会被工厂劝退。留在工厂的话,工厂可能1个月开工2个星期,休息2个星期,员工的工资随工期调整进行减半,而向笔者透露消息的内部员工,也表示其主要精力已经转投入线上的互联网副业,制造业匠心精神的缺失,在如今的汽车行业当中属于一个普遍现象,即便上汽大众这样的龙头企业也不能幸免。
随后上汽大众官方发布声明,选择去享道出行开网约车都是员工自愿的,且去当司机的员工原单位职位会保留1年,开网约车的收入也归自己所有,可以说拿的是双份工资。1年后,员工还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回到原岗位继续工作。
据悉,上汽集团给出了7500个享道司机名额,分配至集团旗下各子公司。从今年5月1日至今,上汽集团内部有146名员工选择去开网约车,就连某部门总监也去了,同时也有20多名员工因个人原因已经返回原岗位工作。
或许是为了避免员工不满,享道出行给司机进行了不小的补贴,每月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无论是对上汽集团内部员工,还是外面的专职司机,这笔补助都是巨大的诱惑。
但是,月薪一两万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与大部分网约车平台一样,享道平台的奖励也是分时间段、记单量的。
据一名享道专职司机反馈,为了拿奖励每天必须开满14小时以上,属于严重疲劳驾驶,一般的司机根本受不了,每天觉都睡不足,倒头就能睡着。
笔者以为,想要获得奖励,享道司机必然需要“多跑活儿”。假如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4个小时,对司机的身体透支很大。而且,即便是1年后返回原单位,原职位还在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汽大众也实属无赖之举,销量不振而不得不缩减员工数量,并用旗下出行公司来安置员工,这在其他主机厂也十分普遍。
但是这个转岗分流方案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确实值得很大的商榷。据内部相关人士透露,上汽大众此轮裁员和转岗计划,首先被纳入计划的是社招员工,包括部分大区销售经理和市场经理也属于劳务派遣性质,与内部正式员工属于同岗不同酬,而一些领导的关系户和安亭附近的占地拆迁户则是无法撼动的。
“双薪”不再,只有伤心
在网上引起员工热议的,不是上汽大众待遇本身而是薪酬体制。自1984年成立以来,上汽大众发展迅速,先后在南京、仪征、乌鲁木齐、宁波、长沙等地建立了7个生产基地,其在人才战略的落实、员工基本权益的保障、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职业发展的引导以及员工生活的关爱等等方面,上汽大众作为合资车企的鼻祖和龙头,待遇水平也基本上令大多数同行望尘莫及。
以新毕业的本科生为例,实习期间一般是C1岗,转正之后就是C2岗,薪资的话一般单薪是3000-4000元,双薪的话在7000-8000元,加上半年奖年终奖这些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年薪大概在十几万。校招硕士毕业生比本科生一年多2-3万的样子。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上汽大众的薪资水平在行业内也算的上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了。通常每年会有一次普调,比例大概在3%-5%。
长期以来,上汽大众大部分时间的效益都不错,员工基本上已经习惯甚至对双薪形成了依赖,如果仅靠那点微薄的单薪,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真的是难以为继。上汽大众的薪酬由基本工资+月奖+双薪构成的,而且福利待遇比较完善,有补充公积金、交通补贴、电话补贴、免费班车、免费午餐、年假、健康体检,生日还会发蛋糕卡,年中和年终都会有其他的奖金,总的来说还是很诱人的,尤其是多年来坚持发“双薪”。所以,对于上汽大众员工来说,发双薪或许才算是发正常工资,发单薪其实算半薪。
近期,上汽大众生产车间经常放假,有时放一个星期,有时放半个月。“双薪”也不再连续发放,今年4月发过之后,仅有9月发了一次,此外再无。
在上汽大众的贴吧里,上汽大众员工对“双薪”的讨论充满了整个贴吧讨论区。某员工直言:双薪停发,别再做梦了,以后大众再也没有双薪,只有伤心。
更有生产线员工留言道:七年前,大众销量好,加班多,双薪多,一个月平均下来有六七千,在亲戚朋友面前大众还算一份好工作,虽然苦了点,但收入在周边还是算很好的。可如今,双薪不肯发了,加班也没有了,各种福利也严重缩水了,没有双薪,一个月也就三千不到的工资,现在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这点钱连自己都养不活,大众也真是狠,各位兄弟们,有路子的就赶紧走吧!
更有员工对比了去年的工资单,觉得收入缩水太厉害了,每月3000元怎么过日子?
虽然在高峰时期,上汽大众所取得的销量和利润尤为可观,肩上的压力和担子似乎并不轻松,大众的模块化生产方式,客观上决定了其依靠规模实现盈利的必然,而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也比较高,所以市场抗风险能力与日系车企截然相反。特别是在SUV战略推行后对轿车市场形成的挤压,斯柯达品牌的持续萎靡不振,高端车型突围受阻,豪华汽车市场的持续错失,上汽大众在面对日系的强攻和自主品牌崛起之时,将继续面对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刻。
写在最后:
作为最早开启中国合资时代的汽车公司,上汽大众一直堪称中国市场的神话。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汽大众在简配、拉皮方面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在车型用料、德系品质上已经落后于一汽-大众,再加上斯柯达“叫好不叫座”,如今终被反超,反应出其遭遇增长天花板的严峻现实,而日系三强正在虎视眈眈。
一汽-大众已经独立运营捷达品牌,而斯柯达在大众集团全球新一轮品牌规划中还被降级调整,站在了向左还是右的“十字路口”上,上汽奥迪还在路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以降薪转岗等形式,能够帮助企业渡过一时的难关,但是匠心精神的缺失,制造体系的崩塌,却是饮鸩止渴。
上汽大众被一汽-大众反超,员工“双薪”不再,被迫抓阄开网约车
“金九银十”一直被车企和经销商寄予厚望,但今年的“金九”显然有些失色。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9月中国汽车销量为227.1万辆,同比下降5.2%,销量已连续下滑15个月。
在车市低迷的大环境下,“南北大众”依然凭借在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稳坐冠亚军,占据国内乘用车市场20.6%的份额。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如今“换”了位置,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上汽大众销量下滑的背后,员工收入更是呈现出不成比例的缩水。
上汽大众连失销冠宝座
多年来,“南大众”上汽大众在销量上一直占据榜首,但从今年7月开始,却被“北大众”一汽-大众连续反超了,一汽-大众荣登榜首。早在今年4月,一汽-大众就以15万辆的月销成绩,首次超过上汽大众的14.3万辆。
虽然车市下行,但是今年一汽-大众凭借主力车型的出色表现,奥迪和大众品牌都在新车效应的加持下,呈现出积极的利好;此外,第三品牌——捷达也正在积极地“攻城略地”,开启新的增长模式。
相比之下,上汽大众的表现则没有那么乐观,新加入的SUV车型当中,途铠、途岳、途昂X的表现其实比较一般,SUV产品的投放不仅没有带来新的增长,反而对其传统的轿车市场实现了分流,这意味着上汽大众的客户基盘正在被松动;相比之下,斯柯达品牌9月份以17.2%的同比下滑,拖累了企业的整体表现。反观,日系三强,今年强劲的市场表现,对于上汽大众造成了巨大的正面压力,从现阶段来看,上汽大众的确是遭遇了增长瓶颈,无论是MEB平台的导入还是上汽奥迪项目的展望,在未来两年来看,都是杯水车薪。
伴随着车市下行,上汽大众正面临着20年来最大市场压力,企业内部人心惶惶。
按照官方所发布的1至9月销量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汽大众累计销量为139.23万辆,同比下降8.2%,虽然这种不及两位数的下滑在多数车企来看,属于正常市场波动,但是上汽大众内部却提前拉响了警报。9月,上汽大众被爆要求员工以“抓阄”的方式决定谁去开享道网约车,如果员工“抓阄运气不好,又不愿意跑网约车,很可能会被工厂劝退。留在工厂的话,工厂可能1个月开工2个星期,休息2个星期,员工的工资随工期调整进行减半,而向笔者透露消息的内部员工,也表示其主要精力已经转投入线上的互联网副业,制造业匠心精神的缺失,在如今的汽车行业当中属于一个普遍现象,即便上汽大众这样的龙头企业也不能幸免。
随后上汽大众官方发布声明,选择去享道出行开网约车都是员工自愿的,且去当司机的员工原单位职位会保留1年,开网约车的收入也归自己所有,可以说拿的是双份工资。1年后,员工还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回到原岗位继续工作。
据悉,上汽集团给出了7500个享道司机名额,分配至集团旗下各子公司。从今年5月1日至今,上汽集团内部有146名员工选择去开网约车,就连某部门总监也去了,同时也有20多名员工因个人原因已经返回原岗位工作。
或许是为了避免员工不满,享道出行给司机进行了不小的补贴,每月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无论是对上汽集团内部员工,还是外面的专职司机,这笔补助都是巨大的诱惑。
但是,月薪一两万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与大部分网约车平台一样,享道平台的奖励也是分时间段、记单量的。
据一名享道专职司机反馈,为了拿奖励每天必须开满14小时以上,属于严重疲劳驾驶,一般的司机根本受不了,每天觉都睡不足,倒头就能睡着。
笔者以为,想要获得奖励,享道司机必然需要“多跑活儿”。假如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4个小时,对司机的身体透支很大。而且,即便是1年后返回原单位,原职位还在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汽大众也实属无赖之举,销量不振而不得不缩减员工数量,并用旗下出行公司来安置员工,这在其他主机厂也十分普遍。
但是这个转岗分流方案是否存在暗箱操作,确实值得很大的商榷。据内部相关人士透露,上汽大众此轮裁员和转岗计划,首先被纳入计划的是社招员工,包括部分大区销售经理和市场经理也属于劳务派遣性质,与内部正式员工属于同岗不同酬,而一些领导的关系户和安亭附近的占地拆迁户则是无法撼动的。
“双薪”不再,只有伤心
在网上引起员工热议的,不是上汽大众待遇本身而是薪酬体制。自1984年成立以来,上汽大众发展迅速,先后在南京、仪征、乌鲁木齐、宁波、长沙等地建立了7个生产基地,其在人才战略的落实、员工基本权益的保障、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职业发展的引导以及员工生活的关爱等等方面,上汽大众作为合资车企的鼻祖和龙头,待遇水平也基本上令大多数同行望尘莫及。
以新毕业的本科生为例,实习期间一般是C1岗,转正之后就是C2岗,薪资的话一般单薪是3000-4000元,双薪的话在7000-8000元,加上半年奖年终奖这些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年薪大概在十几万。校招硕士毕业生比本科生一年多2-3万的样子。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上汽大众的薪资水平在行业内也算的上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了。通常每年会有一次普调,比例大概在3%-5%。
长期以来,上汽大众大部分时间的效益都不错,员工基本上已经习惯甚至对双薪形成了依赖,如果仅靠那点微薄的单薪,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真的是难以为继。上汽大众的薪酬由基本工资+月奖+双薪构成的,而且福利待遇比较完善,有补充公积金、交通补贴、电话补贴、免费班车、免费午餐、年假、健康体检,生日还会发蛋糕卡,年中和年终都会有其他的奖金,总的来说还是很诱人的,尤其是多年来坚持发“双薪”。所以,对于上汽大众员工来说,发双薪或许才算是发正常工资,发单薪其实算半薪。
近期,上汽大众生产车间经常放假,有时放一个星期,有时放半个月。“双薪”也不再连续发放,今年4月发过之后,仅有9月发了一次,此外再无。
在上汽大众的贴吧里,上汽大众员工对“双薪”的讨论充满了整个贴吧讨论区。某员工直言:双薪停发,别再做梦了,以后大众再也没有双薪,只有伤心。
更有生产线员工留言道:七年前,大众销量好,加班多,双薪多,一个月平均下来有六七千,在亲戚朋友面前大众还算一份好工作,虽然苦了点,但收入在周边还是算很好的。可如今,双薪不肯发了,加班也没有了,各种福利也严重缩水了,没有双薪,一个月也就三千不到的工资,现在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这点钱连自己都养不活,大众也真是狠,各位兄弟们,有路子的就赶紧走吧!
更有员工对比了去年的工资单,觉得收入缩水太厉害了,每月3000元怎么过日子?
虽然在高峰时期,上汽大众所取得的销量和利润尤为可观,肩上的压力和担子似乎并不轻松,大众的模块化生产方式,客观上决定了其依靠规模实现盈利的必然,而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也比较高,所以市场抗风险能力与日系车企截然相反。特别是在SUV战略推行后对轿车市场形成的挤压,斯柯达品牌的持续萎靡不振,高端车型突围受阻,豪华汽车市场的持续错失,上汽大众在面对日系的强攻和自主品牌崛起之时,将继续面对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刻。
写在最后:
作为最早开启中国合资时代的汽车公司,上汽大众一直堪称中国市场的神话。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汽大众在简配、拉皮方面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在车型用料、德系品质上已经落后于一汽-大众,再加上斯柯达“叫好不叫座”,如今终被反超,反应出其遭遇增长天花板的严峻现实,而日系三强正在虎视眈眈。
一汽-大众已经独立运营捷达品牌,而斯柯达在大众集团全球新一轮品牌规划中还被降级调整,站在了向左还是右的“十字路口”上,上汽奥迪还在路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以降薪转岗等形式,能够帮助企业渡过一时的难关,但是匠心精神的缺失,制造体系的崩塌,却是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