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车展|逐鹿新能源,大众、丰田、通用……谁能笑到最后?
文:汽车日报 贾天钰
[汽车日报 2021广州车展] [汽车日报 行业]编者按:2021年即将进入尾声,中国汽车行业正行进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充满变数却又生机勃勃。芯片短缺、数据安全、跨界造车......“新四化”迎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2021广州车展即将来临,懂车帝推出围绕“暗·涌”这一主题的系列报道,此篇为系列报道第6期《广州车展|逐鹿新能源,大众、丰田、通用……谁能笑到最后?》。
轩逸e-power、本田e:NP1和e:NS1、宝马iX、上汽奥迪Q5 e-tron……一大波身着“合资品牌”标签的电动汽车,正在朝广州车展涌来。
本田量产车e:NP1
回顾今年以来国内举办的几个大型车展,因为新能源产品不够丰富或是价格太高,合资品牌没少被自主品牌和新势力们抢走风头。
不管是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双积分”的压力,还是新能源汽车私人用户比例节节攀升的市场趋势,合资品牌奔向“电动化”,已经不是说说而已。
宝马iX
从通用汽车推出奥特能电动化平台、到本田“狠心”宣布2030年在华禁售燃油车,再到大众ID.家族10月交付量超过“小理蔚”,美、日、德系三大合资阵营在“电动化”赛道上的差距也正在慢慢拉开。
BBA人手2款纯电新车,本田、通用也开始认真了?本届广州车展,新能源汽车将继续在合资品牌展台上扮演重头戏。这一点从德、日、美系三大合资阵营的新车阵容上可以窥见一斑。
奔驰EQA、EQB
纯电新车数量比较多的德系合资阵营中,宝马将带来iX和首款纯电动四门轿跑车i4;奔驰两款入门级纯电SUV——EQA、EQB会再度亮相,新车预售价为37万、44万;一汽-大众奥迪MEB平台首款国产车型Q4 e-tron即将迎来中国首秀,而e-tron家族另一款新车Q5 e-tron则会在上汽奥迪展出。
除BBA之外,沃尔沃也将带来品牌的第二款纯电SUV——C40 RECHARGE。
沃尔沃C40 RECHARGE
在日系合资阵营中,本田继上月发布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后,将如约带来两款量产纯电车型广汽本田e:NP和东风本田e:NS1。东风日产则将在本届广州车展上,正式预售其重磅新车——增程式油电混动轩逸e-power。
丰田也将携首款纯电SUV bZ4X亮相本届广州车展。此外新车型中,还有一汽丰田卡罗拉cross、凌放和广汽丰田锋兰达、威飒几款燃油车。
丰田bZ4X概念车
而“弹药”较少的美系合资阵营中,本届广州车展仅有凯迪拉克纯电SUV LYRIQ量产版一款纯电新车。作为上汽通用汽车引入Ultium奥特能电动平台后的首款产品,LYRIQ量产版将于车展前的11月17日启动预售。
是传统势力的“反攻”,还是合资品牌的“内卷”?当合资品牌终于下定决心在电动化的赛道上加速狂奔,新旧势力的较量已在所难免。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新旧势力,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劲敌——特斯拉。
迪斯在社交平台发文@马斯克说:“我要抢夺一些你的市场份额了”
谁都想取代特斯拉,或者成为下一个特斯拉,尤其是燃油车时代的“一哥”大众。
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多次在公开场合立下flag——要追上特斯拉,而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则被大众视作“二号竞争对手”。
10月,大众ID.家族交付量超过“小理蔚”
10月,大众汽车终于收到了一份ID.家族交付量二次破万、且超过“小理蔚”的成绩单。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品牌也是国内合资品牌当中,首个单月交付量超过国内新势力的。为此,迪斯还在第一时间发来了贺电。
较其他合资品牌而言,尤其是与BBA第一批上市的几款电动车在市场上的“曲高和寡”相比,大众汽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在了前列。
凯迪拉克LYRIQ
像大众一样没少公开“叫板”特斯拉的通用汽车,今年9月终于隆重地将Ultium奥特能电动平台及其首款产品凯迪拉克LYRIQ,推到了台前。按照官方的说法,未来5年内,上汽通用旗下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共计10款国产新能源汽车,都将出自这一平台。
而比通用“抢先一步”的美国“老乡”福特,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将品牌首款纯电SUV福特Mustang Mach-E放在长安福特国产,对标特斯拉Model Y,今年年底即将启动交付。此外,福特还投资了被视作“特斯拉杀手”的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
福特Mustang Mach-E
虽然福特和通用的电动产品在中国市场,或许短期内仍难以追上月均销量超过3万辆的特斯拉,但超过其燃油车时代的老对手丰田,可能会非常容易。
丰田对电动车有多么排斥和谨慎,从丰田章男多次“炮轰”电动车的言论中已经可以窥见一二。尽管丰田章男早在10年前就投资过特斯拉,并让后者为其代工纯电版RAV4。但目前来看,相比于电动车,丰田依然更青睐混动和氢燃料汽车。
丰田章男十年前就曾投资过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图片来源网络
相比于丰田的“不情愿”,日产可以说是电动车领域的推广先锋了。早在10年前大家对电动化还没有那么熟悉的时候,东风日产就推出了0.5小时可充电80%的LEAF聆风,且至今仍保持着0事故的记录。
虽然有人用“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来形容东风日产近年来在电动化领域的表现,但其公司高层认为产品投放的时机才是关键。很快,聆风的“继任者”Ariya将正式在国内上市销售。
日产Ariya
不像丰田、日产如此犹豫或者保守,本田非常直接地与特斯拉在海外结了盟,与后者在欧洲共享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以避免高额罚款,并且在渠道端也开始学习特斯拉的直营模式。
上月,本田更是爽快地一口气发布了: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e:N Architecture” 电动架构、5款电动产品和建设“e:N”专属渠道一系列计划,并再次强调,2030年后将不再在华投放新的燃油。发布会后,粉丝们纷纷感叹“燃油车时代或许真的要结束了”。
10月25日,马斯克转发”特斯拉市值超过11家传统车企总和”时发“俏皮”表情包
时代确实变了。聆风花10年时间才达成的50万销量,Model 3仅用4年时间就超过了这一数字。不管宝马、丰田、福特等传统车企高层如何diss特斯拉不可靠、不高端,上月,特斯拉市值依然超过了11家传统车企的总和。
眼下合资品牌的“尴尬”还在于,在行业长期“缺芯”的阴影笼罩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而抓住了机会的自主品牌10月份已经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到了47.5%。
10月,德、日、美系的合资车企无一例外都出现了下滑
具体来看,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销量TOP15的车企中,仅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和上汽乘用车保持了同比增长,其余德、日、美系的合资车企无一例外都出现了下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汽-大众当月同比下滑40.8%,而比亚迪却实现了89.1%的同比增长。实际上,除了比亚迪,“蔚小理”今年以来的交付量也都实现了翻倍增长。
另外一组数据显示,今年10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18.8%。其中,新能源车在自主品牌、豪华品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渗透率,分别为36%、12%、3.4%。
8月媒体统计全球车企市值前十名
在国内新能源市场正在崛起的背景下,传统燃油车增速放缓、新能源车表现落于下风,对合资品牌来说,是逆境,也是机会。其中最大的看点莫过于,这些在燃油车时代叱咤风云的巨头们,在新能源时代的座次将如何重排?
他们又会如何“追击”已具备先发优势的国产品牌呢?我们或许可以先从本届广州车展上找到一些答案。
争论12年,大众和丰田两大集团,到底谁更强?
当今世界汽车行业最强的两大集团,毋庸置疑,大众和丰田。
这两家每年都为了全球销量冠军拼尽全力。
它们的崛起道路不尽相同,都是在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随着美国通用和福特的自顾不暇,顺势超越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霸主。
但TA俩之间到底谁更强?这个问题似乎已经问了12年。
今天只想说,别看大众集团旗下从普通到超豪华品牌诸多,但和丰田比,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我们就从三方面去看:
首先,从销量和利润来看。
的确,2019年前全年的销量,大众以1097万辆的成绩力压丰田的1074万辆,从销量数字上大众赢了。
但利润上,丰田凭借出色的企业运营效率和成本优化措施,使得其利润率远超大众;
行业内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所有车型都降价一半开卖,丰田是唯一一个能活下去的,而且活得很好,可见其利润空间之大。
况且,大众的销量主要靠中国市场,去年中国为大众的销量贡献达400万+,占了总销量的40%,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大众产品的受青睐程度远不及丰田平均;
如果在中国,大众品牌是国人的信仰,随着目前一系列减配导致的安全和质量问题曝光,品牌影响力也在逐年下降。
一旦中国市场失守,那么大众就远远落后于丰田。
其次,从企业市值出发。
这个数据可不像销量一样,我今天降个价,明天销量数字就上去了。
企业市值是最能表达公司实力强大的关键指标,结果也显而易见:
根据早在2018年的统计结果,丰田市值已经达到了1898亿美元,反观大众仅仅是793亿美元,换算一下,丰田等于2.5个大众。
这主要也是因为,大众在尾气门事件中付出的惨痛代价,导致市值骤减、品牌力下降,失去了去丰田抗衡的能力。
其三,从专利水准而言。
专业水平就是公司研发能力的体现,也是对未来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丰田可以说完全地压制了大众;
在燃料电池、氢能源、混合动力方面,丰田的地位堪称统治级,是大众无法追赶的。
从实际产品上也能看出,就拿电气化而言,丰田的混合动力系统而言,经济高效且非常稳定。
大众在尾气门之后快速转向电气化,孤注一掷打造MEB构架下的新车型,但大众自己也无法保证是否ID家族能取得成功;
加上ID.3上市之前一些软件不可解决的问题,更是让大众的电气化前景令人堪忧。
以上三个方面,足以论证大众的丰田的较量到底孰强孰弱。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大众,通用,现代,丰田四大汽车集团,谁的新能源汽车最强?
大众,通用,丰田,现代,是传统汽车厂商中实力最强的四大汽车集团,目前来看,他们依然有很大的销量。但是从市值上看,他们似乎没有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公司的发展势头迅猛。不过这些传统汽车厂商也从没有停止发展脚步,那么这四大汽车集团在新能源汽车的车型发展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向,车型又是否有竞争力呢?
【1】大众汽车通过集团内多个品牌加速产品线扩张
纯电动平台是大众汽车从 2018 年宣布的 MEB 的开始。第一款基于 MEB 的车型是 ID.3,它在 2019 年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由于软件问题而推迟,但直到 2020 年 7 月才开始销售。而2021年2月,ID.4开始在德国销售,ID.5直到11月才发布。新的A级车型e-uP!与ID.3一同发布,但并未引起关注。 4月,面向中国市场的7座车型ID.6亮相,但关注度相对较低。在这一点上,欧洲的ID.3和全球市场的ID.4应该可以作为一个量产车型。
奥迪是第一个决定在集团内只生产纯电动汽车的公司。奥迪最后一款内燃机车型将是SUV Q系列,该款车型将于2026年推出,销售时间将持续到2030年代初。这是德国汽车制造商中最快的举措。大众汽车品牌计划最迟到 2035 年在欧洲逐步淘汰内燃机,之后在美国和中国逐步淘汰。
大众汽车正在通过集团内的许多品牌在每个细分市场推出电动汽车。继量产品牌大众之后,高端品牌奥迪以 e-tron 和 e-tron 扩大产品阵容,包括 e-tron GT 和奥迪 RS e-tron GT,而跑车品牌保时捷已经推出两款车型。在集团层面,已经有9辆专用纯电动汽车。
【2】 通用汽车的计划很大,但执行滞后
通用汽车也宣布其向所有旗下品牌提供电动汽车阵容,从豪华品牌凯迪拉克到雪佛兰、别克和 GMC。这是通用汽车到 2023 年推出 20 款新电池电动汽车计划的一部分。通用未来推出的电动汽车将基于通用的BEV3架构,不仅可以采用前轮驱动,还可以采用后轮驱动和四轮驱动。
通用汽车推出 Ultium 平台已经两年了,目前还没有基于它的纯电动汽车。雪佛兰品牌仅销售基于共享动力系统战略的 Bolt EV。并在 2035 年推出整个集团的电动汽车。有 GMC Hummer EV 皮卡,包括 Cadillac Lyric 和 Celestic,但尚未发布。
通用汽车还将推出其他三款 GMC Ultium EV 汽车、四款雪佛兰电动汽车(包括皮卡和紧凑型跨界车)以及四款凯迪拉克品牌的纯电动汽车,但这需要很长时间。这是因为阵容的特点,大型SUV和皮卡是主流。
所以通用的纯电动汽车,还是首先考虑了美国本土市场。
【3】现代汽车集团旗下现代,起亚,捷尼赛思 发展不同方向
现代汽车集团在 2020 年底公布了 E-GMP平台,现代集团正在通过 2021 年 3 月推出现代 Ioniq 5 和起亚 EV6 以及 10 月推出 捷尼赛思 GV60 来推动高速商业化。现代汽车正在开发 Ioniq 6 和 Ioniq 7,起亚正在开发 EV8 和 EV9。
值得关注的是捷尼赛思品牌G80电动版的阵容。这是一款油改电的车型,捷尼赛思的电气化转型并不是最快的,是一种慢慢过渡的方式。
捷尼赛思计划到 2030 年完成八款车型的纯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阵容,每年在全球市场销售 400,000 辆。现代汽车集团正在采取最积极的措施,增加其用于捷尼赛思品牌和商用车的氢燃料电池阵容。
【4】丰田的纯电动汽车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
丰田在 2021 年 4 月的上海车展上推出了 e-TNGA。基于此,该公司计划到 2025 年将电动汽车的阵容扩展到 70 款车型。特别是,作为纯电动汽车全阵容的一部分,到2025年将推出15款纯电动车型。
12 月 14 日,通过修订电动汽车战略,丰田在 12 月初宣布其欧洲子公司到 2035 年只销售零排放汽车,开始在美国建设电池工厂,并开始为欧洲制造电池电动汽车。通过E3平台加速迈向电动汽车时代。
在阵容战略方面,公司计划以bZ(Beyond Zero)为基础,打造丰田品牌多元化的纯电动车阵容。从轿车到跨界车、SUV、大型SUV、皮卡、跑车、多功能车,基于全新的专用平台,开发30款纯电动汽车。此外,雷克萨斯品牌还按细分市场推出了适用于所有车型的电动版概念车。
然而,唯一开发专用平台的车型是去年 10 月发布的 bZ4X。虽然尚未上市,但正在加速,宣布将在英国市场推出,12 月 16 日宣布减少对电动汽车的补贴。换句话说,丰田宣布了一项新战略,以应对内部和外部批评电动汽车的过渡被推迟,但仍然需要时间。
总结:
大众汽车正在全力开发纯电动汽车。通用汽车最近也表达了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意愿,但重点是电池电动汽车。现代汽车集团正在以纯电动汽车为中心,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尽管丰田仍在向混合动力汽车迈进,但它正处于向纯电动汽车全面过渡的阶段,并且正在探索氢动力汽车以及氢燃料电池的可能性。
传统汽车制造商是否失去主动权,或是否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是2022年值得关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