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大众裁员30%

极限二选一,要工作还是39万?大众集团裁员计划曝光

近日,汽车制造巨头大众集团曝出了一项备受关注的裁员计划,让员工们面临了一个极限二选一的问题:是继续坚守工作岗位,还是选择接受高达39万元人民币的离职奖励?

据报道,大众集团近期公布了一项重大的人事变动计划,旨在通过精简行政人员来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并提升公司的整体业绩。为了鼓励员工自愿离职,大众集团提供了诱人的离职奖励,符合条件的资深行政人员除了正常的遣散费外,还可以额外获得高达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9万元)的奖励。

这一决定的背景是大众集团近期公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中利润下滑的情况。尽管整体交付量有所增长,但电动汽车销量的下滑以及在中国市场的逆势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销售业绩的不平衡使得大众集团不得不采取行动来改善全年的财务状况。

面对如此诱人的离职奖励,许多员工陷入了纠结。一方面,他们珍视在大众集团的工作机会和稳定收入;另一方面,39万元的离职奖励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足以让他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后顾之忧。

然而,这一裁员计划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使得传统汽车制造商不得不重新评估其业务模式和人力资源配置。大众集团的裁员计划似乎正是这种变革的缩影,也预示着未来汽车行业可能会继续经历人员调整。

对于员工来说,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或者寻找转型的机会。虽然离职奖励诱人,但失去工作也意味着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因此,员工们需要在权衡利弊后做出明智的决策。

大众集团的裁员计划无疑是一次艰难的抉择。然而,这也反映出了当前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对于大众集团而言,通过精简行政人员和提高效率,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好的财务表现和市场竞争力。而对于员工来说,无论选择留下还是离开,都需要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特斯拉、大众纷纷裁员,汽车巨头们这是怎么了?

#记录我的2024#这些年,如果要问哪个企业在市场上过的最好?各家车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有人曾经认为汽车会在中国取代房子成为支柱产业,然而就在最近几大汽车巨头纷纷裁员,让人不禁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汽车巨头们这是怎么了?

一、特斯拉、大众纷纷裁员?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马斯克决定解雇特斯拉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的员工。据两名前员工和领英上的多个帖子称,马斯克决定解雇该业务主管丽贝卡·蒂努奇(Rebecca Tinucci)以及运营和维护该系统的大部分或全部员工。马斯克随后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特斯拉仍计划发展超级充电站网络,只是新建地点的速度会放慢。

马斯克在公司内部发送一份备忘录宣布,特斯拉超级充电团队负责人丽贝卡·蒂努奇(Rebecca Tinucci)和新产品负责人丹尼尔·何(Daniel Ho)将携整个团队离职,该团队约有500名员工。

《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当地时间4月15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发给员工的一封内部信中表示,特斯拉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可能影响约1.5万名员工。

无独有偶,据北京商报的报道,除了特斯拉外,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曾被称作“特斯拉劲敌”的Rivian Automotive也将裁员10%。公开报道显示,受亚马逊支持的Rivian Automotive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烧钱,该公司近期斥资在美国佐治亚州建造了一家新工厂,以提高R1S SUV和R1T皮卡的产量,但每生产一辆车,该公司就要损失数千美元。

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车巨头也在加入裁员的队伍中来,跨国汽车巨头Stellantis也陆续在北美和欧洲地区开启裁员,继解雇了美国400名技术工人和软件工程师之后,该公司又与意大利工会签署了进一步自愿裁员协议,将在意裁员人数升至3000多人。

据IT之家的报道,在公布一季度利润大幅下滑后,大众集团宣布计划通过削减德国行政人员规模来改善 2024 年全年业绩,集团将向选择提前离职的员工提供 9 亿欧元的巨额离职奖励。Arno Antlitz 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此举旨在“弥补全年业绩的影响”,符合条件的行政人员需在 5 月底之前做出选择并离职。大众集团人力资源总监 Gunnar Kilian 去年年底就曾预示了此次人员精简,他表示集团需要将人事成本降低 20% 才能实现 2024 年的年度财务目标。

二、汽车巨头们这是怎么了?

在全球汽车行业中,特斯拉和大众这样的汽车巨头近期纷纷宣布裁员,这一现象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裁员通常被视为企业经营不善或市场萎缩的信号,但在分析这些公司的裁员行为时,原因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首先,裁员在欧美企业中是一种常见做法。亚洲企业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稳定、和谐与长期合作。这种文化背景反映在企业经营上,就是注重员工的忠诚度和团队的稳定性。因此,亚洲企业在裁员时往往更为谨慎,倾向于通过内部调整、培训转型或缩减开支等方式来应对业务压力,而非直接裁员。

相比之下,欧美企业的经营理念更加偏向于市场竞争和短期效益。它们更注重企业效率和盈利能力,因此在业务高速增长时会大批量招聘以满足需求,而在业务不景气时则会迅速裁员以降低运营成本。这种“快速扩张、快速收缩”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欧美企业的普遍做法。更何况,欧美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通常更加灵活,员工流动率较高,失业保障制度也相对完善。这使得欧美企业在裁员时面临的法律约束和社会压力较小,更容易实施裁员计划。这种裁员文化已经成为了欧美企业的普遍做法。因此,在看到欧美企业裁员时,我们应保持冷静的态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其次,虽然都是车企裁员,特斯拉和大众们却并不一样。我们看到一众车企的裁员策略,但是却有着泾渭分明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新能源车企,一个部分是燃油车企。先说新能源车企,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发展初期往往经历快速增长,企业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可能会招聘大量员工。然而,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和增速放缓,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因此裁员成为了可能的选择。

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进步迅速,如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的业务模块可能变得不再重要,导致相应的岗位需求减少。例如,充电桩板块在初期可能因市场需求大量招聘员工,但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可能需要对这部分业务进行调整,从而引发裁员。再加上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特别是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企业可能会通过裁员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再说传统燃油车企,燃油车企业正处于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更新生产线等。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所积累的大量人员可能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导致裁员。再比如,燃油车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可能需要对产能进行调整。在产能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裁员。最值得关注的是燃油车企业在面临电动化转型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通过裁员来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转型压力。

第三,科技的高速发展更带来了裁员的需求。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迅猛进步,正在推动工业制造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黑灯工厂开始普及,所谓黑灯工厂代表了一种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其特点是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连续生产。这种模式的出现,无疑对传统的生产线员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黑灯工厂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这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甚至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然而,这种变革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对生产线上的员工来说。

对于原先适应传统生产线的员工,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转岗或裁撤。由于黑灯工厂的高度自动化,很多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任务现在都可以由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完成,这导致了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对于那些技能单一、年龄较大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员工来说,他们可能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从而面临转岗或失业的风险,这也是不少车企裁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裁员对于企业的影响应该更加客观理性。短期内裁员确实可能引发外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担忧。裁员作为一种直观的人力资源调整手段,常常与业绩下滑、市场萎缩等负面因素相联系。这种担忧是基于直观的经济逻辑,因为裁员往往意味着企业正在减少成本以应对当前的困难。然而,这种担忧往往忽视了企业裁员的深层次原因和长远影响。

从长期视角来看,裁员往往是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战略转型的重要步骤。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技术发展和消费者需求。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技术路线和人才布局。裁员正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裁员,企业可以削减冗余的岗位和人员,集中资源投入到更具战略价值的领域,从而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

因此,特斯拉、大众等汽车巨头的裁员举动,是汽车行业在电气化转型、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反映。这些举措虽然短期内带来阵痛,但长远看有助于企业瘦身健体,更好地把握住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机遇。面对行业变革的挑战,企业应更加注重策略性调整,以灵活的组织架构和前瞻性的视野,引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继特斯拉之后,大众也宣布裁员,员工提前辞职可额外奖励38.8万元

日前,大众集团CEO奥利弗·布鲁姆宣布了一项很艰难的决策:大众集团要通过裁员来改善自己的全年业绩,而且本次裁员以行政人员为主,集团必须将人事成本降低20%才能实现2024年的财务目标。这就说明要裁掉大约五分之一的行政人员,才能达到要求。

行政人员大多是一些高薪群体,大众集团想要提前解约就意味着要赔偿一笔很大的遣散费用。大众的计划是向提前解约的人员提供9亿欧元的费用(折合人民币约69.75亿元),这些被辞职人员除了可以得到正常的遣散费用外,提前辞职可额外奖励5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8.8万元)。

大众集团已经公布了自己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可以用“表现不佳”四个字来形容,虽然整体交付量提升了3%,但是利润却同比下降了20%,这说明了什么?大众汽车是通过“以价换量”来提升销量的!在大幅优惠的加持下,单车利润已经大幅下降,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也十分明显。

另外,大众推出的电动汽车在欧洲和北美市场遭到了“滑铁卢”,欧洲销量下跌24%,北美销量下跌16%,但是在中国市场,却同比增长91%。当然,在中国市场的大众电车的销量提升是通过惨烈的“价格战”换来的,以大众ID.3为例,这款电车售价16.2888-19.2888万元,目前市场上存在大约4.3万元的优惠,优惠完之后的入门价格大约是12万多。而大众ID.3在欧洲市场售价3.99万欧元起(折合成人民币约32万元),比中国要贵了20万元,这让很多欧洲消费十分愤怒,纷纷留言要抵制大众。在这种舆论下,大众电车在欧洲市场销量下滑这不十分正常吗?

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燃油汽车时代,同一款车在中国的售价一般要比北美售价更高一些,可是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同一款车在中国的售价反而要比北美售价更低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我们的油车竞争不过这些海外品牌,哪怕它们的价格更贵,消费者也会买单,可是我们的电车却实现了“弯道超车”,技术和水平都做到了全球领先,这些海外品牌想要提升竞争力,就必须拿出“诚意”来。所以你会看到,特斯拉的中国售价全球最低,大众ID.系列的售价也要比欧洲和北美更低。

这种现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才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好的资源!落后就要挨打,就是这么简单。美国以5%的人口享受着世界上33%的资源,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奥利弗·布鲁姆

大众集团第一季度财报还披露了利润情况,大众的销售收入为755亿欧元(作为参考,大众2023年同期为762亿欧元),营业利润为46亿欧元,同比下降20%,营业利润率为6.1%。

企业利润下降了20%,大众集团想到的不是通过提升市场份额来弥补,不是通过提升单车利润率来弥补,而是通过裁掉20%的行政人员来弥补,这就说明,大众集团对于接下来的第二三四季度也不看好,开源节流不能做到“开源”,就只能“节流”了。最后,对于大众集团裁员这件事儿,您有什么看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大众裁员30%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