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吉林兴孚大众

构建“一主、一强、两极、多点”市域发展格局!枣庄以县域之进支撑市域之兴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日前,记者从枣庄市发展改革委获悉,为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特色化、融合化、绿色化水平,推动强县进位、弱县赶超,枣庄市人民政府近日出台了《枣庄市贯彻落实的工作方案》,围绕构建“一主、一强、两极、多点”的市域发展格局,明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和社会创新力,形成以县域之进支撑市域之兴的发展格局。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省委、省政府高屋建瓴、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制定了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枣庄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认真谋划,结合当前“强工兴产、转型突围”、加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等重点工作,对省三年行动方案进行精准细化,研究制定配套落实措施,为实现全市县域经济健康发展、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是基础、动能转换是支撑、良好生态是优势、乡村振兴是关键。根据工作方案,枣庄市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坚持特色发展,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攻方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点、发展潜力及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形成特色优势。坚持人才为先,把人才作为支撑县域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培育用好本土人才,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打造集聚创新创业的人才队伍。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加快创新资源共享,激发县域创新活力。坚持扩大开放,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对内对外贸易水平和合作空间,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坚持绿色生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县域经济发展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美丽城乡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工作方案》提出,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以全力建设全省首位、全国领先的锂电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加快储能未来产业集群建设。推荐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产业集群申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滕州市、市中区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试点区域和枣庄高新区、峄城开发区、台儿庄开发区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试点园区建设。到2025年,省级“雁阵形”集群达到9个以上,省级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5个左右。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0万亩,粮食产能力争保持在36亿斤,全市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98%和68%以上。打造智慧畜牧、智慧渔业应用基地10处以上,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8%以上。重点培育滕州马铃薯、峄城石榴、山亭甘薯等3个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3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突破450亿元。新发展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90 家以上、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60家以上、市级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45家以上,支持各区(市)新建和改造一批县域物流配送中心、镇商贸中心、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项目20个以上。

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加大“好品山东”品牌企业培育,到2025年,全市获评“好品山东”品牌企业2家以上,新增省级质量标杆企业5家以上。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达到3个左右。加大对民营企业和骨干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指导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对首次入选山东省民营企业100强的企业和骨干龙头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实施政策激励。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企业,到2025年,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

为确保任务目标落实落地,《工作方案》还提出实施资源要素保障支撑工程,包括完善用地管理制度、强化人才发展支撑、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深化金融政策支持、优化环境容量配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通讯员 娄静 报道)

两会观察|山东乡村何以兴

特派记者 李静 杨璐 范佳 发自北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春潮涌动,齐鲁大地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今年,山东省将抓实抓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以“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振兴,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山东乡村振兴不断交出亮眼成绩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色越来越足,底色越来越亮。新起点再出发,山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农业强省持续加力。

加大种业振兴

让“齐鲁粮仓”更满更实

“粮食要安全,产业要振兴,品种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军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已有近40年的时间,“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3年,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要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

在“端牢中国饭碗”这件大事上,“山东粮”实实在在“能打”。2023年,山东向农业强省迈出新步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1131亿斤、单产899斤,再创历史新高。德州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高产的背后离不开良种良法。据悉,“济麦22”连续11年种植面积全国最大,并被作为育种骨干亲本在全国广为应用;“济麦44”入选我国超强筋小麦品种,有力解决了强筋小麦商品粮依靠进口的“卡脖子”难题。

培育良种并非易事,山东良种频出的“秘籍”是什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这是刘建军给出的答案。

今年,刘建军针对种业发展带来了自己的建议,继续加强品种原始创新,围绕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出台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用法治为种业振兴保驾护航。他还建议,深化产研融合,密切科企合作,最大限度激发多方合作活力。“我们还在不断实践,希望培育出一个突破性的小麦品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出一份力。”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林海表示,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科技赋能、科技创新,比如说在国家新一轮千亿级粮食产能的提升行动计划中,山东肩负着重任,亟需提高粮食的单产,通过种业创新,解决种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抓住特色资源

推动乡村产业富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山东始终将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新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表示,乡村产业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增长,也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

耿店从过去的落后村到发展大棚产业,吸引“棚二代”返乡创业,被赞为“鲁西小寿光”。近年来,村里建起了高标准育苗大棚、蔬菜加工厂、冷库等,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形成了蔬菜“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耿遵珠围绕“优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出建议。优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加大对乡村产业振兴资金支持的倾斜力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专项资金比例,确保资金能够精准有效地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临沂市兰陵县代村是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村。2023年,代村各业总产值38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2万元。

谈起产业振兴,全国政协委员、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分享了代村的经验。为了破解“人地不均、零散经营”的矛盾,代村选择了“依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型集体化道路。代村目前已形成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商贸物流、建筑装饰、教育医疗、节会展览等支柱产业,实现农文旅商融合、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

王传喜说:“乡村振兴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模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乡村振兴要有个性,要走出自己的路。”

2023年,山东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累计获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率先突破1万家。菏泽鲁锦、周村丝绸、日照绿茶、蒙阴蜜桃、沾化冬枣等乡村土产品不断发展,带动越来越多乡亲增收致富。数字化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

释放人才活力

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让人才与乡村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山东不断探索良方。目前,山东已构建起从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到农技推广人员、“田秀才”“土专家”的人才矩阵,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70万人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倩是一位“80后”,她主攻草莓产业近20年,是草莓种植领域的“土专家”。她还与高校和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研发出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王倩深刻地体会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今年全国两会,她准备了一条建议,加大对“土专家”的支持力度。王倩说,“土专家”可能学历不高,但他们通过实践获得了农业知识和实际经验,能更加敏锐地发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提出的土办法切实有效。

同样作为一名扎根农村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王银香也一直关注人才振兴的问题。去年,她关注的是如何让人才回得来,今年关注的则是如何把人才留得下。

王银香是菏泽曹县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方面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她的带领下,五里墩村民搞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摸索出了“农牧结合、有机循环”的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村民致富,而且带动了周边一万多名农民转化成为产业工人。

王银香建议,发展实体经济,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发展产业要注重人才。“农村的产业需要更多人才,这光靠企业的力量还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济南槐荫:打造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以汽车兴带动产业兴

2022年汽车销售14.9万余辆,销售额达268.6亿元,占全市汽车消费的46.6%;今年1-9月份,114家规上车企销售汽车126479辆,零售额219.37亿元,同比增长10.19%;新能源汽车一枝独秀,去年创下全市62.92%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并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济南槐荫经十西路39平方公里的汽车产业带上,规上销售车企星罗棋布,“买汽车,到槐荫”已成为市民共识。

作为槐荫传统特色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槐荫已形成以匡山汽车大世界、润华汽车主题公园、济南世购商贸广场、山东老屯汽配城等为代表的汽车综合服务园区,集聚了润华集团、山东大友、特斯拉、小鹏汽车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为把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转变为消费活力,槐荫加大政企联动,打出“市场+政策+配套+服务”促进汽车消费组合拳。区政府牵头举办齐鲁国际车展(春、秋季)、约惠槐荫·首届惠民车展、槐荫汽车宠粉节、汽车消费节等一系列展销活动,上百家汽车品牌、数百款热销车型参展,吸引消费者数十万人次,拉动了区域内汽车销售,打响了“要买车,到槐荫”品牌。

而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不仅成为了济南本地消费者买车首选地,还吸引聊城、泰安、淄博、德州等周边城市消费者前来。据不完全统计,济南周边地区消费贡献率约占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为进一步扩大汽车产业优势,《槐荫区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发展规划》发布实施。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东起腊山立交桥,沿经十西路至长清界,北起济齐路沿二环西路至刘长山路,占地面积39平方公里,将按照产业集聚、协调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突出空间承载力与产业聚集度双提升,以汽车文化为内涵,以汽车消费为特色,高质量构建“一廊、多点、两翼、四区”的总体空间格局。

“槐荫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标准布局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升级,致力于打造江北最大汽车销售和汽车后市场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全域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实现汽车兴带动产业兴”。槐荫区商务局局长王左矞表示。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健 报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吉林兴孚大众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