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从引进生产到研发创新,朗逸只是一个缩影
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上汽大众已经走过了四十载春秋。一路走来,其既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在中国汽车市场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作为国内首批合资车企,上汽大众曾通过车型引进和国产化形成了成熟的生产制造体系,在中国汽车市场独占鳌头。但要想在中国汽车市场立足,单纯靠合作并非长久之计,上汽大众骨子里的勇于创新和不断前行的精神,不断促使其走向自主研发。朗逸车型的诞生,正是企业向自主研发迈出的关键一步。
立足本土 揭开自主研发新序幕我们把时间轴拨回到21世纪初期,彼时,中国汽车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凯越、花冠、伊兰特等车型相继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向家用车方向倾斜。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先行者,上汽大众自然凭借灵敏的行业嗅觉感知到了压力,虽然此时其旗下已经有了多款车型,桑塔纳和帕萨特也已占据各自领域的大半江山,但在紧凑级轿车领域,上汽大众却亟需推出一款真正适合中国家庭消费者的轿车,来打开家用车市场,同时也为上汽大众自主化造车补足最后一块拼图。
于是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上汽大众正式揭幕了一款概念车——哪吒(NEEZA),该车完全由中国设计团队主导,无论是中国传统牌匾造型牌照板、源于哪吒火尖枪的轮毂设计,还是丹凤眼状的头灯等,“哪吒”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大众汽车最先进的技术融合在一起,向外界展示出了上汽大众的整车研发能力和对未来市场的把握。
2008年,也就是“哪吒”亮相两年后,基于概念车打造的LAVIDA朗逸上市,这也是上汽大众首款自主研发、自主设计的车型。
实际上,在朗逸之前,德国大众引入中国的车型改动都不大,即便改动,也必须由德国大众亲自操刀并进行论证。而上汽大众主导研发的朗逸显然打破了这一传统,其在保持德国工业设计水准的同时,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以及当时比较前沿的设计元素,成为上汽大众自主研发道路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朗逸开发过程中,上汽大众还展现出完备的零部件试验能力,项目期间累计开展实验1200余项,发动机试验超1万多小时,整车落地试验历程达到450万公里,达到了各种工况条件下严格的试验认可。
过硬的质量品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上市首年,朗逸累计销量即轻松突破10万辆,并推动上汽大众在2008年跨过年销50万门槛。
In China for China 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一款专门为中国消费者打造的车型,上汽大众朗逸在研发之初,就对中国消费者需求进行了大量调研,并根据中国法规规定、道路条件和中国用户的审美倾向、使用要求等,打造出最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德系轿车。
第一代朗逸车长达到4608mm,轴距2610mm,要知道,当时帕萨特的车长仅为4780mm,完全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于大空间三厢车的要求。在德系品质以及“in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加持下,2009年12月,仅仅上市一年多时间,朗逸单月销量就突破了2万辆,成为上汽大众抢占轿车市场的“功臣”车。随后的二十多年里,“In China for China”理念也成为上汽大众成功的重要助推器。
2010年,朗逸彻底被中国消费者所认可,以25.1万辆的成绩成为中国轿车市场销冠,比排名第二的车型足足多出1.8万辆。到2012年,上市仅仅4年时间,其单车销量就突破了100万辆,开启了一代神车的销量传奇之路。
随着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在朗逸的基础上,上汽大众又陆续推出了朗行、朗境等衍生车型,组成了“Lavida家族”,形成了新老同堂的局面。出于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上汽大众朗逸的“第二个100万”来得更快一些,仅仅三年,也就是到2015年,朗逸便完成了销量突破200万的成绩。
2018年,上汽大众朗逸焕新至第三代车型,这一代朗逸基于MQB平台打造,同时“三围”全面升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换代更新。2019年销量破400万,2021年销量破500万,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市场的火爆和消费者的认可,而“朗逸=神车”这个概念也早已在国内汽车市场根深蒂固。
如今,朗逸“神车”已全新登场,在继承品牌一贯的高质量和实用性能的同时,新朗逸精准把握中国消费者审美需求,采用颠覆性的双前脸造型拥抱年轻化,一个传统、一个前卫,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而这也展现出上汽大众对于年轻化消费主体为导向的汽车消费市场的敏锐嗅觉。与朗逸同一家族的朗逸新锐则将品牌最新设计、最新平台、时尚科技,带到了8万元级别,以其超高性价比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高品质选择。
此外,上汽大众在创新研发上也持续进步,不止朗逸家族,还打造了全新帕萨特、途观、途昂等爆款车型,不断为中国消费者带来高品质产品,成为合资阵营的领跑者。
在汽车行业变革之下,企业更是加速研发创新,同时坚守德系品质及“In China for China”理念,在产品层面实现了燃油、PHEV、纯电三线并进的策略,构建了覆盖各细分市场的产品矩阵,进一步满足多元化用户需求。
站在40周年的新起点上,上汽大众值得每一位消费者拭目以待。
大众集团“技术放权”,超半数新车由上汽团队主导研发
虽然近半年来欧美各政府、车企纷纷调整政策、计划,放缓电气化进程,全球范围内的燃油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扑”,但是大家也都清楚,这时候松懈一分,未来要多付出的努力就是十分,大众集团为了加快研发速度,已经不像从前般将所有研发放在德国本部,而是不断“放权”,据悉,目前上汽大众在推进的不到十个新车项目中,至少有六个项目的研发主力都是中国本土的研发团队,大众集团对上汽大众报以极大的期待,希望能够在新能源、尤其是插混产品上迅速补齐短板。
3月13日,大众汽车在德国柏林召开的集团年会上,集团CEO Oliver Blume表示2024年将成为大众集团的“全球首秀”之年,因为大众集团即将在24年发布超30款新车,这刷新了集团的记录,其中包含基于全新PPE电动平台打造的保时捷全新纯电动Macan和奥迪Q6 e-tron的全球首秀,在欧美集体放缓电气化进程时,大众集团将在部分市场推出改款和全新插混车型,集团的投资也将在24年达到峰值。
超三十款的新车,还要投入纯电和插混的研发,哪怕是对大众集团来说也并不轻松,不得不寻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Oliver Blume也和往年一般,多次强调中国市场,今年更是正式表示“在中国,为中国”。就在年会前一天的3月12日,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宣布共同向大众安徽增资,江淮汽车出资16.25亿元,大众中国出资48.75亿元;年会上,大众集团明确指出,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将对于旗下纯电和插混车型的研发起重要作用,目前正在以“中国速度”开发的入门级纯电车平台China Main Platform(CMP)预计最早2026年量产上市,与上汽集团、小鹏汽车的合作继续推进,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的首款车型将于2026年推出。
据知情人士透露,奥迪与上汽的联合开发项目在集团内优先级较高,目前已有两款车型立项,后续还会有多款不同动力的车型立项研发,它们都将是奥迪品牌;此外,上汽大众研发中心正在推进两款插混车型的研发,上汽大众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只需要在上汽集团的支持下自主研发,不需要经过大众集团德国总部的审批;同时,还有多个新车项目被暂停,大部分是进口引入车型,如ID.4 PA和奥迪品牌的部分车型。
机汽报告
大众集团的决断展现出资本的理性。
面对数十年难见的行业大变革,中国又正处于新能源研发产销的最前线,德国本部不仅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技术支持,甚至还会因为繁琐的流程拖慢进度,放权给本土企业,既能简化流程、追赶市场速度,更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更了解的人来做出本土市场真正想要的产品。
光向前推进还不够,身后的“尾巴”也需要斩断,很多进口车型对于目前的中国市场来说竞争力已经极低,或者本身的受众就很小,哪怕花费人力物力引进,也无法明显提高营收、扩大市占率、提升品牌知名度,当断则断就能使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更重要的项目上。
汽车行业,作为能够带动上下游大量行业共同发展的特殊工业,在全球都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中国能够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实现弯道超车,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多卖一些自主汽车这么简单,汽车行业的超前技术,能够吸引全球经济、政治资源的倾斜,能够在房地产失势时成为国内经济的新支柱,在未来还会有更夺目的成就。
大众集团宣布投资25亿欧元强化本土研发
4月11日消息,大众汽车集团在入华40周年之际,宣布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不断深化本土化开发进程,并使产品更有针对性地聚焦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位于合肥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是落实产品本土化的中枢
在强化本土研发实力的同时,大众汽车集团也将在合肥生产两款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的大众汽车品牌车型,其中首款车型为中型SUV,计划于2026年投产。新车型将加速集团在华产品矩阵的电动化进程。至2030年,集团旗下品牌将在中国市场提供超过30款纯电动车型。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大众汽车集团携手中国汽车工业走过四十年。1978年,大众汽车集团即开始了与中国的联系。1984年,集团在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奠基成立。1991年,位于长春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40年来,桑塔纳和捷达车型为上千万中国客户带来便捷的个人移动出行,随后推出的朗逸和速腾等首批专属于中国市场的车型累计销量也达百万级。
上汽大众的首款车型——大众汽车桑塔纳
一汽-大众生产的首台捷达
从2017年起,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开启电动化战略。同年,在安徽与江淮汽车共同成立了集团在华第一家专注于电动汽车的合资公司——大众安徽,这是大众汽车集团在华首家控股整车合资企业。大众汽车集团在合肥的布局涵盖生产、研发和采购职能,并将扩展成为集团“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级创新中心。
通过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并与中国本土高科技企业进行合作,以及携手小鹏汽车、上汽集团等中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集团持续推出新的电动车型,拓展产品组合,并以“中国速度”将前沿的本土技术引入旗下品牌车型。通过这一方式,产品开发周期将缩短30% 以上,同时将更有针对性地聚焦并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
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的首款车型将于2026年量产
40年来,大众汽车集团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建立了独特的竞争优势。首先是巨大的用户基数。约5000万中国车主驾驶着来自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品牌车型。奥迪、大众汽车等品牌的消费者忠诚度超出市场平均水平。
其次是强大的经销商网络。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拥有超3500家经销商,形成集团旗下品牌与客户紧密联结的纽带。大众汽车、奥迪、保时捷、斯柯达、宾利和兰博基尼等集团品牌在中国共销售约160款车型,杜卡迪品牌也在中国市场销售十款摩托车车型。
再次是庞大的生产制造和研发体系。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拥有39家工厂,是中国汽车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集团与中国高科技企业建立了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包括与地平线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功能,与中科创达共同开发信息娱乐系统,以及与上海沐传工业设计在用户体验领域展开合作等。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共有超9万名员工,是在中国市场拥有员工人数最多的欧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