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明星加入外国国籍,同时又把爱国挂在嘴边,他们是什么心态,大众是否应该接受?
谢谢邀请,自打读了《披着羊皮的狼》小人书,我变得越来越聪明,您觉得我会信吗?[得意][得意][得意]
为啥4s店的服务态度不太好?
他们嘴说爱国只不过是拉大旗作为虎皮,装装门面而已。他们不说这话,咋样能骗中国人的钱呢?他们的心态就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园,蹭一蹭洋味,实在不可理喻。人家爱外让就叫人家出去。以后就永远别回来了。
在向着新式新闻和可靠信息前进的路上,大众的态度应该怎样改变?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第十一章 通往明天的路那么,还忘了什么?
在向着新式新闻和可靠信息前进的路上,我们需要创造或完善怎样的工具、技术或商业模式?大众的态度应该怎样改变?穷尽本书都不够列出这份清单。不过倒是有一些最重要的“下一步举措”,我现在就能说出来:
·创造以社区为基础的诚信人际网络,信誉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聚合和管理,改良创新工具和背景资料。
·新闻报道主要聚焦在事件背后的议题上。得到新信息的时候,发表系列动态文章,持续提高人们的理解。
·发掘并类分最好的点子、技术和工具。把它们介绍给有能力推广的人。
·改善关于版权和宽带网络的政策。消除对某些传媒的偏向性补贴。
·建立一套付费机制,奖励遍布在媒介新生态里的原创者。
·批判性思考和媒介素养应该成为教育核心课程中的一部分。
·废止现有绝大多数的新闻奖项,仅保留在21世纪我们真正需要的。
·在认同感和责任感层面建立全民共识。鼓励人们对言行负责,并原谅过去彼此间不明智的举动和言论。
·保持对话。
接下来,让我展开说明一些观点。
话题和基本线,而非故事如果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其他好莱坞导演可以发行“导演剪辑版”电影,为什么记者不能“依葫芦画瓢”?甚至做得更好?为什么他们不去更新和改善已经出版的作品呢?
事实上,他们可以这么做。只要他们能翻过出版传播业旧的一页:即印刷制造业的时代,即传播过程止于纸制品印刷和磁带刻录的时代。
这不仅关乎报纸、电视或广播,也关乎书——甚至,与任何向数字形式转型的媒介形式有关。“主动媒介计划”展现了我的一些尝试,将类似的概念付诸实践。
我们的一生中都在积累知识,每前进一步,我们就多学了一点。我们将新的知识沉淀为更广阔领域中新的理解。
这与互联网工作的道理类似。在网上,最出色的话语者不断累积观众和威信,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站外链接。随着主动使用媒介知识的提高,Mediactive这个网站也将保持更新。
因沿袭制造业的思维模式,传统新闻业有一套不同的做法:每当拿到人物、话题的新信息,就写一篇新文章。并假定读者已经知道相关人物或话题及其重要性。这些文章也尝试增加背景介绍以帮助读者的理解。
这么做对记者和受众来说都是低效的。但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很轻松,而且做到更好。
这种方法就是:创写“动态”的文章,不断在原有信息基础上添加或删节讯息。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在2005年就曾提过,维基百科正是这么运作的。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30]在他的博客Buzz Machine.com上说得很好:新闻业的基本构成体已经不再是文章了。在2010西南偏南的互动会议(South by Southwest Interactive conference)[31]的专家组讨论中,杰·罗森(Jay Rosen)[32]和马特·汤姆森(Matt Thompson)[33]在探讨所谓“背景的未来”(future of context)时,大大扩展了“动态”文章的概念范围,并为之创办了一个网站。
这种模式已经相当可行。比如说维基百科的每篇文章的任何版本的写法,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改动,比如某人加了一个逗号并按下保存键的动作,都可以被其他人看到。你甚至可以同时比较不同编辑版本之间的区别。
在“真实”的世界里,这怎么操作呢?
比如说我正准备了解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名为“抵押债务”的金融工具所扮演的角色。并假设纽约时报已经做了关于“抵押债务”(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的具体解释性报道(我没找到这篇文章,也许真有呢)。现在,重点来了:让我们进一步假设纽约时报在撰写最新报道的同时,也不断更新已在网上发表的那篇文章,反映新的变化,并把新的报道放在原有文章旁边,加上了相关的超链接。新的故事有大量新的细节,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将被并入原有的解释性报道中。
事实上,纽约时报网站已经在这个方向取得了某些进展。在“时报话题”一栏里聚合了大量报纸登载过的文章,包括介绍“抵押债务”的那一页。
你找不到的内容也是我很想看到的:最初的重点文章(也称为初稿),还有现在更新过的版本(允许你看到哪些部分发生了改变)。换句话说,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更好,添加的内容用色彩标注,不要的内容用删除线显示。(不合理且不可原谅的是,你找不到的内容正是提升时报水准的关键要素:通向其他新闻报道的链接,而不仅只链接到本报的文章)。
普通读者通常会选择更新过的,把开头和结尾都交代清楚的重大话题报道。这样,当关于“抵押债务”的新的新闻出现时,读者会拥有更多的背景知识,理解其细微的含义。
如同上面说过的,这个想法根本不算新鲜。事实上,通讯社很早之前就了解这个道理。美联社和其他一些通讯社已经使用“连续写入”的做法很久了。给突发新闻加上新的信息,告诉编辑部报道中哪些内容是新的。现在,将其应用于网络,我们可以与任何人分享整个过程。
补充资料和不断改正
我们不仅要让读者知道可哪些内容是新的,也可以,并应该告诉人们我们的错误。我在前面的章节里提过,透明的关键,就是告诉受众我们的错误并及时改正。然而这并不事情的全部。
在更新重点文章和(和任何其他内容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受众看到变化。作家斯科特·罗森博格(Scott Rosenberg)[34],出版了几本关于互联网的著作,他与其他几人共同倡议,新闻的制作,应该包括一种名为“版本”(versioning)的软件。
斯科特是跟我有过多次合作的老友,在Politico.com事件[35]后,他开始推广这样的理念。Politico.com从一篇报道中删掉一段与事件高度相关的内容后却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这就等于承认了Politico在市场上的法宝:内幕运作方式,果然有用。斯科特写到:
任何致力于将现实呈现给用户或读者的媒体都要知道:现实是在不断变化的。印刷媒体一直以来只能抓住当天、当周或者当月事态的瞬间。当然,每个人都能理解出版日期和刊出信息之间的关系。对变化中的现实,广播和电视提供更加接近直播的的报道。但在网络诞生前,它们的内容转瞬即逝,更新几乎完全盖过之前的报道。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它可以使新闻同步到每时每刻并永恒存在。瞬息万变又可以存档待查。它给了编辑部完全不同的机会,在跟进时效性新闻时,又能忠实记录和保存早前的版本。可悲的是,我所认识的新闻机构都都没有利用这些机会。
同样荒谬的讽刺是,新闻机构内部其实已经采取了这样的办法,不管先进程度高低,任何编辑系统都会保留文章或其他内容先前所有的版本。但是,除了维基百科,没有一家媒体向读者公开之前的版本。跟斯科特·罗森博格一样,我认为这是一件不需要动脑子的事情,尽管如此,即使传统新闻机构开始动手,可能也需要几年的光阴才能赶上。
如果你有了基于Wordpress平台[36]的博客或者Drupal平台[37]的网站,或者已经创建使用Media Wiki软件的Wiki类网站[38],那最好不过。在Wordpress和Drupal平台上,有一种插件(或模块,两者实质上是同一种东西)会显示出你做的每一步改变,就像维基百科一样。
然而,它们都没能带给你发现“什么在改变”的最佳体验。如果你使用微软的Word软件处理合作完成的文档,你就会看到“改变的轨迹”。这是很棒的体验,让你发现什么被改动了或者谁改动了它。我们最需要正是基于网络的类似功能。不止于此,还需要以更可视的方式展示文本内容的改变。这正是互联网开发者们的最佳时机。
更正是相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更新作品的重要方式(前提是,我们是诚实的,有错就改)。第八章说到,如果让我来运营一个媒体机构,将给网络读者提供一项服务,让他们选择会得到告知哪些部分出了错。用户可选择阅读我们认为是重要错误的通知,抑或是所有错误(不论我们认为它是大还是小)。
同时,我愿意推广这项服务。这对纠错来说特别重要。使用这套系统,可以避免后来的读者看到错误的讯息。也会尽力确保已经读到错误讯息的人们,可以尽快得到通知,同时知道我们对此十分重视。
杰克·沙夫[39]Slate.com[40]的作者,提供这项服务有一段时间了,尽管采用的是有点粗糙。在他的专栏底部你会发现:
追踪我的错误!每次Slate更正“意见箱”中的内容时,这封人工的RSS订阅邮件将会提醒你。想得到关于栏目内容更正的电邮通知,给slate.pressbox@gmail.com发一封主题为harman的邮件就行了。
看到了吧,这根本就不难。
智库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部门往往选择保守的投资,尽量挑选优胜者。这里是一种“逆向”规则。
假设有个小团队——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暂且称他们为“中间人”。他们会发现有趣的点子、技术和经营策略——商业模式抑或编排上的创新。负责这些项目的推介,并让它们成为未来新闻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项目从哪里来?任何地方,大学、企业的实验室、开源资料室、新兴公司、地下室、工作室里,或者你和我。
试着把各种线索连接起来。基于我三十多年来的观察和经验,我确信,大部分与新闻有关的,有价值的点子、技术和经营策略都来自于非新闻专业的制作人。变革性的实验发生在公司内外,新闻业内外(大部分来自外部),硅谷内外和全球广阔的天地。
谁能帮助这些“中间人”将创新推广到更广的生态圈?包括:
· 传统新闻机构。并不是说他们不应该参与体制内的研发。事实上,即使有参与,也很不卖力。我倒建议他们将更多的预算投在购买发明或专利。
· 新闻产业外的投资者。当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家关注媒体的时候,他们会想到“娱乐”这个词。如果能够说服他们,新闻也是可行的产业模式。他们也许会愿意将原本投在高风险高回报项目上的钱,转向这些满足信息需求的项目上。
· 非媒体企业。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公司和非盈利性组织开始创建自己的媒体。如果他们能支持新闻业的创新项目,那么大家都是赢家。如果我们能让他们意识到,把新闻业准则应用于自己的事业,将是有价值的,是更加理想的局面。
· 基金会。有些已经开始将大量经费花在新项目上了,但是投向“中间人”会带来更多的回报。
· 个人(或者小团队)。这类“媒介创造者”能贡献的只有他们的时间。对于“中间人”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普通人和小团队接近开源类的社区项目。
这些“中间人”有哪些特点?
首先,他们得相当了解技术。倒不是说一定要达到程序员的水平,但起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1.向正确的人问正确的问题;2.一双发现“酷”技术的慧眼;3.理性的判断什么是“酷”,什么是“有用的”。
第二,他们得理解并意识到新闻业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行业正在发生的巨变。当然,这意味着要认同基本的新闻原则,同时新闻业也需要转变过去单向训话的模式,变成现今所需的对话模式。
第三,他们需要在技术界、商界、教育界、慈善界、投资人和其他产业有广泛的人脉。同样,拥有与上述人士展开高水平对话的沟通能力也很重要。
最终,他们也得扮演“传教士”的角色,说服上述人士,不仅仅是把好创意与新闻业联系起来,同样准备好在新领域中继续冒险。
如果我们成功了,这个机会所蕴含的催化作用是相当惊人的。说到底,它需要团队共同的努力,而且它绝对值得——因为新闻业带来的回馈远大于对它的投资。
信任,信誉和其他
在掌握海量信息的时代,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区分精华和糟粕,可靠和不可靠,可信和不可信,有用和不相关。除非我们把握好分寸,要不然涌现出的多元信息流及新的媒介生态将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长久以来,我坚信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办法,使受欢迎程度(衡量媒体的一个重要标准)与媒体信誉挂钩。但说易行难,信誉的衡量标准相当复杂。然而不论是谁,只要建立起信誉,都将成为市场上的大赢家。
那么对我们来说,什么是信誉呢?此时的语境包含了很多东西。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指出一篇新闻报道,我们必须从多个层面考虑信誉这个问题。这其中包括:
文章出自何种媒体?传统媒体,博客或者其他来源?如果它来自于《经济学家》杂志,那么信誉度就会很高。如果来自某个普通人的博客,同时我也不知他的身份,或他过去的经历,,那么可信度一开始就会大打折扣。
文字作者、视频制作人的信誉又怎样呢?基本上,我会给《纽约时报》的记者很高的评价,但媒体内部也鱼龙混杂。我可以点名几个《纽约时报》的记者,他们在过去几年里的作为,失去了我这个读者的信任。
在第三章,我已提出了衡量可信度和信誉的办法和途径。然而,找到衡量信誉的独立办法太困难,现有的这些办法最多称得上是“粗糙”。
然而,在数字工具不断兴起的世界里,还有一线希望。多年来,我一直在请求Ebay的工作人员将买家和卖家的信誉制度推广到整个互联网,但我的劝说没起作用。我提出的想法是发明以可靠数据为基础,类似于名誉徽章的东西,可以把它附在自己的作品上。数据的种种细节可供人们查询。
当然,作为个人或信息原创者,你在Ebay上的表现并不完全代表你的整体信誉程度。一方面,我们知道有些人在玩弄Ebay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你在网络交易中的表现不一定代表你在其他环境中的作为。尽管如此,知道这点还是有用的。
在Slashdot网站[41]上的行为记录是另一种测量办法。同样,个人用户在类似Digg[42]和Reddit[43]上过滤不良信息、评价新闻等行为也有参考价值。虽有用,但仍然不足以用来判断一个人整体的信誉。
尽管如此,将一系列的信誉评价体系连在一起,将会取得某种进展。至少,这些互相关联的数据提供了混合多种方法的“可能性”,这个新的“可能性”会比我们现有的办法好很多。
完善普利策奖
普利策新闻奖无疑是美国最重要的新闻类奖项,奖项的组织者在2008、2009年跨出向现代转型的重要一步,将仅在网上登载的新闻纳入评奖范围。他们把奖项颁给了乔什·马歇尔(Josh Marshall)[44]和他的Talking Points Memo网站。在此之前,皆因那套过时的、只接受报纸文章的思路,互联网新闻从业人员没有资格参选。我们应该为这个进步感到高兴。
然而,新的规则并没有解答“新闻业该如何改革”这个根本问题。这就引起了新闻类奖项是否应该存续下去的疑问。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总体来说,新闻奖项不应该存在了。没有一个行业像新闻业一样给自己这么多的褒奖。对于任何一个有点名气,样貌或声音被大众熟悉的从业人员来说,他们只要资历够老,拿奖到手软的情况总是出现。更糟的是,很多奖项的赞助商正是记者调查的对象,一些设有奖金的奖项更是引起人们对记者品行的怀疑。
如果有一天我成为新闻行业里的沙皇,我会废除掉几乎全部的新闻类奖项。但这显然不可能,所以我建议那些顶尖的奖项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数字媒体领域。以下的内容是我与普利策奖委员会之间的对话,该奖项如何顺应科技和新闻实践的变化,他们向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询问我的意见:
问:在创办这个奖项的时候,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希望藉此提升新闻业的专业水准。在他生活的时代里,好新闻意味着好报纸。我们今天如何在新闻媒体形态及其挑战方面,进一步实现他的目标?
答:将普利策奖发展成评选所有媒体类型的顶尖奖项。彻底废除过去那种将报纸与其他媒体隔离的观念。这是唯一的选择。
问:这是否意味着,随着多媒体新闻的发展与实践的改变,需要重新定义“报纸”?如果是,该怎么办?举个例子,是否需要将只在网上出版的“报纸”纳入范围?如何处理像视频影像之类视觉化新闻?
答:你不能单靠定义就摆脱窘境。唯一的方法是可以定义所谓的“好新闻”,什么是“提升整个行业”。除此之外,其他条件都可以参加评比。
问:是否应该重新检讨和修正普利策新闻奖的奖项?如果需要,该如何进行?比如说,在庞大的多媒体领域,是否应该分设出更多的个别奖项?是否应该重新考虑(至少在一些案例中),把发行量作为分类的标准依然可行?
答:换作是我,我将会对奖项分类做一番“戏剧化”的大调整,但我不会基于媒体类型做出分类,原因上面已经提到过。
我会提出促使普利策奖大大提升新闻业水准的一些建议。以下只写出三项:
1、数字化世界具备很多特征,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从事的新闻业不是死的,不是关在鸟笼中供人观看,也不是按次收费的数据库。新闻故事和项目可以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数字化世界里将比在传统时代持续得更久。过去,我们认为制作作品并发出去就是新闻创作的全过程了。然而到了现在,这种新闻生产程序已寿终正寝,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一些点子必须纳入我们思考的范围:
a.给持续探寻重大问题解决办法的新闻报道设置一个奖项。这个奖会使人人受益,这就要求改变规则,不能只关注过去12个月发生的事情。
b.在评选中,为什么不凸显出一些前瞻性报道呢?一旦国内或国际的某种危机引起关注,比如最近的信用和房贷危机,我们总能发现其实早就有这些话题的相关报道,只不过当时被人们忽视了。如果你们能够将这样的报道纳入奖项,这会是一大进步。
c.那么如何对待那些持续更新的报道呢?举个例子,我正在写一本书,绝大部分内容会在网络上实时发布与更新,我可以保证五年后更新的版本会比这本书第一次正式发行时丰富若干倍。我也可以展示给你一些一直在更新的作品,现在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过它们早期的版本还远远不如现在。
2、我会找到发掘优秀作品的方法。我所指的优秀作品是由一些小型机构出品,对来自小地方或小众兴趣的“小社群”的杰出报道。“专门性报道”并不能完整的概括我所说的意思,不过是目前最接近这个意思的词语(但我并不倡导区别对待大型或小型媒体而划分不同奖项)。
3、我会设立一个鼓励新闻业创新的奖项,鼓励人们利用新技术与媒介的碰撞,创造新颖并且有用新东西。
同时,欢迎公众对此评论。你们将会惊喜的发现他人绝妙的好主意。
问:是否应该重新评估长期以来我们引以为豪的那种新闻业,或是倡导的新闻形式?比如说,我们是不是造就了一大批不够关注日常生活的新闻项目和类型呢?
答:当然,不过这是所有奖项的本性。对于这种好大喜功的冲动,我并没有什么好的解药。我会尝试改善判断的规则,帮助真正有益于建造美好世界的报道。当然,我还没有明确的办法去达成……
问:普利策奖委员会是否需要改变?是否应该调整由记者和学者构成的团队?是否应该扩充委员会的规模?(普利策奖委员会现有17名具备投票权的成员,其中4位不是记者。新闻学院的院长和普利策奖的行政管理人员是委员会中没有投票权的成员)
答:没错。对委员会做出调整,如果是按照我之前提出的建议进行改革(评奖委员会已经够大了)。委员会现有的成员都是20世纪报纸所实践的新闻模式的杰出代表,拥有如此地位和成就的人士应该继续在委员会里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我将会招募一些相当不同的人进来,他们可能会对行业的发展有更宽广的眼界与思考。
政策要对头
新闻业的经营模式已经发生了断裂。一些大型新闻机构及其母公司还有一大群好心的观察家们抓住了一条与资本主义观念相左的救急对策,向政府(也就是纳税人)求助。2009年和2010年,联邦商务委员会(FTC)分别举办了多场题为“新闻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生存”的研讨会,据称旨在探讨“互联网如何影响新闻业”。
这似乎在暗示,在目前这段自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危机里,全国的大骗子、垄断老板和投机者们都在冬眠。在最好情况下,联邦商务委员会的角色也并不明确,怎样才能在这区域有足够的空间去作必要的斡旋?
联邦商务委员会在其声明(Federal Register Notice)中为其“介入”辩护,互联网已经创造了无可比拟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其实委员会最好就此打住,也别再举办什么工作坊了。也许它也应该意识到,我们正处于经营模式转变的前期阶段,虚拟环境里的竞争正逐渐升级为“超级竞争”状态,反观过去的媒体竞争反倒没有那么激烈。
由于报业不断发出哀鸣,委员会成员和许多演说者都感到忧心忡忡。(委员会主席与《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员的婚姻关系[45],是否会影响这些人的判断?显然不会,这种事情根本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种种威胁中最严峻的当属以广告为基础的商业模式的式微。
在联邦商务委员会的声明中,引用了几位经济学家的原话,他们荒谬的断言:“关于公共事务的报道首当其冲会在“市场的失败”中受到影响”。
市场的失败?过去半个世纪来,联邦商务委员会一代代成员却从未对此给予关注。还不如说这是导致媒介垄断与寡头统治的“市场的失败”吧?对于他们来说,公共事务报道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他们定出天价广告的一种副产品,而他们拥有的绝对市场地位可以对任何东西任意收费。似乎是直到真枪实弹的竞争出现时,联邦商务委员会才认真地关心起来了。
我们不需要政府对新闻业提供特定的补贴。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纳税人支持互联网行业发展。事实上,我们需要某种政策的倾斜,带给全体美国人更广泛快捷、更开放的互联网服务。这可能是政府介入媒体唯一一个说得过去的情况。在这里,不仅合乎言论自由原则,也有财政上的意义。
就像本书之前提到的,我们应该记住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种种来自政府部门间接的补贴,如降低印刷品的邮费,将公共频率开放给广播业者,臭名昭彰的《报纸保护法案》(Newspaper Preservation Act),它保障地方报纸拥有部分垄断豁免权,以及多年来其他一系列的针对新闻业的特别优惠。其中的一些使新闻机构直接受益,另外的一些则更加笼统并起到保护性的作用。
然而目前,在台面上我们看到的举动包括,修订著作权法,使得网上信息聚合者的日子更加难过;修订反垄断法,给与新闻业更多的垄断豁免权,直接补贴或者其他帮助。这些主意都糟透了。
只有一种补贴是有意义的。这种补贴不会将政府直接卷入新闻业的实践。之前种种的直接补贴都不可避免的导致政府力量的不良介入,直接补贴的主意来自一些本意良好却被误导的媒体研究者。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所做的一样,这种补贴的目的是改善互联网带宽资源,尽可能帮助更多的人无障碍地使用互联网。
这方面的之前一些尝试是正确的。用税收支持的项目,特别是建设邮政系统,保障低费用投递印刷品,这都帮助建立起了报纸及相关产业。让我们把同样的逻辑带入21世纪初的这场变革吧,让每个美国人都能使用到快速的互联网,所有业者都能公平的享用传播领域的基础设施。
网络市场失败的阴影
现在,由于电信业正在压制或试图威胁理想中我们使用网络的能力。互联网,极有可能走向“失败”。我们面对媒介兼并的现实,严重威胁开放市场上真正的“挑战者”,可怕的现实是有线服务商和无线服务商形成的双重垄断。
现实引发了我们对互联网行业公平及中立性的思考,即运营商不应该歧视不同的内容提供商。
所有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实现网络的管理,比如说垃圾邮件的过滤功能。我不看好强制性的中立法规,原因之一是它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我们允许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签署特殊条款,允许向终端客户侧重介绍那些付钱更多的公司提供的内容。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决定要看的内容,那问题就严重了。
危险信号正在不断增多,我们正向着网络运营商与他们中意的内容提供商携手合作的局面加速前进。他们已经很明确地表示要这样做,并强调他们有这样的权利。如果他们赢得了这场战斗,就将毁掉本书一直所倡导的内容丰富且充满活力的媒体生态环境。因为所有的创业新手都将被所谓的“大玩家”挡在门外。
这也是为什么当Google和Verzion[46],即一个互联网巨鳄和一个电信业巨头在2010年8月宣布在互联网领域合作时,令人感到特别担忧的原因。因为一旦这些原则付诸实施,将会是网络中立时代的终结。
关于互联网公平中立,这些巨头总是说得好听,转身就给出若干限制性条款。网络公平中立可能只会在“有线”的部分做的较好,比如说宽带连接,有线接入等等,也仅此而已。这些巨头说,他们将提供新的更好的服务,远远超过我们今天的水平。假如真像他们说的一样,这些服务并不是互联网公平与中立的终结。那么,这就是一套全新的把戏。
那么,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我们不能相信Verizon或者其他运营商,在这件事上甚至不能相信Google。不能相信他们能坚持为了国家发展需要,而遵循互联网的开放性。
如果Google的CEO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讲的是实话,公司的目标在于推动互联网的开放发展,比如他保证Youtube还会存在下去,这主意非常好。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他,而且这个问题上谷歌的信用记录不错。不过问题是,计划可能会变,管理层可能会变,公司的策略可能会变。
与此同时,Google和Verzion在大踏步倒退。他们声称,由移动电话公司提供的数据服务并不应该受制于公平中立法案,因为现在的移动网络带宽实在有限。正如纽约叶施瓦大学卡多佐法学院教授、互联网领域专家苏珊·克劳福德(Susan Crawford)[47]所说,“这将是一个黑洞,无线互联网服务将持续增长,联邦通讯委员会最新通过的提议暗示,我们可能不会拥有一个充满自由竞争的无线互联服务市场了”。
在Verizon这方面来说,他们很欢迎听起来严肃的有线网络中立法案。不过除此之外,怎么看都像是“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的再现。基于以往的状况,Verizon和其他运营商有各种理由,将升级服务的投资用到互联网空间,当然,并非公共用途。
除了一个例外,运营商们都不愿将精力花在提高美国的有线网络水平,以达到其他国家已享有的程度,比如立刻映入脑海的日本、韩国、法国和瑞典等国家。Verizon几乎完全放弃建设通入普通家庭的光纤网络,剩下Comcast一家公司[48]“热心”提高其有线网络连接速度。即便是Comcast公司的高速网,比起其他国家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也毫不为奇,更别提其他国家的创新举措了。美国落后得太多。
所以当Verizon的CEO伊凡·赛登伯格(Ivan Seidenberg)说“我们要变得更加灵活”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啊哦,又来了”。
正确的发展道路应该是给所有的人,包括普通市民和公司,提供足够的互联网带宽。这样,大家可以利用公共互联网来完成想做的任何事,真正的宽带设施是通讯活动的基础。
与此相反,大公司试图构建“平行网络”的游戏已经开始,其结果只能是另一个版本的电视网。让我们期望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奖励机制
2009年4月27日《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照片引起了一场激烈且引人注目的讨论。封面付费照片中,一个广口玻璃瓶里装着半满的硬币,与刊内一篇经济危机后美国人节俭过日子的报道相呼应。比起大杂志通常为封面照片或设计付出的高价,《时代》只给这张照片的作者很少的报酬。这也引起很多专业摄影师的强烈不满。
他们应该翻过这一页。但是,专业摄影师、有天赋的业余摄影师和兼职摄影师们,尤其是那些抓拍到突发新闻的人们,应该尝试改变现状,获得更好的市场地位。正如我在第四章中说到的,鼓励人们将自己的成果贡献给一个赚钱的行业且不求回报,仅仅是得到一点所谓“赞扬”,这样的制度我无法认同。
过去所谓“自由供稿”的体系其实效率很低。如果你拍到一张很棒的照片并想将它发表,其实选择非常有限。不过正像这张《时代》周刊封面照片所揭示的那样,在互联网时代,整个市场的法则都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普通人只要拥有一部相机(甚至是一部可以拍照的手机),都可以抓拍到重要的新闻事件的瞬间,或者是一些新闻事件的视频等。我们将拥有更多有价值的图像,相较于真实性和时效性,所谓“图像的质量”已经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这种趋势在记“专题摄影”领域表现更为明显。任何人只要花一点时间浏览Flickr[49]上的照片,都会对业余摄影师的优秀作品感到震惊。他们中很少有人能一直拍出与专业人士相媲美的照片,但他们不必如此。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拍到一张令人难忘的好照片。不论你要寻找怎样的照片,Flickr或者其他的网站上都有,还有其他提供照片储存业务的网站。比如,前文提到最终印在时代封面那张照片,作者罗伯特·兰姆(Robert Lam)最初就把它放在这种的网站上。根据Model Mayhem图片论坛上的讨论来看,在很多专业摄影师强烈反对的情况下,《时代》周刊只付给罗伯特·兰姆30美元买下这张照片。
如此大发行量的一份杂志,竟然只需要花费30美元就能得到兰姆的这张照片,我感到十分荒谬。但这是兰姆的选择,同样,这也是时代周刊的选择---占“低廉要价”的便宜。
正如,有些自由撰稿人把新闻文章或专栏文章供给《纽约时报》,他们也很高兴地接受《纽约时报》开出的荒谬低价一样,有些摄影师也乐于以极低的价钱将照片卖给像《时代》周刊这样的杂志。这么做是有理由的:借此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曝光和名气,接下来的作品的要价就高得多了;同时对于这样的“外行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像内部员工或名人那样要求高报酬。
在我看来,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突发新闻上,情况会更加棘手。新闻机构利用及时出现且适合采用的照片和录像获得了大量利益,绝大部分时候成本的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现在几乎每个新闻机构都会“怂恿”其受众上传照片和视频,而至于“回报”,这些上传者通常都一无所得。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一个比现有机制更健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比如说,一个实时竞拍系统。
这样一种实时竞拍系统该如何运行呢?我设想的流程是这样的:摄影师拍到突发新闻的视频或音频,然后将其上传到竞拍网站上。潜在的买家,特别是媒介公司,可以看到添加了水印(防止盗用)的作品片段,然后开始竞拍。当然,每次竞拍都有时间的限制。中标之后,钱直接打给作者,当然,竞拍服务商要分成。
影响照片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时效性和真实性。一两件出彩的照片或视频可能会被拍至相当的高价,其余的作品可能适当的便宜一些。
最后,肯定会有人从事这样的生意。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事件目击者的文字作品。对于那些没办法得到应有奖励的公民新闻记者来说,这样的机制越快建立越好。
对于印刷品来说,同样也需要这样的竞拍机制,但时效性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在我写这本书时,英国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尝试了。他们试图推出一种叫“新闻中间带”(Newsrupt)的在线服务,目标客户指向编辑而非记者。我希望这会是一系列有益尝试的开端。
身份认同和问责制
早前我说过,我强烈鼓励人们在网络讨论中使用真实姓名。当然,我也认可在特定条件下的匿名行为,而且我决不支持经常被提出的“彻底禁止匿名”提案。
我倾向于实名制的原因是考虑到“问责制”。在对个人言行负责的前提下,我们言行的质量和可信度都将提升。
绝对的实名认证和匿名制之间有中间地带。在网上,我们可以使用化名,即编造的名字,但这些假名都会指向某个特定的电邮地址。许多坚持注册制度的网上论坛都在使用这种方法。
归根到底,你是谁?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很多面,至少在生活中你会区别对待不同的人。你将自己的某一面和家人分享,其他的某一面和同事分享。还有其他的方面和同事和家人之外的朋友分享。
网上的化名系统依然不够完善。我们都经历过与垃圾广告和黑客的博弈。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同样,我们应该建立配合商业行为的身份认证机制。这么做是为了保障人们与商家之间的交易,同时也保护个人信息不被商家窃取。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做到,但还没出现可靠的系统,暂时无法在市场上应用。
媒介素养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就讨论过这个话题,我愿意在这里重申:无论在美国还是全世界,我们都需要保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媒介使用技巧。目前,大多数孩子还没得到这样的机会。
接下来我们得确保这些技能充分融入终生学习的全过程。
我在第二章列出的原则将是很好的实施起点。然而,帮助人们成为更好消费者的行动不能就此停下。正如我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将重点放在媒体创作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技巧应该与更高层面上的东西结合起来:批判性思维。培育有识公民的方法就是让每个人都从自身角度去思考。
继续对话
除了后记之外,我们已经走到书末。但是我们要继续交流,请继续这场关于媒介未来的讨论。
期待您登陆本书官网Mediactive.com,分享可能会帮到我们的新发现,并参与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中来。
更重要的是,将讨论带入你的生活。我希望本书能激发大家更多有益的讨论和思考。
[30] 杰夫·贾维斯是美国的一位记者,《娱乐周刊》的创始人,互联网新闻的提倡者。 [31] 西南偏南是每年在德州举行的一系列电影,交互多媒体和音乐的艺术节。 [32] 杰·罗森是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公民新闻的倡导者。 [33] 马特·汤姆森是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评论部经理,互联网新闻倡导者。 [34] 斯科特·罗森博格是一位美国记者、编辑、知名博主。沙龙传媒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互联网新闻的倡导者。 [35] 2010年6月23日,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com删掉了前一天一段有关驻阿富汗美军最高指挥官麦克·克里斯托不当言论的报道,该网站编辑试图隐藏这次删除事件,但最终还是承认,不过并没有给出更多细节。
译者注:麦克·克里斯托讽刺副总统拜登,美国驻阿大使和白宫安全顾问等人的不当言论最终导致他的辞职和退休
[36] Wordpress是网上很受欢迎的博客服务提供商 [37] Drupal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内容管理系统,用以创建网站。 [38] Wiki包含一套能简易制作、修改网页的系统,以及一套记录和编排所有改变的系统,并且提供还原改变的功能。使用wiki系统的网站称为wiki网站,wiki网站允许任何造访它的人快速轻易地添加、删除、编辑所有的内容。Mediawiki是与之配套的一个电脑软件。 [39] 杰克·沙夫现在是路透社评论部的负责人,网络新闻倡导者,曾在Slate.com上开设有“意见箱”(press box)的专栏。 [40] Slate是美国的一个时政类新闻网站。 [41] Slashdot是一个信息科技网站。它每天都会更新在主页的新闻数次。网站使用者可以对公布在该站的新闻发表意见。 [42] Digg,通常被叫做掘客网,是一个以科技为主的新闻站点,用户可提交新闻予digg(挖掘),通过digg(挖掘)机制显示於首页上。 [43] Reddit一个社会新闻网站,注册用户可以提交信息,包括新闻链接抑或原创内容,其他的用户可以投票决定这些内容在网站首页显示的排名次序。 [44] 乔什·马歇尔是美国一位获奖的网络媒体人,他创办的“Talking Points Memo”网站被纽约时报成为是“博客圈里最值得尊敬和最受欢迎的新闻网站之一”. [45] 作者此处指FTC委员会主席Jon Leibowitz与华盛顿邮报记者Ruth Marcus的婚姻。 [46] Verizon是美国最大的本地电话公司、最大的无线通信公司,全世界最大的印刷黄页和在线黄页信息提供商。 [47] 苏珊·克劳福德(Susan Crawford)是法学院教授,彭博社专栏作家,联邦通讯委员会顾问。 [48] Comcast是美国一家主要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及IP电话服务提供商。 [49] Flickr,雅虎旗下的一个照片共享社区网站,被全世界摄影迷所追捧。
我国大众社会心态变化呈现这“四大趋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所长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范宪伟在《中国经济报告》撰文指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各领域治理成效的显著增强,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态度、社会情绪也发生了多重转变,社会心态整体上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态势,公众社会心态变化呈现“四大趋势”。
一是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背景下民众心态越来越自信从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总体上建成小康社会、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目前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
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了民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社会心理越来越自信从容,人民群众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持乐观预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二是信息传播多元化下民众心态越来越积极主动。
随着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民众的表达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发表意见、表达意愿、提出诉求,积极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中来,参与深度和广度也在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同时,移动互联网、全媒体的发展使得民众的参与渠道更加多样化,民众主动表达利益诉求的意愿更加强烈,社会建设力量进一步加强。
三是重大突发应急事件下民众心态越来越包容理性。经历了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应急事件后,面对常态生活被打破,民众社会心态越来越成熟,对重大事件的反应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平和的状态,对社会事件认知的一致性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更加理性、平和、冷静。
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社科院调查发现,民众对疫情重视程度大幅提高,对疫情风险认识趋于理性。
四是社会自组织活力释放,社会预期趋向乐观和开放多元。社会组织的发育完善对于增强人们的自尊感和社会认同感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组织动员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组织的规模、功能和地位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自组织日益活跃,民众社会预期乐观向上,开放合作、多元治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段时间以来,微信群、朋友圈、BBS、微博等自组织和自媒体平台逐渐高度关注,积极发布关于疫情的各种消息,促使公众对疫情信息的了解更加及时,促使社会预期整体表现良好。
(钟诚)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 杨宜勇 范宪伟
编辑:袁昕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