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大众 仪表

你能接受的画风奇怪的动漫有哪些?

我刚玩地下城的时候是08年,那时候还在读初中,我记得那时候网吧里最火的游戏就是CF还有地下城,几乎都在玩这两个游戏。一个游戏的寿命是十年左右,地下城为什么坚持了十年依然还是那么火?我个人感觉,是信仰。

现在电影放映也走电商模式,砍掉中间商(影城),好不好?

我觉得这个游戏存活了10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随机性,简单来说就和赌博一样,只要哪天运气好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都会发生,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成为了大众的口头禅,这就使得各种不同情况的玩家都可以参与进来,抱着试一试玩一玩的态度,如果所有道具都明码标价,一分钱就有一分提升,那就完全缺乏了游戏的趣味性而变成了砸金游戏。不过不得不说,最近游戏在往绑定玩家的升级路线上走,加上一系列圈钱活动道具礼包接踵而来,单纯的游戏的乐趣可谓是大不如前,未来希望这个游戏还可以继续走下去吧,毕竟是陪伴了我们老玩家多年的青春和回忆。

大众AR-HUD抢先看,谁说增强现实是豪华车专属?

[爱卡汽车 科技频道原创]

还记得全新奔驰S级的AR-HUD吗?身临其境的3D效果,等效77英寸的显示面积,让AR-HUD迅速成为汽车行业的新热点。但奔驰S级注定只是少数人的玩具,这让AR-HUD在普罗大众来看有些遥不可及。但最近情况发生了变化,大众ID.系列车型也将配备AR-HUD系统,高端数字配置有望走入寻常百姓家。

在海外市场上,大众已将AR-HUD列入ID.3和ID.4的配置表,作为信息娱乐选装包的一部分提供给用户。而在此前的静态体验中,我们发现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也配备了AR-HUD系统,这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同样有机会领略到全新数字科技的魅力。

全新奔驰S级的问世,为汽车行业树立了数字化体验的新标准。其中,AR-HUD更是世人瞩目的焦点,为人们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抬头显示效果。只不过奔驰S级身价高昂,“大众”的事情,最终还要大众汽车来完成。

大众将率先在旗下纯电动车上应用AR-HUD系统,首批搭载车型包括ID.3和ID.4。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也将配备AR-HUD系统,不久后国内消费者就能体验到这项新技术的魅力。

AR-HUD全称为Augmented-Reality-Head-up-Display,即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AR-HUD可被认作传统HUD的升级版,其核心变化在于显示图像3D化,并与道路、车辆、行人等周围环境进行了结合。由于AR-HUD投射范围较大,所以显示器体积比传统HUD大了不少。为此,全新奔驰S级在中控台顶部预留了27L空间,用于容纳复杂的AR-HUD投射机构。大众也采用了类似设计,不过官方暂未公布详细数据。

传统HUD系统可分为两大类别:W-HUD采用投射式设计,显示内容被直接反射到挡风玻璃上;C-HUD采用组合型设计,带有独立树脂玻璃反光板。高端车型通常会使用W-HUD,而C-HUD较多见于中低端车型。由于显示面积很大,AR-HUD理所当然地使用了与W-HUD相似的投射方案,只是显示器面积要大得多。

大众AR-HUD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位于上半部分的远距离显示器视距在10m左右,显示区域直径达1.8m(约合70.9英寸),能够以3D动态效果呈现驾驶辅助信息及重要导航提示。下方的近距离显示器视距约3m,可显示车速、导航、道路标识和驾驶辅助等信息,但不具备3D或动态效果。

在研发过程中,大众AR-HUD系统贯彻了“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只有驾驶相关信息才会显示在玻璃前方,避免驾驶员分散注意力。这套AR-HUD系统由远距离显示器和近距离显示器组成,二者的表象差异在于2D/3D效果和显示面积,内涵则是分工有所不同。

远距离显示器主要用于动态提示,强调图像的代入感,比如导航系统可结合道路场景进行相关提示,驾驶辅助信息则能够以实景形态投射在远方,显示效果十分逼真。近距离显示器则为静态效果,反映车速、ADAS设置参数、道路名称、路口距离等瞬时指标。各位网友不妨通过以下视频了解大众AR-HUD的功能特点。

AR-HUD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导航体验,3D图标仿佛悬在空中,并与周围场景进行了融合。这样一来,导航信息以画面形式直接呈现给驾驶者,省去了阅读和理解过程,某种程度上就像是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AR-HUD还实现了驾驶辅助信息的3D显示,例如AEB以红线提示碰撞风险,ACC用绿线标出前车位置,LKA则以黄线进行车道偏离提示。值得一提的是,中控台与前风挡连接处设有一条LED灯带,可配合AR-HUD进行相关提示,仅看视频就能感受到出色的代入感。

大众集团燃油车大多采用10.25英寸或12.3英寸液晶仪表,而ID.家族的仪表尺寸仅为5.3英寸,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信息的呈现。这首先是因为电动车不需要显示转速、水温等信息,其次是由于AR-HUD提供了相当程度的辅助作用。

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将于明年早些时候上市,届时中国用户将能体验到AR-HUD的魅力。当然,哪一档车型配备AR-HUD,以标配还是选装形式提供,目前仍是未知数。

编辑点评:

全新奔驰S级的问世,让人们了解到AR-HUD的革命性体验,却也暗示了这项配置的高端定位。好在大众顺势借上东风,通过ID.系列明显拉低了AR-HUD的门槛,让新科技走入寻常百姓家。作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巨无霸车企,大众在产销规模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从而有能力压低成本,将AR-HUD等先进科技投放给普及型产品。

这不仅让人联想起国产ID.4的定价策略。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长续航高配车型预售价不超过25万元,与同等尺寸燃油SUV相仿,消费者只需在内燃机和电动机之间做选择,而不必为更强动力、智能配置支付高溢价。或许,这才是电动车该有的样子?

精彩内容回顾:

MEB国产首作 大众ID.4 CROZZ抢先实拍

赶上时代电动红利 爱卡抢先实拍ID.4 X

炫酷的HUD不必非要S级 浅谈AR实景导航

大众AR-HUD抢先看

2021大众探影上市:新增1.2T动力,触控屏规格全面升级

近日,一汽大众旗下小型SUV探影发布了2021款车型,这也是探影暨2019年12月份首次上市之后,时隔一年的中期小改款,新车共推出包括1.5L、200TSI和280TSI在内的多达8款不同车型,除了200TSI系列是新增动力总成外,新车还对部分配置做了调整优化,同时指导价也较之老款有所上浮,来到了11.59-16.09万元。

2021款探影的外观延续了老款的模样,4194/1760/1601mm的三围尺寸依旧是短促而动感的味道,贯穿式黑色中网用上了大众全新的2D徽标,两侧灯组与中网无缝对接,大部分车型配备了LED日行灯、LED远近光、卤素雾灯,还有自动头灯和转向辅助照明功能,底部保险杠层次分明,银色装饰凸显运动气息。

探影的侧面造型非常漂亮,主要得益于高耸的熏黑运动大包围、17英寸银黑色运动轮毂的衬托作用,其底盘空载离地间隙在196mm,满载状态下也可以保证至少150mm的高度,通过性还是非常出色的。

尾部的贯穿式灯组相当经典,对于一款小型SUV来说,配上如此宽泛的灯组确实比较少见,无形之中拉伸了视觉宽度,让探影可以散发出高等级的豪华感,大面积采用熏黑处理,再加上底部黑色保险杠的衬托,营造出动感、年轻的身姿。

2021款探影的内饰延续老款的布局,不过大面积银色覆盖的中控台确实足够时尚,相比老款车型来说,新款探影对触控屏进行了升级,其中老款原6.5英寸升级至8英寸,在蓝牙电话、手机carplay、carlife基础上增加车联网,原8英寸升级至9.2英寸,保持GPS导航、路况信息显示、手机互联映射、语音识别控制多媒体+导航+电话,同样增加车联网。

而方向盘前端10.3英寸全液晶仪表盘没有改变,从触控屏规格的升级来看,探影已经完全看齐老大哥探岳了,此外还新增Type-C接口,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价格方面相比老款普遍上调1000元起步,结合对触控屏等项目的提升来看是否划算,每个人的评判可能会有所不同。

2021款探影依然提供了手动和自动空调,标配车内PM2.5过滤装置,只有顶配独享自动空调和温度分区控制,其余版本支持后续选装升级实现,控制面板依然结语中央出风口下方,采用旋钮和按键的模式,手感相当出色。

在主被动安全方面,2021款探影配备了前后6个安全气囊、205mm宽胎、胎压报警、倒车影像、倒车雷达、上坡辅助,顶配增加车头雷达、主动刹车和疲劳驾驶提醒,两款低配版本支持选装增加前排侧面气囊和前后排头部气帘,配置情况看齐老款车型。

其他方面,主要配备了可开启全景天窗、全车窗一键升降、无钥匙启动、前排无钥匙进入、主副驾驶位化妆镜、外后视镜电动调节和加热、座舱单色氛围灯,还针对部分车型提供选装包,包括无钥匙启动、前排无钥匙进入、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雨量感应式雨刷等功能。

2021款探影保持2651mm轴距,数据方面在同级当中还是有一定优势的,而且实际乘坐体验来看,前后纵向空间表现非常出色,我身高178CM,调整好前后排坐姿,后排可以保证膝盖距离前排有一拳的空余,提供织物、皮/织物混搭和皮/Alcantara混搭的三种面料,只有顶配带有前排加热,其实不如考虑换成电动调节更实用一些。

2021款探影新增两款200TSI车型,分别是200TSI DSG 悦智联版(14.39万元)和R-Line智联版(14.69万元),其搭载的1.2T发动机可以输出最大116马力和200牛米,零百加速在10.6秒,比1.5L要强势很多,传动系统匹配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燃油经济性也更加出色。

保留了1.5L和1.4T两款发动机,其中1.5L输出最大113马力和145牛米,匹配5MT和6AT变速箱,而1.4T输出最大150马力和250牛米,匹配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底盘全部为前麦弗逊独立悬架和后扭力梁非独立悬架组合,调校确保一定的舒适性。

新增的200TSI车型配置更加全面,比如全景天窗、倒车雷达、定速巡航、9.2英寸触控屏、LED大灯等,另外在分区自动空调、无钥匙启动、座椅加热等方面均支持选装增配,R-Line版本同样增加运动大包围。

写在最后:2021款探影通过升级装备的方式提价,并没有采取加量不加价的原则,不过更高规格的触控屏等功能,对于现在的消费者也许有着不错的吸引力,不管怎么说新款一定要提升产品力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静待价格波动看齐老款哦。

M9将采用华为AR-HUD换掉仪表盘,AR-HUD谁是龙头?

传闻问界旗舰 SUV 车型 M9 将采用华为 AR—HUD 彻底替换仪表盘,让汽车进入光显示时代,替代车载仪表,同时效果远超仪表,和普通的 HUD(抬头显视设备)相比,其功能更强,效果更好。 下面对华为AR-HUD进行介绍,且对HUD发展产业链进行梳理。

什么是华为AR-HUD?它有什么特点?

华为AR-HUD是一种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它可以将各种信息和图像投射到驾驶员前方的挡风玻璃上,让驾驶员无需低头看仪表盘或手机屏幕,就能获取导航、安全提示、娱乐资讯等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还可以增加驾驶乐趣。

小体积、大画幅。华为AR-HUD只有10L的体积,却可以在前方7.5米处呈现70寸的大画幅显示区域,覆盖13°×5°的超大视场角。这是业界最高水平,相当于将一个巨型电视搬到了车内。

消重影技术将减少眩晕感

超高清、消重影。华为AR-HUD采用了ODP光学引擎和LCoS技术,实现了1920×730的高清分辨率、12000nits的高亮度和1200:1的高对比度12。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晴天还是雨雾天,画面都清晰可见。同时,华为还通过独特的光路设计和算法技术,消除了传统HUD存在的重影问题,避免了眩晕感。

光学创新、领先技术。华为AR-HUD是基于华为在ICT光领域二十多年的深厚积累而打造的智能车载光解决方案。它创新地将通信领域领先的全光交叉技术应用到AR-HUD中,打破了传统介质局限,实现了虚拟影像和现实世界的无缝融合。

华为AR-HUD是如何实现虚拟影像和现实世界的无缝融合的呢?它背后的技术原理是什么呢?

华为AR-HUD的核心是ODP光显示引擎,它是一种基于硅基液晶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技术的光学引擎,可以通过像素级相位调制和反射精细控制,实现高清分辨率和高亮度的图像显示。

ODP光显示引擎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三色LED光源经过光纤耦合后,被分成红、绿、蓝三路光束。然后,三路光束分别经过偏振器、偏振分束器、LCoS芯片等组件,形成调制后的图像光束。接着,三路图像光束经过合束器、投影镜头等组件,投射到风挡玻璃上,形成虚拟影像。最后,驾驶员通过风挡玻璃反射的虚拟影像和前方的实景叠加,实现增强现实的效果。

ODP光显示引擎的技术原理示意图

华为AR-HUD还采用了全光交叉技术,这是一种应用于通信领域的领先技术,可以实现光信号的高速交换和传输。华为将其创新地应用到AR-HUD中,打破了传统介质局限,实现了虚拟影像和现实世界的无缝融合。

全光交叉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ODP光显示引擎产生的图像光束经过全光交叉模块,被分成多个子波长信道。-然后,每个子波长信道经过不同的延迟线路和相位调制器,进行时空调制。接着,经过时空调制后的子波长信道重新合并成一个图像光束,并投射到风挡玻璃上。最后,驾驶员通过风挡玻璃反射的图像光束和前方的实景叠加,实现增强现实的效果。

全光交叉技术的技术原理示意图

华为AR-HUD的应用场景

华为AR-HUD不仅在技术原理上展现了创新和突破,还在应用场景上提供了丰富和多样的功能,让驾驶员和乘客都能享受到更安全、更舒适、更娱乐的驾乘体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华为AR-HUD都能实现哪些应用场景吧!

- 仪表信息显示:华为AR-HUD可以在风挡玻璃下沿区域显示车辆的速度、油量、转速、水温等仪表信息,让驾驶员无需低头查看仪表盘,减少视线转移,提高行车安全。

主驾视角辅助行驶

- 安全辅助驾驶:华为AR-HUD可以与车载传感器和智能驾驶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实景呈现,例如在风挡玻璃上投射前方车辆和行人的位置和距离、车道偏离和碰撞预警等安全提示,让驾驶员更清楚地了解周围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AR导航:华为AR-HUD可以根据实时路况和导航信息,在风挡玻璃上投射贴合路面的AR导航指示,例如转向箭头、车道提示、目的地标识等,让驾驶员更直观地获取导航信息,避免走错路或错过路口。

-夜视/雨雾增强提示:华为AR-HUD可以在极端环境下,如夜晚或雨雾天气,利用车载摄像头或激光雷达等设备,将前方难以察觉的车辆和行人的轮廓和位置投射到风挡玻璃上,让驾驶员更清晰地看到前方道路情况,有效提升行车安全。

-影音娱乐:华为AR-HUD可以实现高达100PPD的全高清视觉显示,同时解决传统HUD亮度低、对比度低、图像畸变等问题,让AR-HUD兼具影音娱乐功能。在主驾驻车或副驾场景下,可享受高清视频的沉浸式体验,还可实现视频通话、游戏畅玩等功能。通过与实景地图POI的结合,AR-HUD还可在行驶过程中将停车场、餐厅、购物、娱乐、加油站等立体资讯实时显示,开启高科技炫酷生活体验。

华为AR-HUD相比传统的HUD的优势

-视角和画幅:华为AR-HUD提供了13°x 5°的大视角,即在前方7.5米位置呈现70寸大画幅显示区域,而传统的HUD视角一般在3°x 1°左右,画幅也只有20寸左右。这意味着华为AR-HUD可以在更大的区域上显示更多的信息,让驾驶员和乘客都能看到清晰的图像。

-分辨率和清晰度:华为AR-HUD拥有1922x730的量产HUD最高分辨率,可实现高达100PPD的全高清视觉显示。同时,华为AR-HUD采用了独特的光路设计和算法技术,解决了传统HUD亮度低、对比度低、图像畸变等问题。这意味着华为AR-HUD可以在任何光照条件下,都能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和真实度。

体积和适配性:华为AR-HUD产品具有小体积、大视角即“超大FOV体积比”的特点,体积仅10L,更易适配多种车型。而传统的HUD由于光路设计的限制,要实现同样的视角和画幅,就需要更大的体积,这会增加车辆的重量和空间占用。

-功能和体验:华为AR-HUD不仅可以显示仪表信息和导航信息,还可以与车载传感器和智能驾驶系统深度融合,实现实景呈现、安全辅助驾驶、夜视/雨雾增强提示等功能。此外,华为AR-HUD还具备影音娱乐功能,在主驾驻车或副驾场景下,可享受高清视频的沉浸式体验,还可实现视频通话、游戏畅玩等功能。通过与实景地图POI的结合,AR-HUD还可在行驶过程中将停车场、餐厅、购物、娱乐、加油站等立体资讯实时显示,开启高科技炫酷生活体验。

—————————————————————————————————————

HUD全产业链梳理汽车抬头显示(HUD)产品形态变迁:从C-HUD到AR-HUD。汽车抬头显示经历三代技术变迁,从C-HUD到W-HUD,再到AR-HUD,AR-HUD主要技术模式是将图像与现实事物拟合叠加,而为实现深度融合,AR-HUD相比传统HUD需要更长的投影距离和更大的视场角,这带来了技术端和成本端的挑战,尽管多家主机厂推出搭载AR-HUD的车型,但目前仍然处于小规模试水阶段,AR-HUD除了带来成本上升外,还带来了体积变大、阳光倒灌等技术问题。此外AR-HUD由于在显示内容、人机交互方面有较大提升,对软件能力的要求也更高。AR-HUD产业链梳理:产业链本土化总体可控,部分核心部件仍由外资把控。PGU是(光学成像单元)是HUD的核心部件其成本约占HUD总体BOM成本的30%~50%,国内供应商数量较多且包含多种技术路线,可以较大程度上满足国内AR-HUD的需求,在成像芯片方面,除DLP方案的DMD芯片由德州仪器独供外,其他路线的芯片供应商较为充足,且国内厂商都有所布局。在光学设计端,目前自由曲面镜、抬头显示玻璃等部件均可实现国内厂商供应,但为消除重影问题的楔形PVB膜则主要由外资厂商把控。体验提升和成本下降成为推动AR-HUD加速渗透的关键因素。HUD可能会成为未来汽车实现人机交互的主要窗口之一,而AR技术的应用极大丰富了HUD的使用体验,将加速HUD替代传统仪表。在成本端,随着渗透率提升、产业链成熟稳定,其成本会有较大的下降空间,我们预计未来AR-HUD可能会进入千元机时代。此外我们认为搭载HUD车型的热销也将加速其渗透进程。我们预计到2025年国内HUD出货量有望达到800万套左右,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亿元,相比2022年市场规模增长约3.5倍。看好HUD在未来的增长空间,尽管目前HUD份额仍由日系等外资厂商把控,但在AR-HUD领域国产厂商已取得一定先机,同时本土厂商在服务响应、本土化研发、成本控制能力均具备不俗的竞争力,看好国内相关产业链机遇。01、AR-HUD带来技术端和成本端的挑战一、汽车抬头显示:从C-HUD到AR-HUD1.产品形态变迁:车载HUD的技术发展需求驱动下的车载HUD技术发展。HUD产品根据实现方式和产品形态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C-HUD 由于成像效果差、成像尺寸有限且存在安全隐患,正逐步被淘汰;2)W-HUD 相比C-HUD 在成像尺寸、成像质量等方面均有所提升,技术相对成熟,是目前主流的HUD方案;3)AR-HUD利用了增强现实技术,极大扩展了HUD的使用场景,比如行车时可以将导航的道路信息显示到HUD上,并融合周围实际的路况场景进行显示,也能结合ADAS功能,提供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及交通标志线识别等提示,及时预告路况和行人预警信息,此外还可将行车电脑中的车辆数据与道路实景有机结合,进行AR呈现。我们认为AR-HUD的使用场景更加丰富,未来HUD将逐步由W-HUD向AR-HUD过渡。
AR-HUD将与智能网联技术深度融合,显示内容极大丰富。C-HUD 只是车辆仪表信息简单的图形和文本显示,W-HUD 则是简单图形显示;AR-HUD 则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与智能网联数据深度融合,实现虚拟图像与现实的叠加显示。而未来HOLO HUD结合3D技术和AR显示,可实现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的全视场显示。价格方面,根据未来黑科技创始人徐俊峰透露,目前普通的W-HUD大概在1000元区间,2D AR-HUD可能达到2000-3000元。1.4 长虚像距离和大市场角是AR-HUD的发展重点长虚像距离和大视场角是AR-HUD发展重点。AR-HUD主要技术模式是将图像与现实事物拟合叠加,为实现深度融合,AR-HUD要求在驾驶员前方至少7.5m处投射虚像。当VID>7.5m且FOV>10°,AR-HUD会输出更大的显示范围以及更丰富的显示信息。但我们认为仅从光学参数的角度无法完全定义AR HUD,未来黑科技首席科学家吴慧军认为,AR增强现实的定义包括三个要素:(1)真实和虚拟物体形状、位置等关键要素被精确地感知和呈现;(2)真实和虚拟世界的完美融合;(3)实时交互。1.5 AR-HUD对软件的能力要求更高软件的持续升级是AR-HUD发展的重要一环。相比于传统的W-HUD,AR-HUD需要整合摄像头、雷达、高精度地图等车辆获取的信息,继而在前挡风玻璃上实现箭头导航、人像指引等功能,这就要求AR-HUD在获取图像后,在毫米级时间内生成图像,对软件算法以及硬件要求均较高。此外AR-HUD需要保证实时渲染的稳定性,对软件算法及光学成像要求非常高。亿欧智库认为AR-HUD软件升级主要在显示信息量、内容可读性以及人机交互性中体现。1.6 AR-HUD带来技术端和成本端的挑战AR-HUD硬件结构主要包含PGU成像和空间光学两部分。PGU输出可视图像,经反射镜将图像投射到自由曲面镜上。自由曲面镜将原图像放大并适配风挡玻璃完成光学畸变矫正并投射到风挡玻璃上,风挡玻璃将图像反射进入眼椭球范围。大FOV、大VID带来技术和成本挑战。尽管多家主机厂推出AR-HUD车型,但仍然处于小规模试水阶段,AR-HUD的宽视角除了带来成本上升外,还带来了体积变大,以及阳光倒灌等技术问题。目前W-HUD的体积仅有数升,而AR-HUD的体积多在10升以上,曾搭载在奔驰S级上的HUD,其体积甚至达到了20升以上。02、AR-HUD产业链梳理2.1 AR-HUD产业链概览2.2 AR-HUD总成本:TFT<LCoS<DLP,PGU可占BOM成本的30%~50%PGU是HUD的核心部件,占AR-HUD整机BOM的30%~50%。PGU(Picture Generation Unit)成像单元是AR-HUD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HUD的成像效果与产品化成本。在AR-HUD成本中,PGU价值占比最大,可达整机BOM的30%~50%。目前PGU主流成像技术主要有以下:TFT-LCD、DLP、LCoS和LBS,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不同,在HUD上的应用表现存在很大差异,根据盖世汽车的统计的数据显示,TFT路线的PGU占总成本的30%左右,LCOS路线的PGU占总成本40%左右,DLP路线的PGU占总成本50%以上。
· AR-HUD成本中,PGU价值占比最大,可达到整机BOM的30%~50%以上,其中TFT路线的光机占总成本的30%左右,LCoS路线的光机占总成本的40%左右,DLP路线的光机占总成本的50%以上;
· 从芯片看,DLP的DMD芯片为德州仪器独家供应,价格更贵,TFT和LCoS包括MEMS芯片可实现国产化;· 作为核心组件之一的自由曲面镜,实现高精度、高良率的加工是HUD量产的重要前提,近几年国内同样涌现出一批具备开模资质的企业; · 几种路线方案对比,TFT成本最低,而LCOS方案未来随量产能力提升或有望将成本降为DLP的7成左右,MEMS路线的激光光机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未来可能成为低成本光机备选。2.3 PGU技术演进:TFT是目前主流TFT-LCD显示技术:TFT是LCD液晶显示的一种,指图像是由集成在LCD面板每个像素点背后的薄膜晶体管(TFT)驱动改变光源偏振状态进行显示的。TFT-LCD抬头显示的原理是背光光源照亮LCD,并由TFT驱动像素点的光源偏振状态改变,呈现不同的明暗度,然后通过RGB滤色片呈现彩色的图像。TFT-LCD是最常见且应用最广泛的抬头显示光机类型,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热管理难度大、亮度对比有限、清晰度有限的问题。
2.4 PGU技术演进:DLP成像效果佳,但成本较高DLP显示技术:DLP的核心是DMD即数字微镜芯片。在DMD中微反射镜是最小工作单位,微反射镜可以在-12°和+12°之间倾斜,从而实现信号投影的开关。当DLP光机工作的时候,需要进行投影的图像最终转化为二进制信号输入到DMD,图像的每一个像素将会由反射镜进行精确的控制和映射。一块DMD通常是由数百万个铰链安装的微反射镜组成的矩形阵列,每一个微反射镜对应一个像素,通过倾斜角度的方式控制像素的显示效果。DLP相较于TFT方案显示效果更佳,同时可有效解决阳光倒灌问题。但DLP是TI(德州仪器)的专利技术,因此下游厂商的议价权有限,成本也较高。
2.5 PGU技术演进:LCoS方案取得车规级突破LCoS显示技术: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是一种新型的反射式投影技术。LCoS光机工作时,需要对入射光做启偏处理形成偏振光(比如S光),光线进入LCoS面板到达反射层后全部原路返回。控制LCoS背板的电极可精确控制经过每个液晶像素中的S光转换为另一偏振方向的线偏振光(例如P光)的比例,成像光路中仅处理P光最终实现可是图像生成。相较于TFT和DLP方案,LCoS方案发展成熟的方案较短,目前有华为、一数科技等企业布局。2022年搭载华为AR-HUD的飞凡R7正式上市,代表着LCoS方案正式实现车规级量产。
2.6 PGU技术演进:LBS方案成本低、效果好,但成熟度相对较低LBS显示技术:激光扫描投影(LBS)是将RGB三基色激光模组与微机电系统(MEMS)结合的投影显示技术方案,其方案结构包括三色激光模组+MEMS 振镜+滤光片。其优点是成本低,对比度好,无光窗问题, 主要缺点是该方案成熟度较低,激光二极管中的红色激光器对温度较敏感,实现车规级较难,目前日亚的激光光源较为成熟。此外LBS方案存在散斑问题。目前国内以LBS为主攻方向的Tier1厂商是锐思华创,成像芯片较为成熟的国内厂商是龙马璞芯。
2.7 各类PGU性能对比总结DLP、LCoS方案渗透率逐渐提升。目前TFT/DLP和LCoS方案都已经实现量产落地,LBS方案由于成熟度不高暂时不是主流的技术方案。对比来看,TFT-LCD的显示效果一般,温升控制表现不佳,但其成本较低;DLP方案可以较好地解决温升问题,但DLP由于其固有的技术特性,在图像分辨率提升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成本相对较高;LCoS实现了图像分辨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一定程度降低,并且已实现量产装车。


2.8 国内PGU厂商已可以满足AR-HUD光机需求
国内PGU厂商技术方案多样,可满足国内AR-HUD发展需求。根据盖世汽车数据中心统计的信息显示,PGU国外供应商主要是京瓷、JDI等光学显示公司,国内供应商数量较多且包含多种技术路线,但仍以TFT和DLP方案为主,而随着以华为为代表的LCoS方案日渐成熟,国内PGU供应商的技术路线会更加丰富,可以较大程度上满足国内AR-HUD的需求。
2.9 DLP方案德州仪器独供,国产芯片厂商布局全面
DLP方案的DMD芯片由德州仪器独供,其余方案成像芯片国内厂商都有所布局。根据盖世汽车数据中心统计的信息显示,除了DLP路线的DMD芯片为德州仪器专利独家特供外,TFT、LCoS、MEMS等路线芯片供应商较为充足,且国内厂商都有所布局。
2.10 自由曲面反射镜:国内光学镜面供应商具备较为成熟的研发能力
消除画面畸变——自由曲面镜。HUD的第二个技术壁垒在于内置的自由曲面反射镜,挡风玻璃由于是不规则的自由曲面,正常投射的影像经过挡风玻璃反射后会形成画面畸变,这时候就需要自由曲面镜匹配汽车挡风玻璃面型以消除静态畸变、动态畸变、双眼视差等问题。自由曲面镜模具需要用精密仪器制造,做成纳米级,非球面镜需要一次成形,材料一般为为PC或者COC塑料材质,要求高面型精度,高反射率,良好的耐候性能。目前国内具备自由曲面镜生产能力的供应商如舜宇光学、亮宇光学、福建富兰光学等。
2.11 光波导技术减少AR-HUD的体积要求,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光波导技术减少AR-HUD的体积要求,是未来HUD重要的发展方向。AR-HUD大视场角、长投影距离带来了体积过大的问题(自由曲面反射镜尺寸变大),而光波导技术凭借平板超薄结构和极大的二维扩瞳能力可以简化传统HUD内部的机械光学机构,直接将光源信息投射到风挡玻璃之上。其占用体积可以是传统机械方案的1/10。此外,光波导方案还具有透光度高、视场角大、显示效果好等优势。光波导技术分为几何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其中衍射光波导技术是AR-HUD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国内本土厂商如苏大维格、至格科技等均在布局光波导技术方案。
2.12 PVB楔形膜:主要由外资厂商把控消除重影——楔形PVB膜。HUD光源需要将现实的图像投射到挡风玻璃上,然后反射入人眼中,然而挡风玻璃有内外两层,当同一光线照射在玻璃上就会出现两条反射光线,造成“重影”,目前主要解决方案是采用楔形PVB膜夹层玻璃来调整反射光线,国内外的玻璃厂商福耀玻璃、圣戈班、旭硝子、康宁也都有研发适用于HUD的抬头显示玻璃。PVB楔形膜主要由外资厂商把控。抬头显示玻璃最大的壁垒在于楔形PVB膜,由于形状特殊,因此制造成本较高,目前带有楔形PVB膜的前挡风玻璃成本比普通前挡风玻璃成本大约高350元左右。此外由于技术壁垒,目前楔形PVB膜主要由外资厂商供应,如积水化学和伊士曼,国内PVB膜供应商则更偏向普通PVB膜。
03、体验提升和成本下降带来AR-HUD的普及3.1 HUD渗透率低,未来增长空间较大HUD目前渗透率仍低,未来增长空间较大。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W/AR HUD交付150.04万台,而如果考虑选装数据,2022年全年HUD总出货量预计超过200万套,渗透率不足10%。具体到AR-HUD方面,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AR-HUD达到10.96万套,同比增长115.75%,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渗透率仍然很低。不同品牌的HUD搭载率有较大差异。目前日系车型的HUD装配率最高,2022年中国市场丰田前装标配HUD的销量达到37.6万台,搭载率达到20.75%,国内自主车企中哈弗、红旗、极氪、吉利、理想、比亚迪等品牌搭载HUD的销量较高。
3.2 AR技术的应用带来HUD的体验提升
HUD或将取代前仪表屏成为下一代的主要交互窗口。我们认为AR技术的应用将是催化HUD成为下一代主要交互窗口的关键技术。传统的W-HUD仅是仪表内容的重复显示,对用户体验提升有限。而具备“充分信息展示+沉浸式体验”的AR-HUD或将成最终解决方案,AR-HUD实现了更远距离和更大画幅的显示,信息更加丰富多维,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进程中,AR-HUD将成为更多信息的显示载体,成为车内信息显示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而随着智能即使技术的进步,整个风挡玻璃可能会成为交互载体,可以提供游戏、观影等娱乐需求。
3.3 成本下降以及标杆车型的示范作用将加速HUD的渗透
未来AR-HUD可能会进入千元机时代。当前制约AR-HUD应用的另一大因素是成本,但随着HUD渗透率提升、产业链成熟稳定,其成本会有较大的下降空间。根据锐思华创CEO卢睿的观点,AR-HUD与W-HUD并没有很大的硬件结构差别,在未来AR-HUD会进入到千元机时代。我们认为如果AR-HUD在未来降到千元左右,其渗透率有望加速增长。标杆车型的热销可能会成为加速HUD替代传统仪表的另一重要因素。理想在L9上率先利用HUD取代了传统仪表,深蓝S7则同样采用了类似L9的技术方案。此外宝马官方也发布了全新一代HUD(BMW Panoramic Vision全景视觉),将会在宝马NEUE KLASSE新世代车型上配备,宝马CEO在23年CES展上更是直言未来宝马车型将取消车内的大屏。
3.4 AR-HUD呈现向主流大众市场渗透趋势
AR-HUD由豪华车型快速向主流大众市场渗透。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AR-HUD呈现出向主流大众市场渗透的趋势,目前国内车企更乐于搭载AR-HUD并将其作为卖点之一,国外车企倾向于选择国外供应商,国内车企则倾向于选择国产厂家。
3.5 HUD市场空间测算
到2025年国内HUD搭载量有望达到800万套。根据佐思汽研《2023Q2 HUD数据与公司跟踪分析报告》预计中国乘用车2025年标配HUD将达到486.5万套(不含选配),但若考虑实际选装,我们预计实际出货量有望达到800万套,以2025年2500万台乘用车销量计算,渗透率有望达到32%(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W/AR-HUD搭载率将突破30%)。以800万套出货量、AR-HUD占比达到30%测算,到2025年我国HUD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0亿元,相比2022年市场规模增长约3.5倍,年复合增速达到65%。

四、国内AR-HUD主要Tier1情况

4.1 日系HUD供应商具备技术先发优势日系供应商具备技术先发优势,国内本土厂商受益于自主车企崛起上量迅速。日系供应商在HUD领域具备技术先发优势,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统计数据,2022年日本电装以32.3%的市场份额居第一位,国内HUD供应商近几年受益于自主车企崛起也逐渐崭露头角,华阳、泽景、怡利、水晶光电、未来黑科技等厂商已实现量产供货,在国内HUD厂商中处于领先地位。


4.2 多家本土厂商已实现AR-HUD量产装车自主供应商有望凭借AR-HUD实现超车。根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不含进出口车型)共有10家供应商向14个汽车品牌20余款车型落地了2.5万台AR-HUD。华阳多媒体、台湾怡利电子及重庆利龙科技为前三位。从供应关系来看,自主品牌车型搭载的AR-HUD也基本由本土供应商进行供应。从技术方案和量产配套情况来看,华阳集团(华阳多媒体)目前覆盖多种技术路线,出货量领先国内其他厂商,其他厂商如水晶光电、未来黑科技、泽景受益于下游配套客户搭载HUD车型的销量增加,HUD出货量也实现快速增长。4.3 华阳集团:国产HUD龙头,技术储备丰富HUD领域技术积累雄厚,出货量领先国内其他供应商。华阳在HUD领域已有10年的研发经验,目前已经推出成熟的W-HUD和AR-HUD产品及解决方案,先后拿下了长城、长安、上汽、吉利、广汽、奇瑞、蔚来、东风本田等诸多车企的前装定点,2022年华阳HUD出货量超过40万套,居国内HUD供应商第一位,而据高工智能汽车信息,截至23年7月华阳HUD出货量已经超过100万套。AR-HUD技术路线丰富,双焦面、斜投影AR-HUD取得突破。华阳AR-HUD目前已经实现TFT、DLP和LCoS成像技术的全面布局,同时开启光波导技术预研,其基于DLP技术开发的AR-HUD成功在广汽传祺GS8上实现了量产供货,是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实现基于DLP技术的AR-HUD量产供应商。2022年,华阳基于单PGU设计方案,打造了一款体积、显示效果、BOM成本等方面都具备优势的双焦面AR-HUD,目前已经获得定点项目,成功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而传统的双焦面技术大多采用双PGU或者双光路设计来实现两个不同的投影距离,该方案不仅成本较高,体积也会更大。此外华阳斜投影AR-HUD也在推广中,斜投影AR-HUD体积小,成本相对低,同等参数条件下可实现更好的AR 显示效果。华阳在技术上具备国内领先地位,在AR-hud上之前主要竞争对手是华为。但是华阳和华为在AR-HUD领域现在是独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合作的AR-HUD正在开发中,即将根据车型配套量产,华为选择将HUD订单交由华阳进行生产制造和交付,丰富了华为在技术路径和产品技术迭代方面的能力,对华阳公司整体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华阳集团以成本管控能力获得客户认可,在华为的合作中也体现出了这一核心。
4.4 水晶光电:消费电子光学龙头切入车载HUD赛道布局HUD多年,AR-HUD获国内多家主机厂定点。水晶光电在2013年组建HUD研发团队,2016/2017年进入HUD后装市场,2020年公司AR-HUD供货红旗EHS9,正式进入HUD前装市场,2022年其AR-HUD供货长安深蓝SL03,全年HUD出货量近4万台,2023年全系搭载水晶光电AR-HUD的深蓝S7也正式上市交付。目前公司储备多个HUD定点项目,其PGU产品也已切入比亚迪供应体系。 技术实力获国际大厂认可,但供应链能力略逊于华阳。23年5月,水晶光电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捷豹路虎全球下一代EMA电气化平台多个车型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多款W-HUD和AR-HUD定点通知书,项目采购周期为2025年-2029年,交付价值约6亿元人民币。我们认为水晶光电切入车载HUD领域中可以继续发挥其在光学领域中的技术优势,但目前水晶光电的HUD量产规模依然较小,正式进入的时间也不长,其供应链能力可能略逊于华阳。4.5 未来黑科技:受益于理想爆发,HUD出货量快速增长
HUD产品供货理想汽车,2023年出货量目标35万套。未来黑科技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徐俊峰曾任职于富士康、莱尔德于贝尔罗斯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微波通讯、声学和光学领域拥有10余年研发与管理经验。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W-HUD和AR-HUD。员工总数约300人,其中研发团队人数超过75%。2022年未来黑的HUD产品正式配套理想L9/L8两款车型,随着理想车型的热销,未来黑科技2022年HUD出货量达到6.8万套,而截至23年4月底,该公司HUD累计交付量达到12.2万套,同时该公司预计2023年其HUD出货量将达到35万套。为满足HUD出货量爆发式增长需求,公司位于重庆的生产基地二期扩建项目已经启动,预计完成后年产能将到达78万套。同时该公司位于北京的生产基地也将在23年进入生产阶段并实现量产供货。

4.6 泽景:预计到23年底其HUD装车量达到100万台

HUD交付量累计已超过60万套。泽景成立于2015年,主要产品包括W/AR-HUD、CMS、透明A柱、透明窗口显示等智能座舱相关产品,目前拥有理想(HUD产品供货理想L7)、蔚来、吉利、北汽、奇瑞等量产客户。公司总部和制造中心位于江苏仪征,21年其HUD出货量达到95553套,23年5月其单月HUD出货量超过4万套,目前泽景HUD产品累计交付已超过60万套,预计到2023年底其HUD累计装车将超过100万台。2023年泽景将量产交付一款大画幅AR-HUD,采用了TI DLP5530,具备130万像素。

4.7 经纬恒润:国产汽车电子龙头业务再拓展,AR-HUD即将量产

基于DLP方案的AR-HUD将于2023年量产供货。经纬恒润是一家综合型汽车电子服务商,主营业务包括汽车电子、研发服务和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经纬恒润ADAS市占率处于国内供应商第一梯度,且已实现多项域控制器量产,HUD则是经纬恒润在智能座舱领域的主力产品之一,经纬恒润基于DLP技术方案开发了AR-HUD产品,预计在2023年将在吉利领克、上汽大通两家客户中量产落地。经纬恒润的AR-HUD视场角最大可达到13°×4°,可涵盖多个车道,图像距离可以达到10m以上,预计售价约2000-3000元左右。

我会在 公众号:海涵财经 每天更新最新的数字经济、ChatGPT、AI算力、CPO/硅光芯片、大数据、6G卫星、数据要素、医疗新基建、一体化压铸、 汽车智能化,激光雷达,HUD,车规芯片,空气悬挂、L3级智能驾驶、PET铜箔,纳电池,800V高压,光伏HJT、TOPCON、钙钛矿、光伏XBC、BIPV、IGBT芯片、碳化硅SIC、CTP/CTC/CTB电池、4680电池、工业母机、海风柔直高压、新能源车高压快充、高镍三元、碳纤维、PET铝箔、PET铜箔、空气源热泵、新材料、中药创新药、中药配方颗粒、乡村振兴、锂矿、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抗原检测等最新题材热点挖掘,未来属于高预期差的结构性市场,把握核心赛道以及个股的内在价值逻辑预期差才是根本所在。

— END —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免责声明: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仅用做交流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大众 仪表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