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上海大众车型代码表

车型级别到底怎么分?原来我们都被大众带跑偏了?

Hello,大家好!我是Mogo

在我们和其他媒体的文章里,经常出现诸如A级车、B级车、C级车这样的概念。在各个平台里,它们一一对应着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这样的分类。

可是现在再看新车的级别,却越来越懵圈了:比如丰田说卡罗拉是“中级车”。而吉利更是反其道而行之,星瑞明明和凯美瑞差不多大,却坚持自己是紧凑型。

我是“中级车”!

我是紧凑型!

还有没有王法了?!

所以车型到底是怎么划分的?

太长不看版

1. 我们熟悉的分级是怎么来的?

居然被大众带跑偏了

2. 各国的分级都是怎么制定的?

比你想的还要复杂

3. 现在还有讨论分级的意义吗?

有!让政策更加科学

车型分级

是怎么来的

先回顾下我们通行的分级标准

↓↓↓

国家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答曰:没规定!

作为一个喜欢制定各类标准的国家,我们有着数量庞大、分类详细的国家标准体系,也就是各种GB文件。在汽车领域,就根据长度、载客量、载重等等,将客车、货车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分类,甚至细致到走廊能不能站几个人,能站几个人。

相似的两台车,法规定义完全不同

然而这个庞大的国标体系里,并没有涉及一个问题:乘用车应该怎么划分。其实曾经我们也有一个排排坐的体系,只不过非常另类的是:这个体系是单纯用排量来划分的。GB9417-88《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文件中,按照排量将轿车划分为了五个级别:

GB9417-88中对轿车的分类

这就是丰田等日系厂商,将2.0L的卡罗拉、2.5L的凯美瑞称为中级车、中高级车的原因。不过,这个国家标准已经废止且并无后续的替代标准。虽然目前排量税、购置税仍以排量为依据,但并非以这个标准为依据。

而且,这明显和我们日常使用的ABCD体系并不相干。网上有很多文章称:这一A\B\C\D的划分体系,来自于欧洲。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真正的欧洲标准

确是用字母排列

目前欧洲通行的关于汽车分类、分级的标准,源自No 4064/89号文件。文件内容是关于现代、起亚合并一事,在这个文件中按照A\B\C\D\E\F\S\M\J的次序对乘用车进行了分类。

大意:此前我们也没明确过,现在明确下。

然而,这个标准和我们熟悉的体系有很大不同。比如我们熟悉的雅阁、迈腾这些“B级车”,在欧盟标准下是D级“大型车”。而我们语境下的D级大型车,已经是奔驰S这样的大型轿车。

此D级

非彼D级

欧盟标准下的A级,也并不是我们语境下卡罗拉这样的紧凑型轿车,而是铃木奥拓、菲亚特500、奇瑞QQ这样的A00型微型车。卡罗拉在欧盟标准里,已经是C级“中型车”。我们语境下的C级车可是奥迪A6。

具体的分类方式,如下表所示

网上又有很多文章称:这一A\B\C\D的划分体系,来自于德国。其实,最准确的说法是来自于一个我们熟悉的品牌:大众。

我们熟悉的体系

来源于大众内部

没错,是大众创造了我们熟悉的A、B、C、D分级法,这一分级方法原本只是大众内部对于平台车型的划分方式。很多文章又说了:这是大众为了同主流标准差异化,出于市场原因特意而做的。其实这就冤枉大众了,前文说到的欧洲通行标准施行于1999年。而大众早在70年代就启用了类似的分级方式。

当时大众只是将高尔夫的车型平台定义为A平台,毕竟是当时大众最基础的车,也是大众所有产品的基石。只不过后来随着PQ系列平台、MQB平台的出现,这个称呼逐渐淡化了。

第一代Golf

将更大的帕萨特车型平台定义为B平台。如我们熟悉的普桑就是第二代帕萨特,就代号B2。国产第一代帕萨特代号B5,最新一代迈腾、帕萨特已经是B8。而此后诞生了比高尔夫更小的车型,由于没有比A更小的字母,就用A0指代,以及随后诞生了更小的A00级车型。

第一代帕萨特

虽然大众很长时间内的最大车型都是B级车,但大众有奥迪啊!于是有了奥迪100、A6车型的C平台、V8、A8车型的D平台。

初代奥迪100

由于大众品牌进入中国较早,对中国汽车媒体行业也有着较深的影响。同时大众这套分级体系,只考虑车长、轴距,不考虑排量、容积等复杂的因素,相对来说也比较科学。正巧国内也没有针对乘用车分级的标准,这一标准就这样推广开来。

这套标准从A00到D的分级方式,看上去也不太本土化。因而后续又逐渐被翻译成了中文:微型车、小型车直到大型车。也就是我们文章一开始的那张表格。

复习一下

这个标准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又杂糅了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很多地方将中大型车也称之为行政级轿车,这个翻译来自于欧洲的Executive cars。而紧凑型、中型的说法则又来自于美国的Compact Car和Mid-Size Car。

汽车分级这件事

比你想得还乱

有国际通行标准吗?

汽车分类、分级这个事情,还真有一个沾边的国际通行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77年发布了ISO 3833号文件,对汽车分类进行了国际标准化工作。这个文件对于国际汽车贸易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然而,这个文件里,只对汽车的车身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如规定了什么叫做乘用车、多用途乘用车等等,甚至细致到诸如Pullman、Coupe等车型。但是并没有针对尺寸,对乘用车进行进一步分类。

我国在2001年,还曾基本原封不动地引入了这一标准,也就是GB/T 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不过这个文件虽然规范了车型名称,却对如今汽车市场、媒体话术的影响微乎其微。比如文件中把敞篷车的名称规范为“活动顶轿车”。

各国标准有疏有细

既然通行的国际标准没有明确定义,各国自行制定的车型级别标准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目前比较通行的标准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欧盟标准分类体系。这个我们前文已经介绍过,就不再赘述。这一标准主要影响着欧盟各成员国相关政策的制定。

第二种:欧洲NCAP碰撞测试采用的分级标准。这个采用了此前欧洲市场通行的级别称呼,如将中型车称为大型家庭轿车(Large Family Car)。行政级轿车这一称呼,也正是来自于此标准。

欧洲中级车仍保有驾驶乐趣,是有原因的

第三种:美式的分级体系。主要是美国环境保护署制定的分级体系、美国IIHS分级标准等。还有一些美国传统市场的分类法。比如美国特色的Full-Size Car(全尺寸轿车),就是一个市场化的概念。这些标准不但影响着美国国内市场,也是美洲、中东等市场较为流行的标准。

宽大舒适的Full-Size Car已基本绝迹

第四种:日本本土标准。日本标准相对简单,只将乘用车分为Kei-Car(轻机动车)、小型乘用车和普通乘用车三种类型。这一标准催生了独特的K-Car文化。这个影响较小,基本只影响国内市场。

日本Kei-Car基本只在日本国内市场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同通行的标准。比如印度的汽车就按照A1-A6的分级方式。不过分级基本也依据欧洲标准。各国尤其是欧洲、美国的级别划分,背后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感兴趣的话咱们单独讲一次。

各种分类标准的分类依据,不仅仅是根据车身尺寸、轴距进行划分。比如日本标准要考虑排量,欧盟标准更多考虑的是车内容积,美国各标准大都考虑了车辆质量、载重。

格外混乱的中国车市

其实我们所熟悉、所采用的这套分级方式,其实比较粗糙。因而市场上逐渐出现了类似A+、B+甚至B-的概念。因为我国市场过于复杂,既有传统欧洲品牌,也有美系、日系品牌,更有繁多的本土品牌,车型混杂,分级混乱。

比如这些,都叫A级车,实际上是三个级别

比如我们所说的中型车,也就是B级车。既包含雅阁、迈腾、凯美瑞这样的标准中级车,也包含了奥迪A4、宝马3系等豪华车,有君越、亚洲龙这样尺寸硕大的B+车型,还有现代名图这样的B-车型。

两台车在国内都叫中级车,尺寸差不少

在英国等国家的分类体系中,这些车型都分别属于不同级别。比如奥迪A4、宝马3系等,就属于紧凑型行政级轿车(Compact executive)或者入门级豪华车(Entry-level luxury)。

Compact executive

Entry-level luxury

而亚洲龙、君越这样的车型,其实就是美国的全尺寸轿车(Full-Size Car)与标准的中型车(Mid-Size Car)是两个级别。

定位中大型的金牛座,也是Full-Size Car

我们也有更细的地方,比如针对SUV的分类。欧洲、美国就分大、小两个级别,英国分类相对较细致,也不过是分成了大中小三个级别。而我们一一对应着轿车分级,类似的还有MPV。

这种分级意义何在

原本的意义

之所以出现汽车分级这个概念,原因有如下三个:

1.作为政府机构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比如掌管了美国汽车分类话语权的EPA,之所以对汽车进行分级,正是以此作为对汽车征税、制定相关环保政策、节能指标等的依据。

2.作为测试机构作为测试依据

比如NCAP、IIHS推出的车型分级,就是针对不同级别的车型采用不同的评级标准。比如微型车和中大型轿车的安全必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可能四星级的大型轿车,安全性也是强于五星级的微型车。

3.作为一种市场手段

对于汽车品牌来说,分级自然也是进行市场决策、产品决策的重要依据。明确对标车型,开发适合产品,针对不同消费人群进行细化。所谓用不同级别的车型,去降维打击就是一种经典的市场策略。

虽礼崩乐坏

但仍有需要

其实,现在车型的分级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一方面,由于加长等原因,不少车型都打破了传统的分级,是跨级车型。另一方面就是自主品牌的车型一步步内卷,已经出现了星瑞这样的车。还有一方面就是电动车的出现,彻底革新了汽车的形式,让传统的分级丧失了意义。

这玩意轴距2930mm

但我们仍旧需要一个明确的分类体系。如今依照排量、价格进行分类,区分车辆税率、税费等的形式过于粗疏。这样的方式,偶尔也会产生些BUG:比如这次购置税减免的政策,许多排量2.0L以上的车型就被粗暴地拒之门外。

类似购置税减免这样对消费者的影响是一方面,对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也有影响。汽车的研发、生产,一般都以政策为第一导向。过于粗疏的政策势必会影响到车企车型的开发。而如果能通过有序分级的政策有序引导,才能引导市场更为健康的发展。

那些不讲武德的越级车型有哪些?大家评论区讨论下~

从DQ380到DQ381,揭秘大众双离合家族谱系

在电气化时代,大众还将延续双离合技术路线。

日前,大众中国举办了一场名为"你不知道的变速箱"的技术沟通会,来自大众汽车培训学院的讲师带来了一场关于变速箱及发展趋势的分享。

从双离合变速箱的起源到大众变速箱家族谱系,再到PHEV车型上应用的DQ400e变速箱,大众汽车培训学院的讲师由浅入深、抽丝剥茧,奉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双离合变速的演进课程。

双离合变速箱起源

双离合变速箱最早在什么时候被发明出来?这一时间似乎比我们想象的都要更早。

1939年,法国人阿道夫·加尔奇(Adolphe Kégresse)首先发明双离合变速箱,并将其应用到雪铁龙Traction车型上。

另外一种说法是双离合变速箱是由德国人Rudolph Franke发明的。1940年,Franke曾将变速箱放在卡车上进行试验,但由于二战爆发所以并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无论双离合变速箱由谁发明,有一点都可以肯定,那就是双离合变速箱由来已久,它诞生的时间甚至比当今世界上最普遍的AT变速箱还要早。

然而在最初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双离合变速箱却始终无人问津,这一情况直到最近二十年才有所好转。

大众双离合家族

20世纪90年代末,为避免被丰田扼住变速箱的咽喉,大众放弃了采购多年的爱信变速箱,转而联合博格华纳投入到双离合变速箱的研发中。

2003年,大众发布了第四代高尔夫的最强版车型R32,它是大众集团首款搭载双离合变速箱的车型,也由此开启了大众集团车型的双离合化进程。

R32搭载的双离合变速箱的代号是DQ250,如果从它算起,那么截至目前大众已经发布了9款双离合变速箱,他们分别是DQ200、DQ250、DQ380、DQ381、DQ500、DQ400e、DL501、DL382和DL800。

其中,DQ代表着横置发动机平台搭载的变速箱,DL代表着纵置发动机平台搭载的变速箱。而后边的数字则代表着所能承受最大扭矩的不同,数字越大,所能承受的扭矩越大。比如DQ380所能承受的最大扭矩是350Nm,而DQ500则是600Nm。

从DQ380到DQ381

2017年,为了应对愈发严苛的排放法规,大众将DQ380升级为DQ381。升级后的成效立竿见影。与DQ380相比,DQ381的排放降低了9g/km。那么大众都对DQ380做了哪些升级呢?

相比DQ380,DQ381主要进行了以下四点改进:

(1)变速箱的轴承结构经过优化,并使用了低摩擦的变速箱油,降低摩擦阻力,降低动力损失;

(2)变速箱引入了新的油泵概念,通过新增的电子油泵与机械油泵协同工作,降低了发动机的负载以及发动机启停时的油压迟滞;

(3)变速箱内部加入了储油槽的设计,车辆运行后会抽取适量变速箱油液进入储油槽降低齿轮箱油位液面高度,减少阻力;

(4)变速箱内部离合器的离合片进行了轻量化处理,整体结构有所减重,散热效率也有所提升。

DQ381出现后,DQ380基本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大众品牌和斯柯达品牌最新推出的2.0T车型中,全部采用了DQ381,而在1.4T车型中则全部采用了DQ200。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汽大众的子品牌,捷达品牌目前推出的三款车型采用了爱信6AT变速箱,而非大众自家的DSG变速箱,这可能变速箱工厂产能或者成本考量有关。

"三离合变速箱"DQ400e

从2019年起,大众在中国市场开启了电气化进程。4月,一汽大众推出探岳GTE ;5月,上汽大众推出途观L新能源;8月,上汽大众推出朗逸纯电;10月,一汽大众推出宝来纯电和高尔夫纯电;12月,上汽大众推出帕萨特新能源,一汽大众推出迈腾GTE。

在整个2019年,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共推出了6款电气化车型,其中迈腾GTE、探岳GTE、帕萨特新能源和途观L新能源是插电混动车型,它们搭载的变速箱是大众的DQ400e变速箱,这是一款专为插混车型打造的变速箱。

在传统双离合变速箱 K1、K2 两个离合器的结构基础上,DQ400e引入了位于电动机和发动机之间的第三个离合器K0,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DQ400e是一台"三离合变速箱"。

DQ400e的三个工作过程:

(1)电机驱动:K0 离合器断开时,车辆采用纯电驱动,此时电动机和发动机间连接断开,发动机不会成为额外负载,提升了纯电模式下的动力表现,并降低了电耗;

(2)内燃机驱动:动力请求不高时。K0离合器闭合,车辆由发动机驱动车辆,同时带动电机转动,在反相器的帮助下作为发电机给高压电 池充电,满足对于电量的需求;

(3)内燃机和电机共同驱动:发出较大动力请求时,K0离合器闭合,由电动机与发动机共同驱动车辆,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在内燃机时代,大众凭借涡轮增压发动机+DSG变速箱的技术组合,成功摆脱了爱信的制约,在中国市场上大放异彩,成就了两家年销200万辆的巨型合资企业,并由此奠定了自己在全球车企中的领先地位。

然而在电气化时代,大众汽车却姗姗来迟。作为日系车企中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丰田和本田早在二十年前就着手进行混动系统的研究,如今前者的THS-II系统和本田的i-MMD系统已经深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混动车型的销量占比呈快速上升之势。

大众汽车深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因此祭出了传统车企中最为激进的电气化转型战略。

根据计划,到2020年前,大众将在全球推出约70款电动车型,计划全球总销量达到2200万辆,其中一半以上将来自中国市场。这家在内燃机时代年销破千万辆的巨型车企,又能否在电气化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从1938年到2020年,大众汽车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已经走过了整整82年。18年后,当这家兴起于沃尔夫斯堡的企业100岁时,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大众2025年前发布9款电动车 ID.1-ID.9全系登场

【太平洋汽车网 新车频道】日前,根据海外媒体报道,大众发布了未来新车战略规划,其中将于2025年之前发布9款纯电动车型。而目前大众已经注册了ID.1X到ID.9X的特定商标。

ID.3和ID.4

据悉,这套未来新车战略规划包括ID.系列9款新车,几乎做到了每年一款以上,其中ID.3已经在海外上市(国内预计2021年),而ID.4将于2020年11月分别由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批量国产;此外,新车还将推出ID.系列的SUV车型、Crossover溜背跨界车以及MPV车型。

ID.4X或ID.5

而到2021年,大众将推出一款ID.系列的Crossover溜背跨界车,预计为ID.4的溜背版,而命名有可能命名为ID.4X或ID.5。

动力方面,预计新车提供单电机的后驱版和双电机的四驱版,其中后驱版电机的额定功率为150kW(204PS),峰值扭矩310N·m,与之匹配了一块82kW·h的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可实现250英里(约合402km)纯电续航。

四驱版则新增了一个前置电机,最大功率225kW(306PS),峰值扭矩450N·m,其中四驱标配车型0-100km/h加速为8.5s,最高时速160km/h。

ID.BUZZ

2022年,大众则将发布ID.BUZZ的量产版,也就是纯电版T系列,而命名或为ID.7。

ID.Roomz

2022-2023年,则会发布了ID.Roomz量产版和Space Vizzion量产版。其中ID.Roomz量产版(代号:Lounge SUVe)定位于中型纯电SUV,白车身已于今年4月份正式下线,并计划于2022年率先在中国量产推出。大众汽车销售副总裁JurgenStackman指出,我们将在2022年底看到这款新车,并且将在2023年开始销售,主要将面向中国和美国市场。

ID.2

此外,2023年还将新增一款紧凑型纯电SUV,或命名为ID.2,预计新车尺寸与大众探歌类似。

ID.1

到最后的2025年,大众还将推出入门级纯电车,其中包括小型轿车ID.1和一款跨界车。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 熊睿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上海大众车型代码表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