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inspec大众怎么消除

“青”出于“兰”——看!出彩的毕业生,优秀的兰大人!

还记得 初来兰大时 青涩的你

转眼间 你背起行囊 即将远方

这几年

你们在兰大留下了学术的勤恳态度

你们在兰大留下了职场的认真细致

你们在兰大留下了创业的辉煌战绩

你们在兰大留下了梦想的异彩纷呈

你们在兰大留下了奉献的精彩故事

如今

你们也将带上兰大赋予的能力

奔向四方 成为时代的“后浪”

出彩毕业生 我们一起见证——

学术深造型

王雨婷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推免至北京大学深造。

本科就读阶段必修学分绩点4.98/5,前三年学业成绩与综合测评均排名专业第1名,其中综测连续两年超过100分。12门课程成绩满分(100分),35门必修课95分以上。曾5次主持或参与校级创新创业项目,获科研创新奖学金。2018-2019年度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赴俄罗斯留学一年。曾获国家奖学金、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二等奖、“甘肃省高校优秀毕业生”、“甘肃省高校三好学生” 等荣誉。

“站在萃英山上,回首四年兰大时光,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就是通往图书馆之路,因为这不仅仅是知识之路,更是梦想之路。我们要坚信,星光不忘赶路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夯实基础,做科研道路上的追梦者。”

赵一宁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推免至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深造。

本科前三年专业成绩排名1/39,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奖学金。通过夏令营获得北大、复旦、人大等高校推免资格。多次主持国家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并以优秀项目结项。作为团队成员参加由清华大学经济学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实践大赛(暨大学生经济学年会)并获一等奖,获“甘肃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回首人生中最美好的四个春秋,得遇兰大的师长同学,乃此生之幸。感谢帮助过我的师长朋友,感谢共同奋斗过的同伴,愿大家向往皆可得,愿兰大明天更美好。”

胡鼎耀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推免至北京大学直博深造。

本科就读期间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参与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发表SCI四区论文2篇(1篇发表,1篇接收),中文论文3篇;曾获国家奖学金(连续4年),甘肃省暑期实践省级优秀团队、甘肃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籍籍无名的岁月,但是我相信未来一定会繁花似锦。只要用力拼,勇敢闯,所有的路都是通向未来的路,没有哪一条路会是弯路。”

金哲成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2016级生物班本科毕业生,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录取并获全额奖学金。

本科期间参加2017年iGEM国际遗传机器设计大赛并收获铜奖;完成萃英学生创新基金一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Nancy Bonini教授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大四时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完成本科毕业设计。2018年暑期前往乌普萨拉大学交流,后赴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一年。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奖励,大学前三年综合测评专业第一,GPA 4.76/5,曾获国家奖学金、甘肃省优秀毕业生和萃英青年榜样等二十多项荣誉及奖项。

“虽然未来充满着不确定,但我依然愿意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人生的道路千千万,通过努力就会发现,最好的道路还是自定义。”

邵蕊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到清华大学-中国水科院攻读博士学位。

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上发表SCI学术论文一篇(Nature index; SCI二区TOP);以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身份在EI期刊《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共同作者身份在SCI二区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待发表论文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次。

“作为一名科研达人,在科研的道路上有困苦也有喜乐,转瞬到了毕业的时候,回首七年时光仿佛都在昨天。未来我将继续夯实基础,强化技术,在合适的时间去做应该做的事。Self-control predicts anything.”

求职达人型

刘震林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将入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在秋招开始之前,通过暑期实习、夏令营、竞赛等多种方式获得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招商银行总行、华为消费者BG云服务部人工智能工程师等Offer。在实习实践、专业竞赛方面,曾获招商银行Fintech精英训练营优秀精英团队,华为DIGIX算法精英大赛二等奖,2019AIIA杯人工智能巡回赛二等奖,智源INSPEC工业大数据质量预测赛第一名,2020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政府赛道智能算法赛第四名等奖项。

“找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都会经历因等面试而忧虑、面试多而心累、收到Offer而开心、选择Offer而犹豫。但请记住,不用和别人比较,相信自己的选择!”

杨月昆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将入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曾获华为、美世咨询、方正证券、强生、大众汽车金融、用友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校招或实习offer,并在美世咨询、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方正证券、字节跳动、新东方等公司实习。读研期间专业课排名1/44,连续三年获一等奖学金;获甘肃省三好学生等省、校级荣誉50余项,并代表兰州大学赴越南、澳门、北京等地参加国际国内大学生领袖或志愿者研讨会。

“兰大是一个足够优秀的平台,能够帮助大家提升自我、挑战自我、成就自我。我将珍惜时间、多去尝试,在探索中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既有敢于尝试的勇气,更有顺其自然的从容。”

赵紫薇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将入职银联国际有限公司。

在校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在《科研管理》、《管理评论》以及《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参与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创新研究中心调研工作,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以及中央高校基金项目研究。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奖项,曾在达能集团人力资源部参与实习工作,秋招期间获得三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Offer。

“求职‘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会尽早走出迷茫,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并做准备,希望大家能够卯足干劲,在最美丽的年华做让自己无悔的事情。”

贾璐绮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将入职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先后利用暑期寒假在中航工业飞行自动控制所、长城战略咨询研究所,以及华勤通讯进行实习,并参与了军用飞机厂的油泵调查、数据分析等,通过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取得了良好的实习评价。

“在求职中我一直在思考,大学到底赋予了我什么样的意义。所谓经验之谈,不是为了走前辈走过的路,而是为了在他们的指导下,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

王宸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将入职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在秋招期间获得中航复材、美的物业、中建八局、中交四公局、新奥集团、平安银行等offer。曾主持一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参与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项目”;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金奖、银奖,首届“甘青宁”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我想每个人在面对未来,特别是要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都是迷茫而又焦虑的,而我们能做的便是充实自己,增强信心。未来,我将带着兰大人的精神走向工作岗位。”

创业达人型

卢纪元

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推免至兰州大学。

本科期间创办甘肃兰牙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董事长,带动5位毕业本科生创业。作为项目负责人累计参与科研创新项目8项;作为专利权人及第一发明人授权5项国家专利;作为发明人参与共12项国家专利的申请。积极投身学术科研,以第二作者发表SCI一区文章1篇、三区1篇,以第一作者在投SCI文章一篇。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国家级铜奖。“挑战杯”国赛发明创造类三等奖、“挑战杯”省赛发明创造类特等奖(2019年)及一等奖(2017年)。本科就读期间累计获得24项创新创业赛事奖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项14项。连续2年代表甘肃省及兰州大学参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兰州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优秀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不断挑战自我,在挑战自我中进行科研创造,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周锦宇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届物理学基地班毕业生,中科院“菁英计划”成员,推免至兰州大学深造。

在校期间担任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藏鹰”光转换国家级科研团队队长;甘肃兰辰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执行董事;甘肃兰耀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监事;兰州兰创三维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期刊《基地物理学报》学生主编。发表SCI一区论文5篇,二区论文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第三类应力发光材料发现者;以负责人身份完成校创项目2项,国创项目2项,教育部“基地基金”项目2项,创业培育项目1项,联办校级“双创”主题比赛3场。曾获甘肃省优秀毕业生、“互联网+”大赛省级金奖、科研创新一等奖学金等多个奖项。

“兰大求学四年,感受最大的是:大学具有无限可能,我们要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端正心态正视差距,多听意见少作批判,打破常规寻求突破,拥有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

余航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推免至兰州大学深造。

本科期间,开发兰朵儿app(后更名i兰大易班),目前用户覆盖兰州大学几乎所有本科生以及部分研究生。作为独立开发者成功申请兰朵儿app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创办兰朵儿网络科技工作室,成立甘肃兰朵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国创优秀项目,全国高校易班技术创新大会研发类第一名;带队参加第九届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获团队特等奖、个人最佳选手,国赛区获三等奖;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获得省赛团队特等奖。

“创业是兴趣的一种选择,但学习亦不能放弃。大学期间,离开游戏、走出宿舍,去运动、去比赛、去多和其他人交流,充分把握好大学时光,尤为重要。”

吴文峰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将入职贝壳找房担任大数据开发工程师。

在校期间参与信息无障碍研究中心苏伟老师的“盲文公式、乐谱及英语盲文翻译工具研发”项目和“科技文档盲文自动翻译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以及“开放式盲文数字化资源平台开发”项目,在项目中担任研究生团队负责人。获得2020年甘肃省高校优秀毕业生,“挑战杯”甘肃省二等奖、兰州大学金奖,“互联网+”大赛甘肃赛区二等奖,《中青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三等奖等。在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习过程中以合伙人的身份注册了兰州速盟快线有限公司。

“大学期间我告诉自己要多做实事,不要停留在计划和想象的阶段。从科研到创业的道路比较艰辛,但并不孤单。我想只要找对方向努力学习、钻研定会获得丰硕的成果。”

苏凯洋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本科生,推免至兰州大学深造。

本科期间主持1项国创项目、主持(参与)4项校创和3项社会实践,成果获全国教育(科研)论文大赛教研成果论文一等奖。获甘肃省2018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近三十项荣誉,现任校党委宣传部学生记者。作为创始人成立“书行兰大”团队(现阅读推广社团),举办校内图书共享活动十余次,累计借阅人次过千。2018年联合校内2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合力将1500本书免费捐赠到5个省份的23个贫困单位,团队向社会无偿捐赠图书超过3000本。

“我们本属于五湖四海,却因一纸通知书相聚于兰大,印下了‘兰大人’的印记。在这座百十年高等学府里,我们不仅要学好知识、提升自己,更要心系大众、关爱社会。人生贵在有为,未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都要争做‘出彩兰大人’!”

梦想实践家

唐现功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20届数学基地班本科毕业生,推免至兰州大学深造。

出生时大脑缺氧而罹患小儿脑瘫,但是他努力克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重重困难,自动放弃高考对残疾考生延长30分钟时长的优待政策,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在校期间获得2019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坚守 奋斗”——2018年兰州大学励志成长成才典型人物荣誉称号、瑞信奖学金和国家一等助学金等。

“能来兰大读书,我很幸运。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要是在学习和获得知识,就没有用不到的时候。未来我将继续秉持“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在学业上继续攀登。”

彭虹九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推免至兰州大学深造。

本科期间综合学业成绩专业第一,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参与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省部级研究课题,主持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高校青年党员骨干培训示范班学员,入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计划、中央电视台CCTV1《开讲啦》青年代表。创办“蓝图计划”公益辅导班,四年来利用寒暑假期帮扶普通、困难家庭学生超1200人次。现任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曾任全国学联副主席、甘肃省学联主席、兰州大学学生会主席、兰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曾获“全国大学生提案大赛社会影响力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甘肃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奋斗是最美好的纪念。未来我将无畏艰险、持续向前,在新时代的练兵场带着兰大人的家国情怀扛起责任,勇敢奋斗,努力地忘我生长,无愧青春芳华!”

韩志晓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推免至北京理工大学深造。

本科就读期间,成立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海报墙”团队,多次带队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学金。疫情期间创作的海报作品“战疫”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另有多幅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共青团中央、中新网、环球网等新媒体平台发表。

“敢于追梦的人,要勇往直前,即使跌倒,也不要害怕从头开始。因为这是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注定要走的路。今天的道路越坎坷,明天的果实就越甘甜!”

蔺墨逸

兰州大学文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将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

在校期间担任教育部直属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专栏作者,为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主题曲《聆听百年》作词;主持、参与3项国家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两篇(省级刊物1篇);曾赴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乡中心小学支教,获评甘肃省共青团委“温暖水杯”专项行动优秀个人。作品集《我从兰州大学出发》(合约43万字)被兰州大学档案馆永久收藏。在校期间所获荣誉共25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2项,文字作品相关20项。

“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经历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在这里,我追寻青春理想,书写兰大故事,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内心热爱,追求更加快乐充实的人生,用每一天的努力编织来日的精彩。”

张俊伟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将赴东南大学深造。

本科期间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1项,校级、院级奖项69项,以共同发明人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参加的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6项;学习成绩连续三年班级第一,三年平均成绩为专业第一;本科期间获得三次国家奖学金,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毕业生”,两次获得“甘肃省三好学生”。

“幸福从来都不是生活得舒适,而是生活得有希望。是兰大教会了我脚踏实地,在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懂得了坚持的意义。在这里,我找到了未来的方向,成为了一个幸福的追梦人。”

服务奉献型

孙梓淳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被选调至浙江省基层岗位进行锻炼。

获得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最暖志愿者”“公益坚守者”,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先进个人、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者,临夏州全州优秀共青团干部,兰州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毕业之后,我将继续学好知识,提高能力,踏实做人,对学问和处事都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争取对社会有所贡献。”

秦文

兰州大学文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推免至兰州大学深造。将作为支教团成员赴服务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在校期间积极参与乡村支教、公益募捐、为贫困县教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公益志愿活动十余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到,连续开展疫情数据汇总志愿服务,被评为“张掖市甘州区优秀青年志愿者”。

“江湖之大,幸甚相逢。希望未来都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遇到困难不会过分焦虑,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平和的心态,相信所有的答案都在时间里。”

段志鑫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即将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本科就读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荣获“2019级新生军训优秀教官”“国防生暑期实践优秀个人”“兰景杯”大学生创业比赛优秀奖等荣誉。2020年伊始参与河南省新乡市新冠肺炎抗疫志愿者活动,获“新乡市优秀抗疫青年志愿者个人”称号。

“作为一名光荣的国防生,奉献祖国,服务他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继续找寻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勇敢前行,在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起航,砥砺前行。”

薛家旸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将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深造。

本科就读期间参与校级创新创业活动,立项担任负责人并顺利结项。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用自己专业知识积极投身武汉市洪山区抗疫志愿活动,获得武汉市洪山区表彰。

“对我来说,在兰大的四年是不断成长地四年,从懵懂无知到找寻自己的路,在跌跌撞撞里我走到了今天。行与子共往兮,我士也骄。在成长的道路中,可以迷茫,但绝不轻言放弃。”

邓延彬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毕业被选调到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校期间先后参加了甘肃、宁夏、陕西、云南等地区的贫困县摘帽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第三方评估,2019年8月又作为北京民生智库的实习生协助项目经理参与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扶贫成效的调研工作,曾获得兰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很容易对自己妥协;如果我们内心的价值观含糊不清,就难免被别人的声音所左右。求学兰大,每一步的努力都让我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

优秀的25张面孔

代表了致力于服务奉献

热衷于学术深造

努力求职创业

最终实现梦想的兰大青年

“后浪”勇往直前

必将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

文:许文艳,肖坤,陈柄霖
编辑:李兆秋
责编:许文艳

中国高校9——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法学教育创新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后历经方言学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等时期,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设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4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7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清末民国

武汉大学美景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

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

国立武汉大学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种语言。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方言学堂。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学堂因教育经费紧张被迫暂停办学。此后湖北时局动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武汉大学办学中断。[1][2]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决定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

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他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能满足于拥有的4大学院,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万人大学。

1930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开工。1932年3月,学校由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4年,武汉大学首开中国女大学生游泳课先河,结束了封建社会禁止女大学生游泳的历史,轰动全国。同年,武汉大学体育由于成绩显著曾受到民国教育部表扬并通令全国大专院校,授予时任体育、卫生主任为教会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体育教学方案执行人。

1935年,学校开办研究生教育。

1936年,学校成立农学院,从而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2个研究所的综合大学。

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发动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此后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武汉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国共两党大量政治军事人士云集珞珈山校园指挥对日抗战。

1938年,因武汉会战爆发,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农学院并入国立中央大学。

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复校委员会。

1946年,武汉大学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并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47年,学校设立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建国之后

1949年武汉解放时,国立武汉大学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并更名为武汉大学,继续办学。

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武汉大学考察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2年,南昌大学、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

195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信部分,土木系建筑设计部分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机械系从武汉大学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武汉大学大批学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当时的校长、知名教育家李达更是被迫害致死(导致武汉大学在此后14年间没有校长),武大办学实力再次受到沉重打击。同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武汉大学的校园建筑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武汉大学开始走出低谷。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0年5月,武汉大学与法国政府代表团在武汉签署《会谈纪要》,武汉大学成为当时与法国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由此拉开了武汉大学与法国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在各领域多方位合作交流的序幕。

1981年7月,刘道玉担任武大校长,在校内推行一系列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大力开展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交流,使武大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期。然而,由于其改革被认为过于激进(其部分改革措施和成效有不少争议),1988年4月,刘道玉被免职,此后武大再次进入长达数年的缓速发展期。

1983年,成立新闻系。[3]

1984年,成为中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并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3年,举行百年校庆盛典,同年10月举办了93’国际科学哲学与科学逻辑学研讨会。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武汉大学成立新闻学院;同年,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其周边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2001年2月13日,正式进入中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

2016年9月20日,由国家保密局、湖北省国家保密局、武汉大学共同打造的国家保密学院、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武汉基地正式落户武大。

2016年9月27日,武汉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拟建立武汉大学深圳校区。

2016年10月20日,雷军向母校捐款9999.9999万元建设科技楼。

2017年1月,全球CEO母校排名,武汉大学排名第七

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标志。

2017年9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7年11月,学校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11]

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5月,有122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4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5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校区学部分布:文理学部(即原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信息学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医学部(原湖北医科大学)

学部

下属院系

人文科学学部

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国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系

社会科学学部

信息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社会学系

工学部

水利水电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理学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学部

计算机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国际软件学院、测绘学院、印刷与包装系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HOPE护理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医学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直属学系

开设专业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现代哲学、哲学、宗教学、心理学

武汉大学国学院

国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翻译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设计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表演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学、世界历史、考古学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财政学、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工程管理、物业管理

武汉大学法学院

法学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社会学、社会工作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外交学(国际事务)、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电子商务、数字出版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含金融数学方向)、统计学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材料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化学工程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波传播与天线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地球物理学、测绘工程、导航工程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国情监测

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

印刷工程、包装工程

武汉大学医学部

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药学、护理学、全球健康、生物制药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

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10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5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2位“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位“奖励计划”讲座教授人数、9个“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4]

中国科学院院士

(9人)

查全性

卓仁禧

李德仁

邓子新

张俐娜

舒红兵

龚健雅

朱玉贤

夏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8人)

李德仁

宁津生

刘经南

张祖勋

茆智

朱英国

李建成

李晓红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10人)

谭崇台

彭斐章

陶德麟

李龙

冯天瑜

刘纲纪

宗福邦

胡德坤

马费成

曾令良

国家级教学名师

(15人)

石云霞

汪存信

姚端正

樊明文

郭齐勇

李征航

孟勤国

马费成

赵林

罗以澄

刘耀林

丁俊萍

何炎祥

边专

程功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3人)

徐超江

邓子新

龚健雅

易帆

李建成

吕应堂

赵少荣

邹恒甫

李晓红

谭铮

于刚

舒红兵

孙元章

陈化

庞代文

赵兴中

陈政

孙蒙祥

邓晓华

刘正猷

周翔

卢欣

刘梦赤

冯钰锜

周创兵

王高峰

黄双全

张绍东

赵会江

郭德银

汪国平

雷爱文

章晓联

庄林

杨楚罗

张先正

卢文波

李振

刘义

李典庆

张希承

施闯

汪的华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2人次,含连任)

周翔

吴建国

周创兵

刘奋勇

张良培

庞代文

郭德银

孙蒙祥

李建成

单杰

李德毅

龚健雅

舒红兵

陈智

李德仁

何克清

郭林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李晓红

刘正猷

赵兴中

谭铮

庞代文

黄进

李建成

曾国安

周创兵

舒红兵

艾廷华

肖永平

郭林

张绍东

章晓联

朱庆

周翔

“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49人)

易帆

龚建雅

吕应堂

舒红兵

彭玲

吴建国

孙元章

吴黎明

谭铮

陈政

张仁铎

贾小华

范爱华

刘正猷

邓晓华

熊立华

潘和平

徐红星

赵兴中

邓子新

李建成

刘耀林

谭锦泉

曾令良

郭林

许才军

张良培

朱庆

易显河

刘泉声

陈传夫

周翔

汪信砚

吴华意

肖永平

姜卫平

尚永亮

沈壮海

汪习根

谢丹阳

张先正

陈文新

丁四新

方卿

龚威

雷爱文

卢文波

施闯

宋保亮

“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19人)

邹恒甫

张绪穆

付向东

李国民

黄孝军

夏小华

葛茂荣

任广禹

邹军

黄新云

高扬

邵建富

周南

曾适之

湛飞并

董晨

刘维宁

黄金维

魏军城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4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5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5]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金融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下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口腔基础医学、社会保障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空间物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6]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城乡规划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1月,武汉大学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5门、省级精品课程9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2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

质量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28个):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历史学、物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法语、法学、新闻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口腔医学、哲学、汉语言文学、化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图书馆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经济学、生物技术

湖北省品牌专业(14个):信息安全、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新闻学、法学、图书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物理学、口腔医学、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生物学、经济管理、化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图书情报、电工电子、水利水电工程、测绘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个,包括9个国家级):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力学、基础医学、法学、临床技能、环境科学与工程、艺术与设计、药学、中国语言文学、遥感信息工程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电力生产过程、网络安全

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网络安全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

文科:历史学、哲学[7]

理科: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科学

教学成果

2000年至2014年,武汉大学共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1项。其中,2001年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2005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2009年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2014年一等奖3项、二等奖。[8]

对外交流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于2012年与美国杜克大学在江苏省昆山市合作创办昆山杜克大学,该校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武大与外交流相关图片对法交流是武汉大学国际合作交流的特色和优势,学校与法国三十几所高校建立了学术关系,被希拉克总统称为“中法合作的典范”。武汉大学先后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等国外高校共建了四所孔子学院。

2009年4月,武汉大学建立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基地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完成“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库暨汉语一二三”网站、“汉语应用文写作软件”、“汉语HSK考试学习卡”等教学产品,部分产品参加了全球孔子学院教育资源和其他展览。

科研机构

截至2015年9月,武汉大学共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6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3个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3个):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协同)、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牵头)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软件工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病毒学(联合)、杂交水稻(共建)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多媒体软件、国家卫星定位系统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武汉大气遥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植物发育生物学、口腔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地理信息系统、人工微结构、水力机械过渡过程、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水工岩石力学、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时空数据智能获取技术与应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环境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0年至2013年,武汉大学归一化影响因子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38倍,篇均被引次数达到16.8次,超过同期斯坦福大学化学领域的表现(该校化学领域影响因子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8倍,篇均被引12.1次);自主创新方面,新增主持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3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1项,新增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3项。[9]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12月,武汉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1569万余册;印刷型文献共698万册,其中图书582万册,报刊合订本94万册,声像缩微资料22万件;2014年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455个,中外文电子书刊达871万册,其中电子图书741万册,电子期刊130万册;图书馆藏有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1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学术期刊

序号

刊物名称

简介

创刊时间

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中国社会科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会学》文摘的索引源刊物

1930年

2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1930年

3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中国自然科学学术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1930年

4

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英文版)

1996年

5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入选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

1957年

6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日本科技振兴机构数据库JST、英国INSPEC数据库、美国地质文献预评数据库、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收录

1957年

7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美国《化学文摘》、美国《生物学文摘》、《荷兰医学文献》收录

1958年

8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报(英文版)

被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GeoRef评论数据库》等收录

1998年

9

测绘地理信息

被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地球天体物理文摘》、英国INSPEC数据库等收录

1976年

10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1975年

11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1993年

12

写作

1981年7月

13

长江学术

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 

2002年

14

法国研究

1983年3月

15

图书情报知识

中文核心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

1980年6月

16

经济评论

1980年

17

法学评论

1983年

18

数学杂志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摘录期刊,被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

1981年

19

数理医药学杂志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1988年

20

分析科学学报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英国《分析文摘》收录期刊

1985年1月

21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1959年

22

节水灌溉

1976年

2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湖北省优秀期刊

1987年4月

24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1993年7月

25

微循环学杂志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库、中文科技期刊库收录

1991年8月

26

卒中与神经疾病

1994年3月

27

医学新知杂志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

1984年

28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

1985年6月

29

社会保障研究

2008年8月

30

宏观质量研究

2013年3月

校名

武汉大学之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1928年)。旧时汉语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向左,所以按如今的从左到右的习惯就成了“学大汉,武立国”,读来慷慨大气,意味深长,甚是巧妙。“学大汉武立国”这一绝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长吴于廑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关于“学大汉武立国”的理解一般有两种。“学大汉,武立国”即像汉朝那样以武立国,使人想到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宣言。另一种就是把“大汉武”连起来就成了“像汉武帝那样立国”,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说。

校徽

武汉大学校徽现行武汉大学校徽为1993年庆祝百年校庆时设计的图案。校徽图式为圆形,上方为武汉大学英文校名,呈弧形,表达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中居学校老图书馆造形,表达学校独有地标特征和文化标志;中间下书阿拉伯数字“1893”,表明学校建校年代;下方为中文汉字毛体校名。[10]

校训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1993年,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该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该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该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校歌

武汉大学校歌

作词:珞宣 谱曲:陈国权(1998年所征集)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

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

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校园环境

武汉大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传承了近百年的优秀历史建筑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校内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樱花

最美在武大武汉大学校园以樱花最为闻名,有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等相关景点。每年春季3月中旬,樱花盛开的时候,武汉大学校园都会吸引全国数百万游客前来赏花。校园内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

建筑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理学楼、半山庐、十八栋。武汉大学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群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武汉大学校园内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现任领导

韩 进(党委书记)

张平文(校长、党委副书记)

万清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冯友梅(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黄泰岩(党委常务副书记)

谈广鸣(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赵雪梅、沈壮海、屈文谦(党委副书记)

李 斐(副校长)

舒红兵(副校长)

李建成(党委常委、副校长)

周叶中(党委常委、副校长)[12]

历任领导历任校长

校名

姓名

职务

任期

自强学堂

张之洞

创办人

1890年

蔡锡勇

总办

1893年-1897年

张斯枸

1897年冬-1899年5月

钱恂

提调

1893年-1898年9月

汪凤瀛

1898年-1899年4月

程颂万

1899年4月-1902年10月

方言学堂

程颂万

提调

1902年10月-1905年春

馨龄

监督

1905年春-1911年

曾广熔

1905年春-1911年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贺孝齐

校长

1913年7月-1914年11月

张渲

1914年11月-1919年9月

谈锡恩

1919年9月-1922年1月

张继煦

1922年6月-1923年8月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张继煦

校长

1923年9月-1924年9月

国立武昌大学

石瑛

校长

1924年12月-1925年12月

张廷

校长(代)

1926年2月-1926年5月

李汉俊

校务维持会主任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黄侃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徐谦

校务委员会主任

1927年2月-1927年12月

国立武汉大学

刘树杞

校长(代)

1928年7月-1929年春

李四光

建筑筹备委员长

1928年7月-1938年4月

王世杰

校长

1929年2月-1933年4月

王星拱

1933年5月-1945年6月

周鲠生

1945年7月-1949年8月

武汉大学

邬保良

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9年8月-1952年11月

李达

校长

1952年11月-1966年8月

庄果

1980年6月-1981年6月

刘道玉

1981年7月-1988年4月

齐民友

1988年4月-1992年10月

陶德麟

1992年10月-1996年10月

侯杰昌

1996年10月-2003年9月

刘经南

2003年9月-2008年11月

顾海良

2008年11月-2010年12月

历任党委(党组)书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徐懋庸

党组书记

1949年-1953年10月

张勃川

1953年12月-1955年4月

刘仰峤

党委书记

1958年1月-1960年12月

朱劭天

1961年1月-1965年4月

庄果

1965年4月-1970年2月

纪辉

1974年12月-1980年6月

庄果

1981年12月-1984年7月

任心廉

1988年2月-2002年8月

顾海良

2002年8月-2008年11月

李健

2008年11月-2013年2月

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是武汉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1893年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创办时就有“算学门”,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陈建功等多位知名数学家曾在此工作,培养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数学家和数学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GIS专业的学校之一,后并入武汉大学。武测的测绘遥感一直是很强大的,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而武大的GIS专业覆盖范围比较广,有制图方向,软件开发方向等。正式的GIS专业属于资源与环境学院,而遥感测绘等学院也有相关的课程。总之,作为武大的王牌学院,遥感测绘资环这三个学院没有垃圾专业,而GIS一般认为是全国最强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978年原武汉大学建立的计算机科学系,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院系之一。目前全国排名前十。计算机学院拥有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金山董事长、小米CEO雷军在内的大批优秀人才,开设有计算机弘毅班,进行小班教学。

图书馆学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武汉大学排名全国第一。本专业的前身为美国学者韦棣华于1920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图专,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源地。本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被评选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武汉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重点本科专业(一本),全国排名前十,属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并且是武汉大学很有实力的一个好专业,历来录取分数都比较高。

法学

武汉大学法学专业是资格最老的五院四系之一,国内最好的法学院之一。法学院于2003年获批国家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如今法学院已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

新闻学

武大的新闻传播是全国四强,武汉大学新闻系历史悠久,名师云集,学术地位十分突出,在报纸新闻方面尤强。新闻学方面,武大的新闻采访学独树一帜,从武大走出来的新闻人采访基本功相当扎实。

信息安全

全国信息安全专业排名,武汉大学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信息安全是武汉大学全计算机系最好的专业,2001 年武汉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现已发展到 30 多所大学), 2003 年武汉大学又建立了信息安全硕士点、博士点和信息安全企业博士后流动站。

通信工程

武汉大学的通信工程最新全国排名26名,在全国来说不算很强。即使在武汉范围内,武大的通信工程也是比不过华科的。但从学校声誉来说,武汉大学是985工程与211工程名校,对于报资源学校优先考虑的同学是不错的选择。

软件工程(设2个专业方向)

武汉大学的软件工程实力还不错,在最新一轮教育部官方学科评估中排在第7名。武汉大学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只有国际软件学院有,计院的软工是研究生专业。国软的软工专业更偏向应用而不是研究,老师手里拿的则多半是商业项目,每年暑假都会有外面公司的人来校对学生进行实训,学生动手能力强。

水利水电工程

武大水利全国第一。武汉大学的水利水电专业就是以前的武汉水利学院,是当时中央为了筹备三峡专门设立的学校,也是中国水利水电方面的权威,他的水利水电专业在世界上都很有影响力。

口腔医学

武大口腔医学全国排名前五,尤其是牙体牙髓专业是排在第一,是全国著名的口腔医学教学基地之一,是由原来的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到武大的。

历史学

武汉大学的历史系全国排名基本是前一二位,世界史和中国古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学校有历史学基地班、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专业门类最全、整体实力最强的院系之一。

物理学

武汉大学的物理学总体排名国内第十名左右。武大的物理偏重理论,物理学基地班主要针对基础研究的,物理和应用物理主要偏重于工程应用,属于跟工结合的比较紧的,物理学类,就是跟物理相近的,用到物理知识的一些学科。

遥感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是全国第一个开遥感专业的。是一个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它是武大工科王牌专业之一。要学一些电子、和地理方面的课程,但更多的是测绘专业和IT专业的课程,就业和测绘没有特别大的差别。

思想政治教育

武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排名全国前十,据说武大思政的师资是全国最好的。

法语

武汉大学法语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三,前两位是北外和上外,因为武汉是目前法国在中国大陆投资最多的一个城市,武汉高校尤其是武大与法国教育界关系密切,是国内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优势,法语在武汉的就业前景很吃香。

哲学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哲学院系之一,曾经在高校院系调整中并入过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哲学专业是武大的老牌学科,仅次于北大,人大,分数也不低。

汉语言文学

武大具有深厚的底蕴,是古典主义的巢穴,中文全国第十,汉语言文学是人文科学学院大系之一。郁达夫、闻一多、周作人、林语堂、叶圣陶等先后在此任教,武大中文牛人辈出,60年代中国三大才女均出自武大中文。90年代以后武大中文也会时常招进来几个倒背红柳梦,出小说集的牛人。

化学

武大的化学院其实现在纯做化学的不多,很多老师在做药、生物(化学方法做分子生物学)、医药高分子辅料以及生物探测试剂,主体已经偏向生物学了,所以由以前的化学与环境学院改名为化学与分子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武大的电信专业是大类,就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到了大三才会分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这个专业原为武大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现在主攻无线通讯和硬件2个方向,本科到博士实力越来越强。

核工程与核技术

武汉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在全国排名第17位左右,但要注意的是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并不多,最多也就30所左右。武汉大学由于是新设的这一专业,校友和人脉几乎没有。

环境工程

工程类的专业是武汉大学的王牌专业,总体实力不错,但环境工程并不是他的强势学科,排名在十几名,落后于环工老8校之外。

经济学

经济学类有四个小专业,金融、财政、国贸、保险,武大经济学基地班应该算得上该校王牌了,其中金融学是武汉大学应用经济学方面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经济学为国家陪养“研究性专业人才”,就业不如金融会计等实用专业,出国的很多。

生物技术

武大生物系历史悠久。武大的生物系的本科生质量很高,本科教学质量绝对最一流,但出路的话,保送研究生绝对在国内是第一,NIBS,SIBS,生物物理所都是成排的whu生物系本科生。但出国角度来说的话,和北大清华复旦差了很多。出国和科大,南大在一个水平上。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武大电气前身是湖北水利电力大学,以前的电力部直属院校。跟清华大学合办了一个高压电的综合培训计划班,全院40个名额,交流学习。排名不高,但就业不错,跟电力强校华科也有一比,除了学校本身跟电力系统的渊源之外,武大出来的都是综合性人才,不是纯学术的人才,所以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土木工程

武汉大学的土木工程是原湖北水利电力大学合并过来的专业,排名不高,学习方向受学校水电背景影响。但在中南地区还是非常有权威的,就业率在90%左右。

测绘工程

武大测绘学科是我国成为世界公认三大测绘强国之一的原因,测绘工程全国无敌,号称亚洲第一,运用于大型建筑、航空航天、地图制作等领域。这是一个不热门但是很好找工作的学科,每年十一那场全国最大的测绘专场招聘会就能全部就业,而且就在武大。

参考资料

1.学校概况 . 武汉大学 . [2015-12-13]2.百年校史 . 武汉大学 . [2015-12-13]3.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简介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2015-12-13]4.夏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武汉大学新闻网 . [2015-12-13]5.学科建设 . 武汉大学 . [2015-12-13]6.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名单 . 武汉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 . [2015-12-13]7.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 教育部 . [2015-12-13]8.国家教学成果奖我校获3项一等奖居全国第一 . 武汉大学新闻网 . [2015-12-13]9.学校“985工程”(2010-2013年)建设获教育部全优评价 . 武汉大学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办公室 . [2015-12-13]10.武大标识 . 武汉大学 . [2015-12-13]11.(受权发布)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 [2018-5-22]12.现任领导 . [2018-5-22]

来源:360百科

《微特电机》---四川省评高级工程师论文发表刊物

职称是反映专业人员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标志,也是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与成就的等级称号。职称的级别一般分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四个级别。高级工程师是中国专业技术职称工程类中的高级职称,对于资格的评审有着严格的要求。接下来,我们看看四川省评高级工程师的要求:

一、四川省2021年申报高级工程师职称需要满足的条件:

基本条件:

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8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5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对论文的要求是:

论文发表方向:工程师职称论文要求所写的论文方向要与评审专业方向一致;

作者署名顺序:要求必须是第一作者;

论文发表数量:申报高级职称需要在刊号为CN、ISSN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还要一篇专业技术报告;

论文发表时间:工程师职称论文最好是提前半年至一年发表;

发表期刊要求:工程师论文发表要选择符合评审要求的期刊发表,要是正规的刊物才行,这就需要期刊能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就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到该刊物,或者是省级及以上的刊物。

论文检索要求:所发表的工程师论文必须要在“知网”、“维普”、“万方”等主流数据库检索到,且重复率要在30%以内,这样的论文才算是合格。

二、《微特电机》为什么能够成为四川省评高级工程师论文发表刊物?

近期,四川省2021年申报高级工程师职称的通知已经出炉,其中《微特电机》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为什么一直名不见经传的杂志一度成为四川省评高级工程师论文发表刊物。接下来,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介绍:

《微特电机》(月刊)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1研究所主办,国际刊号ISSN:1004-7018,国内刊号CN:31-1428/TM,是一本集技术性、学术性于一身,融广告商情、行业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权威期刊,读者面已覆盖国内外微特电机行业及其相关配套业、专业院校和研究单位等。

市场定位

《微特电机》杂志以刊登微特电机及组件的设计、控制、制造工艺及应用技术为主,是国内微特电机行业中影响力强大的专业技术类月刊。内容丰富,色彩绚丽,云集众多微特电机制造商、配件商、采购商和贸易商,读者遍及武器装备、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电子等方面从事微特电机研发、设计、制造与应用的工程师等。

荣誉历程

“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微特电机》杂志,创刊于1973年,公开发行,是电工技术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曾荣获1992年、1996年全国科技期刊二等奖,1998年及2000年,2002年、2004、2006、2008、2010年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精品期刊称号。还被世界上重要的数据库如英国INSPEC(SA)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数据库,以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

发行范围

《微特电机》杂志的发行依托微特电机行业优势,直接针对性地向行业内的会员寄杂志,同时委托中国邮政在全国征订并发行,主要区域包括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重庆、北京等经济发达的省市及地区;以及全国各地自发组织的强大征订网络,发行面覆盖全国各地。

本文来自【91学术网】,若有更多关于期刊选择方面的疑问,欢迎私信留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inspec大众怎么消除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