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出版社《矿物日历》带你共享别样地质科普盛宴
今年10月18日下午,正值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开幕,由地质出版社主办的2019-2020年跨年版《矿物日历》发布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苏德辰,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平,地质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彭健、副总编辑郑长胜,以及《矿物日历》作者代表、创作团队和特邀读者等出席了发布会。
为进一步“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地学科普,让地学科普“灵动”起来,地质出版社推出科普精品力作《矿物日历》(2019-2020跨年版)。《矿物日历》为广大读者呈献了34个国家、161种矿物晶体的379幅精美的图片。这些照片由国际著名矿物、宝石摄影大师Jeffrey A.Scovil 和Joe Budde精心拍摄,并由知名地质学家刘光华教授、矿物学家黄怡祯博士及其团队配以深入浅出的科普文字,介绍矿物的知识、产地、用途和趣闻。让读者在享受图文并茂的视觉盛宴时,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对自然资源的了解,提升对天然艺术的欣赏品味,进而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矿物日历》策划编辑孙晓敏介绍了本书的出版故事,并详细地介绍了日历的创新点。第一,它将科普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平时听起来专业、高冷的地质、矿物知识,通过高颜值的图片、高水平的设计、通俗化的图解,与日历使用结合起来,让矿物分类、颜色、岩性等穿插、记录在每天的时光里,让人们在欣赏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消化。第二,它让科学与人成功跨界。五行与矿石颜色的对照,石性与石语的设计,既有科学上的理性、又有文化寓意的感性。第三,它以自然之美传播生态文明。矿石之美,来自地球地质作用的亿万年孕育。矿石,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天赐之宝。除了形成不易,它的开采更是艰辛。众多矿石图片与标本,取自全球各地,这些目不暇接的美妙画面与知识的结合,可以充分告诫人们,矿石资源来之不易,人类应该更加珍爱地球环境。
地质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彭健
《矿物日历》策划编辑孙晓敏
《矿物日历》的日期设置开国内日历之先河,从2019年3月1日起至2020年2月29日,取“阳春三月,万物生长”之意;在内文编排上,别出心裁,将矿物颜色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对应,人文巧思,妙趣横生;在策划中,《矿物日历》还附赠矿物标本,让地学“看得见、摸得着”。在兼具独特、艺术、审美的基础上,《矿物日历》创新求变,彰显了地学的时代活力。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表示,地学科普创新是时代发展要求。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而矿物是地质学研究的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地球科学和矿物的奥秘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少被大众了解。李廷栋院士提出,科学不应仅仅是科学家之科学,更应该是大众之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学科普,让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被民众所认知。他表示,《矿物日历》就是科普传播创新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
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更是现场进行矿物科普,他表示,矿物晶体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独特、精美的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在“矿物品鉴”环节,他围绕《矿物日历》里收录的矿物,从矿物的收藏、矿物的颜色,矿物的晶形、矿物与宝石的关系等方面传播了矿物品鉴的入门知识。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发表了“科普传播更要重视人文内涵”的主题演讲,充分肯定了《矿物日历》在“科普+人文”上所做的尝试,并提出:科普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不能仅仅满足于科学性的描述,更要强调以人为本、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他表示,与传统的科普相比,现代的科普更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以受众为中心,让大众接触、感受并理解科学。
作者代表小桔与大家分享了艰辛的创作经历,感谢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读者代表“矿泉水1号”分享了遇见《矿物日历》的背后故事,并把它带上教学课堂。
天地大美,旷世晶奇,《矿物日历》不仅仅是一本人们可以随手翻阅、记录生活的日历,更是一部国际大师的矿物摄影宝典、一本精华版的地球岩石之书、一座浓缩的矿物博物馆、一条别致的地层矿物走廊。
( 中国科普网)
精品《矿物日历》出版 将科普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2018年10月18日下午,由地质出版社主办的2019-2020年跨年版《矿物日历》发布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N5展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苏德辰,中国矿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平,地质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彭健、副总编辑郑长胜,以及《矿物日历》作者代表、创作团队和特邀读者等出席。
为进一步“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地学科普,让地学科普“灵动”起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地质出版社重磅推出科普精品力作《矿物日历》(2019-2020跨年版)。《矿物日历》为广大读者呈献了34个国家、161种矿物晶体的379幅精美的图片。这些照片都由国际著名矿物、宝石摄影大师Jeffrey A.Scovil 和Joe Budde精心拍摄,并由知名地质学家刘光华教授、矿物学家黄怡祯博士及其团队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矿物的知识与产地、用途和趣闻。让读者在享受图文并茂的视觉盛宴时,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拓展对自然资源的了解,提升对天然艺术的欣赏品味,进而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地质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彭健致辞
《矿物日历》策划编辑孙晓敏介绍了这本书的出版故事,并详细地介绍了这本日历所做的创新。第一,它将科普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平时听起来专业、高冷的地质、矿物知识,通过高颜值的图片、高水平的设计、通俗化的图解,与日历使用结合起来——它让矿物分类、颜色、岩性等穿插、记录在每天的时光里,让人们在欣赏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和消化。第二,它将科学与人文进行了成功跨界。五行与矿石颜色的对照,石性与石语的设计,既有科学上的理性、又有文化寓意的感性。第三,它以自然之美传播了生态文明。矿石之美,来自地球地质作用的亿万年孕育。矿石,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天赐之宝。除了形成不易,它的开采更是艰辛。众多矿石图片与标本,取自全球各地,集中一册——这些目不暇接的美妙画面与知识的结合,可以充分告诫人们,矿石资源来之不易,人类应该更加珍爱地球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表示,地学科普创新是时代发展要求。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而矿物是地质学研究的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地球科学和矿物的奥秘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少被大众了解。李廷栋提出,科学不应仅仅是科学家之科学,更应该是大众之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学科普,让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被民众所认知。他表示,《矿物日历》就是科普传播创新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米兰设计周2022时空之间
米兰设计周于2016至2019年期间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发起并主办,2020年停办,到今年已经是是第六届。米兰设计周自开办以来就成为国际设计的标杆,各大知名品牌和设计先锋云集。这届的主题是“时间与空间”,无疑给了设计师们更多地发挥空间,很多设计也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次不光结合了先进的科技,还采用了很多环保材料,打造出人们居住的环境和物品,全方位地考虑到人们居住的舒适性。
插画艺术家
Emiliano Ponzi
60年代优雅的女性抱着猫坐在红椅上,采用复古感插画的形式将米兰的特色彰显其中。
70年代意大利通过了新的工人法规,人们跳上行驶的电车,一同向城市的未来进发,用回忆式体现出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
Divided Layers
Daniel Arsham&Kohler
全球厨卫经典品牌科勒今年重返米兰设计周,与当代艺术家Daniel Arsham合作的沉浸式艺术体验装置的世界首秀。科勒与Daniel Arsham合作的大型沉浸式艺术装置“Divided Layers”座落于塞纳托宫,展示了多层次的高耸白色面板,最终构成一个类似传送入口的外观。
桃子椅
Lara Bohinc
斯洛文尼亚的女设计师 Lara Bohinc以女性为主题,设计了这一系列性感的椅子,以人体曲线和折痕为灵感来源。
可爱的「桃子椅」如人体的部位,通过这个设计传达并鼓励人们接受自己的身体,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也标注着现代的进步取代了陈旧的价值观,戏剧感拉满。
"混泥土卷“凳子
Johannes Budde
Johannes Budde 设计的椅子材质并不一般,柔软的纺织品外包裹一层混凝土,织物在 25 小时内都可以保持水合硬化,具有防水、防火、耐用、柔韧的特点。并在凳子上发现了新材料最合适的呈现形式。
设计师们用新材料、新想法打造不同形式的物品,这也是设计周的独特魅力所在。我想在未来的设计周中一定会有更多新形势、新材料、新科技的出现打破我们的思维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