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德国大众汽车在国内出资成立的26家企业
截至目前,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共在中国内地出资设立26家企业,其中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大众中国)为其全资子企业,之后,大众中国在国内出资成立了25家企业。
一、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3041.496万美元,位于北京市。
二、大众中国在国内出资设立的25家企业。
(一)、北京市6家,其中:控股企业1家,参股企业5家。
1、大众问问(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
2、得联供应链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0%。
3、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5455%。
4、易手车(北京)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4%。
5、大众酷翼(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
6、北京首汽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0%。
(二)、安徽省5家,其中:控股企业3家,参股企业2家。
1、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
2、大众汽车(安徽)数字化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
3、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75%。
4、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0%。
5、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4.68%。
(三)、上海市4家,其中:控股2家,参股2家。
1、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0%.
2、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0%。
3、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0%。
4、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
(四)、吉林省3家,其中:控股企业1家,参股企业2家。
1、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0%。
2、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
3、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
(五)、江苏2家,均为参股企业。
1、埃诺威(苏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0%。
2、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4.974%。
(六)、辽宁省2家,均为控股企业。
1、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大连)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
2、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0%。
(七)、天津市2家,均为控股企业。
1、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9.9318%.
2、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
(八)、四川省1家,为参股企业。
摩斯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6.66%。
以上26家企业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关键企业均为控股企业,控股企业12家,参股企业14家.
2、按地区分,北京7家,安徽5家,上海4家,吉林3家,江苏、辽宁、天津各2家,四川1家。
大众集团2023年营收3223亿欧元 全年交付924万辆
[爱卡汽车 行业新闻 原创]
日前,大众集团在2024年媒体沟通会上公布了2023年财报以及2024年的目标。大众集团2023年实现了销售收入达3223亿欧元,同比增长了15%。全年交付量达到了924万辆,同比增长了11.8%至12%。同时,大众集团的营业利润为226亿欧元。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众集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年,其纯电动汽车交付量持续增长,全年交付量达到了77.1万辆,同比增长了35%。虽然这一数字在集团总交付量中仅占8.3%,但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
展望2024年,大众集团预计销售收入将继续增长,预计增长5%。营业销售回报率预计将在7.0%至7.5%之间。同时,大众集团还计划持续推进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Oliver Blume表示,奥迪与上汽集团联合开发的新车型将于2026年推出,大众汽车将在今年就廉价电动汽车(低于2万欧元)合作伙伴关系做出决策。2024年,大众集团预计将推出超过30款新产品,重点产品包括基于全新PPE高端电动平台打造的高性能纯电动汽车。大众计划在2025年至2029年将投资规模控制在1700亿欧元以内。
此外,大众集团还积极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以推动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例如,大众集团已经与小鹏汽车达成了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出两款纯电动车型,并计划于2026年上市。这一合作将有助于大众集团进一步拓展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并提升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精彩内容回顾:
大众小鹏合作开发首款车型或2026年上市
或将年内上市 大众ID.UNYX与众申报图
一汽-大众:2024年目标销量190-200万台
single
上汽大众四十载合资路,源于一场“双向奔赴”
中国汽车工业史70余年,合资合作的篇章长达四十载,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上汽大众。
1984年,上汽大众成立,由此拉开中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序幕。合资企业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人才和配套企业,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如今,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汽车出口首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从筚路蓝缕到全球第一,上汽大众与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同频共振,四十载鎏金岁月,承载了中德互信合作的一段佳话。而故事的开篇,还要从40年前那场“双向奔赴”说起。
一锤定音,搞合资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模样。而国内汽车产业却是百废待兴,造车环境的窘迫,人力、物力及技术资源有限,让中国和欧美国家相距甚远。发展汽车工业的现实课题已经摆在眼前。另外,由于国内汽车工业无法满足当时急剧上升的轿车需求,因此每年大量进口汽车使得国家外汇储备入不敷出。为解决出口创汇问题,国家决定引进轿车装配线,并把这条装配线放到上海,改造上海汽车厂。
彼时,中国汽车工业之父、时任中国一机部副部长的饶斌正视国内汽车工业发展困境,与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陈锦华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打响发展轿车工业的第一枪。万众瞩目的“上海轿车项目”应运而生。
合资前的上海汽车厂外景
之后,一机部开始向全球各大汽车集团发出邀请,通用汽车、福特、丰田、日产、奔驰、大众汽车、雷诺等汽车公司先后派代表团来华商谈。其中,就有公司代表提出可以采用“中外合资经营”的合作建议。在饶斌的判断下,引进外方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模式,对于我国轿车工业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并且符合当时的国情。于是,饶斌随即转告上级,并由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向邓小平副主席作了请示。
邓小平副主席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嘛。”正是在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的指引下,轿车项目开始按照中外合资经营项目与外商进行谈判。然而,合资经营项目的谈判,远远没有想象中顺利。
是运气,更是勇气
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美国通用汽车、日本丰田等多家公司在与中方谈判合资经营事宜过程中,都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比如,日本坚持“只卖商品,不卖技术”原则,美国通用汽车则建议中方生产部分汽车零部件,再由他们提供其余的零部件在中国装配,将产品纳入他们的世界生产体系。显然,这些条件都与中国的合资意向相差甚远,最后谈判事宜纷纷告吹。
穷途末路之际,“另类”的德国人抛出了橄榄枝。1978年冬天,德国沃尔夫斯堡市,当时还在德国考察的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在狼堡大众工厂门前,让门卫拨通了时任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施密特的电话。就是这次计划外的登门拜访,让中德双方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中方参观完生产线后,当场提出了“合资经营”的意向,施密特也一拍即合,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是当时唯一愿意提供新产品技术,又愿意投入资金的大公司。在这种情况下,饶斌认为,还是德国大众的条件较好,这才选定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作为谈判伙伴。
1980年3月
中国汽车代表团访问当时的德国联邦大众
这次会面之后,在双方的推进下,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很快派代表访华,中德双方由此展开了历时6年、多达30次的谈判。谈判初期,中国尚未有严谨细致的合资法规,使得双方谈判陷入无法可依的瓶颈。为此,国家中央吸收了中德谈判代表的意见,快速起草并细化法条,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合资法》。而见证了这场“谈判马拉松”的武康路390号老洋房,如今已是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有限公司的办公场所。这幢老洋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诞生地。
合资谈判场地
现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有限公司办公场所
1984年10月10日,上海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中德投资比例各占50%,合同期为25年,由此开启了中国汽车合资合作波澜壮阔的40年。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回望上汽与大众汽车的“牵手”,是运气,更是勇气。当时的中国还不是今日之雄狮,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现代汽车工业更是无从谈起,对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场豪赌。而对彼时的上海轿车项目组而言,更是需要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正是双方这种勇于变革、不断突破的劲头,铸就了今日上汽大众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底色,经过四十载风雨磨砺,始终砥砺前行,向着更出众的未来坚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