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的主要内容?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势蒸蒸日上,相继征伐东周、韩、魏等国,夺取魏河西大片地区。其兵锋所至之处,诸国大多战败。由于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北有匈奴、义渠,西有氐、羌,南有巴、蜀,因此秦国也被关东诸国视为半戎狄国家,一直遭到排斥。
随着秦国的强大,其它诸国想凭一己之力消灭秦国,困难极大,因此便出现了“合纵”攻秦的合作模式。在历史上,关东六国一共发起过五次“合纵”攻秦。
第一次:楚、燕、韩、魏、赵合纵攻秦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按照魏、齐两国“徐州相王”的先例,要求魏、韩两国国君入秦推举秦君为王,同时秦也承认魏、韩两国王号。
随后,在秦、魏两国共相的张仪推动之下,秦、魏、韩三国联合东出,向当时足以与秦国比肩的一等强国齐国发起进攻。但是此次连横被齐国击败,张仪的连横策略受挫。
攻齐失败之后,魏惠王脱离秦国影响,驱逐张仪返秦。为了巩固与齐、楚、燕、赵、韩五国的政治关系,魏惠王重新任用主张“合纵”策略的公孙衍为相,转投合纵阵营。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这位新相国即展开“合纵”策略,联合关东各国,策划第一次“五国伐秦之战”。
虽然第一次合纵有楚、燕、韩、魏、赵参与,并推举楚怀王为纵长,但实际上只有赵、魏、燕、韩四国派兵参加,楚国并未出兵。此外,由于燕国受秦威胁不大,虽然参与合纵,但是与楚国一样态度消极,派兵也仅是象征性的参与。
声势浩大的四国联军一路打到秦战略要地函谷关下,由于秦军的奋力抵抗,联军最终在函谷关外被秦军击溃。次年,秦在修鱼大败赵、魏、韩三国联军,斩首8万余人。第一次合纵攻秦彻底宣告失败。
第二次:齐、韩、魏合纵攻秦
关东六国虽然很清楚秦将是他们共同的对手,但是由于秦极力破坏六国间的合纵,挑动各国之间相互攻伐,以削弱六国实力。因此,关东六国间的冲突也是此起彼伏。
公元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合攻楚,大败楚军于垂沙,韩、魏趁机占领大片楚国土地。三国联盟的胜利,使得秦国极度不安。秦为了拆散三国联盟,提出以秦王之弟泾阳君入齐为质,与齐修好。同时,希望能拜齐人孟尝君为秦相,把一直支持合纵攻秦的孟尝君控制在秦国,瓦解攻秦联盟的形成。
同时,秦扩张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在占领秦岭以外大片地区后,又大举北进攻占义渠25城。继而转向进攻中原腹地,大败楚军,歼灭楚军5万余人,占领城邑10余座。
秦国的扩张使得齐、魏、韩三国高度紧张,遂决定趁秦久战疲惫之际。公元前298年,三国合纵进攻秦国。
这次合纵攻秦持续了三年之久,最后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内,迫使秦国承认战败,退换此前占领的魏国河外、封陵和韩国的武隧等地区,并缔结了合约。第二次合纵攻秦,以秦战败告终。
第三次:燕、齐、魏、韩、赵合纵攻秦
秦相魏冉上台之后,继续推行“连横”策略,积极拉拢东方大国齐国,以便与楚、赵、燕、魏、韩五国相抗衡。
公元前288年十月,秦昭王在宜阳称西帝,统治西方;遥尊齐湣王为东帝,统治东方,并准备联合齐国一同进攻赵国。
虽然秦的进攻目标是赵国,但最为紧张的反而是韩、魏两国,它们夹在秦赵两国间的处境确实相当尴尬。
为了防止秦攻赵时“顺手牵羊”攻打魏国,魏惠王一面把葛孽、阴成两地割予赵国,以此与赵国结成抗秦同盟,一面派出谋士破坏秦、齐两国的联合,特别是著名的合纵支持者苏秦为了燕国的利益,也参加了对齐的游说,并成功将齐国拉进赵、魏的合纵阵营。齐、赵、魏三国最终会盟于阿,齐湣王主动取消帝号,将秦国至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此外,赵国相国奉阳君李兑奔走于关东六国之间,利用各国与秦之间的矛盾,终于促成了赵、齐、魏、燕、韩五国合纵攻秦的局面。
但是由于参与合纵的各国各打各的小算盘,齐国态度消极,出工不出力,燕、韩两国也是貌似神离,五国联军进军至荥阳、成皋一带便开始互相观望,谁都不愿意主动进攻。
而秦为了破坏五国合纵,主动放弃了帝号,并把此前占领的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虽然秦的一连串举动成功使得五国联军退兵,但是在战略上,秦在关东六国第三次合纵攻秦中还是遭受到严重挫折。
第四次:赵、楚、韩、燕、魏合纵攻秦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秦相。
在秦灭东周之后,秦将蒙骜率军连克韩国成皋、荥阳等城,将其与西周、东周领地合并成立三川郡。随后,秦军大举进攻魏国,魏国国都大梁已经岌岌可危。
心急如焚的魏王立即派人从赵国请回了信陵君魏无忌,并拜其为魏国上将军指挥对秦作战。魏无忌很清楚,以魏一国之力根本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因此他选择了合纵各国,联合抗秦。
魏无忌首先选择联合的就是赵国,由于此前魏无忌曾窃符救赵于危难之际,因此赵国投桃报李,毫不犹豫就决定出兵救援魏国。
而楚、韩、燕三国也因仰慕信陵君的威望,纷纷出兵协同魏国抗秦。
魏、赵、楚、燕、韩五国第四次合纵抗秦的局面正式形成。
面对五国的合纵抗秦,秦将蒙骜意识到五国联军声势浩大,加上魏公子无忌的威望,如果正面决战,秦军必将遭到重大损失。于是实行战略撤退,且战且退。
五国联军追击秦军至河外时,两军交战秦军大败,被迫退入函谷关内,形势对五国联盟极其有利。
但是由于联军进展速度过快,无论在兵员还是后勤保障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已经无力再进攻函谷关向秦腹地进攻。关东五国第四次合纵攻秦最终以胜利告终。
第五次:赵、楚、韩、燕、魏合纵攻秦
在取得第四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之后,关东六国又陷入了相互攻伐的局面。秦国利用这一机会,立即开始展开反攻,其剑锋直指韩、魏两国。
韩、魏哪里是秦的对手,一开打便连丢20余城,特别是在丢掉战略要地朝歌之后,秦、齐两国边境连接起来之后,山东各国合纵被拦腰截断。
关东各国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于公元前241年即秦王政六年第五次组成赵、魏、韩、楚、燕抗秦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
这次合纵攻秦,对秦的触动最为明显。五国联军突入函谷关内,进逼至距离咸阳城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但是由于驻守蕞地的秦军顽强抵抗,联军久攻不克。为秦军重新调整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随后,由于五国联军统帅黄歇获悉秦军将集中主力消灭联军中的楚军后,连夜带着楚军脱离联军返回楚国。
秦军主将王翦、蒙骜等立即率军猛攻赵军大营,此战虽未攻破赵军大营。但是合纵的五国之间的裂痕已经出现,楚国的不战而退,使得联军满盘皆输。迫不得已,赵、韩、魏、燕只得收兵各自回家。
第五次合纵攻秦最终以秦国胜利而结束。
赵、韩、魏、燕、楚、齐六国合纵抗秦,前后延续了100多年时间,由于各国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合纵攻秦最终归于失败。在第五次合纵攻秦失利之后,六国就再也没能组成合纵阵营。秦王政在亲政之后,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没有再给关东六国留下任何合纵的机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猛将是谁?
合纵连横的军事外交战略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的,合纵战略最早是由魏国人公孙衍提出的,后来由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这里再提一下连横,是魏国人张仪针对合纵战略提出的,他出秦国,自西向东游说各国,让各国与秦国交好的战略。
合纵连横的战略主要针对的是秦国,齐国两国,在战国时期,这两国实力最强,较弱的国家要么选择联合对抗,要么选择依附强国来自保,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了合纵连横的战略。
在战国时期,前后一共发生过五次合纵攻秦,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秦国不断扩张侵占魏国领土,公孙衍为魏相,联合赵、韩、燕、楚四国攻秦,五国各有图谋,赵,韩,魏紧邻秦国,实力又没楚国强大,燕,楚两国并未面对秦国的直接威胁,消极怠工,秦军与赵,韩,魏三国军队交战,大败联军,第一次合纵攻秦失败。
在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中,秦末受义渠偷袭,公元前316年,秦军灭巴,蜀巩固了后方,开始对接壤的魏、韩、楚、赵四国发起进攻,楚国在秦军的攻势中,城邑接连失陷,这也引起了远在东方的齐国警觉,公元前298年,在孟尝君倡导下,齐、魏、韩三国再次合纵攻秦,这次战争持续了三年,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军被迫归还武遂,封陵等地。
孟尝君
楚国在和秦军的交战中实力严重受挫,秦军在第二次合纵攻秦战败后,开始整顿军备,和楚国交好,想要统一天下的不只秦国一家,齐国也在谋划吞并宋国,在二次合纵攻秦后,也和秦国交好,秦国乘机大举进攻韩,魏两国。
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歼灭了韩,魏24万联军,接连攻占韩,魏两国61座城邑,秦昭襄王和齐愍王相约称帝,一时间,秦,齐两国各称霸一方,苏秦入齐游说齐闵王放弃帝号合纵攻秦,齐闵王想要乘机兼并宋国,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再次合纵攻秦。但这一次合纵攻秦,因为秦昭襄王主动放弃帝号,并归还侵占各国的领地,联军也就此瓦解了。
秦军在这之后开始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攻击对象主要集中在韩、魏、赵三国,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实力受到重创,公元前272年,秦军灭义渠,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45万有生力量被秦军歼灭,形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秦国对各国已经形成了严重威胁,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再次合纵攻秦,秦军在河外被联军击败,联军至函谷关而撤军。
函谷关
秦军虽然在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中被击败,但是实力并未严重受损,甚至此时的秦国已经具备了以一己之力抗衡六国的实力,而在第四次合纵攻秦后一年,嬴政继位,吕不韦掌握大权,逐渐蚕食魏、赵、韩三国,开始逼近燕、楚两国。
公元前241年,赵、魏、韩、燕、楚五国为求生存,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联军一路进攻,最近时离咸阳仅七八十里距离,在和吕不韦率领的秦军遭遇后,吕不韦以精锐部队袭击楚军军营,楚军败退,其余四国联军也相继退军,第五次合纵攻秦失败。
秦始皇亲政后,秦国战略转向“灭诸侯,成帝业”秦国开始以统一天下为目标,加紧了对各国的攻势,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国,前223年秦国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燕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历时十年统一天下,建了秦朝。
秦始皇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