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本田shuttle中国叫什么名字,以及本田shuttle中国叫什么名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飞度衍生车之Honda Shuttle的前世今生
对于本田Shuttle这款车,在国内几乎没什么知名度,但如果有去过日本或者有朋友在日本生活,多半都知道本田有这么一款非常实用的“飞度旅行车”,大概就跟杰德和思域的关系一样,而此车之前跟7座的Freed都沸沸扬扬地传过要国产的消息,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原因是贵呢?还是旅行车型的叫好不叫座呢?
1983年10月,在第三代思域的基础上,用以接替第二代思域的Country五门版型号,也就是思域旅行车版,而之所以使用Shuttle这个英文意思为“穿梭机”(航天飞机、粤语里叫航天飞机的一种叫法就是穿梭机,例如TVB的“430穿梭机”节目)或者班车等意思,就是因为它的车体造型与普通的旅行车有不同,例如车顶被加高(比轿车版思域高了100mm)、轴距为2450mm,更大的杂物空间等,都非常适合城市里、乡间的人员物品等运输。第一代Civic Shuttle一共有3个车架代号,也就是说,它有三种机械配置,分别是使用1342cc的EV引擎、最大马力80匹的53U(AJ);使用1488cc排量的EW引擎,最大马力90匹的55M/55J/55G(AK);前驱最高配是55i,使用燃油喷射的EW引擎,但因为排气量和引擎没变,车架代号依然是AK;1984年推出的配备四驱系统的4WD J/M则依然使用化油器的EW引擎,车架代号AR,四驱版的车体无论长高比普通前驱版都要稍大,当然换来的是车重也更高,同级别之下比前驱重了70~130公斤,而它的标准体重也就是820公斤左右。
图:最基础的型号叫53U,是用一台1.3L的EV引擎,使用化油器,最大马力80匹。
图:这是中期改款后的四驱版,车身离地距离比前驱版要稍高,悬挂前后均为类似麦花臣的摇臂式。
图:1984年开始,Civic Shuttle出口至美国,车名改成了更容易理解的Civic Wagon。
第一代Civic Shuttle在市场大受欢迎,毕竟其乘坐空间优秀,载物空间也充足,所以在思域步入第四代后,它也与1987年10月发布新一代车型,只比三门版晚了一个月。新一代的Shuttle跟随EF一起换上了全新的车架,尤其是那套前后双摇臂避震设计;底盘强大还不止,本田还毫不吝啬地为顶配型号56i(EF3)和RTi 4WD(EF5)车型装上了当时次高性能的ZC SOHC引擎,最大马力120匹,最大扭力14.5公斤,更是让这台定位“半商用车”的Shuttle随时能变身货运界车神,要知道,80年中后期,日本的改装业界已经开始传出放宽改装的风声,从严厉取缔开始慢慢因为赛车事业的蓬勃及其他一些难以启齿的政治因素而松动,所以当时便有不少刚成立的改装公司会购买这台Civic Shuttle作为赛队支援车、或者送货车、客户服务车之类。
图:第二代Civic Shuttle跟随主车系升级至EF的底盘,最大亮点就是前后双摇臂设计,而动力系统部分,虽然没有130匹的DOHC ZC引擎,但也有个四气门的SOHC版本,顶配56i的最大马力为120匹。
图:第二代依然有左驾版本的Civic Wagon作为出口车型,车内设计与轿车版无异,就是车顶更高,载物空间更大。
图:官图肯定是滑雪、高尔夫之类的高大上运动了,但日常运个轮圈、轮胎,甚至放台引擎到赛车场还是很合适的。当年,此类“多用途”车型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竞争很激烈,因为都不满足Wagon的空间,于是1984年开始出现SUV概念,而本田则偏向类似RV的概念,而三菱也推出了例如RVR的型号。
第二代Civic Shuttle的服役时间非常长,一直到1996年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正统的Civic轿车则在1991年换代至EG、1995年换代至EK。接替思域Shuttle的是同样基于思域底盘的Partner,车架代号改成了EY。虽然车换代了,车名也改了,但Shuttle的名字在1995年在输往欧洲的第一代Odyssey上被借用,可惜当时没有适合欧洲市场的手动档和柴油机两大关键要素,所以销量远不及它在亚洲和美国,所以Shuttle这个名字在2000年车系停产后便闲置。但在2005年,本田曾推出过一台名为Airwave(GJ1)的“小型轿车”级别的旅行车,使用第一代飞度的底盘,轴距延长至2550mm,也同样使用110匹的L15A引擎,虽然配置不错也很实用,甚至还挪用了S2000的后视镜,奈何当时日本经济正处于萎缩期,此类“小型轿车”级别的旅行车不太被市场接受,加上还有Stream在,两车的定位有点儿重叠了,于是在2010年8月宣告停产。而接替它的,就是2011年6月发布,基于第二代Fit(GE)的GSP平台,并再次作为依附车型的Shuttle又重新回归人们视野。
图:第一代Odyssey朗程,在整个环太平洋市场都大受欢迎,包括中国,但却因为当时本田没有柴油引擎及没有手动档、加上品牌号召力等各种原因,即便是改了名字在欧洲市场也未能打开销量。
图:2005年推出的Airwave其实就是第一代飞度平台上打造的五座旅行车版本,跟后来的Shuttle相类似,但因为各种都是重新设计,成本很高,也导致了它只生产一代便下线。
图:Airwave的全景天幕玻璃很有名气,据说在碰撞安全测试中,以侧面50kph的时速撞击也不会破裂。后来的GE飞度也有跟随。
之前在介绍飞度的前世时就提到过,第一代Fit可算是本田近年最为成功的车型,甚至本田还以它击败了丰田历年销量最高的Corolla成为年度销售冠军。所以,以“输打赢要”的商业思路,Fit必然会通过其底盘进行车型扩充,因为前面的Accord和Civic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伴随着第一代Fit而来便已经有三厢轿车车型Fit Aria(也就是国内的Fit四门版),后来的又陆续衍生出轿车版本City、Grace、多用途型号Freed、SUV型号Vezel、混合动力小型跑车CR-Z等等。第一代飞度对于本田而言虽然是一次战役的胜利,但因为当时也是抱着七上八下的怀疑而推出的飞度,所以并没有怎么细想将飞度这个小型车架平台模块化拓展的问题,但从第二代开始,被重新命名Globe Small Platform全球小型平台,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油箱中置于前排座椅下方;前麦花臣、后扭力梁悬挂组合(四驱型号用特迪安轴);前横置引擎、前轮或四轮驱动;排气管在车底绕行过油箱并塑造了第二排平整的低地台等等。
第二代飞度于2007年10月18日发布,并于10月26日在日本开始销售。每月的销售目标已宣布为12,000台(日本国内)。其机身比前身稍大,轴距比第一代GD长了50mm(GD:2450;GE:2500;GK:2530;GR:2530),车厢内设计延续第一代的空间至上的理念,外观设计也比第一个更具阳刚味,加上还有Hybird型号,所以第二代GE和GP1大受欢迎。在2010年10月8日实施了较小的模型更改,并更改了外观。RS(Road Sailing)型号配备了6速MT,这在同级日系车中首次出现的装备。
图:第一代Fit基础上打造的Fit Aria算是第一个衍生车型,后来改名为City、再后来变成了Grace。
图:2011年,第二代进行中期改款,同时加入混合动力版本的GP1,并大受欢迎。
Fit Shuttle在2011年6月发布,也就是第二代GE飞度进行中期小改款之后,它的轴距跟第三代的GK轴距一样,都是2530mm,所以也有不少人想当然地便介绍此车是基于GK发展而来,错!应该说,第三代GK飞度的轴距直接采用了第一代的Fit Shuttle数据而造才是实情,看看内饰,看看C柱之前的车身部件,跟第二代GE飞度几乎完全一样。至于机械部分,其实第一代Fit Shuttle和后面的第二代Shuttle并没有什么好介绍的,毕竟它就是一台来自GE飞度的一款细分化车型。但其值得称道就是尾箱空间,飞度的车顶经过C柱之后就向下走,营造出一个细小的行李舱后便是尾门,而在Fit Shuttle上,这个车尾线条被继续延长,让其生成一个比飞度大得多的载物空间,达到了496升,而前驱版的GE飞度只有422升。
图:Fit Shuttle前半部分基本就是一台GE飞度,甚至连车门组件也一样,只是后半部延长以塑造出更大型的内部载物尾箱,这跟Civic Shuttle加高车顶的手法有所不同。
图:内饰部分也与第二代飞度GE完全相同。
图:如同GE飞度那样,前期版型号同样有全景天幕配置。
图:既然GE飞度的混合动力版本受欢迎,Fit Shuttle同样有代号GP2的混动型号。
图:当时新一代的混合动力虽然已经在路上了,但还未发布,所以Fit Shuttle只能继续使用最早期的IMA系统,也就是电机辅助系统,主要动力来源还得靠汽油引擎。
图:车身高度相仿,要增大容积就是延长行李舱纵深,令其空间容积增加至496升,比飞度的422升多一截。
2013年8月推出小改款车型,更换了新设计的前保险杠、增加斜坡起步辅助系统、增添了HID灯组,驾驶舱配色也有改良,全车系取消了天窗配置等等,但在同年9月,第三代飞度发布,这就让基于飞度底盘的Fit Shuttle变得有点尴尬了,即便是继续增加一些特别版也无济于事,毕竟Fit才是销量的主力,而且Shuttle这个型号也不打算出口,其改款的销量每况愈下,所以到了2015年3月,也就是改款还不到两年便停产,而新一代车型于两个月后发布。
图:2013年的中期小改款型号,机械参数不变,修改的地方主要在前保险杠上。
图:中期改款后的混合动力版,因为搭载的新设备增加了一些车重,所以理论油耗有所增加,不过这对购买它的那些有载物需求的用家而言并不是什么问题。
2015年5月,全新一代的Shuttle发布,而这次改款最大的改变就是脱离了Fit而自成一体,虽然机械上甚至某些配件依然使用GK飞度的,但终于拥有自己的外观设计、内饰设计和独立的Shuttle车名,就如“Fit”这个名字来自第二代的City、“Integra”的名字来自Quint车系。
新一代的Shuttle虽然比GK飞度要晚两年,但机械配置上基本一样,汽油版型号的引擎同样是132匹的L15B、车架代号是前驱GK8和四驱GK9;混合动力车型也跟飞度一致,换成了7速双离合变速箱的i-DCD混合动力LEB-H1,引擎最大马力110匹、电机最大马力29.5匹,但两者是并联方式工作,所以动力参数并不是叠加的,电机只负责2000转以下的动力输出,往上的就要靠汽油引擎本身的能力了。Hybird型号的车架代号为GP7、四驱是GP8。至于内饰部分,可算是跟Fit Shuttle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有友人在日本从业,他就是因为常年开Shuttle营生,在新款推出后喜欢上了内饰而置换成了新一代,相信在日本以这个理由换新款的人不在少数,毕竟它真正跟GK飞度产生了差异化,都是小车,但起码没那么“街”。
图:新一代的造型可谓是大革新,基本已经很难找到GK飞度的线条了。
图:后部45°角看过去的造型,已经类似一台MPV,但因为多用途车型已经有了Freed,所以Shuttle只稳守在五座Wagon这个级别即可,而线条造型比上代更为流畅。
图:尾箱空间比前代更大,达到了570升,如果像图中这样把中排座椅躺平,容积增加至1141升,最大可容纳的行李长度为1840mm,对于有载物需求的人群而言,既不用承担“普通轿车”级别的税负,又能多运货,还有混合动力帮着省油。
图:全新的驾驶舱设计,有了自己的设计风格而无需再跟随飞度,加上还首次用上了左脚“手刹”,让它的空间利用率更高。
2016年,Shuttle全车系的车内灯全部换为LED光源;2017年,开始加入Honda Sensing系统,多媒体系统内添加了Carplay和Android Auto功能,雾灯升级为LED;2019年进行了外观上的小改款,例如前保险杠、尾灯组等都是全新的。设备上,则在Honda Sensing系统中加入了自动远近灯。
图:这款紫色珍珠色是在2018年添加的收费颜色,而外观部分,经在2019年进行了小改款,例如前保险杠造型和LED雾灯等。
对于国内的车民是否接受像Shuttle这样的车型的问题,笔者也曾向几位资深的本田车主咨询过,一位开了三十年本田铁粉车主表示,这款车其实较适合30岁以上的用家,因为载人和载物是刚需,但目前市场上拥有这样混合式功能的精品级车型几乎为零,所以很难判断到底有没有人会因为这台Shuttle实用性和它够精致而购买它,这个确实比较难估计。
以其日本当地的售价而言,汽油前驱版入门价是11万多人民币,混合动力入门则是15万多,其实还算是比较合理了。
本田Shuttle,飞度平台打造的MPV
本田在MPV上或许是投入最为用心的一家,除了已经国产的杰德外,像奥德赛,艾力绅等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不过本田笃定MPV市场将成为以后的爆发型市场,因此在飞度的平台基础上开发了一款精品MPV车型Shuttle!
本田Shuttle在整体的外观设计上很有看点,前脸镀铬的进气格栅与修长的头灯组很好的融为一体,凸显出时尚的运动风格,而且新车前保险杠设计也很动感, 颜值上整体看来完全不输比亚迪宋MAX。
从侧面看,线条设计凌厉,从前翼子板一直延伸至车尾部分,动感十足。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车还采用了当下最为流行的悬浮车顶设计,在空间上,该车的车身尺寸为,这也是当下消费者极为喜欢的造型风格。长宽高分别为4400mm、1695mm、1545mm,车身轴距为2530mm,空间稍显短促!
车尾造型依然十分本田范儿,另外,复杂的线条还勾勒出了十分有层次感的车尾。尾翼比较大,尾灯下方有一条镀铬饰条链接很不错!
在内饰的打造上,新车多功能方向盘配上镀铬装饰,精致感很不错,大尺寸显示屏也符合当代消费者的追求,以灰黑色格调为主,极力营造动感的氛围,大面积软性材料包裹,使得质感也极为的细腻。在配置上,全系车辆将会标配Honda SENSING驾驶辅助系统中的八项功能。
动力方面,提供1.5L自然吸气引擎和1.5L i-DCD混合动力系统,1.5L发动机最大功率为95KW,最大扭矩157Nm,1.5L+CVT前驱车型油耗约为4.59L/100km;1.5L混动+7速双离合前驱车型油耗在3L/100km,高配车型还配备了四驱系统,本田动力和油耗表现向来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气的,这款车的表现自然非常不错。
本田Shuttle已在日本本土已经上市了,虽然它基于飞度打造,但这代Shuttle已经成为独立车系,外观与飞度的差别足以证明这点,不过尺寸上作为MPV来说还是差了点意思!
本田在日本本土一款很受欢迎的MPV——Shuttle
本田发威,全新MPV吊打GL6,GL8双膝要跪下,埃尔法双脚发抖。20万以下级别的MPV是一片蓝海,如果那个车企能够运用好这块还未饱和的市场,那将会成为该级别的霸主。
目前,在该级别中,途安是先驱者,但这款车型上市自上市以来都没有完全占领该级别,而现在,别克GL6诚意慢慢地杀进来,这似乎预示着这款全新的车型将会像GL8那样成为领导者。不过,当GL6才刚刚进军这块处女地,其成为爆款车型的美梦将要破裂。
这是本田在日本本土一款很受欢迎的MPV——Shuttle,售价为8-13万人民币,所以如果引进国内,首先在价格上就比GL6具有更大的诱惑。
Shuttle采用了本田最新的家族化设计,格栅具有很大面积的镀铬饰条,这让该车充满高级感。而与奥德赛设计一个一大的而不同是,Shuttle的前脸更年轻运动化,譬如保险杠下方的进气口设计更加激进,让该车有性能车的造型,这让该车完全没有像奥德赛那样的商务特征,为新车在家用车市场中做好一个很好的能被绝大部分用户接受的造型。
从侧面来看,Shuttle肌肉的腰线和悬浮式车顶也是让该车尽量往家用靠拢,与车头激进的造型呼应,这部分其实做得比GL6更加高明。车身尺寸则为4400mm/1695mm/1545mm,轴距为2530mm,与GL6相比则小了一圈,这将是Shuttle一个劣势。
车内的设计虽然没有像GL6那样向豪华高档靠拢,整体上是比较朴素的,只是一块尺寸偏小的显示屏让该车有一些现代文明的元素,不过由于Shuttle的内饰布局非常合理,能够给予用户很好的驾驶体验,这是该车的一个非常有优势的地方。
动力上,Shuttle除了有传统的汽油动力外,还有混合动力车型,提供前轮驱动和四驱驱动,多元化的驾驶选择也是Shuttle很有竞争力的地方。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本田shuttle中国叫什么名字和本田shuttle中国叫什么名字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