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本田发动机生产厂家却是国内

很多朋友对于本田发动机生产厂家却是国内和本田发动机生产厂家却是国内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说本田是“发动机厂”,是买发动机送车的公司

本田技术很好,但是运气很差。

艰难起航,本田如何绝地求生?日本工业技术被封锁,政府鼓励造车

1933年,日本作为二战轴心国,就被迫离开联合国了,工业技术么被西方国家给封锁了。

当时日本政府就只有鼓励国企,自己来造飞机、造车,推动工业进步。

丰田、日产、铃木、马自达、三菱、斯巴鲁,这些本田的老对手在那个年代,不是在造车,就是在造飞机。

本田起步晚,运气还差

本田宗一郎,那个时候也是想造车的。他是计划先造个汽车活塞环,慢慢的,再一步步丰富的过渡到这个造车。

这运气不好了,二战开始了,本田宗一郎的工厂被丰田强行收购。

好不容易熬到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弄了。地震,把这个工厂给震成废墟了,又不行了。

接连不断的打击让宗一郎开始酗酒

这些接连不断的打击,让宗一郎开始要喝酒了,酗酒。

按照本田宗一郎夫人的描述,有记载的。她老公失业之后,白天就坐在花园的石头上思考人生,其实就是在发呆,晚上么就找朋友去喝酒。

宗一郎喜欢喝威士忌的,但是战后物资匮乏,是奢侈品,宗一郎也没那么多钱,怎么办。在劣质的酒里面放点烤糊了的大麦,让酒尝起来更像威士忌一点。

一年后开始造机车, 私下偷偷研发汽车

浑浑噩噩就这么过一年,本田终于要想清楚了,还是决定从头开始。

当时这个日本百废待兴,资源却不是很足,宗一郎手头又没有足够的“筹码”,只能慢慢来,从造机车开始,然后私底下偷偷研发汽车。

到了1961年,本田宗一郎本来是铁了心要造汽车的,但是他突然发现,这么做只有两种后果。

要么就是像以前这样工厂强制关停,第二种可能性,要么就是和以前一样被丰田吃掉。

政府出台法案,决定合并汽车产业

这个就好像很难受了,这为什么。因为当时日本出台了一个东西,叫做《特定产业促进临时法案》。

大概的意思是什么,1963年的时候汽车进口要自由化了,当时日本国内的汽车产业很弱的,要被这种外来的合资企业给搞死的。

政府说要么就这样,我们那么多车企,全部都合并起来,搞搞强。

你也不要什么南电信、北网通了,你们就一家么就好了,就是搞这个东西。

丰田、日产出线,本田资格相差悬殊

要在1963年之前把国内汽车产业全部合并,只留下3家,丰田、日产,两个名额已经拿到了,出线机会只剩下1个了。

1961年本田还只是个机车厂,两个轮子的那种,虽然暗地里已经开始造原型车了。

但是三菱、斯巴鲁这么比起来,随便哪个品牌都比本田更有资格拿到最后一个名额的。这好了,他这个工厂又要被人家吃掉、并掉了。

做决定,他想,要在2年以内,因为是1961到1963。2年以内,让自己的车销量跑进国内前3,不太现实,痴人说梦,毕竟那个时候本田连一台量产车都没有。

本田准备用技术优势让政府同意其造车

被丰田喜一郎当初买下来,已经是比死还难受了,铤而走险,要不这样,我证明我自己这个汽车,是有核心技术上的优势的。

然后倒逼政府来同意我继续造车,变成国家科研基金。我不跟你说我动力有多好,我这颗火箭能上月球的,就有机会。

这就好比是宫里失宠的太子,已经准备靠起兵来夺嫡了。

决定参加F1比赛证明其核心技术顶尖

在琢磨这件事情的时候,本田其实早已经是热衷于各种比赛赛事了,不过基本上都是机车相关的。

这个就给宗一郎有一个有趣的思路,他发现,汽车行业里面,F1它就是核心技术的代名词,是顶尖的。

这巧的是这样的,参加F1比赛,这个车企它是不需要自己造车身的,不要证明自己可以量产的,就是比技术、比速度的。

本田用技术实力造出V12的F1发动机

造机车起步的本田,这个车身不一定很懂,发动机可是我家底很厚的,技术实力是有的。

再外加,本田是日本当时唯一一条全尺寸赛道的,它是可以用来调试发动机的。

所以参加F1,证明自己,这个选项有可能是不错的,简直就是给宗一郎量身定制的,就排上日程了。

本田拿到造机车的这个底子,造了一台V12的F1发动机,兴冲冲的去参加比赛去了,技术的本田就此启航了。

本田因技术实力被预测定会获F1冠军

英国汽车杂志《THE MOTOR》,在本田还没有进入F1之前就预测,这本田进入F1之后马上就可以得到冠军了,这个好理解。

因为本田在这个摩托车机车赛上,已经拿了当时所有能拿的冠军了,技术上的实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了。

当时除开英国的《THE MOTOR》以外,美国、意大利、瑞士的汽车杂志,都做出了类似的预测,大有这种本田要一统天下的这种气势了。

但是60年代这些杂志的预测,就像60年代的天气预报一样,不准。

厄运接踵而至,比赛未开始事故频出

本田还没进F1赛场,就出事情了。

宗一郎他很重视,就亲自选定了2名F1的驾驶员,比赛时候出车祸了,铃木义一当场死亡,古我信生身负重伤,反正就是不能开、不能比了。

运气不好,但这个运气,他不会一个个来的,肯定是连着来的。距离F1比赛开始,还有7个月,为本田造那个车身的“莲花”Lotus又反水了。

他觉得本田背景不够强,F1经验也不充分。总的来说觉得你本田,是个啥呀,不靠谱,爽约了。

这个本田原本还美滋滋的,想把发动机给人家送过去的,结果就贴到人家冷屁股上面去了,被人家瞧不起。

第一年以失败告终

怎么办,本田咬紧牙关,好不容易自己也把这个F1车身给憋出来了。

这个是宗一郎自己带队伍了,这么搞,就是为了要拿一个好名次,但是第一年参加F1的本田,却连跑到终点这件事情都做不到。

次年经验少多次退赛,但最后一站获胜

那么第二年,本田再来。针对这个汽车重心、轻量化、冷却,等等等等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改良,但是因为经验实在是不足,以前没干过,还是退出了很多比赛。

这退出起来,我跟你说几个例子,都是怎么退出的。

有一片树叶这么飘飘飘被吸到散热器里面去的,直接导致发动机过热,这个本田第二年的征战之旅,就直接差点画上句号了。

别人是一叶障目,一片叶子把眼睛给挡了,他这个是一叶障发动机了,飞进去发动机都要挂掉了,都是这种事情,经验不足都不晓得。

不过第二年F1锦标赛最后一站,还是让本田给赢下来了。

本田当时的发动机在高海拔赛场有优势

当时本田F1搭载的RA272E发动机,马力是240匹,V12结构,冠军车队法拉利的Tipo158,才210匹,V8结构,技术、规格上就看出差距了。

而且,那场比赛恰巧是在海拔2000米的高地上,这什么概念。

根据本田工程师的技术分析,我们本田自己的V12高功率发动机,在高海拔地区的进气效率,和实际输出功率,要远高于当时其他车队用的V8发动机。

这个和我们人是一样一样的,跟大家比如说都有这种高原反应,跑到那种高的这种地方,大口呼吸,气喘不过来,进氧量还不够。

本田发动机,就是有一个技术的,来了个人,带了个氧气面罩在爬山,那比别人优势要多很多了,这也是技术的优势。

本田拿这次胜利做广告,获得最后名额

赢下比赛之后,本田就肯定要开始炒作,做新闻广告了,按照本田官网的说法,这次胜利充分证明了本田的发动机是世界一流的。

你要知道,以前摩托车第一次拿冠军的时候,本田是基本上不做广告的。

说到底这个广告,也是做给日本政府看的,想要那个名额。就这样,本田在这个“合并潮”中,就活下来了。

中道崩殂,本田如何砥砺前行?3.0 F1发动机拿下第二个分站冠军

活下来之后,就到了1966年了,这F1改规则了,这发动机排量,1.5升改成3.0升了。

那个时候的本田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发动机研发经验了,不慌了。

花了一年的时间,3.0 F1发动机就给搞出来了,又拿下第2个分站冠军。

因环境污染问题,本田不得不退出赛场

但是到了1968年,这晦气,本田运气真的是不好,命运又开始和宗一郎开玩笑了。

因为这个政策的原因,本田没有办法,又不得不退出F1赛场,这又是什么事情。

60年代,日本开展了一项叫做什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经济上去了,污染也开始成倍的上去了。

水悮病、哮喘病,公害事件发得很多,就导致1967年、1968年连着出台了2部环保法案,针对的就是日本重工业,汽车也在内。

政策原因,本田决定先求生存

对于宗一郎来说,要让本田赚钱还是得靠量产车,但这环保法案一搞,限制污染排放了的,销量就会有影响的,好了,这本田又要倒闭了。

这饭碗快要被砸了,本田么想想,F1我也没有什么劲道了,先是求生存。

本田集中资源研发量产型、低污染车型

宗一郎决定,把所有能用的资源都集中在开发量产型、低污染的这个汽车上,不然的话不行了。

本田空气污染控制研究室里那帮人,把什么旋转活塞式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氢气发动机、乙醇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等等等等,想到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全部研究了个遍。

最后还是要从利益来考虑一下的,商业公司。

尾气净化装置非常更符合企业利益

显然这个尾气净化装置,是更符合这个企业利益的,毕竟你说你要大改一个发动机,调整生产线,重新设计过,连厂里面的车间设备都要换一遍,吃得消的,都是钱,很贵的。

所以当时本田就决定从尾气净化器装置来着手,加一个上去,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就好像一个手枪,你打起来嫌它太响,装个消声器,装个消声器总比你重新造把枪,要便宜和简单对吧。

但本田研发总监决定从发动机入手

但那个时候,本田研发中心里面出来一个疯子,这个本田研发总监,叫Tasku Date。

他决定,放弃最省力的那个尾气净化装置,还说服研发组里其他人,跟他去研究发动机减排技术。

这个名字很难读的这个研发总监,他是这么说的:“懦夫才用净化器这种取巧的方式,我们本田就应该踏踏实实的,从污染的根源,也就是发动机上解决这个问题。”

我感觉他是像这种传统日本的,这个白颜色的这个带子,头上都绑起来了,中间还有个红太阳,已经开始搞决心的,神风队的这种风格了。

本田不跟风,要靠实力证明自己

这个时候唯一本田拿得出手的,就是F1那个时候练出来的发动机技术,然后还有一些带来的名气。

那么这个想法听听是有点疯,积累么稍微有一点,他是有他的自己内在思考逻辑的,他这么想的。

这无铅汽油没普及,含铅汽油会影响这个尾气净化器的寿命的,而且丰田、日产这些都已经在搞这个东西了,我也再搞,顶多搞出来跟和人家差不多。

你要让人家全世界都觉得我厉害,觉得我本田的技术依然牛,好像是不行的。那这个和本田宗一郎说说,宗一郎也是个疯子,可以的,就这么来。

投资巨额研发低污染发动机

为了研发这个低污染发动机,本田一共投了30亿日元,这还不够,本田想要么再猛一点。

1971年研发进度刚刚过了一年,发动机基础设计都还没完成,宗一郎直接就破釜沉舟,直接桌子一拍跟外面说,我们的这个减排技术,叫CVCC,2年之后,都能商业化的。

生意做到美国,遭遇美国环保10年

那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要发展了,做生意就做到美国去了。做到美国去又出现这种问题了。

70年代,美国也是环境问题,搞了个美国环保10年,这个基本上就是这个《大气净化法案》一出,这个比当初日本这个还要可怕。

日本无非就是有点限制,这个美国这个大气净化法案,我不说具体的东西,就是一出台,全美国所有的汽车不能买,全部都是不达标的。

宗一郎接手,铁血统治加速研发速度

这个就非常刺激了,那本田宗一郎属于,铁血统治的,他看看这个东西,觉得难是很难,这个挑战后面就是机遇,直接接手研发组管理,我自己来。

项目从自由探索模式,一下子就变成任务分配模式了,宗一郎当时是这么说的,等你们告诉我研发完成了,我公司早就破产了好不好。Just do it,照我说的先做。

这铁血统治,的确是加速了这个研发进度的。

本田CVCC发动机率先通过大气净化法案

1973年,本田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就掏出了稀薄燃烧发动机CVCC,率先通过大气净化法案。

再看看本田的对手,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用的技术和日产、丰田是差不多的,都还在靠尾气净化装置,就是我们说的那个三元催化在解决问题。

本田的发动机不挑汽油,顺利打开美国市场

当时的含铅汽油,它是会让三元催化中毒失效的,所以说只能用无铅汽油。

但是本田的CVCC发动机,不挑汽油的,不挑食,什么都能吃,这下大家喜欢了,美国的汽车格局一下子就有趣起来了。

这对于其他的车系车主来说的话,这个城市有没有能用的加油站,有没有无铅汽油加油站。

本田车主就是说,有加油站么你就加油好了,想那么多干什么,感觉体验完全是不同的。

思域靠CVCC技术成为销售前10的车型

仗着这个CVCC技术,本田就顺利打开美国市场了。

当时推出的思域卖到现在,一共卖出了2000万辆,成了汽车历史上销售前10的车型。

你做个对比,斯巴鲁2017年,全年总销量也就是64万辆。

重新崛起,本田如何制霸F1?本田技术到位,打算重新捡起F1赛场

除了CVCC,本田很快就有了自己第一款AT变速箱,模块化组件流水线。当时最精密的焊接线,和世界上第一款车用导航系统,开始丰满起来了,技术开始多起来了。

有没有发现,人家就是,出现一波问题,他就搞一个新技术出来,用一个技术解决这个问题,赚到钱,再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这个赚钱的营生总算是稳定了,本田宗一郎称霸F1的野心,又开始重新痒起来了。

以前是没办法弄不起的,现在要不重新弄一弄,他很早以前就说了,只有成为世界第一,才能是日本第一,这个日本人就是这样的。

本田立志成为世界第一发动机制造商

本田第二次参加F1大乱斗,但是这个任务目标,它变成做世界第一的发动机了。

越来越清晰了,从搞技术,慢慢的就开始,买发动机送车子的意思就开始有点起来了。

但当时本田F1研发可用资源少,经验少

虽然是1983年,本田第二次回F1的时候是有家底的,钞票是有的,技术也是有的。

但是那个时候本田宗一郎,要决定进一步扩展产品线的阵容,所以说F1研发,还不能牺牲量产车的生产进度。

换句话说,它实际能用的资源其实是不多的,那么搞F1,的确也是要用人的。

所以说本田F1,它用的是全新的研发团队,以前都是没有这个F1的这种经验的,年轻工程师。年轻工程师,有激情、有热情,但有可能毛糙、没经验。

新一代F1研发故障百出,比赛胜少败多

新一代F1研发陆续遇到了什么东西?引擎故障、悬挂故障,各种各种的,这不太会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

所以说本田起了个早,基本上就是赶了个晚集,重新回到F1,第一年那个时候那样子,15场比赛就赢了1场,而且还是最后1场。

最后靠发动机优势一连拿下6年冠军

总的来说也不是特别的顺,但是本田最后还是靠发动机突出了重围。

1986年,本田夺冠的车型发动机马力是900匹,到1987年马力增加到1050匹。法拉利那个时候只有880匹,这个技术真的是往极限的来的。

到了1988年,本田车队,在16场F1分站比赛的时候,拿下15个冠军,接着又用自己的这种发动机优势,又连着拿下了6年的总冠军。

“技术的本田”由此诞生

从这个时候,技术的本田,终于彻底地证明了自己发动机的实力,等到F1技术放到民用车的时候,就开始诞生不少神机了。

8200转才到红线的B16A、9000转才断油的F20C,这种疯狂的民用技术,那大家都是非常热情的,为什么会觉得买发动机送车。

这个发动机它的价值,它感觉我买来的都不是民用车,是F1车子上面直接拿下来用的,9000转才断油,车子么,其他部分当然都是送的了,会有这种感觉,慢慢的大家也开始产生这种认知了,老早就有。

也可以这样说,这个买发动机送车我们这句玩笑话,大家都传得很广的那个时候,就是本田称霸汽车界的一个里程碑,或者说是一个很清晰的标志了。

日系车为什么还在坚持使用CVT?

本田也算是日系车的代表了,很多本田旗下的轿车用的都是CVT变速箱,有些人觉得CVT不好,AT最稳定。

除开本田,其他日本车也在坚持用CVT,是因为技术不行吗,还是因为技术太行了,或者说背后有些我们不知道的原因?

本田总是说自己是技术的本田,但其实它起步比其他日企慢了很多,技术的本田到底怎么样从一个丰田的零配件厂,变成了现在的大魔王?

买车送发动机,本田一直在和自己的老对手丰田对抗,那撇开技术不谈,丰田和本田,到底哪个车子更耐用?

关键词:品牌

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品牌」就可以了。

技术的本田怎么样和精益生产的丰田互相PK,互有胜负,它们的千秋到底在哪里?

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品牌」就可以了,「备胎说车」等你来玩哦。

“技术的本田”是怎么变成发动机厂的

本田技术很好,但是运气很差。

艰难起航,本田如何绝地求生?日本工业技术被封锁,政府鼓励造车

1933年,日本作为二战轴心国,就被迫离开联合国了,工业技术么被西方国家给封锁了。

当时日本政府就只有鼓励国企,自己来造飞机、造车,推动工业进步。

丰田、日产、铃木、马自达、三菱、斯巴鲁,这些本田的老对手在那个年代,不是在造车,就是在造飞机。

本田起步晚,运气还差

本田宗一郎,那个时候也是想造车的。他是计划先造个汽车活塞环,慢慢的,再一步步丰富的过渡到这个造车。

这运气不好了,二战开始了,本田宗一郎的工厂被丰田强行收购。

好不容易熬到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弄了。地震,把这个工厂给震成废墟了,又不行了。

接连不断的打击让宗一郎开始酗酒

这些接连不断的打击,让宗一郎开始要喝酒了,酗酒。

按照本田宗一郎夫人的描述,有记载的。她老公失业之后,白天就坐在花园的石头上思考人生,其实就是在发呆,晚上么就找朋友去喝酒。

宗一郎喜欢喝威士忌的,但是战后物资匮乏,是奢侈品,宗一郎也没那么多钱,怎么办。在劣质的酒里面放点烤糊了的大麦,让酒尝起来更像威士忌一点。

一年后开始造机车, 私下偷偷研发汽车

浑浑噩噩就这么过一年,本田终于要想清楚了,还是决定从头开始。

当时这个日本百废待兴,资源却不是很足,宗一郎手头又没有足够的“筹码”,只能慢慢来,从造机车开始,然后私底下偷偷研发汽车。

到了1961年,本田宗一郎本来是铁了心要造汽车的,但是他突然发现,这么做只有两种后果。

要么就是像以前这样工厂强制关停,第二种可能性,要么就是和以前一样被丰田吃掉。

政府出台法案,决定合并汽车产业

这个就好像很难受了,这为什么。因为当时日本出台了一个东西,叫做《特定产业促进临时法案》。

大概的意思是什么,1963年的时候汽车进口要自由化了,当时日本国内的汽车产业很弱的,要被这种外来的合资企业给搞死的。

政府说要么就这样,我们那么多车企,全部都合并起来,搞搞强。

你也不要什么南电信、北网通了,你们就一家么就好了,就是搞这个东西。

丰田、日产出线,本田资格相差悬殊

要在1963年之前把国内汽车产业全部合并,只留下3家,丰田、日产,两个名额已经拿到了,出线机会只剩下1个了。

1961年本田还只是个机车厂,两个轮子的那种,虽然暗地里已经开始造原型车了。

但是三菱、斯巴鲁这么比起来,随便哪个品牌都比本田更有资格拿到最后一个名额的。这好了,他这个工厂又要被人家吃掉、并掉了。

做决定,他想,要在2年以内,因为是1961到1963。2年以内,让自己的车销量跑进国内前3,不太现实,痴人说梦,毕竟那个时候本田连一台量产车都没有。

本田准备用技术优势让政府同意其造车

被丰田喜一郎当初买下来,已经是比死还难受了,铤而走险,要不这样,我证明我自己这个汽车,是有核心技术上的优势的。

然后倒逼政府来同意我继续造车,变成国家科研基金。我不跟你说我动力有多好,我这颗火箭能上月球的,就有机会。

这就好比是宫里失宠的太子,已经准备靠起兵来夺嫡了。

决定参加F1比赛证明其核心技术顶尖

在琢磨这件事情的时候,本田其实早已经是热衷于各种比赛赛事了,不过基本上都是机车相关的。

这个就给宗一郎有一个有趣的思路,他发现,汽车行业里面,F1它就是核心技术的代名词,是顶尖的。

这巧的是这样的,参加F1比赛,这个车企它是不需要自己造车身的,不要证明自己可以量产的,就是比技术、比速度的。

本田用技术实力造出V12的F1发动机

造机车起步的本田,这个车身不一定很懂,发动机可是我家底很厚的,技术实力是有的。

再外加,本田是日本当时唯一一条全尺寸赛道的,它是可以用来调试发动机的。

所以参加F1,证明自己,这个选项有可能是不错的,简直就是给宗一郎量身定制的,就排上日程了。

本田拿到造机车的这个底子,造了一台V12的F1发动机,兴冲冲的去参加比赛去了,技术的本田就此启航了。

本田因技术实力被预测定会获F1冠军

英国汽车杂志《THE MOTOR》,在本田还没有进入F1之前就预测,这本田进入F1之后马上就可以得到冠军了,这个好理解。

因为本田在这个摩托车机车赛上,已经拿了当时所有能拿的冠军了,技术上的实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了。

当时除开英国的《THE MOTOR》以外,美国、意大利、瑞士的汽车杂志,都做出了类似的预测,大有这种本田要一统天下的这种气势了。

但是60年代这些杂志的预测,就像60年代的天气预报一样,不准。

厄运接踵而至,比赛未开始事故频出

本田还没进F1赛场,就出事情了。

宗一郎他很重视,就亲自选定了2名F1的驾驶员,比赛时候出车祸了,铃木义一当场死亡,古我信生身负重伤,反正就是不能开、不能比了。

运气不好,但这个运气,他不会一个个来的,肯定是连着来的。距离F1比赛开始,还有7个月,为本田造那个车身的“莲花”Lotus又反水了。

他觉得本田背景不够强,F1经验也不充分。总的来说觉得你本田,是个啥呀,不靠谱,爽约了。

这个本田原本还美滋滋的,想把发动机给人家送过去的,结果就贴到人家冷屁股上面去了,被人家瞧不起。

第一年以失败告终

怎么办,本田咬紧牙关,好不容易自己也把这个F1车身给憋出来了。

这个是宗一郎自己带队伍了,这么搞,就是为了要拿一个好名次,但是第一年参加F1的本田,却连跑到终点这件事情都做不到。

次年经验少多次退赛,但最后一站获胜

那么第二年,本田再来。针对这个汽车重心、轻量化、冷却,等等等等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改良,但是因为经验实在是不足,以前没干过,还是退出了很多比赛。

这退出起来,我跟你说几个例子,都是怎么退出的。

有一片树叶这么飘飘飘被吸到散热器里面去的,直接导致发动机过热,这个本田第二年的征战之旅,就直接差点画上句号了。

别人是一叶障目,一片叶子把眼睛给挡了,他这个是一叶障发动机了,飞进去发动机都要挂掉了,都是这种事情,经验不足都不晓得。

不过第二年F1锦标赛最后一站,还是让本田给赢下来了。

本田当时的发动机在高海拔赛场有优势

当时本田F1搭载的RA272E发动机,马力是240匹,V12结构,冠军车队法拉利的Tipo158,才210匹,V8结构,技术、规格上就看出差距了。

而且,那场比赛恰巧是在海拔2000米的高地上,这什么概念。

根据本田工程师的技术分析,我们本田自己的V12高功率发动机,在高海拔地区的进气效率,和实际输出功率,要远高于当时其他车队用的V8发动机。

这个和我们人是一样一样的,跟大家比如说都有这种高原反应,跑到那种高的这种地方,大口呼吸,气喘不过来,进氧量还不够。

本田发动机,就是有一个技术的,来了个人,带了个氧气面罩在爬山,那比别人优势要多很多了,这也是技术的优势。

本田拿这次胜利做广告,获得最后名额

赢下比赛之后,本田就肯定要开始炒作,做新闻广告了,按照本田官网的说法,这次胜利充分证明了本田的发动机是世界一流的。

你要知道,以前摩托车第一次拿冠军的时候,本田是基本上不做广告的。

说到底这个广告,也是做给日本政府看的,想要那个名额。就这样,本田在这个“合并潮”中,就活下来了。

中道崩殂,本田如何砥砺前行?3.0 F1发动机拿下第二个分站冠军

活下来之后,就到了1966年了,这F1改规则了,这发动机排量,1.5升改成3.0升了。

那个时候的本田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发动机研发经验了,不慌了。

花了一年的时间,3.0 F1发动机就给搞出来了,又拿下第2个分站冠军。

因环境污染问题,本田不得不退出赛场

但是到了1968年,这晦气,本田运气真的是不好,命运又开始和宗一郎开玩笑了。

因为这个政策的原因,本田没有办法,又不得不退出F1赛场,这又是什么事情。

60年代,日本开展了一项叫做什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经济上去了,污染也开始成倍的上去了。

水悮病、哮喘病,公害事件发得很多,就导致1967年、1968年连着出台了2部环保法案,针对的就是日本重工业,汽车也在内。

政策原因,本田决定先求生存

对于宗一郎来说,要让本田赚钱还是得靠量产车,但这环保法案一搞,限制污染排放了的,销量就会有影响的,好了,这本田又要倒闭了。

这饭碗快要被砸了,本田么想想,F1我也没有什么劲道了,先是求生存。

本田集中资源研发量产型、低污染车型

宗一郎决定,把所有能用的资源都集中在开发量产型、低污染的这个汽车上,不然的话不行了。

本田空气污染控制研究室里那帮人,把什么旋转活塞式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氢气发动机、乙醇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等等等等,想到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全部研究了个遍。

最后还是要从利益来考虑一下的,商业公司。

尾气净化装置非常更符合企业利益

显然这个尾气净化装置,是更符合这个企业利益的,毕竟你说你要大改一个发动机,调整生产线,重新设计过,连厂里面的车间设备都要换一遍,吃得消的,都是钱,很贵的。

所以当时本田就决定从尾气净化器装置来着手,加一个上去,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就好像一个手枪,你打起来嫌它太响,装个消声器,装个消声器总比你重新造把枪,要便宜和简单对吧。

但本田研发总监决定从发动机入手

但那个时候,本田研发中心里面出来一个疯子,这个本田研发总监,叫Tasku Date。

他决定,放弃最省力的那个尾气净化装置,还说服研发组里其他人,跟他去研究发动机减排技术。

这个名字很难读的这个研发总监,他是这么说的:“懦夫才用净化器这种取巧的方式,我们本田就应该踏踏实实的,从污染的根源,也就是发动机上解决这个问题。”

我感觉他是像这种传统日本的,这个白颜色的这个带子,头上都绑起来了,中间还有个红太阳,已经开始搞决心的,神风队的这种风格了。

本田不跟风,要靠实力证明自己

这个时候唯一本田拿得出手的,就是F1那个时候练出来的发动机技术,然后还有一些带来的名气。

那么这个想法听听是有点疯,积累么稍微有一点,他是有他的自己内在思考逻辑的,他这么想的。

这无铅汽油没普及,含铅汽油会影响这个尾气净化器的寿命的,而且丰田、日产这些都已经在搞这个东西了,我也再搞,顶多搞出来跟和人家差不多。

你要让人家全世界都觉得我厉害,觉得我本田的技术依然牛,好像是不行的。那这个和本田宗一郎说说,宗一郎也是个疯子,可以的,就这么来。

投资巨额研发低污染发动机

为了研发这个低污染发动机,本田一共投了30亿日元,这还不够,本田想要么再猛一点。

1971年研发进度刚刚过了一年,发动机基础设计都还没完成,宗一郎直接就破釜沉舟,直接桌子一拍跟外面说,我们的这个减排技术,叫CVCC,2年之后,都能商业化的。

生意做到美国,遭遇美国环保10年

那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要发展了,做生意就做到美国去了。做到美国去又出现这种问题了。

70年代,美国也是环境问题,搞了个美国环保10年,这个基本上就是这个《大气净化法案》一出,这个比当初日本这个还要可怕。

日本无非就是有点限制,这个美国这个大气净化法案,我不说具体的东西,就是一出台,全美国所有的汽车不能买,全部都是不达标的。

宗一郎接手,铁血统治加速研发速度

这个就非常刺激了,那本田宗一郎属于,铁血统治的,他看看这个东西,觉得难是很难,这个挑战后面就是机遇,直接接手研发组管理,我自己来。

项目从自由探索模式,一下子就变成任务分配模式了,宗一郎当时是这么说的,等你们告诉我研发完成了,我公司早就破产了好不好。Just do it,照我说的先做。

这铁血统治,的确是加速了这个研发进度的。

本田CVCC发动机率先通过大气净化法案

1973年,本田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就掏出了稀薄燃烧发动机CVCC,率先通过大气净化法案。

再看看本田的对手,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用的技术和日产、丰田是差不多的,都还在靠尾气净化装置,就是我们说的那个三元催化在解决问题。

本田的发动机不挑汽油,顺利打开美国市场

当时的含铅汽油,它是会让三元催化中毒失效的,所以说只能用无铅汽油。

但是本田的CVCC发动机,不挑汽油的,不挑食,什么都能吃,这下大家喜欢了,美国的汽车格局一下子就有趣起来了。

这对于其他的车系车主来说的话,这个城市有没有能用的加油站,有没有无铅汽油加油站。

本田车主就是说,有加油站么你就加油好了,想那么多干什么,感觉体验完全是不同的。

思域靠CVCC技术成为销售前10的车型

仗着这个CVCC技术,本田就顺利打开美国市场了。

当时推出的思域卖到现在,一共卖出了2000万辆,成了汽车历史上销售前10的车型。

你做个对比,斯巴鲁2017年,全年总销量也就是64万辆。

重新崛起,本田如何制霸F1?本田技术到位,打算重新捡起F1赛场

除了CVCC,本田很快就有了自己第一款AT变速箱,模块化组件流水线。当时最精密的焊接线,和世界上第一款车用导航系统,开始丰满起来了,技术开始多起来了。

有没有发现,人家就是,出现一波问题,他就搞一个新技术出来,用一个技术解决这个问题,赚到钱,再去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这个赚钱的营生总算是稳定了,本田宗一郎称霸F1的野心,又开始重新痒起来了。

以前是没办法弄不起的,现在要不重新弄一弄,他很早以前就说了,只有成为世界第一,才能是日本第一,这个日本人就是这样的。

本田立志成为世界第一发动机制造商

本田第二次参加F1大乱斗,但是这个任务目标,它变成做世界第一的发动机了。

越来越清晰了,从搞技术,慢慢的就开始,买发动机送车子的意思就开始有点起来了。

但当时本田F1研发可用资源少,经验少

虽然是1983年,本田第二次回F1的时候是有家底的,钞票是有的,技术也是有的。

但是那个时候本田宗一郎,要决定进一步扩展产品线的阵容,所以说F1研发,还不能牺牲量产车的生产进度。

换句话说,它实际能用的资源其实是不多的,那么搞F1,的确也是要用人的。

所以说本田F1,它用的是全新的研发团队,以前都是没有这个F1的这种经验的,年轻工程师。年轻工程师,有激情、有热情,但有可能毛糙、没经验。

新一代F1研发故障百出,比赛胜少败多

新一代F1研发陆续遇到了什么东西?引擎故障、悬挂故障,各种各种的,这不太会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

所以说本田起了个早,基本上就是赶了个晚集,重新回到F1,第一年那个时候那样子,15场比赛就赢了1场,而且还是最后1场。

最后靠发动机优势一连拿下6年冠军

总的来说也不是特别的顺,但是本田最后还是靠发动机突出了重围。

1986年,本田夺冠的车型发动机马力是900匹,到1987年马力增加到1050匹。法拉利那个时候只有880匹,这个技术真的是往极限的来的。

到了1988年,本田车队,在16场F1分站比赛的时候,拿下15个冠军,接着又用自己的这种发动机优势,又连着拿下了6年的总冠军。

“技术的本田”由此诞生

从这个时候,技术的本田,终于彻底地证明了自己发动机的实力,等到F1技术放到民用车的时候,就开始诞生不少神机了。

8200转才到红线的B16A、9000转才断油的F20C,这种疯狂的民用技术,那大家都是非常热情的,为什么会觉得买发动机送车。

这个发动机它的价值,它感觉我买来的都不是民用车,是F1车子上面直接拿下来用的,9000转才断油,车子么,其他部分当然都是送的了,会有这种感觉,慢慢的大家也开始产生这种认知了,老早就有。

也可以这样说,这个买发动机送车我们这句玩笑话,大家都传得很广的那个时候,就是本田称霸汽车界的一个里程碑,或者说是一个很清晰的标志了。

日系车为什么还在坚持使用CVT?

本田也算是日系车的代表了,很多本田旗下的轿车用的都是CVT变速箱,有些人觉得CVT不好,AT最稳定。

除开本田,其他日本车也在坚持用CVT,是因为技术不行吗,还是因为技术太行了,或者说背后有些我们不知道的原因?

本田总是说自己是技术的本田,但其实它起步比其他日企慢了很多,技术的本田到底怎么样从一个丰田的零配件厂,变成了现在的大魔王?

买车送发动机,本田一直在和自己的老对手丰田对抗,那撇开技术不谈,丰田和本田,到底哪个车子更耐用?

关键词:品牌

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品牌」就可以了。

技术的本田怎么样和精益生产的丰田互相PK,互有胜负,它们的千秋到底在哪里?

关注「备胎说车」,回复关键词「品牌」就可以了,「备胎说车」等你来玩哦。

为什么说本田是发动机厂, 日产发动机厂, 而奥迪是灯厂

引言:并不是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专业称号,比如说丰田,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人给丰田起一个专享的名字,与丰田不同的是,日产被称为沙发厂,本田被称为发动机厂,而奥迪则被喊成了灯厂。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绝招以及市场立足点,比如说丰田,丰田以质量立足于市场,卡罗拉就是一个最强的代表,故障率低为消费者带来了很不错的用车感受,当然丰田的产品也索然无趣,没有任何的长处可点赞,同样也没有缺点值得批判。

但是不同的是,另外三家车企就特点鲜明,而且在其品牌的每一款车型上都能找到相同点,因为这些车企在这些针对性的技术储备上非常丰富,比如说日产这么多年就针对舒适性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说轩逸、天籁,这些常规的轿车座椅十分贴合人体,而且座椅宽大而柔软,加上日产倾向于乘坐感受,整体的悬架调教的柔软而且隔音也还算不错,为了营造出不错的乘坐感受,日产放弃了驾驶感受。而人体感受最直接的就是柔软的座椅,所以称其为沙发厂。

奥迪灯厂,一直以来奥迪就喜欢玩灯,在各大赛事中奥迪的诀窍就是“跑不过你,就用灯亮瞎你”,而且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奥迪对头灯以及尾灯做出了非常多的研究,多款车型针对尾灯进行了改款,从此之后奥迪就被誉为灯厂,而且奥迪的灯光系统在夜间非常优秀,尤其是转向灯以及刹车灯,简直就能亮瞎你的眼。称其为灯厂也不为过。

本田发动机厂,其实本田发动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扬名了,当年进口本田摩托车的质量表现深入人心,到现在依然能看到90年代的不少本田摩托车在路上行驶,而且故障率低维修便宜,最主要的就是动力强油耗低。当然放在现在,本田的发动机表现同样出色,无论是声浪还是综合表现,本田发动机质量有目共睹,虽然最近爆发了CRV机油门,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发动机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本田发动机生产厂家却是国内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