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风起云涌这一年
在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前夕,年仅45岁的贾健旭,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的拔擢下,坐上了上汽大众的“头把交椅”。2023年2月上汽集团发布公告,原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健旭,接任上汽大众总经理一职。
来到2024年,上汽大众已然步入不惑之年。纵观贾健旭上任这一年多,在风起云涌的汽车市场,“迎难而上”“油电同智”“找节奏”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乘风挂帅,迎难而上
贾健旭1978年出生,硕士学位,拥有二十余年汽车行业从业经历,曾负责上汽集团整车业务欧洲市场的开拓工作,为自主品牌在海外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8年起,任延锋总经理,带领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化、国际化转型发展,实现智能座舱产品全面落地,海外业务布局多点开花。
如今,上汽集团正在经历着“新旧交替”的重要节点,70后逐渐成为上汽集团领导层的主力军。此前,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曾表示:“培养壮大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既是发展大势所趋,也是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贾健旭拥有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敏锐的创新视角,将进一步推进中外双方共赢合作,加快推动上汽大众在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上的创新变革。
“我不抱怨我手上被发到什么牌,但是我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打好这张牌”。贾健旭在与媒体的交流中强调“打好手中牌”的重要性。
四十年前,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海汽车集团正式签订合营合同,成立上汽大众,成为中国最早的合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也拉开了中外汽车合资合作波澜壮阔的序幕。彼时的中国只能选择用市场换技术,随着德系、日系、美系、韩系进入中国市场,合资车企进入躺赚的高光时期。
眼下,中国市场已经翻天覆地,合资品牌在中国已然不再是可以呼风唤雨的主导者。雷军带领小米汽车跨界而来,掀起中国汽车行业的新一轮内卷,近几年快速崛起的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中国自主品牌和新势力也成为汽车市场的冉冉新星。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在近两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中逐步升高,而在品牌层面,自主品牌的市占率进一步增强,目前已连续三个月超过56%。在新能源、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国内汽车市场技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客户细分人群越来越明确,合资企业对于市场和技术的反应必然会出现由机制带来的顿感,现在合资品牌所面对的形势与此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据乘联会数据,2020年到2023年,主流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1.1%、45.6%、39.5%、34.5%,呈逐年下降趋势。2023年,14家主流合资车企中,只有5家实现了正增长,曾经占据中国大半市场的合资车企急需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面对新势力和自主品牌处的崛起,迎难而上是贾健旭的态度。北京车展前夕,在上汽大众的媒体交流会上,总经理贾健旭仍然保有乐观的预期:“要对外合作,合资的业务模式一定会存在,经济的合作需要找到一个载体,我们上汽大众就是载体。”
从去年的九字方针,即“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到今年的十二字方针“油电同进、效率优先、品牌刷新”,既昭示着贾健旭面对新市场的决心,也是他面对难题交出的答案。
尽管汽车市场内卷不断,大众却依然具有很强的品牌实力,2024年第一季度,上汽大众卖出了26.5万辆,同比增长11.4%。新能源2.8万辆,同比增长171.3%。对于上汽大众的未来,贾健旭也有了清晰的规划,“2023年、2024年、2025年,这几年会比较困难,但是到了2025年下半年、2026年开始,现在定的产品都上市了,那世界会变得不一样,我相信那个时候我们还在,我们会活得更好。”迎难而上,一直都是他的态度。
油电同智,上新不放老
“如果大众在中国市场要成功,他必须跟中国的合作伙伴,把最美的东西拿到中国来,然后把它嫁接在一起,才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口味。”面对中国市场的新变化,与合资品牌本身的弊端——以往“国外研发,国内销售”的模式越来越难以匹配当前国内市场的消费格局,同时,合资品牌往往有“两个老板”带来的决策成本更高,贾健旭清醒的提出,针对中国市场,要将“最美的东西拿到中国来”,做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产品,“油电同智,上新不放老”就是他所主张的策略。
目前燃油车市场仍有50%的份额,中国的很多用户还是会青睐油车。贾健旭认为,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油车上,主打“油电同智”,是上汽大众必须走的差异化竞争之路。北京车展上,上汽大众推出了全新的途观L Pro,被称为“最聪明的油车”。途观L Pro车展首秀,体现了贾健旭所说的“油电同智”的理念,为燃油车发展方向定下基调,实现更懂国人需求的智能化,提供包括智驾、交互、车联在内等8大科技亮点,通过不断提升燃油车智能化体验,实现燃油车与纯电车共享高端科技。
在媒体交流会上,贾健旭透露其对于上汽大众产品的战略规划:“我们必须要调整我们的产品型谱和产品结构,去满足这个三分之一电、三分之一混、三分之一油的市场。”大众集团已经同意所有混动车型全部交给上汽大众,利用上汽大众作为平台,上汽大众、德国大众、上汽将三方一起共同开发满足中国市场的混动车型,形成三分之一电车、三分之一混动、三分之一油车的产品结构。
贾健旭表示:“我们促油车的策略还是不能变,为油车的消费者提供更智能车的战略还是不能变,但是我们要密切关注新车投放基础和新车投放次序,找对市场、‘算对命’、‘押对宝’。”
与此同时,老途观车型依然会继续销售,接下来推出的新款帕萨特以及其他热门车型也会采取类似的操作。“我们的定位叫上新不去旧,老产品依然在,建立在老产品的市场定位;新产品是新油车的定位,一定要跟高端豪华品牌一争高下。”
找节奏,拼速度
“这个领域发展的很快,我们要做一个fast follower,follower还不够,要做 fast follower。”
要成为一个快速跟随者,必须把握中国汽车市场的速度,找到适应市场适合上汽大众的节奏,关于这一点,贾健旭给出了两个答案:一是降本增效,二是美美与共。
降本增效,降的是“拥车成本”,增的是“工作效率”。
为了对抗汽车市场的价格战,贾健旭提出了“拥车成本”的概念,即买进多少、卖出多少之间的差价。4月20日,上汽大众ID.3保值回购升级,推出ID. Care保值包,并在北京车展现场宣布推广至ID.4 X与ID.6 X两款车型:拥车三年后享6折保值回购权益,吸引了那些存款有限又喜欢追求新事物的年轻人。这一通过降低用户“拥车成本”,让用户获得价值最大化的举措,目前正在深入用户心智,获得用户认可。
去年12月,上汽大众进行了核心供应商大会,贾健旭在对供应商进行了梳理和沟通,又调整组织结构设立了成本部,打破了原来的供应链流程,和供应商一起建立完全以目标成本为导向、产品性能为核心的开发理念,力求实现流程降本和技术降本双突破。不仅如此,上汽大众内部也组织结构调整,重新设立成本部,完全以目标成本为导向,以产品性能为核心开发产品。
贾健旭本人也时刻抓紧“速度”的弦,在上任一年以后,他仍然觉得自己“太慢了”,不断自我反省,并定义“慢”、“很慢”、“非常慢”,让团队也反思、“对号入座”,“我们至少不要非常慢,至少赶上趟”。
面对层出不穷的汽车新势力,贾健旭更加强调尊重对手与“美美与共”。在媒体交流会上,贾健旭毫不吝啬的直称对手是走过行业至暗时刻的“英雄”,并指出“他们这批人的勇气和打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美美与共”是与其他品牌之间的和谐共存,找准自身的优势与定位,呈现出自己的“美”。“我们亦有美丽的地方,我们要跟他们美美与共。如果看到别人的美,忘记了自己的美,这是很大的问题,大众依然还有很多美的地方,怎么把它呈现,这至少是今天上汽大众人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一不要贬低别人,二你也不要看低自己,要把这些组合拳全部拿起来,越早进入至暗时刻的人越容易走出来。这是贾健旭的一直以来的奋斗观,推动着他不断前进,也推动着上汽大众在四面楚歌的新市场不断向前。
对于上汽大众和贾健旭而言,2024年的市场挑战将比预期更大,淘汰赛已然打响。尽管合资品牌不再是市场的绝对宠儿,但自主品牌、合资品牌、造车新势力构成的“三足鼎立”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会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2024年、2025年有我,到2026年、2027年我会更好。”于贾健旭、于上汽大众而言都是如此。
小鹏与大众牵手,能否复刻“蔚来与合肥”的佳话?
“我期待大和小的携手,将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产品,最好的品牌带到全球”。
7月26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alf Brandstaetter的合照,确认了大众汽车集团将与小鹏汽车展开合作。
合作的细节上,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达成了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前者将向后者增资约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交易完成后,大众汽车集团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曾是国内新势力“蔚小理”三强的小鹏近年发展不如预期。在销量排位赛中被指逐步掉队。而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上表现平平的大众,也需要经历过国内激烈竞争的小鹏智能化座舱技术。
根据公告,小鹏将基于G9帮助大众造“中国车”。汽车分析师凌然表示,作为造车新势力三巨头的小鹏汽车,与大众官宣合作不仅为其补充了资金,更是给品牌带来了影响力极大的“信任背书”。
曾经的新势力销量冠军,一度陷入“改革困境”
最近几年,小鹏汽车发展不如预期。虽然2021年小鹏拿到新势力销量冠军,但2023上半年,小鹏销量41435辆,同比下跌39.93%,在新势力排名中滑到第5名。
小鹏汽车年度财报数据显示,企业自成立以来尚未实现盈利,2022年亏损更是超过90亿元。不过官方称现金储备仍有340亿元。
不过,业界有观点认为,小鹏正在调整自身,成果要看2023年下半年。此前,2022年10月,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认识到了团队潜在问题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全力聚焦于组织架构调整与产品规划设计。何小鹏直言:为了长期发展,可以考虑放下一定的短期利益。
2023年年初,小鹏汽车的一些老员工逐步离去,前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与吉利高管易寒等外来传统车企高管入职小鹏。
在不久前的一季度财报会上,何小鹏表示,目前小鹏的改革只是完成一部分。这意味着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仍未结束。
产品端,在2022年上市的G9车型遇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
不过调整已经见效,经过淬火成锋,2023年6月,在全新中型纯电SUV G6上市后,小鹏汽车的舆论环境与口碑似乎“天翻地覆”。这款产品将售价定位在20.99万元-27.69万元,一经发布就引爆了市场。
据小鹏汽车公布的信息,小鹏G6在预售3天后订单量就超过了2.5万台。据了解,该车型配置了城市智能化辅助驾驶功能、800伏碳化硅高压平台、激光雷达、双Orin-X芯片和全新智能座舱等等。
在改革初见成效且新产品吹响了反冲锋号角的同时,小鹏毛利率与净利润存在的隐忧尚未消除,发展的体系问题仍未解决。除了G6外,G3、P7、P5和G9等车型均未成为现象级产品。此时大众的“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更是给双方带来了无限可能。
大众注资小鹏,双方能复刻“蔚来与合肥”的一段佳话吗?
随着小鹏新产品发布并与大众的合作官宣,小鹏汽车股价也从之前一度30.5港元/股的低谷飙升至当前的80.95港元/股。
根据双方发布的公告,小鹏将帮助大众造“中国车”,但并不会基于大众的MEB平台,而是基于小鹏G9的产品平台。目前,小鹏汽车已推出扶摇2.0架构,后续车型也将基于扶摇2.0架构打造。G9的平台优势如何,暂不得而知。
相比于不断在智能化上走弯路的大众汽车,小鹏在高级别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两方面有着相当出色的成绩。
如上文所说,小鹏多款车型已完成高速高级别辅助驾驶应用,城市高级别辅助驾驶也在多款新车上逐步展开使用。智能座舱的体验也有很多亮点,除了场景化座舱设计外,小鹏的语音识别能力非常强,不唤醒车机,一些直接指令对话都可以得到识别。通过语音指令,驾驶员几乎可以完成所有对车辆进行调整的需求,且少有失灵的问题发生。
凌然表示,何小鹏出身互联网企业,他的风格与团队的风格可以很好地切换到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领域的建设中来,而这正是传统汽车制造业巨头大众汽车需要的。
双方合作被官宣后,何小鹏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alf Brandstaetter的合照,并表示“我期待大和小的携手,将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产品,最好的品牌带到全球”。
凌然认为,对于小鹏汽车来说,50亿元的支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百年车企的“信任背书”。拥有百年历史的大众汽车集团,会在众多潜在合作伙伴中选择小鹏,可见小鹏的实力。这样的大集团信任背书,或许比做1000次广告效果都好。有观点认为,大众对小鹏的增资与数年前合肥市政府对蔚来的注资相似,都可能将“悬崖边”的企业拉回发展的正轨。
目前来看,小鹏汽车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逐步形成自己的造车体系,在扶摇2.0架构下推出更能触达用户的高性价比新车。短期内小鹏汽车销量能否迅速增长仍需观察,但这家曾经中国造车新势力销量第一的企业,在“壮士断腕”般的改革中,或许将在2023年“否极泰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编辑 徐超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