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以大众利益为己任

成语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道理)《1》

1、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又称:蚌鹬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语出清·湘灵子。《鹬蚌相争》选自。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2、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揭示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3、井底之蛙

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庄子》

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慢慢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浅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两眼圆睁睁地好像失了神。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

揭示道理

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知识看作人类文化的总和,那就会跟枯井里的青蛙一样,成为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的可恶角色。从这则寓言故事概括出来的成语“井底之蛙”,常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满的人。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东海之鳖比喻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人。

成语故事之旅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
前方到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典故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燕策二》战国时,有一次赵王打算发兵进攻东边的邻国燕国。当时,苏秦的弟弟苏代正在赵国,立刻向赵王进谏。易水岸边,有一只蚌张开两片硬壳晒太阳。有只鹬见了,把嘴伸进蚌壳里去啄蚌肉。蚌急忙把硬壳合上,钳住鹬的嘴不放。鹬啄肉不成,嘴反被钳住,便威胁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得干死。”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这鹬就得饿死!”就这样,蚌和鹬在河滩上僵持不下,正好有个渔翁经过这里,见到它们死死缠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便轻易地把它们一起捉住拿回了家。苏代讲完这个故事,接着说:“赵国进攻燕国,燕赵两国交战不止,消耗国力,就像鹬蚌相争,恐怕我们西边强大的秦国,就是得利的渔翁。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赵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进攻燕国的年头。 释义
比喻两相争执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利的局面。

发稿:烦烦

审稿:胡捷

《战国策》中的寓言以小见大,言浅意深,充满了人生哲理

本文乃“天韵C4D”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战国策》中记载了很多寓言,这些寓言多数是臣下用来讽谏主上或策士用来游说诸侯的。这些寓言多是言浅意深,以小见大,借此喻彼,把抽象深奥的道理用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达到讽喻的目的。

赵惠文王时,赵国要攻伐燕国,苏代为燕王游说赵王,就用了这样一则寓言:

蚌方出曝,而鹅啄其肉,蚌合而措其哮。鹅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酶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鹉。”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燕策》

苏代见赵王,并未正面提出制止这场战争,而是先讲了这个“酶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他把鹬蚌作了拟人化处理,描写它们的语言与动作,二者各不相让,最终导致同被渔人所擒的悲剧,以此引起赵王对两国之争的相类联想,而后指出:“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把燕赵比为鹬蚌,把强秦比作渔父,形象而贴切,不作更繁琐的阐述,使赵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制止了这场即将发生的战争。

以寓言游说、进谏,在《战国策》中多有记载,如“画蛇添足”、“南辕北辙”、“两败俱伤”等,特别是“两败俱伤”与“酶蚌相争”有很多共同之处: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逸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邃,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疲),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撞其功。

韩子卢,是韩国出产的黑狗,是天下跑得最快的。东郭邃,是著名的狡兔。天下最快的狗,追逐海内最狡猾的兔子,跃过五座高山,绕过三座大山,二者均因疲惫致死,农夫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一狗一兔。这是齐王将要伐魏时,淳于莞谏齐王时所引用的寓言。他把齐魏之争,比喻为狗兔之逐,把强秦、大楚类比为农夫,这贴切的类比,使齐王大为竦惧,谢将休士而罢战。

在这两则寓言中,把即将交战的双方比喻为无知的动物,以动物的愚蠢行为比喻两国间的无谓之争,而把即将从中获利的秦楚比喻为渔父、农夫,以小见大,言浅意深,寥寥数语,道出了事物的本质,以形象说明事理,引人联想、让人深思,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战国策》中的寓言,与其他先秦典籍中的寓言一样,脱胎于比喻,借助于形象来说明某种事理,是一种包含着生活经验、充满着人生哲理、闪烁着智慧之光的讽喻性文体,它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夸张、象征、拟人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出一个个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故事,把抽象、深奥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听者从此事物具体的形象中去体味彼事物的本质,使言辞更具说服力。

参考资料

《战国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以大众利益为己任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