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即将消失:被改名或被直接放弃,大家怎么看?
看到一个报道说,这些城市都是民主党把控的城市啊(就是市长是民主党人担任的)。我们不在美国,这种信息不好了解。
美国各地游行示威活动一盘散沙,为什么没有一个政党来统一组织?
只要看当年华占领华尔街运动就可以猜个大概。
美国的黑人抗暴活动。100%是自发性行为。像金恩博士有影响力有组织力的已经被消灭。在美国假的民主自由制度下培养不出来第2个。
占领华尔街运动时候,有些白人有组织能力的反抗者也被消灭了。加上白人不肯放下身段与黑人活合作。自然缺乏领导组织能力加入抗暴活动。
美国白人菁英阶层,手段高布局久,根据黑人习性早就拿捏于掌上。不会再让第2个金恩博士出现。1露苗头就全方位开始收拾。
黑人暴动只不过是现在进行式,到底谁的力还看不出来?可以确定都是白人统治阶层布局下棋局
大众汽车借电动车和怀旧情绪在美国市场寻求增长
大众汽车及其他外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动荡,试图从其主要竞争对手那里夺取市场份额。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的市场地位和销量一直未能复苏到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和Microbus辉煌时期的水平,因此,大众汽车正在尝试利用这段怀旧情绪。不同于过去,这一次,大众希望其主打车型为电动车。
大众汽车在全球仅次于丰田,但在美国仍是一个小众玩家。其计划之一是依靠新的电动模型ID.Buzz,这款车型外观类似于Microbus,并且复兴Scout品牌,推出一系列电动皮卡和运动型多功能车。上周,大众汽车高管和当地官员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附近的一个工厂举行了开工仪式,这个工厂将生产带有Scout徽标的车辆。
大众汽车是多家看到电动车及其带来的动荡作为挑战美国主导汽车制造商的外国汽车制造商之一。大众汽车旗下还拥有奥迪、保时捷、宾利和兰博基尼等品牌,计划到本十年末至少将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现在的4%翻倍。
电动车能够改变行业排名,激励了大众和其他外国汽车制造商。例如,现代及其姐妹品牌起亚凭借电动SUV和轿车超过了吉普、道奇、克莱斯勒和雷姆的制造商Stellantis,成为美国第四大汽车制造商。
电动车的销售榜单与美国总体销售的排名大不相同,预示着未来可能由一组不同的公司主导。目前美国所有引擎类型汽车销量的前五名分别是通用车、丰田、福特、现代和Stellantis。在电动车方面,特斯拉遥遥领先,其次是现代、通用、福特和大众。丰田在美国电动车领域是一个小角色。
沃尔沃也希望利用电动车带来的变化获益。这家瑞典汽车制造商的大部分股权由中国的吉利控股集团持有,报告称其在美国的销量去年增长了26%。
大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试图在美国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存在感,但分析师们对此次是否会有所不同表示怀疑。即便是根深蒂固的汽车制造商也不会轻易让步。通用和福特也在大力投资电动车,而丰田则表示,明年将开始在肯塔基州生产一款大型电动SUV。
大众汽车在美国的最后一次大举动以丑闻告终。2000年代初,该公司试图推销其“清洁柴油”引擎的汽车,声称这种在欧洲乘用车中比在美国更常用的燃料比汽油更环保。但2015年,美国监管机构发现大众汽车在车辆中使用了软件来欺骗排放测试。实际上,这些车辆的污染程度与长途卡车一样严重。
这场丑闻促使大众汽车提前投资于电动车,并建造从一开始就设计为使用电池运行的汽车,而不是对汽油车型进行笨拙的改装。在欧洲,大众的各种电动品牌加在一起的销量超过了特斯拉。
大众集团美国区总裁Pablo Di Si表示,他在计划利用巴西公司运营时使用的相同策略,那时大众的市场份额从9%上升到了超过16%。
大众正在加拿大建造一个价值50亿美元的工厂,为其在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和墨西哥普埃布拉的工厂供应电池,这将帮助购买大众、奥迪等品牌汽车的消费者获得高达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
通过复兴Scout品牌,大众希望填补其产品组合中的重大空白:皮卡,这是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车型之一。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将在2026年底首次销售的Scout车型上强调“美国制造”的感觉。
在美国之外,大众是一个巨头,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为26%,在中国为15%。但该公司在中国面临严峻的压力,那里的电动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使得比亚迪等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够从外国汽车制造商那里夺取市场份额。大众需要在美国的增长来补偿这一点。
编者话Pablo Di Si在巴西的策略主要是通过深入分析市场趋势,确定未来增长潜力的细分市场,并针对这些市场优化产品组合,填补产品线中的空白。这一策略使得大众汽车能够及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和预期的新产品,成功地将市场份额从9%提升到超过16%。在应用这一策略至美国市场时,Di Si可能会侧重于电动车和环保技术,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并增强大众汽车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
大众2023年全球累计销售汽车924万辆同比增长12%,能否超过丰田?
丰田汽车和大众汽车两家车企巨头的年度销量常年以来都处于你追我赶的状态,因此每到新年伊始,两大巨头上一年度的销量数据都会公布,算是全球汽车行业的风向标之一,此前有消息预测丰田集团2023年度销量会突破一千万辆,不过目前确切的数据还没有披露,倒是大众集团的销量数据先发布了。
根据最新消息,Volkswagen Group大众汽车集团于2023年销售了924万辆汽车,与2022年相比,交付量增长了12%,目前吃瓜群众们最关心的是,大众2023年的销量是否能超过丰田?
大众集团在2023年销售了924万辆汽车,这一销量数字较2022年增长了12%,这个成绩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不过从行业观察家们的观点来看,大众汽车集团在2023年12%的销量增长并不仅仅是因为需求增强,也是有一部分原因是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引发的供应瓶颈导致的大量积压订单得到了释放。随着大部分物流和供应链问题得到解决,大众汽车集团得以在2023年生产更多的汽车。
大众集团在所有最重要的市场都实现了交付量的增长,其中西欧地区是最大的市场,交付了327万辆汽车(同比增长21%)。中国市场位居第二,交付了324万辆汽车(同比增长2%),紧随其后的是北美市场,交付了99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8%)。
大众集团旗下每个品牌(大众、保时捷、奥迪、斯柯达、兰博基尼、宾利等等)的完整销售数据将于星期五(1月12日,由于时差的关系,对应的北京时间是周六)发布,但是目前已经知道过去12个月的销量表现对于大众核心品牌(VW/大众品牌)来说非常出色。
根据目前的消息显示,Volkswagen(VW/大众)品牌的新车交付量增长了6.7%,达到约487万辆车,所以如果这个数字准确的话,2023年大众集团交付的所有汽车中约有52.63%都带有大众VW徽标,也就是大众品牌的销量在整个集团中占比过半的意思。
2023年,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大众品牌(VW)销售的所有车辆中,超过一半是SUV车型。具体来说,SUV车型的在大众品牌的销量份额占比已经增长到54.2%,比2022年增长了14.9%。在美国市场,SUV占所有大众品牌所有交付车辆的份额更是达到了81%以上。在欧洲市场,紧凑型T-Cross(对应中国市场的上汽大众途铠)成为最畅销的SUV,在德国、英国、土耳其和西班牙等四个国家的单一市场均创下销售纪录。
现在的疑问是,大众集团924万辆汽车的年度销量足以击败丰田吗?在日本车企巨头丰田集团公布2023年全年销售结果之前,还无法确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丰田汽车集团在2022年销售了1050万辆汽车,连续三年保持全球最畅销汽车制造商的头衔。
另外,在2023年的12月,有海外商业咨询机构披露,丰田集团将以创纪录的销售和生产数字结束2023年——丰田和雷克萨斯品牌将共生产超过1000万辆,由于2023年的12月丰田集团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销量打击,因此实现这一数字几乎已经是必然。
屏幕前的你今年是否购买了大众或者丰田的新车呢?对于大众和丰田这两家车企巨头以及他们旗下的车型,你有什么观点和看法?请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大众明确将继续在华投资,德国首份中国战略讲了什么?
记者 | 安晶
在经历了执政联盟三党的多轮拉锯后,德国政府终于在7月13日公布了首份对中国战略文件。与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的定位一样,德国也把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文件从中德关系、加强德国与欧盟的纽带、加强国际合作三方面阐述了德国对中国的政策方向,肯定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给中欧都带来了好处,同时指出中国的政策变化促使德国对中国策略进行调整。
在对华出口上,德国准备加强审查以限制敏感技术转移、对出口管控清单进行调整覆盖网络安全等新技术。针对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活动,政府准备就关键基建推出保护法,明确哪些企业、机构和领域是关键基建。
德国还呼吁该国在华企业进行决策时考虑到地缘政治风险,宣布之后将与相关企业就中国风险问题举行闭门会谈。
大众汽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布兰德斯塔特(Ralf Brandst?tter)随后在社交媒体发文欢迎德国政府的新文件,同时明确大众集团将继续在中国投资。
美国媒体则认为,虽然德国的新文件标志着德国对中国政策的调整,但相比美国直接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的做法,德国更多是在寻求平衡。
对中国定位德国外交部在介绍“中国战略”文件时附上了一张围棋的图片。德外交部特意说明,围棋是由对弈双方轮流落子。与国际象棋不同,围棋的目的不是将死对方,而是获得有利位置、捍卫“自由”。
德国政府发布的“中国战略”文件德文版共64页,英文版40页,中文版还在制作中。文件在一开始肯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脱贫成就,坦言中欧都从中受益。
但德国政府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策略旨在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同时让国际制造产业链更依赖中国。外交上,中国正在用“更进攻性”的方式确保自身利益,试图重塑“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基于此,德国政府认为需要对策略进行调整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也是把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来源。
在合作上,德国政府明确中国是气候变化、可持续性发展、全球健康、大流行病防控等领域的关键伙伴。在竞争者定位上,文件指出中国是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近年来对中国的贸易依赖越来越强,但中国对欧洲的依赖却在下降。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德商品贸易额为2989亿欧元,比2021年增长21%,中国也连续第七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文件指出,德国政府要确保中德合作“更公平、更有可持续性、更互惠”,将为此与中国展开竞争。文件强调,德国无意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但同时德国也急需“去风险”。
“去风险”一词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今年3月阐述欧盟对华政策时使用的表述。当时她指出与中国脱钩不符合欧洲利益,欧洲应把重点放在“去风险”。之后,七国集团广岛峰会和美国高官也频繁使用该表述。中国已多次对“去风险”的说法表示不满,强调中国并非风险来源。
关于“制度性对手”,德国的文件认为,德国与中国在规范国际秩序的原则上存在观念差异。除了指责中国试图重塑“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之外,德国还认为中国与俄罗斯加强关系对德国安全有直接影响。
文件同时强调,德国与中国是“制度性对手”不代表双方放弃合作。与放弃合作相反,与中国保持合作是德国联邦政府对华战略的“根本”。德国政府重申了“一个中国”原则,同时也宣布该国将扩大与中国台湾的合作。
经济贸易文件明确,经济关系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将保持与中国的“密切经济纽带”,中国将继续作为德国企业的主要市场,德国也是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
但德国寻求在关键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以降低依赖单一来源的风险,德国曾经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过度依赖就是先例。
文件指出,德国在多种金属、稀土、锂电池、光伏、抗生素等药物上都依赖中国。德国政府之后将对依赖中国进口的关键产品进行评估,并协助企业寻找多样化、可持续性的供应来源,包括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对华出口上,文件明确德国政府的出口管控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国际安全和保护人权。目前德国针对中国的出口管控主要涉及军民两用商品,之后德国将对出口管控清单进行调整,以覆盖网络安全、监控技术等新技术。
德国政府还将对出口信贷担保进行评估,以限制将敏感的军民两用技术出口到中国。
针对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活动,德国政府准备就关键基建推出保护法,明确哪些企业、机构和领域是关键基建,确保关键基建的安全和主权运作。文件指出,德国目前针对5G网络等关键通信领域和IT领域设立了相应规定,但还没有对非IT产品制定规则。之后政府将讨论如何从整体上保护关键基建,相关的政府采购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审查。
除此之外,德国政府还准备对海外企业在德投资的筛查法律进行修改,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考虑在内。
对于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文件呼吁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地缘政治风险”。当企业投资集中在一国时,各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消化风险的能力,以避免在出现地缘政治危机时需要德国政府资金介入。
在警示各企业之时,德国政府计划使用“市场经济工具”鼓励企业多样化投资,不要依赖在一国的投资。对于在中国有巨大市场的德国企业,政府将与他们举行闭门会谈,以掌握各企业的中国风险分析情况。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的问题上,德国政府表示愿与中国合作起草改革提案。但德国同时呼吁中国放弃WTO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相当于放弃发展中国家地位。
各方反应美国智库荣鼎咨询去年的统计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欧洲对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主要来自四国: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这四国占欧洲对华直接投资额的87%。其中,德国排名第一,占比高达43%。
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有近70%都集中在汽车、食品加工、药物/生物技术、化学品和消费品制造。德国的大众集团、巴斯夫、宝马都是对华投资大户。
去年,大众在中国的新车交付量达到318万辆,几乎与欧洲销量持平。巴斯夫则宣布将在中国广东省湛江市的一体化基地项目投资100亿欧元。建成后,湛江一体化基地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中国战略”文件发布后,大众汽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布兰德斯塔特立刻在领英发长文,对文件的政治目标表示支持。
他表示,大众集团已经进行了风险管理以在销售上实现平衡,为此大众在美国和南美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但他同时指出,为了减少地缘政治可能造成的风险,大众必须建立“自动可控的价值链”,也就是加强本地化、建立本地发展专长。
“这也是大众集团将继续在中国投资的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动态成长的市场,也是关键技术创新驱动力。这对大众的全球竞争力和整个德国汽车工业都至关重要。”
德国工业联合会则指出,新文件中部分措施的具体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讨论,比如德国在海外投资的部分。联合会认为,相关措施可能会过度限制企业活力。
《华尔街日报》指出,德国政府公布的“中国战略”最终版比此前传闻的版本更为温和,这也是执政联盟三党博弈的结果。去年流出的“中国战略”草稿要求德国企业公布在中国的情况,还必须接受压力测试以检查各企业在面对地缘政治危机时的耐受力。
德国执政联盟中的绿党对中国态度强硬,自由民主党则亲企业,总理朔尔茨在对华问题上也更温和。《华尔街日报》认为,德国曾是欧洲大国中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这份新文件虽然表明了德国对华态度的转变,但并没有出现180度大转弯。与美国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的做法不同,德国还寻求继续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济关系。
美联社则认为德国对华策略是在寻求平衡,一方面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另一方面则寻求摆脱对中国经济的过度依赖。
针对德国政府的新文件,中国驻德国使馆发言人表明了中方的四点立场。中方希望德方理性、全面、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德国当前面临的很多挑战和问题并非是中国造成的,中国是德国应对挑战的合作伙伴,而非对手。将中国视为“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看待中国和制定对华战略,只会加剧误解和误判,损害双方合作与互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周五的记者会上回应,以去风险、降依赖之名,行竞争和保护主义之实,将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只会适得其反,人为制造风险。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划线,鼓噪所谓“制度、利益、价值观竞争”,更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只会加剧世界的分裂。
他指出,事实上中德共识远多于分歧,合作远大于竞争,双方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在当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希望德方全面客观看待中国发展,制定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同中方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