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上海大众工厂

大众关闭在中国建的第一座工厂,中国的油车时代过去了

这两天,上汽大众要永久关闭第一工厂的消息被曝了出来。

一般来说,车企那么多工厂,关一个两个也没啥大不了的,但上汽大众的这个却来历不简单。

这次关闭的是位于上海安亭的第一工厂,早在 1984 年就成立了,也是大众在国内最早的工厂。

在 80 年代,中德合作的第一款车大众桑塔纳,就是在这座工厂组装成功的。

毋容置疑,安亭一厂见证了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大节点。而在今天,这座有着近 40 年历史的的工厂说关就关,难免让人唏嘘。

有人可能觉得,连老工厂都要无奈关闭,看来大众在车子这块是拉了呀。

但脖子哥反而觉得,大众的这个决定非常正确,关掉老工厂正反映了他们在积极转型。我甚至可以来句不负责任的暴论:这样的老旧工厂关的越多越快,就说明传统车企对新能源转型的决心越大。

先别急着杠我,咱先聊聊安亭一厂的背景你就明白为啥了。

安亭一厂原先生产国民神车桑塔纳,在神车停产之后主要负责上汽大众集团小型车的生产,包括大众 Polo 、斯柯达晶锐等两厢车,还有小型 SUV 途铠( T-Cross ),工厂年产能是 16 万辆。

要搁几年前,安亭一厂还能拉满干,但现在的小车市场,早就严重萎缩了。

A0 和 A00 级两个市场, 2022 年的总销量约为 270 万辆,和疫情之前的 2019 年相比少了 20 多万辆。

总量变少还不是关键,关键是大伙儿买小车本来就是奔着性价比、实用性去的。可燃油小车在电动小车面前,可以说毫无招架之力。

首先没了内燃机,电车相同尺寸下有更长的轴距,就意味着更大的车内空间,而空间的差异在小车上感受会更加明显。

以 Polo 和比亚迪海鸥为例,两车轴距相差 64mm ,基本在同一水平,但海鸥的车长比 Polo 短了有 273 mm 。

更重要的是电车的价格已经下探到了油车区间,但它的用车成本却有着绝对的优势。

Polo 的指导价是 9.09-12.49 万元,而同级别里的电车,海鸥是 7.38-8.98 万,五菱缤果是 5.98-8.38 万。

价格打不过人家,你还得花那么多油钱,大伙儿为了经济实惠,肯定首选电车了。

所以别说大众,就是本田飞度、丰田致炫( YARiS )这些当年贼拉火的小车,现在也越发卖不动。

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国内 A0 和 A00 级市场总共卖了 71.6 万辆车,其中纯电车型占比达到了 58% 。

销量下滑之下,安亭一厂在去年就进行了之前未曾有过的合班。

所谓合班,就是原来产量高,需要两个班组的工人轮换着来才能做完,而现在产量变低,一个班组就能搞定,所以就合二为一了。

但对于车企来说,迷恋曾经的小车是多么经典没有用,接受现实积极转变才是正解。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安亭一厂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

根据上汽大众的规划,一厂负责的 Polo 、途铠等车型要迁移到江苏仪征的工厂生产,产线搬移的工作去年差不多就弄完了。

主产车型被拿走,又没有新车型进来。也就是说,安亭一厂早已实质性停产。

而因为油车和电车的结构大不同,这种 “ 老龄 ” 工厂根本不适合拿来做电车。

比如原来的发动机装配线,到了电车上就不需要。电车高压电池包的装配检测,也是另外一套程序。

在老工厂搞 “ 油改电 ” 所付出的成本和精力,有时比新建一座工厂还要高,而且生产效率还跟不上。

所以放眼其他企业,要真是铁了心做电车,基本都会新建一座电车专用工厂。

你看, BBA 三家都已经这么干了。

奔驰新建了顺义工厂, EVA 纯电平台的 EQE 、 EQE SUV 都诞生于此。

宝马花了 150 亿打造了电车专用的里达工厂,还把这里作为 i3 的全球唯一生产地。

而奥迪这边,也是在去年投资了 26 亿欧元建造新厂,未来用于 PPE 平台纯电车型的生产。

不管这些大型跨国车企们喊着家在哪边,反正他们现在都知道要在中国搞电车。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电车市场,咱这不光有庞大的需求,更有一整套完备的电车产业链和相对更低的生产成本。

就在上个月,上海工厂生产的特斯拉第一次出口到了加拿大,因为那边对中国产的特斯拉给予同样补贴。

特斯拉愿意舍近求远,用中国产而不是美国或欧洲产的,不就证明了中国电车制造的优势。

BBA 和特斯拉都知道的事,大众更是清楚。

早在 2020 年,上汽大众在安亭新建了电车专用的 MEB 工厂,规划产能 30 万辆,远大于安亭一厂产能。

旁边电车工厂既然都建好了,安亭一厂的关闭也就顺理成章。

关于这次关厂,上汽大众官方也进行了回应:这是整体升级转型,合理规划旗下电动车和燃油车的生产布局中的一环,老工厂的员工将会分流到 MEB 工厂和其他工厂中。

简而言之,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

该说不说,在内燃机向电机的变革中,大众作为传统车厂的代表,其实转型动作并不慢。说实话,是值得在脖子哥夸一句的。

无论是发布 ID.系列,组建自己的软件公司 CARIAD ,还是投资中国,包括这次关厂,至少都证明了它在积极应对。

而且大众非常坚定自己的转型路线,并且还在 “ 不断加码 ” 。

5 月 28 日,大众汽车( 安徽 )有限公司宣布新增 231 亿元投资,用于新能源车型研发。

这下在南北大众后,又要来一个拥有纯电血统的 “ 中大众 ” 。

传闻大众旗下的 Cupra 品牌要推出的 Tavascan 纯电动车型,就是要在大众安徽工厂首先生产,并要反向出口到欧洲市场。

因此,可以预见,在电动化转型已经深入到众多传统车企的今天,像安亭一厂这样时代的眼泪还会继续。

但不论怎样,这股浪潮是不会逆转的。我理解传统车企既想拥抱新能源,又不愿过早放弃燃油车,毕竟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

只是都 2023 年了,如果像丰田这样的车企还在劝人们多看油车一眼,就确实有点保守了。

丰田首席科学家兼丰田研究院,首席执行官Gill Pratt 呼吁不要过早放弃燃油车

与其挽留旧时代,接受电动化,拥抱新技术才是更现实的选择。

再见,燃油车厂!上汽大众被传永久关停第一工厂背后:产能过剩何去何从?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旭

近日,上汽大众位于上海安亭的第一工厂被传永久关停。

消息称,上汽大众位于上海安亭的三座整车厂正在进行产线调整,其中主要生产大众Polo、斯柯达晶锐等小型车的第一工厂在2022年7月结束生产,目前已永久关停,部分产线搬迁至江苏仪征;二厂已启动合班,将两个生产轮班合并为一班;三厂大概率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合班。

6月7日,据接近上汽大众的知情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一厂不是关停,而是功能转型。“实际是上汽大众电动化转型、安亭基地升级转型一系列动作中的一环。”

在车市愈发激烈的竞争面前,合资车企及其工厂正在经历一系列的重塑与再造。

ID.6X

上汽大众工厂升级,大众集团加码中国

公开资料显示,上汽大众安亭第一工厂建于1984年,规划年产能为16万辆,主要负责大众Polo、斯柯达晶锐、途铠等小型车的生产。随着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变动,上汽大众安亭基地的升级改造早已被提上日程。

2015年6月,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关于上海大众汽车安亭基地升级改造及纯电动技术合作的协议》。根据协议,改造完成后,安亭生产基地将形成符合最新环保标准的先进制造体系,产能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从2015年起,上汽大众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逐步推进安亭基地转型升级。2017年,启动汽车二厂升级改造,2018年启动MEB工厂建设,以及围绕电动化的一系列升级转型项目。

上述知情人士同时表示,汽车一厂在完成转型升级后,燃油车型(Polo、T-Cross)将转移至仪征工厂生产,充分用足沪外基地的潜能。汽车一厂的员工在经过相关培训后,将继续支持MEB工厂及其他工厂的生产。同时,安亭基地依托MEB工厂及相关配套和研发基地,聚焦电动化、智能制造以及面向用户的研发能力建设。

根据上汽大众的规划,未来安亭将建设成集“管理总部、智能制造基地、研发创新基地”等为一体的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总部园区。

上汽大众POLO

大众一边升级基地,一边加码中国市场。

2020年,大众汽车对江淮大众增资10亿欧元,股份增至75%,获得合资公司管理权,合资公司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此后大众汽车集团不断对大众安徽加码,不仅在合肥建成了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第三家MEB工厂;宣布下一代纯电动平台 SSP将在大众安徽投产;还承诺将授予合资公司4-5个大众集团品牌产品。

在5月28日的“投资安徽行”启动大会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安徽首席财务官哈约根介绍,大众安徽将继续投资安徽合肥,计划总投资约231亿元人民币,其中生产基地(一期)与研发中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1亿元人民币,车型上市前研发总投入约90.5亿元人民币。

大众安徽CEO葛皖镝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大众安徽在华只生产新能源车。“在技术研发层面,大众安徽更多关注车联网技术,包括信息娱乐技术、高级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从大手笔投入和定位来看,大众汽车对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理想汽车被曝接手北现工厂

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上汽大众选择对工厂进行升级改造,部分合资品牌则选择了转让。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现代一工厂是现代在中国最早建立的整车制造工厂,2002年开始投入运营,年产能30万台,一时风光无两。然而,随着传统燃油汽车竞争加剧、消费升级,以及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崛起,2019年初,该工厂被曝停产,生产厂房陷入闲置状态。

2021年5月,多家媒体报道称,理想汽车将在北京顺义区新增一家工厂,工厂总投资60亿元,依托原北京现代一工厂厂房及土地资源,打造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制造工厂。按照规划,该工厂将于2023年年底投产,投产后一期将实现年产10万辆纯电动汽车。不过,双方彼时并未公开回应过此事。

理想汽车北京顺义智能制造基地。

而据北京顺义区政府官方网站此前消息,理想汽车北京顺义工厂将开展整车、核心零部件、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研发,配套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科技人才2000人以上,项目计划于2023年投产,2024年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目前智能制造工厂进展如何?时代财经6月7日采访了理想汽车方面,截至发稿前暂未取得回应。

神龙汽车出售工厂,东风本田接手扩产?

神龙汽车与东风本田同为东风系合资品牌,但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冷热不一。财经网汽车报道称,神龙汽车二厂被同在武汉的东风本田接手。

神龙汽车在国内曾有四个生产基地,其中一厂、二厂、三厂位于武汉,2015年建立的四厂位于成都。四家工厂彼时规划的年产能分别为30万辆、15万辆、30万辆和36万辆,合计规划年产能达111万辆。

这些工厂是为销量一度突破70万辆的神龙汽车准备的,但四厂建好的第二年,神龙汽车销量跌破60万辆,此后一路走低,2020年,神龙汽车销量跌至谷底,仅剩5万辆左右。

为降本增效,神龙汽车进行了一系列产能“瘦身”。据报道,2019年7月,神龙公司启动F99项目——通过优化产能布局,将武汉工厂一厂、二厂产能向三厂集中。2020年和2021年神龙汽车年报显示,神龙汽车产能为36万辆。经过一系列调整后,2022年神龙汽车销量增长至12.7万辆。

财经网汽车报道称,神龙汽车将原来的二厂转让给东风本田,后者将该工厂改造为专门生产纯电汽车的新工厂。

新工厂距离投产越来越近。武汉经开区5月11日发文表示,按照施工计划,5月各大车间厂房主体结构完成,6月开始设备安装。

据介绍,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包括改扩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整车检测等车间,一期形成年产12万辆车产能,预计2024年投产、2027年达产。这是本田在全球的第一个新能源标杆工厂,将生产本田全新的e:N系列电动化车型,也将助力东风本田的电动化转型。

东风本田。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郑纯楷坚定表态。“电动化是汽车行业的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2023年是东风本田成立的二十周年,也是东风本田数字化驱动电动化转型战略实施的关键之年。2023年上海车展期间,东风本田展台上没有一辆纯燃油车。

在产品方面,东风本田将于2024年初推出e:NS品牌第二款车型e:NS2。第三款车型“e:N SUV 序”也将于明年推出,第四款车型e:N GT Concept将于2025年后上市。

2030年后,本田在中国将不再投放新的燃油车,所有新车型均为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等电动化车型。本田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产品的销量占比,将在2030年达到40%,到2035年达到80%,到2040年达到100%。

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车企产能TOP20合计3749万辆,占总量近九成,整体利用率却不足五成。

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上仅有5家车企,其中只有比亚迪和特斯拉中国可以说是以新能源车产能为主,其余车企的产能大头还是在燃油车上。部分燃油车比重较大的车企,产能利用率更是低于四成。

在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产能过剩的燃油车工厂该何去何从,已经变得越来越急迫。

从辉腾到ID.3的二十一年,大众或关停“透明工厂”的生产功能

2016年3月,大众最后一辆辉腾轿车在德国东部的一座透明车间里缓缓驶下生产线。随着这辆黑色车身、搭载4.2L发动机以及四驱系统的轿车下线,意味着辉腾14年生命周期的正式结束。

这座最初为生产辉腾而建、颇具艺术风格的德累斯顿工厂,在辉腾停产后,大众又将其视作生产其他电动车型和展示电动化转型的媒介。

但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和转型关键期面前,德累斯顿工厂高运营成本和低产出的现实,对想要控制成本、提高回报率的大众而言,并不不是一笔划算的开支。此前有消息称,在削减成本需求的推动下,大众汽车集团计划结束德国德累斯顿工厂的生产。

据路透社最新消息,大众汽车发言人称,茨维考和德累斯顿工厂将于10月前两周停产大众ID.3和Cupra Born两款车型。茨维考工厂将在10月2日至10月13日期间削减新车产量,德累斯顿工厂将从10月2日起暂停生产ID.3电动车型,10月16日恢复生产。员工数量是否会受到影响暂不知晓。

德累斯顿工厂于2002年正式投入运营,主要生产大众推出的豪华车型辉腾。彼时担任大众集团CEO的费迪南德·皮耶希认为大众旗下的高端品牌奥迪仍无法和奔驰、宝马竞争,辉腾作为其远大愿景的产物被推出。为此,大众斥资1.87亿欧元用来修建了德累斯顿工厂。

该工厂是一座长140米、高20米的玻璃建筑,周围绿树环绕,坐落在城区不远处。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内部看去,这座建筑都更像是一座博物馆,而非汽车装配厂。它没有车身制造、涂装或冲压车间,只承担着最后的组装工作。

大众将其称为Glaeserne Manufaktur(德语意为“透明工厂”),因为车间采用大量玻璃帷幕作为墙体。顾客可以观看车辆是如何在现代化的生产线上被组装起来的,甚至辉腾的车主还能参与到手工组装过程当中。彼时,辉腾大部分组装过程都由工人手工组装完成,每辆辉腾下线后,会被存放在40米高的巨大圆形停车塔中。

大众将德累斯顿工厂视为一个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而不仅仅是汽车生产线。大众汽车的技术、生产流程、美学设计、视觉体验被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面前。然而其建造之初的目的——生产百万级别的豪华轿车辉腾,却没有达到董事长费迪南德·皮耶希的期望。

14年间,辉腾因制造成本高、产品定位等原因在全球市场销量一直不高,全球最高年销量仅为1.1万辆,推出仅3年时间就在美国市场宣布停售。2014年辉腾的销量已不足4000辆。并且在当时,辉腾超过50%的销量都是由中国市场贡献的。

据报道,有大众内部人士透露,辉腾的生产成本是帕萨特的3倍,单车盈利能力则为负2.81万欧元(约合20.62万元人民币),已经给大众带来了20亿欧元(约合146.79亿元人民币)的损失,于是大众决定正式停产辉腾。

辉腾停产后,大众计划仍旧延续德累斯顿工厂的生产和展览功能,用来展示大众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新技术。

2016年4月,大众投资2000万欧元对德累斯顿透明工厂进行改造,纯电车型e-Golf在2017年4月开始生产,参观者可以体验电动车型的生产、交付以及试驾全过程。在当时,大众的Bulli概念车、XL1以及大众Sedric无人驾驶概念车也在德累斯顿工厂进行展出。

2020年底,德累斯顿工厂停产e-Golf,计划2021年开始生产替代产品ID.3,后受疫情影响延后了生产进度。

据了解,ID.系列车型在德国的主要生产基地是茨维考工厂,2022年德累斯顿工厂的ID.3产量仅为6500辆。此前有消息称,停止在德累斯顿生产ID.3,也可能与其今年将在沃尔夫斯堡工厂开始生产有关。

不过主要原因还是大众在电动化转型中急切寻求提高的回报率。大众CEO布鲁姆称,到2026年大众实现107亿美元的利润增长。据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德累斯顿工厂的年运营成本在6000万至7000万欧元之间,如果结束汽车生产每年将能节省约2000万欧元。这对于大众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削减。

目前来看,大众不仅处于电动化转型的艰难时期,还要面临特斯拉以及中国汽车品牌的外部冲击,欧洲地区受到高通胀和电动汽车补贴削减的影响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近期也有消息称,大众汽车考虑在茨维考工厂裁员269人。

从辉腾到ID.3,德累斯顿工厂见证了大众冲击豪华市场的梦想,也在迫切的电动化转型中被几度规划和调整。德累斯顿在关停生产后,或许依旧会保留其展览功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上海大众工厂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