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本大众速腾

「电池技术」降本:特斯拉卡在半路,大众着急入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大众汽车电池制造子公司PowerCo首席运营官塞巴斯蒂安·沃尔夫在跟媒体沟通时称,大众汽车希望将新型干式涂层工艺引入大规模生产,这种工艺可将电池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减少30%,有望使每辆电动汽车的成本降低数百欧元。

大众汽车还表示,它们已经在试验线上用这种方法生产了数百个电池,到2027年应该可以投入生产。

大众此举也被理解为,是想在和特斯拉的竞争中取得优势。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年度全球媒体沟通会上,时任大众集团CEO的赫伯特·迪斯就曾对媒体说过,“我们想接近、然后超越特斯拉。”

干式涂层工艺正是特斯拉在最新的4680电池上所采用的技术。2019年特斯拉花费2.18亿美元收购了加州初创公司Maxwell Technologies并获得了该工艺,马斯克更是将其形容为“革命性”的技术。

干式涂层工艺的关键在于成本

对于主机厂来说,该技术带来的最大诱惑就在于:成本。

特斯拉曾表示,如果干式涂层和更大电芯的所有潜在能效都得以实现,Model Y的4680电池制造成本预计会降至5000-5500美元,大约是2170电池成本的一半。

极片生产是电芯制造的首要环节,主要分为浆料搅拌、极片涂布、极片辊压、极片分切四个步骤。

传统的湿式涂层工艺是将活性物、导电剂、粘接剂按比例混合在溶剂中,并通过狭缝涂布模头按要求涂覆在集流体表面,之后电极会在大型烘箱中进行干燥,在此过程中蒸发的有毒溶剂会被回收、处理和循环利用。

根据华创证券的报告显示,在传统湿法工艺中,涂布干燥及溶剂回收环节,分别占设备、人工、厂房成本和能源成本的 22.76%和 53.99%。

而干式涂层技术电极使用不同的粘合剂进行涂层,很少使用液体,因此不需要进行干燥,工艺流程更简单,设备占地面积更小,而且对环境的破坏也更小。

特斯拉表示,更精简的工艺能够帮助该公司将资本支出减少三分之一,并将工厂的占地面积和能源消耗削减至旧工艺所需的十分之一。

大众则是希望将新型干式涂层工艺引入大规模生产,这种工艺可将电池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减少30%,有望使每辆电动汽车的成本降低数百欧元。

除此之外,由于湿法工艺需要溶剂,在溶剂蒸发后,活性物质与导电剂之间会留出更多空隙,空隙会导致材料的压实密度不高。但干法不存在烘干过程,因此可以做到更大的压实密度。

由于单位体积下含有更多的活性物质,干法电极也具备实现更大能量密度的技术路径。根据 Maxwell Technologies的实验数据,干法电极能量密度可以超过300Wh/kg,且具备实现500Wh/kg的可能性。

特斯拉卡住,大众借机追赶

在2020年的电池日上,特斯拉推出了全新的圆柱电池体系“4680电池”,在这个电池上就采用干式涂层工艺。

同一年,特斯拉在加州弗里蒙特工厂附近进行试点生产4680电池,并计划在2023年将其应用于特斯拉电动车。

然而三年过去,4680电池仍处于试生产阶段,主要就是因为干式涂层工艺的制约。有专家曾对外媒表示,“他们可以小批量生产,但当它开始大批量生产时,出现了许多废品。”

2021年7月,马斯克也在推特上写道:“对于降低锂电池成本来说,干电极是关键部分之一。然而,为了实现优质的量产电池,需要对Maxwell的概念进行大量的工程设计,这一点还没有完全实现。”

就在特斯拉卡住之际,一直想要在电动车上实现突破的大众开始借机追赶。

2022年7月,大众宣布全球电池业务将由新成立的公司“PowerCo”负责。近日,其首席运营官塞巴斯蒂安·沃尔夫就表示,干式涂层相关工艺已经在实验室和小规模试点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接下来,大众会进一步投资于该工艺,并在德国下萨克森州萨尔茨吉特附近的一个实验室中安装一条试验线。

大众汽车方面表示,截至目前,上述项目成本约为4000万欧元,但在未来可能会大大增加。 按照大众的规划,到2027年应该可以投入生产。

在国内,虽然鲜有主机厂如特斯拉和大众一般,大张旗鼓宣布干式涂层工艺的进展,但实际上仍有相关的技术公司在进行研发突破。

力合科创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旗下的清研电子致力于粉体干法成膜技术制备电极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领域,同时该技术在锂电池领域的应用也在被积极探索。

宝晟能源科技开发的“干法制备预锂化负极”的专利方法,已经组装了软包电池并验证了首效参数和循环性能,目前干法电极的中试量产已经完成。

主机厂掀“造电池”浪潮

特斯拉和大众争夺干法涂层工艺的背后隐含着一条更大的线索:主机厂想要亲自下场造电池。

特斯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从2019年和松下之间的矛盾公开激化之后,特斯拉的自研之路也走上了快车道。

最近特斯拉在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获得了一个新工厂,该工厂位于特斯拉现有的4680电池中试生产工厂附近,业界预计特斯拉将利用这个新工厂扩大其4680电池的生产。

大众也早在2018年就开始积极推进电池自研,成立了由Frank Blome带领的电池卓越中心,拥有约300人的专家团队。

2022年,PowerCo负责大众的电池业务之后,已经落地了3家电池工厂。

去年7月,大众汽车萨尔茨吉特电池工厂破土动工,公司预计到2026年向该电池厂投资约20亿欧元,预计电池年产能是40GWh,计划2025年投产。

除此之外,大众还有两家已经落地的电池工厂,其中一家位于西班牙的瓦伦西亚的40GWh工厂,在今年也破土动工,预计2026年投产;另外一家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圣托马斯工厂也举行了签约仪式,将建成90GWh的产能,预计2024年动工,2027年投产。

根据规划,到2030年,PowerCo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投资超过200亿欧元建成6家电池工厂,总体产能达到240GWh,支持每年生产300万辆电动汽车。

与此同时,国内车企也开始加入了造电池的热潮。

比如长城孵化了蜂巢能源;广汽从2017年开展技术研究和小批量试制,随后又孵化了做超快充的巨湾技研,2022年再成立了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用于自研。

造车新势力的蔚来,也成立了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李斌任董事长。

从主机厂的角度来看,当新能源汽车发展回到制造业发展的本质,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毛利。而掌控电池的研发制造,才有机会达到降低成本,保证供应链安全。

只是,电池自研就是否意味着必然可以降低整车成本?不一定。毕竟电池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这就需要和整车销售能力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才可以维持下去。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韩敬娴,编辑|张敏)

20岁的这本期刊,没有影响因子只有口碑

作者丨胡珉琦

“20年,如果是一个人,那她正值青春,在经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家庭用药》编辑部在最新一期杂志的扉页写道。

今年2月,《家庭用药》这份创刊于21世纪初的药学科普期刊就满20岁了。从双月刊到月刊,从48页到64页、72页再到80页,专家撰稿人累计有数千位。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专业的药学知识是科普市场的稀缺品;到了互联网时代,靠谱的药学知识又常常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而对很多患者而言,《家庭用药》始终是有需要的人求医问药的“宝典”。

科普期刊没有影响因子,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读者和专家撰稿人的口碑。

至关重“药”

2000年初,国内市场上不乏《大众医学》《家庭医生》这样有影响力的医学健康科普杂志,但没有一本是从药学角度出发的。

随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防止消费者滥用药物,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保健,变得更重要。借着这个契机,200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创办了全国第一份偏重药学知识普及的科普期刊——《家庭用药》。

创立之初,“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成为它的宗旨。杂志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药学专家撰稿,为家庭读者及各类慢性病患者的求医问药和日常保健提供丰富信息和权威指导。这也给了有心做药学科普的专业人士一个难得的传播平台。

截至2020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教授王忠壮的科普生涯整整20年——正好与《家庭用药》“同龄”。上个世纪90年代博士毕业的他在成为一名执业药师后,很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完全没问题,为什么疾病控制效果却很不理想呢?

“社区慢病患者药物治疗之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依从性差。”王忠壮调查后发现,相当一部分病人不能按时定量用药,忽视疗程,忘服、漏服、乱服药现象时有发生。这让医生们十分无奈。

“‘是药三分毒’人人都知道,可一旦说到如何合理用药,老百姓却多似是而非、懵懵懂懂。”出于这个原因,王忠壮做起了药学科普,这也和《家庭用药》的创刊目的不谋而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石浩强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是《家庭用药》的粉丝了。在他眼里,《家庭用药》是一个市场稀缺品。

“普通公众并不了解药学科普和医学科普的不同。医学注重亚专业,临床医生在自己所擅长的疾病治疗领域,对于如何选药、制定用药方案非常娴熟。但药学科普需要更全面地普及药理学知识,而这恰恰是执业药师的专长。”石浩强说,《家庭用药》的特色在于,把临床医生和执业药师对于用药的认知整合在了一起,医药联合。“有了知识的相互补充,才能使科普提高一个层次,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

当好吃药人的“家庭医生”

“本期策划”一直是《家庭用药》的金牌栏目,具有“新、活、快”的特色,每期围绕一个热点的医药话题讲深讲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了医疗系统重重一击。一方面,如何防控、治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恐惧的老百姓急切盼望着更深入地了解新冠肺炎。

当时《家庭用药》编辑部立即撤下了当月“本期策划”专栏的所有稿件,并花了十天时间组织了一期“抗疫”专题。编辑部共约请了10位感染科、呼吸科、中医科、心理科临床专家和药师,在第一时间亲自撰写了应对之策。已经为《家庭用药》供稿超过百篇的王忠壮,应邀写下了《抗疫中有关合理用药的释疑》一文。

“这些稿件向读者详细解释了当时医药界已掌握的关于新冠肺炎的知识,有效缓解了读者的恐慌心理。”执行副总编李学敏表示。

作为一本药学科普期刊,《家庭用药》在传播合理用药知识方面下足了功夫。李学敏介绍,在内容上,杂志充分重视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并紧扣“药”字做文章。20年来,打造了“名家专访”“糖尿病俱乐部”“心脑血管之友”“抗癌知识”“用药良言”“药品安全百事通”“药博士信箱”等特色栏目,深受读者欢迎。

对于《家庭用药》的文章,读者的评价是兼具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我们挂一次号, 排队好几小时,才能看一位专家,时间也只有几分钟,买一本《家庭用药》,就等于看了好多个专家门诊,‘多学科会诊’吧,且各科齐全、经济实惠。”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道。

读者的需求和反馈是杂志选题的重要来源。为此,编辑部建立起了一支来自老百姓的通讯员队伍,同时在杂志上开辟“读来编往”栏目。2010年后,编辑部还一度开通了400热线电话,以便更广泛地了解受众需求,收集接地气的科普话题。近年来,微信群成为了新的沟通渠道,目前,《家庭用药》全国读者群里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几千人。

有意思的是,《家庭用药》还有一群本不在杂志预期内的读者。王忠壮常年在医院工作,渐渐发现在病房的低年资住院医生、护士,把《家庭用药》作为自己职业进修的读物,因为很多文章都是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这些医疗大咖亲自撰写的。这份来自专业人士的信任,也让编辑们深感欣慰。

依靠专家办刊

曾经,健康类的科普杂志流行用时尚的、健美的女性做封面,《家庭用药》也追过这阵风潮。可自2004年起,编辑部决定用院士、学科带头人、著名医药专家的照片取代前者。尽管专家们的照片显得有些严肃,甚至有些刻板,就像一个固定格式。但在读者眼里,却成了这份杂志最有特色的风格,那就是专业。

“好看、好用的文章一般产自优秀的专家作者,他们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写作经验才是文章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权威性、指导性的保障。专家是我们办好科普期刊的基石,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始终把拓展优秀的医药专家队伍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家庭用药》首任总编辑、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肖宏曾在总结办刊经验时说道。

20年来,《家庭用药》让编辑部主任林祎雯最骄傲的地方,就是坚持内容原创。所有稿件都经由编辑部制定选题,细化写作大纲,以便专家按照要求撰写稿件,确保稿件的原创性。编辑部对专家来稿也是反复斟酌,坚持“三审三校”,并聘请医药学专家做全刊的终审。

七八年前,王忠壮已经从《家庭用药》的一个撰稿人变成了审读专家之一。每个月雷打不动地阅读、审核、修订稿件,成了他最愉悦的工作内容之一。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自己的专业知识、视野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拓展。

经过20年的积累,由数千人组成的撰稿专家资源是《家庭用药》最宝贵的家底。

过去10年,石浩强就从一个专业读者变成了高产的科普撰稿人,近5年来,他在《家庭用药》的年撰稿量在10篇左右。如今,他已经是一位“网红”科普药师了,个人微博“石浩强教你合理用药” 拥有74万粉丝。而《家庭用药》见证了他的成长,说是良师益友亦不为过。

多管齐下 扩大影响力

向大众传授医药学保健科普知识,是《家庭用药》杂志20年来坚持不变的目标,一步步走来,它认真“搭建”起一座“医药学堂”,而读者就是它精心呵护的“学员”。

众所周知,纸质媒体的发展受到发行渠道的制约,很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家庭用药》从2005年左右开始把内容传播和线下大型活动结合起来。

十年前,全球抗菌药物滥用情况普遍比较严重,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就定为了“抵御耐药性:控制抗菌药耐药性及其全球传播”。

那一年,《家庭用药》杂志社联合原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对上海市民合理用药情况进行了一次大调查,共有3218名市民参与了问卷调查。

世界卫生日,杂志社还承办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开展了安全用药健康讲座、20多位专家免费咨询等,吸引了上万市民参与。

类似这样的活动,十几年来编辑部开展了很多场次。在每年的各种健康日,编辑部都会举办大型主题活动,如世界心脏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世界肾脏日、脑健康日、安全用药月等,与上海医学会、上海市爱卫办、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糖尿病康复协会等机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健康宣传活动。最多的时候单次活动参加人数达到2万人次。

此外,杂志社还常年开办一些线下讲座,如高血压系列讲座、安全用药系列讲座。2009~2019年,与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战略合作,开展“安全用药、健康相伴”系列科普讲座,走入上海全市街道社区,共举办讲座近千场,覆盖人数20余万人次。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线下活动无法正常举办,《家庭用药》开始策划制作系列科普微视频,通过各新媒体账号进行发布。

李学敏表示,2021年,编辑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成数据库的研发。“《家庭用药》年发800余篇原创科普文章,这么多年来已经有了一个精品内容库,下一步编辑部要着力进行二次开发,用更多形式进行内容的呈现,并着重发展新媒体矩阵以增强传播能力,让更多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了解靠谱的医药健康知识。”

期刊简介

《家庭用药》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主办的一份医药保健科普杂志。杂志以“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为办刊宗旨,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杂志曾连续8年被评为“中国邮政100种畅销报刊”,2013年入选中国百强科技期刊,2020年进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中国优秀科普期刊目录。

《中国科学报》 (2021-02-01 第1版 要闻)

营造社对话贝瑞德目标中国第一国际车企 主打三大降本 大众做好准备

你有远方来的朋友吗?这次,东道主留在了德国。

2023年9月4日至8日,德国国际汽车及智能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3,以下简称“慕尼黑车展”)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举行。领先的行业代表将展示最新的汽车技术、智能移动解决方案等。

有趣的是,虽然本次车展没有美国或日本企业参加,但中国参展商的数量却比上届增加了一倍多。它是继德国之后参展商最多的国家。可谓“咄咄逼人”。风暴”,引发全球媒体热议和公众广泛关注。

慕尼黑车展首日,汽车建设局与大众集团高管进行现场对话,重点讨论在华工程路线、设计思路和重点战略,聆听他们的应对想法。加上竞争压力。

大众汽车立志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第一

董事长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白瑞德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整个汽车市场的新能源转型视为一场长期的马拉松,“大众汽车已经跑了五公里、八公里了,目标是成为全球第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国际汽车公司之一。”作为本次车展的本土品牌,大众汽车率先亮剑。

中国市场一直是大众集团及其品牌的重要优先市场。在大众汽车“十点计划”中排名第三,优先级高于北美市场。自白瑞德2022年8月接管大众中国以来,大众汽车在中国举办了几场重大活动:

不仅先后投资了地平线科技、中科科技等本土科技公司,近期还联手小鹏汽车,与上汽集团实现平台合作。它在组织上也具有前瞻性,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功能齐全的董事会。它还投资10亿欧元建立专注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

随着“朋友圈”的扩大,大众汽车在中国的转型路径也日益清晰。一是继续发挥燃油汽车市场优势。到2023年,大众集团在华燃油车份额将从18%提升至20%以上,预计到2030年将推出总计17款新燃油车型。

“目前,大众在重要的SUV细分市场共有30款车型。后续,大众将通过新途观、速腾、迈腾、奥迪Q4、Q8等新车型来强化产品计划。”

当我们谈论规模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成本。“尽管燃油车市场整体规模萎缩,但大众汽车凭借规模经济和成本效益仍保持显着的盈利能力,这将为集团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基础和必要的资金支持。 ”

“在中国,为了中国”,除了加强在华销售,大众汽车还看到了扩大本土技术研发的紧迫性。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已加入,项目名称为100% TechCo。大众汽车在合肥的投资已超过75亿元人民币。新公司将成为集团在德国总部之外最大的研发中心,重点开发先进电动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

大众汽车旗下软件子公司CARIAD中国也不断提升研发能力。 Baird 预测:“到今年年底,软件专业人员的数量将从 2022 年的 800 人增加到 1,200 人左右。”

谈及大众推动混合动力技术发展以及燃料电池车型逐步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转型时,贝尔德强调,大众质量重于数量的转型范式已进入Obermuth时代。

大众汽车最重要的三项成本削减战略

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是大众汽车全球唯一销量下滑的本土市场。外媒评估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主导地位正在减弱。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转型期,我们既要保证健康的利润率,又要考虑销量。虽然增速略低于市场,但大众中国仍保持了非常好的盈利能力。”白瑞德解释道。

早在6月21日的大众汽车集团投资者日上,大众汽车就正式提出了“价值重于数量”的原则。基于这一原则,大众汽车将优先考虑可持续价值创造而不是纯粹的销量增长。在中国,大众汽车计划通过三项成本削减策略展开竞争,以实现更为乐观的利润率。

除了保证燃油车的血液供应能力外,大众汽车的另一个??降本策略是控制电池成本,加强标准电芯合作。

大众汽车集团制定全球电池战略并推动该领域的工作。在中国:“一方面,我们希望保持从合作伙伴处的大量采购,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确保我们自己的产能能够满足集团至少50%的电池需求。”白瑞德表示,在电池总成本的构成中,80%与原材料有关。他强调了大众汽车与当地企业的原材料合作:“我们正在与国轩高科合作,在合肥建设一座电池工厂,总产能为20GWh。下一代电池电芯将于2024年底推出,这将帮助我们在合肥打造电池工厂。”将是我们优化下一步成本的方法。”

此外,大众与宁德时代未来还将继续合作,优化三元电池的化学成分,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贝尔德还表示:“大众汽车的最终目标是确保纯电动车型拥有与传统燃油车型同等水平的盈利能力,并计划在2025年后不久实现这一目标。”

大众汽车的第三个降低成本策略是通过合作伙伴关系增加销量并平均分摊成本。这一策略经过多次尝试,得到了市场良好的反响。最后一次合作是在 7 月 26 日。大众品牌将增加对小鹏汽车约7亿美元的投资。交易完成后,将持有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双方将共同开发两款基于大众MEB平台的电动汽车。该车型将于2026年推出。

“我们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整个汽车市场将继续看到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我们是第一批决定与新电动公司合作的公司。”白瑞德表示,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涵盖多个层面,优势互补。

从大众汽车的角度来看,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实施,更好地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速大众汽车的电动出行转型。

“共享零件和联合采购可以为我们的合作项目提供成本优势。”至于电池,大众即将推出的标准电池也在研究中,看看是否能让小鹏汽车受益。双方有机会进一步拓展多领域合作。

据称,通过此次合作推出的新车型将补充大众汽车现有的产品线,也将有助于实现规模、销量和技术的突破。到2030年,大众集团旗下品牌将拥有不少于30款纯电动车型。

此外,奥迪品牌还与上汽集团签署了协议。双方将携手合作,共同开发面向高端市场的奥迪纯电动车型。

技能,包括技术和设计

正如大众汽车集团媒体之夜的主题是“成功源于设计”,设计正在成为大众汽车转型的重点。

“我们希望使大众汽车集团成为一家设计驱动型公司。这包括对设计策略、企业形象、企业设计、外部和室内设计以及所有软件产品和服务的整体思考。设计师将与每家公司合作。品牌首席执行官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奥博穆总结道。

大众汽车集团设计总监、保时捷造型设计副总裁迈克尔·莫尔出席了本次沟通会。他的著名作品是保时捷Panamera。他负责跑车设计近20年,直到2019年一直担任跑车设计负责人。他曾在大众集团担任设计负责人,后来跳槽到保时捷,随后Obermu将他调回大众汽车团体。

左边是迈克尔·莫尔,右边是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

“电动汽车使用与燃油汽车不同的部件,有自己的新特性,这需要我们的汽车设计师对电动汽车在发生碰撞事故时的安全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毛马克认为,传统汽车品牌是有差异化的。元素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因此,设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汽车设计师必须找到新能源汽车设计与安全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

2023 年是保时捷成立 75 周年。在回答什么是好的设计时,Maurice Mauer补充了一个关于颜色选择的小细节:“保时捷品牌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喜好开发了一些颜色系统,因为中国客户与欧洲客户相似,与消费者相比,消费消费者往往更喜欢大胆、明亮的颜色,而这些颜色的产品卖得很好。”

Maumack表示,以设计为驱动,不仅能有效塑造品牌认知度,还能保留每件产品的个性和特色。这种设计体系的优点在于,对于大众这样的全球运营品牌来说,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打造地域特色,同时又不会削弱品牌形象。

Thomas Schmall,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技术官

“大众汽车集团在推广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方面取得进展。”大众汽车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集团技术负责人托马斯·施马尔在介绍技术进展时表示。他透露,大众计划到2025年安装的4万个快速充电桩中约有一半已经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Thomas Schmall还强调:“目前没有计划在中国建设电池工厂,但我们会继续与国轩高科等本土供应商合作。对于大众汽车来说,重要的不是我们是用户仍然是我们的供应商来建工厂,但都使用我们的标准电池技术。”

有传言称,大众集团正在通过电池公司PowerCo在德国、西班牙和加拿大建设三座超级电池工厂,总产能高达200GWh。 “得益于 PowerCo 开发的标准电池、标准化电池工厂以及干涂层、不含钴和镍的低成本电池化学物质等其他创新,与第一代 MEB 相比,电池成本可降低高达 50%平台。”

Thomas Schmall还表示,大众汽车计划未来将电池的研发和生产纳入价值链。各个细分市场 80% 的电动汽车将使用标准电池并使用定制电池化学解决方案。

2024年伊始,大众汽车将迎来进入中国4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通过本届慕尼黑车展,不难看出大众汽车在中国国内市场的自主技术、自主品牌形象和自主产品设计上所做出的重要改变。来自中国车企的“进攻风暴”仍在席卷全球。我们期待大众汽车在这场新能源转型马拉松中跑得更快、更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本大众速腾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