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砍770亿预算,取消狼堡新研发中心,大众开始过冬
转型阵痛之下,百年大厂也撑不住了。
路透社最新报道,一份曝光的备忘录显示,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托马斯·赛弗(Thomas Sch?fer)在员工大会上发出预警,大众汽车品牌正遭遇各方面财务挑战。
为了应对特斯拉等对手,接下来必须要提高效率,削减产品成本,简化客户服务。具体措施,就是削减100亿欧元(约人民币770亿)的成本,将行政人员成本削减五分之一。
不过大众内部并不认为他们正在裁员,而是“提前退休”。
大众会让部分员工签署退休或者提前退休协议,同时不再招聘替代者,以此实现变相裁员。
01 缩短产品周期,提高销售回报率?
“高成本和低生产力,导致大众品牌汽车缺乏竞争力。”
这是上周一大众乘用车品牌的CEO托马斯在员工会议上发出的警告。
根据财报,托马斯并没有说谎,今年上半年,大众乘用车业务的利润率仅为3.8%,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
就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大众集团的销售收入为788.45亿欧元,同比增长11.6%;汽车交付量为230万辆,同比增长7.0%。但三季度的销售回报率仅为6.2%,远低于“超过10%”的长期目标。
如果不大幅削减成本,就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所以不得不采取“降本增效”的方法来处理目前的问题。
这意味着什么?答案显而易见——裁员,毕竟裁员永远是削减成本最直接且最高效的方式。
根据内部备忘录,托马斯·谢弗对员工表示,未来我们将需要在大众汽车的许多领域以更少的人员进行运营。
“但这并不意味着更少的人做更多的工作,而是要摆脱旧习惯,对重复工作和低效率说不。”
大众的人力资源主管Gunnar Kilian称,公司未来将采用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尽可能使用部分退休和提前退休的方式,减少公司员工数量。
不过Gunnar Kilian一再强调,公司的目标是将工资成本降低20%,而非将员工的数量降低20%,还透露公司领导层与员工委员会的谈判,目前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早在今年6月份,大众品牌官宣了一个名为ACCELERATE FORWARD降本增效计划。这个计划就是要将大众的成本削减近110亿。
根据这个计划,大众品牌的目标是将销售回报率提高至6.5%,以保证对未来技术和就业的投资,并计划在2026年将收益提高约100亿欧元。
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系列举措,包括精简和加速行政流程、提高开发和生产效率、精简车型阵容以及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彼时,大众汽车表示,他们将会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革,这也为大众汽车这次的变相裁员做了铺垫。
另外,备忘录还给出了其他降本措施,比如将产品周期从50个月缩短至36个月、缩短总体生产时间,以及取消计划在沃尔夫斯堡投资8亿欧元的新研发基地。
这个取消的研发基地,正是研发SSP平台核心和模块设计工作的新研发中心。
众所周知,SSP是大众未来计划中的关键核心平台,这个平台是覆盖大众的旗下所有品牌和所有级别车型的机电一体化平台架构。SSP对于大众而言是其完成电气化转型的重要节点。
问题来了,SSP平台的研发基地被计划取消,以后大众的纯电车型该如何换代。
在中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大众将把新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大众安徽打造成SSP平台的本土生产基地,其中就包含正在建设的新研发中心。
02 增收不增利
大众上一次大规模裁员,还是前任CEO迪斯在位时,当时为了帮助大众开源节流,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3万人,其中大众本部德国就有2.3万人,此举帮大众节省了37亿欧元的开支。
而这一次大众想要节省100亿欧元,意味着必须大刀阔斧地调整。
大众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没有赚取足够的利润,无法独立为电动汽车转型和未来提供资金”。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大众集团的主营业务,没有赚到足够多的钱。赚不到钱的时候,只能少花钱了。
今年三季度,大众汽车产量为217.3万辆,同比下降2.8%,交付量为234.4万辆,同比增长7.4%。
三季度营收则为788.45亿欧元(约8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6%。营业利润为48.94亿欧元,同比增长14.9%。
不过,在第三季度进行的对冲还造成了25亿欧元的非现金损失,且这笔损失到今年年底无法抵消。
虽然营收和净利都是正增长,但大众汽车 在销量上涨的前提下,利润率却下降了1.8%至3.8%,大众乘用车品牌CEO施文韬对此并不满意。相比之下,丰田汽车的乘用车利润率则达到了11.8%。
增收不增利,成了最大问题。对此托马斯·舍费尔解释称,“我们的管理成本太高,工厂效率也不够高,成本明显高于竞争对手。”
除此之外,作为大众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也给大众带来不少压力。
去年大众在国内前三个季度的利润,分别为8.24亿欧元、5.78亿欧元以及11.5亿欧元。到了今年,则分别为只有6.25亿、5.27亿以及7.27亿欧元。和2022年相比,今年在国内前三个季度的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另一方面,大众认为当前全球电动市场经过狂飙后,需求已开始疲软。
据《欧洲汽车新闻》报道,今年前三季度,欧洲市场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大涨47%,但9月电动车增速已明显放缓。
特斯拉、大众、奔驰等头部企业都发出悲观预测称,市场的高利率和需求的低迷,让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消费欲望降低。据大众透露,当下其电动车的订单量仅有去年同期的一半。
知名汽车数据分析公司JATO Dynamics表示,如果没有更便宜的电动车上市供消费者选择,需求将会维持低位,电动车增速也会放缓。
与此同时,家大业大的大众,花钱的地方也不少。比如命途多舛的软件部门CARIAD,在成立的这几年里,累计烧光了50亿欧,约391.2亿人民币。
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因素,大众必须要降本增效,只不过,即便让部分员工提前退休,也很难达到节省100亿欧元的最终目的。
03 在中国再造“狼堡”
正所谓东方不亮西边亮,大众正好反过来了。
国外虽然裁员,但大众对国内的投入是毫不手软。简单来说就是,该省省,该花花。
早在去年10月,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就与地平线达成合作,投资约24亿欧元成立合资企业并控股,合资的企业将计划于2025、2026年量产L2+、L2++级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产品。
历经一年时间,11月20日,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的合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此前CARIAD的大规模裁员,也没波及到这个新成立的公司。
今年大众在国内的动作更是多,先是在7月,宣布向小鹏投资7亿美元,持有小鹏约4.99%的股权,目的就是为了加快智能化转型,减少在智能座舱开发方面的亏损。
而这笔交易在今天刚刚完成了交割,大众汽车集团也成功获得了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大众和小鹏合作可以说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合资时代。对于小鹏和大众共同开发的两款B级纯电车型,官方表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已取得正面结果并已完成。”
11月,大众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中国子公司,又宣布和国内智能手机制造商vivo合作,双方将协作拓展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领域的互联创新。
明年1月初,大众汽车还将在中国合肥投入运营一个现代化的研发中心。这也是第一家德国以外的最大的研发中心。
大众为这一中心重金投入了10亿欧元,将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这一研发中心位于大众汽车的安徽电动汽车工厂内,这座工厂仅用了18个月就建成。
大众汽车前CEO迪斯曾表示,他们在德国沃尔夫斯堡也有类似计划,但他的继任者取消了这一计划。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欧洲汽车市场萎缩,而中国电动汽车的销量将持续增长。
相比于自己老家的业务,在国内市场,大众集团似乎下定决心要放手一搏,毕竟身处在新能源下半场,如何不被甩下车才最重要,所以在中国再造一个“狼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本文源自超电实验室
加码安徽 大众再造中国“狼堡”
从传统燃油车时代到新能源汽车时代,大众将远在德国的狼堡总部“复制”到了中国安徽合肥。
近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安徽首席财务官哈约根在“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启动大会表示,大众安徽将向安徽合肥进行投资,计划总投资231亿元。这也是继4月份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大众集团全球第二大技术研发中心后的又一次紧密布局。
落户合肥的新公司总部将与大众安徽共同组成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核心地标。如果说曾经的江淮让汽车成为了合肥的支柱性产业之一,那现在的大众安徽以及大众的布局则重新让它戴上了新能源汽车的“光环”,甚至成为了大众在中国建立的一个“狼堡”。
无论是基于中国市场业务的发展,还是大众对于新能源汽车趋势的掌控,在大众和安徽合肥的共同合作下,他们双方才得以抓住时代的机会,让合肥的汽车产业重新“发光”,也让大众努力贴近市场的前提下,于新汽车发展阶段中顺利转型向上。
1
大众在中国的“大本营”
德国狼堡是大众的总部,一直以来所有的重大决策都出自于那个地方,其中也包括大众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相关业务。
作为最大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之一,大众电动化转身并不容易,尤其面对快速发展和不断内卷的中国市场,其需要以最快的速度、高效的节奏应对所有变化。尽管大众已在缩短市场和决策之间的时间,但不得不承认“距离”阻碍了一切。
为了能够贴近中国市场变化,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得到进一步深化。一个多月之前,大众宣布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以此在未来联动大众安徽等三大合资公司,加强中国本土研发。而这一次,大众对安徽再投资231亿元,将用于生产基地(一期)、研发中心固定资产和车型上市前研中去。
据了解,过去大众德国狼堡总部就是一个“指挥中心”,它几乎负责所有车型的设计概念,之后再由各市场进行产业化落地。如果其中存在市场信息差异,则需要进行实地调查后进行重新设计落地。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认为,这种发展模式只能存在于燃油车时代,而今处于智能化、电动化的新汽车时代中,设计、研发、市场都在加速,曾经的模式也必须有所改变。现在大众在安徽合肥进行一系列的投资、组织背后,就是为了消除狼堡到合肥之间的决策时差,同时也能真正实现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开发。
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中,大众汽车也不止一次的将巨额投资落户合肥,尤其将狼堡研发体公司“搬运”到合肥后,中国将拥有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在大众安徽的工业园区内,目前也拥有了国轩高科等本土供应商,可在产品开发早期进行产品适配,实现合作。
此外,目前大众安徽已经建成了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第三家MEB工厂,首款车型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投产。接下来其还将继续投产SSP纯电平台,打造包括奥迪grandsphere、大众Trinity及定位高于Cayenne等新车。按照相关规划,大众安徽预计到2025年生产20-25万辆汽车,到2029年生产35-40万辆汽车;到2025年总收入达300亿元人民币,到2029年达500亿元人民币。
这样的发展速度正如奥博穆所期望的,他认为只有通过本土化决策,才能真正意义上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以最快的步伐进入到中国新汽车的竞争中去。当然,这也是在中国“复制”了又一个狼堡作为大本营,将大众在燃油车市场的优势继续延伸。
2
合肥“狼堡”带动的产业集群
合肥市的汽车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第一梯队中,但随着江淮汽车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失去竞争力,合肥2016年超80万辆的产量高点便一去不复返,且呈现大幅下滑趋势。而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便是江淮汽车的没落,在2015年左右,曾给合肥汽车带来无限光环的这家国企已经走向了市场的边缘。
直至2017年大众汽车集团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也就是大众安徽前身,江淮汽车以及合肥市的汽车产业开始迎来新的希望。
当年合资公司仅仅成立一个月内,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就实现开工。在此后的时间中,大众汽车开启了在江淮大众及合肥当地企业的投资合作。2020年5月,大众集团除投资10亿欧元,获得江淮汽车50%的股份,同年还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26%的股份成为其大股东,2021年底宣布将投资超过1.4亿欧元在安徽合肥设立电池系统工厂……
一系列的合作运营下,大众安徽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大众“狼堡”式的汽车产业集群效应也开始传导到合肥这座城市当中。
相关资料显示,1933年时大众汽车集团总部在沃尔夫斯堡宫旁拔地而起,而为了安置大众汽车的员工,沃尔夫斯堡市以工厂为中心快速地建立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那里逐步成为德国北部的工业重镇和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而狼堡市民中40%的人都在大众汽车厂上班。
合肥市与大众汽车深度“绑定”后,也正式拉开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大幕。近两年中,合肥市不仅“光速”牵手了比亚迪、奇瑞、长安等诸多中国市场的主流汽车企业,同时集聚了国轩高科、科大讯飞、四维图新等一大批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了更加完整的汽车供应链。
此外,合肥市也初步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拥有了科大讯飞、杭州宏景智驾、合肥四维图新、科大国创、北科天绘、华为和百度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资源,从业人员约10万人。可以说,以大众安徽为起点,合肥市的汽车产业逐步走向了汽车、技术、零部件等各领域的生产、应用等。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中,合肥市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9%,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69万辆、同比增长3倍。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合肥市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让合肥新能源汽车站在了市场中的领先位置。
3
从一次合作到一段“姻缘”
对于大众的到来,有人评价是救江淮汽车于水火之中,也将合肥汽车产业推向了高光时刻。
虽然之前有蔚来汽车与江淮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但代工的情况并没有改变江淮汽车的状况。而在2017年底时,江淮汽车为响应安徽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两家公司才得以合资成立了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同时那也是中外合资新能源汽车的首个项目。
在几年之前,外界普遍认为那只是一次合肥与大众的普通合作,但发展至今,在大众连续多年的巨额投资中,可以看到大众安徽已经与这个城市的发展仅仅联系在一起。正如大众中国CEO贝瑞德所说,大众在合肥的发展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近几年的项目进展十分顺利。
大众安徽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聚焦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从一开始就被大众汽车、合肥市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同时,合肥市为了推进大众安徽等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其在近几年一方面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补助、减免新能源汽车停车费用等政策;另一方面还不断丰富充电换电等基建,拓宽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
不可否认的是,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崛起是政府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正因为合肥市抓住了来自大众汽车的“机会”,才得以让大众安徽在后续的投资发展中将合肥汽车带进新时代的高光时刻。
相关市场分析人士给出预测,现在的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无论在产业规划还是生产应用等方面,都有追赶其他大型汽车生产基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