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大众汽车造型

为什么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是斜的?大客车的却是直的?

很多人

看的时间久了

就容易审美疲劳

老婆没有恋爱是那么漂亮了

老公也没有刚认识时那么帅气了

很多事

做的时间长了

就会被认为是理所应当

曾经觉得有个会做饭的另一半

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然而天天吃

也就觉得腻了

还是去外面下馆子好

殊不知当年那个下决心为你钻进厨房的人

曾经也是爹妈眼中的宠儿

也会害怕起油锅时溅起的油渍

人如此

事如此

物也如此

走在路上

每天会看到很多汽车

看久了也就习惯了

觉得他们本来就应该这样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都是前挡风玻璃

为什么小汽车上的是斜的

大客车上的确是直的?

一、

弧形更美观

一个是方形

一个是圆形

单从视觉感受上来说

圆形给人的感觉更加柔和、舒服

方形则是棱角分明

看起来会更硬朗

所以汽车的造型

大多呈现拱型的弧线造型

这样的造型比较适合大众的审美观念

而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设计成倾斜状

正是迎合了这种造型设计

这样一来有利于车身的美观性提升

使整车看起来不那么的呆板

小客车主要面向大众

自然要符合大众的审美

而绝大多数的大车

主要是功能性为主

比如公交车、货车

针对性强

审美并不用排在那么重要的位置

二、

阻力小、速度更快

我们都知道

汽车的设计有很大一部分

是为了克服风阻的影响

这是因为汽车行进到一定的速度

如果风阻太大的话

不仅会对汽车的动力有所影响

还会加大汽车的油耗

而把前挡风玻璃

设计成倾斜状

就能有效减小风阻

再加上流线型的车身

就可以把风阻降到很低

不仅对提升动力有帮助

还可以降低油耗

和小汽车不同

绝大多的大型汽车

比如公交车、大货车

本来就对速度的要求就不高

而且因为体积大

大车往往还会被限速

所以风阻对速度的影响

就不如小汽车那么重要

再加上大车本身的自重大

如果货车是装载了货物

或者公交车坐满了人

那么要驱动整辆车

需要的动力本身就非常大

而阻力对车身动力造成的影响

所占的比例就很低很低了

当然大车也不是完全不考虑阻力的问题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

像公交车的前挡风玻璃

其实也是有角度的

并不是非常直

这也是为了降低风阻

三、

行车安全最重要

决定前挡风玻璃是不是倾斜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行车安全

小汽车设计成倾斜

可以有效规避“镜面成像效应”

由于小汽车身高很低

暗色的路面或路边建筑物

就变成了玻璃的“底色”

如果竖直安装

玻璃就像一面镜子

车内人影和座椅

特别是夜晚后车打出的强烈灯光

就会映在玻璃上形成虚像

干扰司机的正常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

晚上行车车内一般不开灯的原因

如果前挡玻璃倾斜安装

在玻璃上形成的虚像在司机视野的上方

就可以避免司机对虚像的误判

而公交车和大货车

由于本身车身高

竖装的玻璃背景是浅色的天空

车内人和物形成的虚像在上方

悬在空中

映在玻璃上的虚像基本上显示不出来

对司机造成的干扰几乎为零

工业遗产寻访|蝶变为博物馆的胶济铁路济南站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记者 郭学军

铁路工业遗产是工业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为人知的济南老火车站——津浦铁路济南站在30多年前被拆除,给济南人留下深深的遗憾。然而,在济南市天桥区经一路30-1号,还保留着一座建成于1915年的百年老火车站——胶济铁路济南站。这座历经沧桑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德式建筑站房在2016年华丽转身,变为一座反映胶济铁路诞生和发展变迁的专题性展馆——胶济铁路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展陈文物丰富,内容详实,展现了胶济铁路从一条殖民铁路变成一条富民强国铁路的百年铁路变迁史,是目前省内唯一“原址、原物、原貌”火车站改建而成的铁路博物馆,也是省内铁路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一个成功案例。

位于济南市天桥区经一路30-1号的原胶济铁路济南站改成了胶济铁路博物馆

胶济铁路济南站见证过屈辱历史

民国时期胶济铁路济南站——资料片

胶济铁路东起青岛,西至济南,全程394.9公里,是山东境内最早修建的一条铁路。1898年3月6日,德国列强以武力威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攫取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1899年6月,德国14家银行出资5400马克在青岛设立山东铁路公司。同年8月,胶济铁路自青岛向西开工修建。后因高密抗德阻路事件,停工达一年之久。1904年2月15日,第一列施工列车抵达济南东站(黄台站)。同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德国由此把势力范围扩展至整个山东。

胶济铁路济南西站(济南商埠站)——资料片

胶济铁路刚通车时,还没有胶济铁路济南站,当时只是修建了济南东站(黄台站)和济南西站(济南商埠站)。那时的济南西站位于纬七路北口,是一座低矮的平房建筑,规模不大,远不如胶济铁路青岛站气派宏大。

据胶济铁路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陈宇舟介绍,德国人之所以最初没有在济南建设一座像青岛站那样的大型车站,是设想未来胶济线与津浦线在济南交汇处共建一座中央车站。到了1908年,由中国清政府出资建设的津浦铁路开工建设,包括济南在内的津浦铁路北段工程,聘请的正是德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胶济线与津浦线共用的大型综合铁路站——济南火车站似乎呼之欲出。然而,在津浦铁路的修建过程中,中国民众维护路权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方为了有效控制路权,毅然放弃了共建车站这一“双赢”方案。最终,在济南修建了津浦铁路济南站。

这座1911年投入使用的津浦铁路济南站,就是广为人知的济南老火车站,站房是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典型德式车站建筑,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

津浦铁路济南站旧照——资料片

正是由于津浦铁路济南站的横空出世,让当时规模较小的胶济铁路济南西站相形见绌。为了与中方建设的津浦铁路济南站抗衡,德方决定建设胶济铁路济南站,选址故意选在津浦铁路济南站正南面200多米处,1914年正式开工。令德方意想不到的是,正在胶济铁路济南站紧锣密鼓建设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之机对德宣战,在进攻青岛的同时,沿胶济铁路攻陷济南,占领了尚未完工的胶济铁路济南站,从德国手中接手并完成了工程建设。正因为如此,该建筑个别地方还体现出一些日本建筑样式的风格。1915年,胶济铁路济南站正式投入使用。此后,两座相距仅仅200多米的大型德式建筑火车站并存使用,成为近代济南的一大景观。

正在修建中的津浦铁路济南站——资料片

“两个敌对国家在侵占的第三国接续完成一座车站的建设,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极其罕见。”陈宇舟介绍说,同样奇特的还有,津浦铁路济南站和胶济铁路济南站,它们开行的列车各行其道,竟互不相通,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筑史上也属个例。尴尬的情况是,如果乘客从青岛通过胶济铁路到济南后,必须出站,步行到津浦铁路济南站,才能坐上北上或者南下的列车。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乘客从北方或者南方通过津浦铁路到济南后,要步行到胶济铁路济南站,才能坐上去青岛的列车。

胶济铁路带动济南成为工业城市

尚未建成时的胶济铁路济南站——资料片

客观地说,胶济铁路的开通,催生了济南的自主开埠,促使济南从一座自给自足的封闭古城,逐步发展成为一座新型现代工业城市。同时,也改变了山东的传统交通格局,经济重心由沿运河纵向分布变为沿铁路横向布局,构成了以胶济铁路为主干,腹地中心与海港城市共生的“济南——青岛双核结构”。另外,也加快了铁路沿线城镇化步伐,带动了沿线各地的矿山开发等工矿业和经济发展。一股近代文明新风也扑面而来,开始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当年在济南吃西式牛排、喝青岛啤酒成为一种新风尚,出现了像胶济铁路饭店等30余家西餐厅。因胶济铁路饭店就坐落在胶济铁路济南站主楼西侧,方便旅客就餐,同时又是一家济南知名的西餐厅,胡适等一些留洋回国的文化名人曾经来此用餐。

20世纪20年代位于济南商埠区的中山公园

在抗战时期,胶济铁路济南站还见证了中国人南下逃亡,不想当亡国奴的一段历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很快沦陷,为了迟滞日军南下,中国守军破坏了津浦铁路。滞留在北平或者天津的中国人,要想不当亡国奴,只能逃离。据陈宇舟介绍,当年,梁实秋、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等知名作家、学者,都是从北平取道天津,乘船至烟台或青岛后,然后沿胶济铁路到济南,再转津浦铁路南下逃亡。在这一非常时期,胶济铁路济南站成为南下逃亡人士一个必须经过的中转站。

事后,学者们回忆这段逃亡的经历,曾留下这样的描述:“火车沿胶济线行驶,不时有日机掠过。每当这时,列车便紧急停车,并发出警报,旅客急忙跑到铁路两旁的地里隐蔽,等敌机远去再返回。如此反复多次,车到济南,已是半夜时分。”

位于商埠区的济南市经一路——资料片

津浦铁路济南站和胶济铁路济南站,两站并立的状态一直持续了20多年。1938年,日军占领山东后,为了侵华需要,将铁路原来的线路管理模式改成区域管理模式,把这两座济南站合二为一。1939年,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接轨后,胶济铁路济南站改为铁路办公用房,原来的大门、窗户、楼梯、走廊、喷水池等处进行了改造。从此,津浦铁路济南站成为唯一的济南站,旅客均改由津浦铁路济南站进出。现在的胶济铁路博物馆里面,就陈列有当年日本改造这座建筑时的一楼平面图纸,上面可见司令室、运转科、配车科等字样,与原建筑格局对照,具有不小的变化。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尽管津浦铁路济南站和胶济铁路济南站两站并立多年,胶济和津浦两条铁路线的货运,从一开始就通过过轨线还是相互连通的。不仅如此,两条铁路还分别在黄台桥、泺口修建了货运车站,实现了黄河、小清河、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在济南的交汇,连接起了山东水运和铁路两大运输系统,从而使济南成为山东内地物资交流的中心集散地。山东西部和山西、河南等省的土货,都先集中到济南,再通过胶济铁路运到青岛,出口到欧美等地;进口的洋货也反向通过这一通道在济南集中后,再散布到周边省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原胶济铁路济南站曾长期作为济南铁路分局办公楼使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底扩建成为胶济铁路博物馆。

“国保”级站房建筑变为铁路博物馆

陈列在胶济铁路博物馆院落内的一台1973年制造的上游型蒸汽机车

已改成胶济铁路博物馆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坐北朝南,其院落南大门墙壁上,挂有一块“胶济铁路博物馆”的名牌,和一块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原胶济铁路济南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牌匾上有胶济铁路济南站旧址的简介。院落大门内西侧几米远处,陈列的是一台1973年制造的上游型蒸汽机车,机车上几对刷红漆的硕大钢轮引人注目,带有浓浓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气息,是十分珍贵的机器类工业遗产。

和院落大门正对着的建筑就是建成于1915年的原胶济铁路济南站站房,也就是现在的胶济铁路博物馆。这座“国保”建筑基本保持着历史风貌,平面呈“一”字形,中部高大突出的柱廊阁楼为当年的候车厅主入口,阁楼上面有一个镶嵌在墙壁上的大挂钟,其上的房顶插有一面五星红旗。东部两层为以前的候车区,西部三层为胶济铁路饭店。现在,它们都成为了博物馆的展陈室。纵观整座建筑,以蘑菇石为墙基,粗犷厚重,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建筑艺术风格。

胶济铁路博物馆一楼大厅展示的百年前钢轨、钢枕

走进一楼的博物馆大厅,内部主体结构没有改变,地面还是100多年前的老地板,镶嵌有五组象征德国荣耀的铁狮子勋章图案,这是当年德国向中国宣示路权的标识,也见证了我国的一段屈辱历史。为了布展需要,大厅中心地面上陈列着一段百年前的德国产钢枕和钢轨,旁边有“1904.6.1”字样,标明了胶济铁路建成通车的时间。大厅内的两根粗大立柱,外面包裹了一层装饰材料,是雕刻有火车头的仿铜浮雕。

漫步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室,看着有100多年历史的德国钢轨、钟表,复原后的站长室、贵宾厅、铁路饭店等场景,以及当年德国人、日本人绘制的胶济铁路线路图,还有一幅幅充满时代感的老照片等各类历史资料,仿佛让人穿越时空,触摸到胶济铁路发展变迁过程中一段段令人感慨万千的历史印记。

胶济铁路博物馆内陈列的各种铁路信号灯

陈宇舟介绍说,博物馆整个展区共分为胶济铁路的修建背景及过程、对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风雨沧桑路、迈向新时代四个主题展区,和济南两座老火车站的前世今生、胶济铁路与历史文化名人、红色胶济、走过百年四个专题展区。陈列的实物展品文物共759件,照片1314幅,系统地介绍了胶济铁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目前山东省唯一的铁道行业综合展馆。

位于经一路91号的“胶济铁路济南站邮局”改成了山东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

由于原胶济铁路济南站建筑西部的胶济铁路饭店空间,现已变成了博物馆的展室。为了还原历史记忆,铁路部门又在胶济铁路博物馆院落的西侧,新开设了一家“胶济铁路饭店”,为往来的乘客和游客服务。

位于经一路87号的“办公用房”仍被铁路系统作为办公室使用

位于经一路93号的“胶济铁路济南站站长室“成为办公场所

据了解,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不仅包括“胶济铁路济南站”及“办公用房”,还包括“胶济铁路济南站邮局”及“站长室”。这些老建筑都属于胶济铁路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现在,位于经一路30-1号的“胶济铁路济南站”改造成了铁路博物馆;位于经一路91号的“胶济铁路济南站邮局”改成了山东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位于经一路93号的“站长室”,和位于经一路87号的“办公用房”都被作为办公场所继续使用。

位于市中区纬二路19号的原胶济铁路德国职员公寓建筑群

此外,距离原胶济铁路济南站不远处的市中区纬二路19号,还保留着由一幢南楼、一幢西楼、两幢北楼和一幢平房组成的原胶济铁路职员公寓建筑群。这些建于1915年至1920年间的老建筑,同样也属于胶济铁路工业遗产的一部分,201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北关站和黄台站站房建筑保存完好

除了上述原胶济铁路济南站及其周边的铁路工业遗产之外,目前,胶济铁路在济南城区还保存有北关站和黄台站两处铁路老站房工业遗产。

2009年时的北关站——资料片

胶济铁路北关站位于天桥区,地处大明湖北侧的角楼庄片区西北侧,始建于1904年,重修于1930年,整体为日式建筑风格。现存建筑为20世纪30年代重修后的面貌,平面为“一”字型,中间候车厅部分略微向北突出,坐北面南。该建筑从南面看外观是两层,从北站台上看外观为一层。南立面八个开间,中间偏东为三角形的山花,山花下面是候车厅的主入口。该站最初处于济南商埠站(胶济铁路济南西站)与东关车站(黄台站)两站之间,主要用于济南商埠站的列车分流。20世纪90年代,因原济南火车站(津浦铁路济南站)拆除改造,曾一度承担客运任务。1991年,位于北关站东1千多米的济南东站(现大明湖站)建成,北关站被废弃不用。北关站旧址在2013年12月被列为济南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修缮后的胶济铁路北关站

目前,北关站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整体维修,最大程度恢复了其历史风貌。

而胶济铁路黄台站位于历城区黄台南路15号。黄台站始建于1905年,为德式建筑,坐北面南,南侧设有小型广场,最初称济南府东关车站和济南东站,因所在地处于黄台村附近,后改称为黄台站。

位于黄台南路15号的胶济铁路黄台站

黄台站主体建筑包括中间两层的办公楼和两边一层的售票厅和候车厅,都为三开间,为碎石墙基和水泥拉毛墙面。该建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历史风貌,建筑之上硕大的老虎窗格外引人注目,顶端开有全景天窗和烟筒,具有鲜明的德国建筑风格。中间的办公楼一层原为行李房、客运室,二层是车站工作人员使用的宿舍,另外还设有阁楼层。一层的候车厅,东侧一间为售票室和票库,镶有粗石边框的大半圆拱形门窗。在候车厅通往北站台的出口,设有一突出的石门廊,四面均开有半圆券的石拱门洞,便于人流疏散,底部使用向两侧逐渐蹬开的粗石扶壁夹持,顶部设三个山墙面小尖塔,一高两低,颇具德国中世纪古城堡风格。

胶济铁路黄台站北站台出口突出的石门廊

现在的黄台站站房,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缮,建筑整体呈淡黄色墙面,红色坡屋顶,南立面墙壁上的“黄台车站”四个黑色繁体大字十分醒目。该站目前已经取消客运业务,仅用于货车编组和货物中转,站前的小型广场常常停满小汽车,变成了汽车停车场。

黄台站北侧通往月台的候车厅大门还保持着历史风貌

据介绍,由于历史风貌保存得好,黄台站曾作为反映20世纪初历史事件的电影《大浪淘沙》和电视剧《东方商人》拍摄的外景地之一。2000年,黄台车站被评为山东省省级历史优秀建筑。2006年,黄台车站德式建筑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以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意识的不断增强,济南地区胶济铁路工业遗产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为什么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是斜的?大客车的却是直的?

很多人

看的时间久了

就容易审美疲劳

老婆没有恋爱是那么漂亮了

老公也没有刚认识时那么帅气了

很多事

做的时间长了

就会被认为是理所应当

曾经觉得有个会做饭的另一半

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然而天天吃

也就觉得腻了

还是去外面下馆子好

殊不知当年那个下决心为你钻进厨房的人

曾经也是爹妈眼中的宠儿

也会害怕起油锅时溅起的油渍

人如此

事如此

物也如此

走在路上

每天会看到很多汽车

看久了也就习惯了

觉得他们本来就应该这样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都是前挡风玻璃

为什么小汽车上的是斜的

大客车上的确是直的?

一、弧形更美观

一个是方形

一个是圆形

单从视觉感受上来说

圆形给人的感觉更加柔和、舒服

方形则是棱角分明

看起来会更硬朗

所以汽车的造型

大多呈现拱型的弧线造型

这样的造型比较适合大众的审美观念

而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设计成倾斜状

正是迎合了这种造型设计

这样一来有利于车身的美观性提升

使整车看起来不那么的呆板

小客车主要面向大众

自然要符合大众的审美

而绝大多数的大车

主要是功能性为主

比如公交车、货车

针对性强

审美并不用排在那么重要的位置

二、阻力小、速度更快

我们都知道

汽车的设计有很大一部分

是为了克服风阻的影响

这是因为汽车行进到一定的速度

如果风阻太大的话

不仅会对汽车的动力有所影响

还会加大汽车的油耗

而把前挡风玻璃

设计成倾斜状

就能有效减小风阻

再加上流线型的车身

就可以把风阻降到很低

不仅对提升动力有帮助

还可以降低油耗

和小汽车不同

绝大多的大型汽车

比如公交车、大货车

本来就对速度的要求就不高

而且因为体积大

大车往往还会被限速

所以风阻对速度的影响

就不如小汽车那么重要

再加上大车本身的自重大

如果货车是装载了货物

或者公交车坐满了人

那么要驱动整辆车

需要的动力本身就非常大

而阻力对车身动力造成的影响

所占的比例就很低很低了

当然大车也不是完全不考虑阻力的问题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

像公交车的前挡风玻璃

其实也是有角度的

并不是非常直

这也是为了降低风阻

三、行车安全最重要

决定前挡风玻璃是不是倾斜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行车安全

小汽车设计成倾斜

可以有效规避“镜面成像效应”

由于小汽车身高很低

暗色的路面或路边建筑物

就变成了玻璃的“底色”

如果竖直安装

玻璃就像一面镜子

车内人影和座椅

特别是夜晚后车打出的强烈灯光

就会映在玻璃上形成虚像

干扰司机的正常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

晚上行车车内一般不开灯的原因

如果前挡玻璃倾斜安装

在玻璃上形成的虚像在司机视野的上方

就可以避免司机对虚像的误判

而公交车和大货车

由于本身车身高

竖装的玻璃背景是浅色的天空

车内人和物形成的虚像在上方

悬在空中

映在玻璃上的虚像基本上显示不出来

对司机造成的干扰几乎为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大众汽车造型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