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中国的大众?全球50%的大众汽车都是国内生产的…
2018全年大众汽车向全球用户交付了624万辆新车,单一品牌销量居于世界第二,其中在中国的交付量为311万辆,占比接近50%。大众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离不开中国消费者对大众汽车的偏爱。
在中国交付的311万辆新车中只有42312辆为进口车型,也就是说,接近总量一半的大众车都是在中国境内生产的,另外一半则分布在全球18个国家。
目前大众汽车在中国境内共有十一座整车厂,与上汽和一汽合资进行生产。
1983年4月11日,中国首辆桑塔纳轿车从上海安亭的一处旧厂房缓缓驶出,这部轿车的零件全部从德国进口,工人通过手工组装完成,首批出产的100辆桑纳塔轿车马上就被销售一空。
彼时中国的工业基础羸弱,德国人不相信上海汽车具备生产大众轿车的能力,上海汽车通过成功组装桑塔纳证明了自己。1984年10月,上海大众(现为上汽大众)汽车宣告成立。
桑塔纳因为配置先进且耐用性好,被合资公司选中作为第一批投产的车型,接下来的几年,上海大众狠抓国产化,到1991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0%,一些关键零部件包括三大总成都实现了国产。在这期间,桑塔纳畅销全国,当时流行一句谚语:“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
2018年上汽大众的销量突破200万辆,其中朗逸占比接近1/4,达到50.38万台,凭这一款车的销量可以养活一家中等规模的车企。
朗逸是一款上汽大众针对中国用户开发的车型,中德两国的设计人员共同参与了开发过程。这款“中国特供车”的成功也让德国人开始注意到中国本土设计师的实力。
朗逸曾被车友戏称为“德原朗”,既“德国原装朗逸”,旨在讽刺朗逸非德国大众血统的身份,玩笑归玩笑,朗逸具有性能均衡,配置丰富,保养省心等特点,不少人将其作为10-15万左右的首选车型。
首辆国产的Polo在2001年12月从上海安亭工厂下线,与欧洲第四代Polo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生产、同步上市,它的推出体现了大众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让中国消费者开上了国产的世界最新车型。
新一代Polo PLUS已于不久前上市,顶配指导价达14.39万元,不便宜。但新一代车型进行了全方位升级,值这个价吗?试了就知道。
上汽大众安亭工厂也是大众集团在国内最大的一座整车厂,整车年产量达62.5万辆。 除了Polo和途观L两部热销车型之外,大众的旗舰轿车辉昂也在此地生产。
上汽大众帕萨特和一汽大众迈腾互为兄弟车型,帕萨特继承的是美版的样式,曾经的帕萨特在国内是高级中型车的代表。目前国内购买的帕萨特由南京工厂负责生产。
后续推出的新车型,包括凌度、途昂和探岳则位于宁波生产。
其实在一汽-大众成立之前,一汽理想的合资伙伴是美国的克莱斯勒。当时一汽已经购买了克莱斯勒2.2L直列四缸发动机的技术,正准备引进道奇600生产线,克莱斯勒认为一汽已经购买了发动机生产线而不得不引进道奇600进行匹配,因此漫天要价,将即将淘汰的生产线叫价1760万美元,中方代表只好终止谈判。
此时德国大众表示可以将旗下的新车型奥迪100引入中国,并可以与克莱斯勒2.2L发动机匹配,德国人的诚意打动了一汽,最终双方敲定了合资事宜。这时候克莱斯勒却急了,表示道奇600的生产线象征性地收1美元,只求继续和一汽合作,但是为时已晚,历史已经被改写。想必克莱斯勒看到如今风生水起的大众品牌一定感触良多。
一汽-大众成立以后,引入了第一款车捷达,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国产试装车捷达A2在一汽-大众长春工厂组装下线。
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捷达的产量就突破了10000台,正是因为它,大众在中国的声望日渐累计。至今为止,捷达的销量已经突破了400万台,各式车型依然活跃在大街小巷。
2019年6月,陪伴了几代人的捷达车型寿终正寝,停产后的捷达以独立的品牌继续留存,旗下的VS5、VS7和VA3产地既位于曾生产捷达车型的成都工厂。
长春被喻为“中国的汽车城”,一汽-大众长春工厂设计年产量高达115万辆,并计划扩充至130万辆,大众和奥迪品牌的热销车型均在此工厂投产。
从2012年推出第七代车型开始,高尔夫的产地就放在了南方城市佛山,随着南方市场的开拓,佛山工厂已成为一汽-大众的重要生产基地。
紧接着探歌之后一汽-大众又推出了一款中型SUV探岳,2018年开始在天津工厂正式投产,至此一汽-大众进一步丰富了SUV的产品线。
国内用户购买的大众进口车型中途锐SUV占了很大一部分,接着是MPV夏朗和经典小车甲壳虫。
途锐的生产地,位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该工厂同时还出产奥迪Q7和保时捷卡宴。
甲壳虫是大众汽车推出的第一款轿车,其存在的时间贯穿了大众集团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最经典的车型之一,最终在2019年停产。
大众真正的“掌上明珠”-辉腾,产自德国德累斯顿透明工厂。它是费迪南德·皮耶希时代创造的大众旗舰,开发时间历时5年,耗资超过10亿欧元,全车97%采用纯手工工艺制造,每生产一辆净亏损2.81万欧元(约20.5万人民币)。2016年3月第84235台驶下生产线的辉腾成为绝唱。
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成功是偶然,也是意料之中;82岁对一家车企来说正值壮年,如今的它走的更稳健,踌躇满志面对未来。但在对手如林的车市里,无功既过,不进则退,待它百年生日那天,大众依然“大众”吗,只有时间能回答。
以后的国产大众,都长这样?
在燃油车时代,大众汽车曾给我们带来许多惊艳的作品,比如甲壳虫、高尔夫、尚酷、CC等等。那会儿大众在造型上给消费者传递的感觉,很符合人们对大众汽车“高级”的评价。
可随着新能源车的崛起,汽车造型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燃油车上许多标志性的设计元素在新能源时代失去了意义。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新能源车外观设计上,也在不断创造新的元素和概念,并逐步使人们产生了认同感,进而改变消费者的审美风格。
然而在欧洲市场,新能源车的发展却面临重重阻碍,甚至是停滞不前。因此基于欧洲市场开发的电动车,它们造型设计并没有太多的亮点和创新,甚至外观让人感觉有些平淡无奇。
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变局,大众汽车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为中国市场单独开创一套独立的设计语言,而不是再把欧洲的设计照搬到国内。据悉,全新的中国DNA设计语言将会应用在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大众安徽旗下车型上,而基于这套设计语言打造的概念车--ID.CODE将会在北京车展上正式亮相,下面我们就提前来看看ID.CODE概念车有哪些设计亮点。
在外观设计上,ID.CODE跟现有的大众电动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车身姿态和比例看上去会更有辨识度和吸引力。前脸部分,ID.CODE车头上方采用了时下流行的贯穿式大灯,并且这套灯组具有更多的灯光语言,从而提升人车的交互感。中间的格栅采用内封闭式设计,而且拥有丰富的型面,这也使得车头整体看上去更加活泼。
在侧面设计上,ID.CODE的车身线条比较平和,营造出了沉稳的车身姿态,同时概念车的车身轴距和长度之比很高,车身的比例相当协调。为了让车身看起来更加动感、饱满,ID.CODE借鉴大众甲壳虫的设计元素,在视觉上凸出了轮拱的存在感。在车顶的设计上,ID.CODE并没有采用悬浮式造型,而是将C柱设计成了倒勾的模样,看上去更有力量感。
来到车尾,得益于非常宽的轮距,ID.CODE的车尾显得低矮,搭配小面积的后风挡玻璃以及贯穿式尾灯,进一步拉宽了车尾的视觉效果。而下方内凹的尾门设计,也避免了车尾看起来呆板。
在ID.CODE概念车上,官方并没有公布内饰设计。不过,从ID.CODE的设计手稿来看,基于中国DNA设计语言打造的车型,内饰设计也相当前卫。首先概念车的中控台最上方嵌入一块超大的曲屏,下方则是富有层次感的造型设计,避免了内饰看上去过于重复、单调。同时,概念车采用了镂空式岛台设计,中控面板变成了一个小Pad,并布置在中央扶手前方。
而对开式车门以及可旋转的副驾座椅更是提高了内饰的吸睛度,以及车内人员的交互感。不过,量产车型保留这种设计的概率并不是很高。
总体来说,ID.CODE的意义不只是产品自身的设计,而是大众根据中国市场的变化和差异,调整了新车的开发策略。传统的欧洲设计、中国制造模式已不适合现在的形势了,为中国设计、在中国制造将会是大众未来的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