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迈向可持续的未来,看大众一汽大连如何深耕再制造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汽车报废数量也在逐年攀升,而报废车辆中的部分零部件还能够再投入使用,尤其是发动机,在车辆的生命周期末期,发动机的功能大多比较完好,如果能够经再制造后重新投入使用,不仅极大减少了后期的维修成本,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对推动汽车产业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放眼全球,传统汽车强国在发动机再制造领域起步较早,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体系。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发展十分迅速。
一些整车厂敏锐地洞察到发动机再制造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凭借规模效应和工艺优势,强势进军再制造领域。大众一汽再制造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大众集团在中国唯一授权的再制造生产基地,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VWED)自2012年投产之后,持续不断地为市场输送再制造EA888发动机和相关的售后备件。
“2023年6月,我们在大连工厂举办了大众一汽发动机第800万台EA888下线庆典,而整个中国市场EA888发动机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300万台。”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Raimund Roesch博士向记者透露,得益于EA888巨大的市场保有量,公司发动机再制造业务的前景非常可观。
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Raimund Roesch博士
一脉相承的质量标准
毫无疑问,再制造将成为冉冉升起的新兴行业。整车厂进入这一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动机的再制造和“大修”不可相提并论,而应和新机采用相同的质量标准。相较于市场上的中小型发动机制造厂商,大众集团的优势毋庸置疑。
事实上,从20世纪40年代起,大众集团就已开始在德国市场上投入再制造产品,迄今为止为德国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位于德国卡塞尔的基地是欧洲最大的再制造中心,已经形成年产20万台动力总成再制造的规模。同时这里也是大众集团的备件生产和销售中心,面向全球提供发动机、变速箱、传动机等系统和零部件。
大连发动机工厂同样传承总部先进的再制造理念和严格质量体系。2011年项目投产,占地8900 ㎡,投资约1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已经下线超过12500台再制造发动机。在向4S店和修理厂回收旧机之后,工厂对接下来的清洗、拆解、装配环节严格把关。在整个工艺流程中,工厂会对旧件进行精准的评估,确保旧件返修后符合再次销售的条件。大连工厂下线的每一台再制造发动机都会进行严格的测试,在先进的清洗技术修复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下,保证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和新机遵循相同的质量标准。
“两年前,我们集中购买了一些竞争对手的再制造发动机,将这些产品在我们的台架上进行测试,结果显而易见,在严格的台架测试环境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我们自己生产的发动机则完美地通过了测试。”Raimund Roesch博士指出,在大众集团原厂标准下再制造的发动机,和新机的质量没有任何差别。
除了发动机整机再制造外,大连工厂另一块核心的业务是向4S店提供EA888发动机的售后备件,包括高价值的缸体、缸盖,以及连杆、曲轴等。值得一提的是,大连工厂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生产第二代EA888平衡轴的工厂。
作为大连工厂的发展重点之一,备件销售为公司贡献了不俗的价值增量。过去三年,备件销售的营业额均稳步上升。
新时代下探寻新发展
汽车产业正处于电气化转型的变革节点,随着燃油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批量生产的发动机产量也将不可避免地逐年急剧下滑。VWED自然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转变,从多年前开始,就在积极地拓展全新的业务领域。
首先,依托EA888发动机巨大的存量市场,VWED不断探索研发新的产品,融入再制造业务。2023年8月,VWED联合福斯,推出专为大众奥迪车系定制开发的高性能发动机初装机油,满足国际新一代研发标准和大众认证,并将率先通过大陆马牌轮胎在中国的零售网络服务车主。此次合作是VWED一次创新的尝试。终端用户选择这款初装机油,意味着选择了在发动机研发和测试阶段就经过验证的机油,完全不用担心质量问题和适配性。
VWED联合福斯推出专为大众奥迪车系定制开发的高性能发动机初装机油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发动机的生产企业,VWED一直以来也为员工的未来发展考虑,通过推进一个个新项目的落地,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岗位。
VWED十分支持团队进行创新的尝试,公司的AMR业务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这项业务诞生于团队的思考: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和人力,解决工厂中重复性的搬运工作?自主研发AMR搬运机器人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集团董事会在第一时间批准了这个想法,并且全力支持团队拓展新的业务。截至目前,VEWD已经推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AMR产品,不仅包括简单的载物重量为1~2 t的承载式AMR,还涵盖叉车式的AMR,无需更换托盘,即可完全自主地实现货物的搬运。第二代的叉车式AMR,举升高度可以达到1.5 m,在后期维护保养方面的成本则大幅降低。凭借承载式重载AMR,VWED成为大众及一汽集团首家AGV/AMR制造、销售、服务公司。
VWED已经推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AGV/AMR产品
全新的上钉系统也是VWED员工创新的产物。以往上钉的流程主要通过人工来进行,极容易产生差错。而员工通过自主研发,自制了一套上钉系统和配套的设备,目前已经在大连和长春两个工厂得以运用,不仅优化了成本,而且对员工个人来说,通过这种自主的创新锻炼了能力,为未来的转型做准备。
“VWED每年都会举办公司内部的创新日,这也体现了我们的一贯宗旨,鼓励员工踊跃地将想法付诸于实践。”Raimund Roesch博士介绍道。
2023年9月,VWED的创新日已经来到第四届。在创新项目展示环节,公司各个部门选取了37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项目进行展示,这些项目既有管理创新,也有工艺创新,更有对未来、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诸多思考。
不仅于此,VWED还制定了公司内部的“7+3”战略,“7”代表7种未来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包括人工智能、芯片、数字化等热门方向。“3”则代表了三种基础能力,比如软件的编程能力,VWED的许多员工都接受了CAD软件的培训,来应对实际业务中对编程能力的需求。
助力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的循环发展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2021年,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暂行办法》。此外,“十四五”发展规划也将汽车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产业。
走进一汽大众发动机厂,可以明显感受到公司对绿色环保的重视。所有的厂房房顶均配备太阳能板,生产所需的电力大部分来自于太阳能。工厂的每一个路灯都搭载小型的风力发电装置,实现使用清洁能源的照明系统。
2022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旗下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共同确定了2050年实现“环境零影响工厂”的愿景,并确立了2030年的中期目标和行动计划。
作为大众集团重要的零部件工厂,大众一汽发动机早在2011年就已成为国内首个乘用车动力总成再制造项目。通过再制造,70%的发动机物料将重新回到新产品中,实现物料闭环。
“每生产一台再制造发动机,可以减少291 kg的CO2排放,相当于减排50%左右。”Raimund Roesch博士表示,在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下,发动机再制造行业可以贡献不俗的力量。
解密上汽乘用车“研发/工厂”品质体系,比特斯拉工厂更“超级”
消费者爱上中国品牌汽车也就是这三五年的事,从以前的“不敢买”到现在的“放心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人对自主品牌车型的印象往往是性能差+容易出毛病;第二阶段,性能开始和合资车有一拼,配置高,但容易出毛病;第三阶段才是:性能强、配置高,且“比较大的几个名牌”在品质方面更是提升明显。
驱动品质发展的三驾马车,我认为是财力、研发和制造。财力提升得益于中国品牌勤于发展、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抓住了中国汽车市场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研发和制造的提升既得益于财力增长,更需要苦练内功、满足汽车行业升级发展的时代要求,这是一个相互循环促进的过程。
但是,汽车行业的光环、镁光灯下的曝光机会通常给了容易出彩的设计和性能,而三驾马车之二的研发和工厂却常常隐于幕后。这两项对于品质的打造至为关键,消费者很容易触摸到品质的差别,但却很难探索到这差别从何而来。
品质在汽车行业有多么重要?我举三个例子。第一,几乎半数的汽车主机厂一把手都是从研发和生产体系干上来的,例如现任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就是如此;第二,明星车企特斯拉销量的增长速度,几乎完全取决于产能提升速度,这就是工厂发展速度牵制了销量;第三,也是本篇文章着重要讲的,就是国产车中的精品现在为什么不容易出毛病——其中必然有很大成分归功于中国汽车研发质量体系和工厂的进步,例如其实验室的现代化、全新投建的工厂全球领先,在这样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不仅满足了国内,其中佼佼者更走向了世界。
这一篇,我们就聚焦1-5月出口销量近5.3万辆、位居中国品牌出口销量榜第一名的国内头部自主品牌车企之一——上汽乘用车。
提起上汽乘用车的产品品质,我从荣威RX5、RX5 MAX到MARVEL X,名爵HS、ZS到名爵6等等,三四年时间里明显感觉到随着一款款新车投放而伴随的品质感提升。上汽乘用车两大品牌里10万左右的车型,基本呈现了朗逸、英朗等产品的品质感,而15万左右车型的性能和品质感,更凭借2.0T蓝芯发动机和豪华内饰,逼近了途观L、君威GS等国内合资品牌一线的20-30万级别的主力车型。
正是伴随着这一批车型,上汽乘用车从2016年的年销量突破30万辆到2019年的达成近70万辆规模,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而这背后,上汽乘用车构建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为关键,是对车型矩阵扩大、产品力升级和销量扩张的重要保障。
打造品质体系的两个端头在于研发和制造,他们分属不同板块,但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紧密相连。从2007年正式成立之后,上汽乘用车始终坚持“用户为中心、质量为生命”,历经13年发展,完全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了完备的研发技术创新体系,和“精益、柔性、敏捷、智能”的制造体系,实现“上乘品质”和“卓越质量”,在产品造型、空间、科技、NVH、动力等品质上铸就企业优势。
从研发端来看,上汽乘用车成立至今始终坚持自主正向研发。构建了行业领先的全球整车开发流程(GVDP),并建立了质量同步工程,使得质量工作的重点由被动的“保证”逐步转向了有效的“预防”。
在最考验汽车制造质量的NVH静谧性方面,上汽乘用车斥巨资建成NVH试验室,依托严格的开发控制流程,分别从源头和路径上对车辆NVH水平进行优化,不断提升车辆质感。
笔者在最近就有过和荣威RX5 PLUS底盘工程师的深度交流,这款车的精彩表现之一即碾压震动时紧凑柔和的舒适感,其底盘表现是柔韧沉稳的,声音质感很有德系车的高级感,而底盘工程师则是从舒适性、车身运动、冲击幅度、操控性、直线行驶稳定性、指向精准性、侧倾控制、转向精准性、方向盘扰动等16个评价维度进行评估、试验和调校,以求车辆在通过各种路面时,尽可能减小车轮跳动对车身运动和乘客感知的影响,扎实的底盘质感则成为优异品质下的“水到渠成”。得益于过硬品质,上汽荣威在RX5 PLUS上市时更直接推出了“终身质保”的政策,这样的自信显然是来源于高质量的生产体系。
另外,作为当前国内唯一全面实施“纯电动、插电强混、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同步发展的汽车公司,上汽乘用车还始终保持“三电”核心技术领域领先、国际一流的技术水平;在智能互联化领域,上汽乘用车也坚持打造汽车“新物种”形态和未来智能出行生态,从2016年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荣威RX5成为爆款“街车”,到2018年推出智能新物种荣威MARVEL X,再到2019年发布全球首款量产智能座舱荣威RX5 MAX,上汽乘用车在智能网联化领域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而在生产端,先进的工厂和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则是造好车的核心保障。
当前,上汽乘用车在国内已建成上海临港、南京浦口、河南郑州、福建宁德四大生产基地,生产制造标准和检验标准都基于大众、通用等世界汽车巨头的标准建立,在产品质量的把控上,水准比肩甚至超越合资品牌。四大生产基地传承了上汽“柔性化、数字化、自动化、数据化、高品质”四化一高的制造体系,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最好的生产线、最优的制造体系和最严格的质保监测,代表了中国汽车品牌最先进的制造水平。
刚刚获得“2020年中国标杆智能工厂”称号的上汽宁德工厂,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三屿新区,这里“名厂聚集”,也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独角兽企业“宁德时代”的总部所在城市。宁德智能工厂定位全新智能工厂,具备整车生产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完整的四大工艺。这家工厂投入巨大,其中整车基地一期投资达50亿元,总用地面积2019亩,园区及周边配套投资150亿元。在建设速度上,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破土动工到投产仅用了10个月被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神话,而上汽宁德智能工厂从比破图动工更早的“立项”到基地竣工投产,仅历时17个月,亦是“中国速度”的精彩诠释。
在投产车型上,上汽宁德智能工厂要比特斯拉工厂更为复杂——特斯拉工厂目前只生产Model 3一款车型,而上汽宁德智能工厂则主要生产荣威、名爵等品牌的新能源和传统能源汽车共计5个平台的14款车型。这比我以前参观的东风日产大连工厂、一汽大众成都工厂、神龙汽车武汉一厂等都要更为复杂。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庞大的投产车型规模,意味着足够大的生产线能力,而这家工厂的总装车间占地面积138749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总装车间。
有消费者不明白:为什么自主品牌能在10万出头的车型上既提供精美的内饰又能提供丰富的配置?成本从哪里去降?事实上这与工厂也有一定关系,工厂本身在生产环节中就有自身的进化,过程中能挖掘巨大的节约成本潜力,这也是现代汽车生产力工厂之所以那么重要的原因之一。例如自去年8月份正式投产以来,宁德智能工厂已经实现交付周期缩短10%、生产效率提高48%、产品产量提高50%、质量缺陷降低36%、人力成本降低14%、单车成本降低22%等成效。我们可以试着算算,仅降低缺陷36%所减少的召回和返厂,就能节约多少成本浪费,以及为消费者后期维修带来的烦恼?
驾仕结语>>>
这一轮中国品牌的迅猛发展,以荣威RX5等车型提出对标合资被消费者感知作为开始,这背后,从研发来看是十几年坚持正向研发的积极成果,也得益于设计全球化、供应链全球化的有力推动。另一方面,实验室和工厂的提升、质量体系的搭建亦是内功,是光鲜背后激烈的战场,是动辄耗资百亿规模的“军备竞赛”。在海外品牌方面,主要车企联盟、合并不断,努力降本增效;而中国品牌在竞争中,也日趋呈现“大者更强”的趋势,销量日益向头部集中。强大的研发、过硬的工厂体系、高品质的汽车产品,一定是保证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关键。
当下中国品牌汽车品质发展的已经迎来更高的时代要求,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上汽乘用车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在上汽集团“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新四化战略的指导下,以品质为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路线,以高度的智能化制造和领先的技术优势,迈向未来。中国品牌的雄心和目标,一定是志在全球。
文|张峻岭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