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大众集团历届董事长

建国后台湾地区历任领导人

台湾,这个浮图勾勒在中国东南海域的翡翠,东扼太平洋的波澜,西与福建隔海相望,南眺菲律宾群岛。其3.6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孕育着约2350万人口,物产丰富。

收复台湾,意味着中国的海上防线推进、东南沿海的安全屏障稳固,同时,这也会对日本构成战略包围,对驻日美军形成潜在威胁。

台湾问题,它深刻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其复杂性可见一斑。

若是回顾台湾地区历任领导人是哪些,便能探索它如何逐步走到今日的局面。

蒋介石 任期:1950年-1975年

在激荡的1949年,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带领残余势力退守台湾岛,卷起一阵历史的风暴。

5月19日,戒严令宣布,台湾被封闭的铁幕落下,岛上信息封锁严重,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利被剥夺。

这标志着台湾被推向了与中国大陆分离的急流中。

同年5月27日,上海沦陷,人民解放军行进其中,成为城市的新守卫。

民族资本家荣毅仁目睹这些红衣战士边行边歇,顿感国民党的江山已不再。

回溯至1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亲手将权力移交,离开满载回忆的总统府时,他眺望着南京的古城,预感到国运的巨变即将来临。

蒋介石并非一个将失败默默接受的人。

在他引退前,迅速安排陈诚与陈儿子蒋经国分别接掌台湾的政与党大任,将台湾塑造成复兴的基地。

黑夜掩护下,大批黄金被秘密运到台北,以资未来的斗争。

统计显示,国民党运走了110吨黄金和价值1.4亿美元的外汇、白银。

在确保经济基础的同时,蒋介石试图稳定人心,邀请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们跟随到台湾。

然而,精神的流动远非金银财宝般易于操控,81名院士中,只有9人选择台湾,余下的则分布在海外和大陆。

得益于美国的支持,蒋介石在台湾奠定了新的统治基石,严密打压“台独”分子,以确保自身在政治舞台上的稳固地位。

25年的领导期内,他以铁腕保持着统治,成为台湾有史以来任期最长的领导人,而这段历史,似乎依然牢牢地镌刻在两岸的记忆中。

严家淦 任期:1975年-1978年

严家淦,江苏吴县之子,其官途之顺,始于福建抗战年月,先是施行田赋征实,名声因此崛起。陪同陈仪赴台,由交通处长至财政处长,其与台湾之缘便由此开始。

1945年首见蒋介石,便一步步进入权力的核心,尽管初时并未给蒋留下深刻印象。

蒋介石退居台湾,严家淦的风头愈发显现。陈诚,蒋介石的得力助手,对财经一窍不通,亦全由严家淦指点江山。

于一系列的财政决策中,严家淦巧妙指导,例如提议用80万两黄金作为新台币的准备金,由此防范了台币的灾难性崩溃。

他的建议通常得到蒋介石的重视,如此,严家淦逐渐进入到权力的中心。

1949年,阳明山的总裁办公室成立,严家淦渐渐成为经济建议的中枢人物,最终成为陈诚的财经技术官僚,并在陈诚与吴国桢的政治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在1975年春天的一天,蒋介石辞世,国民党中常会紧急商讨政权继承问题。

严家淦按照宪法条文暂填总统之位,而“从政主官”的蒋经国在父丧之际,递交辞呈。中常会坚定留住蒋经国,让他依然充当政坛关键人物。

此间,蒋经国与严家淦之间,演绎出一出低调而精彩的政治交替戏码。

严家淦尽管坐在“总统”之位,却早已心知,这只是暂借之身,最终还将归还于蒋经国。

而蒋经国,虽然在父亲蒋介石逝世后上升为核心人物,依然遵守一定的礼仪,时刻以“辅佐”姿态,呈现出深沉的政治谦卑。

严家淦在权力的舞台上,轻描淡写地刻画着一个“临时”总统的形象,而他的实权,实际上在更偏向内阁制的体系中逐渐归还给了蒋经国。

在这过渡时期,蒋经国在保持亲政的同时,也不断向严家淦表示敬意,维护着两位政治演员间的平衡与和谐。

到了1978年,严家淦主动引荐蒋经国为下任“总统”,而即便被再三邀请“留任”,严家淦坚定地选择退位。

在这精妙的权力交接中,台湾政坛上演着一出细致入微的悼念与传承的大戏,将复杂的权力争斗与人情冷暖融合得淋漓尽致。

蒋经国 任期:1978年-1988年

在1978年春日的3月11日,政坛的风云变幻着实令人琢磨不透。

台湾的“国民大会”选举中,蒋经国荣升为“总统”一职,而谢东闵则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副总统”。蒋经国的人生缠绕着层层迷雾,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充满了难以预测的未知。

然而,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政治舞台上,蒋经国似乎总能游刃有余。

不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不管是属于国民党的支持者,还是民进党的拥趸,甚至是普罗大众,大家对于蒋经国的评价,普遍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倾向。

他们普遍认为,蒋经国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献上了巨大的贡献。

深入挖掘这种普遍的认可感,我们不得不对蒋经国的政治生涯进行一次详细的回顾。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便是他一系列的亲民政策,包括在国家走到穷途末路的时刻,毅然决定解除“戒严令”,进一步开启两岸之间交流的大门,这些政策及决策都显得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智慧。

但历史往往具有多面性,它会根据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不同的事实。蒋经国在政治生涯中,固然有着耀眼的光辉,然而阴影部分同样不可忽视。

当我们轻轻掀开那段国府战败、迁台的历史时,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为了巩固新移民政权的统治秩序,在台湾初期,蒋经国毫不犹豫地成为“恐怖政策”的实施者,一些无辜的人在此期间付出了生命的沉重代价。

这段历史,对于蒋经国来说,无疑是一块不能轻易抹去的污点。

蒋经国的历史地位复杂而多元,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他后期政治生涯的那些明亮与进步,而忽略了他在政治初期的那些阴暗与血腥。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他过去的一些政策不当,就完全忽视他为两岸关系发展所作的贡献。

这样一个多维度、复杂的历史角色,需要我们用更加全面、公正的视角来进行评价和理解。

李登辉 任期:1988年-2000年

在台湾的政治历史上,李登辉的身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曾经是国民党的掌门人,他却意外地成为了助推民进党2000年大选胜利的幕后推手,令其在短短13年后便走上了执政的大舞台。

李登辉的某些亲日言论也引发了各种关于他是否有日本背景的传闻。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接棒成为总统,巧妙地调整权力平衡,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成功成为国民党主席。

1996年,他在台湾首次总统直选中胜出,之后更为鲜明地支持了台独立场,并倾向于与民进党合作。

李的政策和言论为国民党带来了困境,他公然支持与推动的两国论在2000年选举中使国民党失去了执政地位。

党内不满情绪高涨,李不得不在同年辞去党主席,并被开除党籍。

李登辉上台初期,为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他推出了国统纲领,但随后他的真实台独倾向渐渐显露,多次发表有违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论。

这使得台独思潮在台湾日益高涨,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李还试图通过教育改革和教科书修改,加深这一思潮。

1999年,李出版了《台湾的主张》,提议将中国划分为七个自主区域。

不久后,他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公然鼓吹了两国论,使两岸关系紧张度上升,他背后的真实意图也日渐明朗,岛内岛外人尽皆知,是一个赤裸裸的大台独。

陈水扁 任期:2000年-2008年

陈水扁,曾是台湾的政治新星,最终化作黑洞,吞噬自己的光辉。

2000年,“有梦最美,希望相随”成为颠覆性的歌声,帮他成功坐上领导宝座,成为“改革者”的希望。

然而,权力经常篡改剧本——家族的贪腐案件如同顽固的墨渍,逐渐淹没了他的光环。

陈水扁,这位昔日的“永远第一名”,爬升的政治生涯从市议员攀至2004年连任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其群众魅力与政治实力曾是民进党的瑰宝。

然而,伴随权力的,是一系列淋漓尽致的弊案大戏——女婿赵建铭的“台开案”、太太吴淑珍的政治献金与珠宝收受——暴露了一个家族在权力背后的贪婪。

2006年,“百万人民倒扁行动”兴起,施明德与其他政坛“长老”纷纷转身,历史在此刻凝固了陈水扁的堕落。

即使他在声势浩大的“倒扁”运动中未被拉下台,台湾民众的心已远离他。

他于2008年下台,遗留的,是法律的审判与牢狱的宿命。

民进党,曾13年间缔造绿色神话;而陈水扁,仅用八年推入深渊。这是权力与堕落的双重奏。

陈水扁,一路从灿烂到灭顶,这场拷问政治道德的风波,不只是陈水扁的噩梦,也是台湾政坛的一面破碎的镜子。

马英九 任期:2008年-2016年

进入2008年的“马英九时代”,期望之舟在这位法学家手中航行,却未能摆脱困境的漩涡。

马英九,这位宣誓全力打造“黄金十年”的领导者,忍受着施政步调的错乱与低迷满意度的沉重。

初期,他如一股清新之风,对“633政见”抱有满腔热情,提出了目标宏大的“黄金十年”计划。

但厚重的内外部矛盾与国际金融危机的波折,构成了一幅政绩萎靡的图景。理念丰富,却常陷于决策迟缓、沟通不畅的泥沼,譬如多项改革政策,均在实施途中遭遇阻碍与批评。

用心是有的——他推进“爱台12建设”、打造“自由经济示范区”,还带动了台湾GDP和国际竞争力的稳步增长。

然而,成功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问题:“八八水灾”、“太阳花学运”等危机不断,房价飙升、贫富差距拉大,失业困扰民生,让民众对经济感知缥缈。

马英九的船在政治的波涛中摇摆不定,尽管有着一份认真且饱满的工作态度,其治理的8年却带着复杂的色彩——一部分成就,一部分问题。

马英九时代的台湾,政治风景如画卷慢慢展开。他摒弃了前任的“两国论”与“一边一国论”,倡导“一国两区论”,将两岸关系视为国共内战的延续,并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血脉与文化。

这一时期,两岸关系风平浪静,发展迅速,实现了自1949年以来的最和平稳定。

交流平台众多,如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博鳌论坛等,特别是2015年的国家领导人与马英九会晤,为两岸关系描绘了一个历史性的画面。

制度化协商和协议签署频繁,民间交流深入,在各个领域出现积极的互动与合作。

然而,尽管马英九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成绩显著,得到逾60%民众的高度认可,但其在岛内政界的命运却复杂多变。

蔡英文 任期:2016年至今

蔡英文,台湾地区首位女性领导人及主要政党的第一位女性党主席,于2016年5月20日正式上任,后在2020年1月11日连任。

在她的政治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是1998年参与“两国论”的起草,亦从此开始,她的名字在两岸关系的讨论中愈发频繁。

蔡英文执政之下,两岸关系走向愈发紧张。

担任“陆委会主委”四年间,她不仅不承认“九二共识”,更拒绝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两岸“三通”之路上,她设置了一道道障碍,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

近年,蔡英文及其党的行动中,逐渐凸显了其与美国的紧密联系。专家指出,这种美台勾连突显出蔡英文政府的台独本质,并显示其媚美、谋独、卖台的政治特质。

参考资料:

《炎黄春秋》 2021年第10 期, 陈晋文

汪小平:严家淦与两蒋权力交接初探

世界知识 2013年09期

世界知识 2012年15期

马英九执政八年述评 刘世洋

大众集团高管变动,迪斯遭削权,中国业务迎新领导人

经历持续多月的传闻与猜测后,大众高管变动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

当地时间12月9日,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宣布多项人事变动通知。根据最新决议,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成功留任,工作重心将转向集团业务,2022年初接替Markus Duesmann,在集团董事会全面负责软件部门CARIAD工作。

大众中国高管同样发生变动, 大众乘用车品牌首席执行官拉尔夫·布兰德斯塔特(Ralf Brandst?tter)将在2022年1月1日起,负责新“大众汽车乘用车”部门业务,自2022年8月1日起负责大众中国业务。

此外,拉尔夫·布兰德斯塔特还将加入集团管理董事会,负责大众乘用车品牌的管理。同样加入集团管理董事会的还有Hauke Stars,其将负责“IT”部门工作。

对于此次人事变动,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主席Hans Dieter P?tsch表示:“新的决议使集团管理董事会进一步加强核心战略管理,各领域均有最合适的人选负责相关工作。”

显然,大众当前对智能化与电动化转型有着迫切需求,此番动作也体现出了其希望能在此领域以更大力度发力。在汽车变革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大众集团再次给自己的转型之路提了速。

削权迪斯,再加码软件与电气化

在此番人事变动中,迪斯的去留是外界的关注重点之一。

此前,迪斯曾因激进的裁员计划与工会产生冲突,今年10月份,大众被传即将裁员3万人,原因是迪斯认为生产电动汽车与生产内燃机汽车相比,零部件更少,需要的工人也更少,同时大众需要减少成本以提高与特斯拉竞争的实力。迪斯的这一主张遭到了工会的反对,也因此被提名罢免。

有消息称,在本次监事会会议中,迪斯得到了保时捷和皮耶希家族的支持。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保住了CEO职位,迪斯此后将转向软件部门,管理董事会也将有新的成员加入,这或许意味着其话语权被稀释。

对此,迪斯在采访中表示:“我不会抱怨失去部分权力,我仍然认为对公司负有全部的责任。”尽管大众内部对迪斯激进的转型战略存在争议,但并不妨碍这家传统汽车巨头的对发展电气化和智能汽车的决心。

除了人事变动外,监事会也在会议上公布了新的投资计划。根据最新规划,大众汽车未来5年将投资890亿欧元(约合1009.6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和数字化等技术,以缩小与特斯拉公司的差距,并与现有竞争对手丰田汽车公司和Stellantis拉开差距。

具体行动方面,迪斯表示将继续推进大众转型战略,包括计划从 2024 年开始在公司总部建造沃尔夫斯堡建造一座新工厂,用于生产ID.3车型和预计在2026年推出的Trinity车型。

与此同时,迪斯同时提到准备将电池部门部分出售或上市,同时为电池部门应对资本市场做好准备,为此可能引入外部合作伙伴。

眼下看来,无论是否反对迪斯的激进,大众都在更大力地推进电气化转型。

新领导人如何挽回在华不利开局?

除了迪斯的动向,此前在外界眼中同样迷雾重重的,还有大众中国CEO冯思翰的职位变动。

虽然本次大众监事会的决议中并未提及冯思翰,但拉尔夫·布兰德斯塔特明年8月接管大众中国业务的消息无疑确定了这位现任CEO的离职,但时间似乎并非此前传闻中所说的明年2月份。

作为大众汽车最重要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格外受到大众集团重视,在中国汽车产业向电气化加速转型的趋势下尤其如此。

根据此前规划,大众将在2024年前投资150亿欧元(约1192亿元),以加速发展电气化。2025年前将实现15款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同时新能源车年交付辆达到150万辆。

但目前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电动化进程似乎有些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大众ID.系列在中国的累计销量为5.5万辆,而此前大众ID.系列2021年在华的销量目标是8-10万辆,与现在的销量数据相去甚远。

为此,12月2日,大众官方宣布下调大众ID.家族在华销量预期,将2021年销量目标更新为7-8万辆。开局不利之下,有传言称,大众集团希望通过更换新的领导人转变大众电动汽车的在华局势。

新任大众中国领导人拉尔夫·布兰德斯塔特称得上是大众集团老将。1993年加入大众汽车后,拉尔夫历任大众集团各部门多个职位,2020年7月,接棒迪斯成为大众乘用车品牌CEO。上任CEO后,拉尔夫·布兰德斯塔特还曾放出豪言,称大众汽车计划到2025年至少销售150万辆电动汽车。

迪斯曾评价拉尔夫是大众汽车最有经验的经理人,在大众汽车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局势下,这位最有经验的经理人会给大众在中国的电动化带来怎样的改变?业界正拭目以待。

大众汽车集团迎人事变动 奥博穆将接替迪斯出任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

本报记者 陈茂利 北京报道

大众汽车集团迎重大人事变动。

7月23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大众(中国)方面获悉,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于当地时间7月22日举行的会议中,任命奥博穆出任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该任命将于2022年9月1日起生效。同时,奥博穆还将继续兼任保时捷管理董事会主席,并在未来潜在的IPO后继续担任这一职务。基于共识,赫伯特·迪斯将卸任管理董事会主席一职。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保时捷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

记者关注到,迪斯将卸任的消息传出后,蔚来汽车在推特上向他抛出橄榄枝,“迪斯是真正纯电动车的先锋人物”“特斯拉或者蔚来都欢迎他”。

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主席汉斯·迪特·潘师代表监事会对迪斯表示感谢:“在担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管理董事会主席和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期间,迪斯在推进集团转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集团及旗下品牌的未来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得到强化。在推动这一意义深远的转型过程中,迪斯先生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和坚决。他不仅引领公司度过了极富挑战的时期,同时为集团根本性的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赫伯特·迪斯

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肯定了迪斯任职期间的成绩,“迪斯提出了众多创新的产品理念,重新设计了产品组合,并确立了电动出行的核心发展方向。在他的领导下,集团在平台战略的基础上,明确并实施了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发展方略,包括近期在电池电芯和移动出行服务领域的发展。”

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认为,迪斯赋予集团新的组织定位,设立了更多独立市场区域,对高层管理人员和品牌管理董事会成员进行重新定位,并引入新的品牌组合。此外,集团进一步增强了对资本市场的聚焦,并巩固了在关键区域的竞争力。

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同时决定,集团首席财务官Arno Antlitz将兼任集团首席运营官职务,协助奥博穆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奥博穆出生于德国不伦瑞克,于1994年加入大众汽车集团。此后,他曾在奥迪、西雅特、大众及保时捷品牌担任管理职务。他自2015年起担任保时捷管理委员会主席,并于2018年加入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

值得一提的是,奥博穆与中国颇有渊源,奥博穆2001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学习,完成了汽车工程学院博士学位。

“奥博穆在集团及多个品牌的不同岗位上展现了杰出的管理才能和战略眼光。过去七年,他带领保时捷在财务、技术和文化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监事会认为,他是目前领导集团进一步加强客户聚焦,强化品牌和产品定位的合适人选。”汉斯·迪特·潘师表示。

来自保时捷方面的数据显示,2021年,保时捷共向全球客户交付了30.19万辆新车,新车交付量首次突破30万辆大关,创下历史新高。2020年,保时捷交付量为27.22万辆。

保时捷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其营业收入攀升至331亿欧元,较上一财年增加了44亿欧元,销售利润为53亿欧元,较上一财年增加了11亿欧元。与此同时,保时捷在2021财年创下了16.0%的销售回报率。

今年初,大众汽车集团方面透露,将在夏末内向市场提供有关保时捷上市的最新进展和时间表。这意味着,保时捷最快可能在2022年第四季度完成IPO。

接棒迪斯,奥博穆将进一步推动大众汽车集团向软件驱动型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去年7月,大众汽车集团发布2030 NEW AUTO战略,并宣布加速转型成为软件驱动型移动出行服务提供者。

基于2030 NEW AUTO战略,大众汽车集团计划,未来五年(2021年至2025年)专项拨款730亿欧元用于投资未来技术,并致力通过推出可扩展系统平台(SSP平台)、研发三个软件平台,以及掌控的电池供应链等举措来加速电动化攻势,以及向软件驱动型移动出行服务提供者转型。

(编辑:张硕 校对:燕郁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大众集团历届董事长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