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一个馒头引发的惨烈交通事故,11人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事件发生在河南,二O一九七月三,富家美女人姓谭,呼朋唤友把酒干。
谭某醉得像娘娘,出门步履有蹒跚,趔趔趄趄豪车上,不听好友真情劝。
执迷不悟火点燃,一脚油门奔前方。尔后就把大祸闯,撞死两人又四伤。
谭某酒醉人大胆,不施救护竟逃亡,罪上加罪人被捕,垂着脑袋关牢房。
受害家属怒火旺,斥责谭某太猖狂。齐心协力拒赔偿,希望严惩会阎王。
昨日法院作宣判,各路诸侯都临场。鉴于赔偿已了断,案子定性宣文章。
涉嫌危险公共罪,判处无期蹲牢房。死伤家属不再嚷,皆因赔款口袋装。
我看判决不荒唐,不少案例都这样,有钱能使鬼推磨,双方交涉打商量,一方花钱买活命,一方收钱作原谅。人死人伤难复返,反正事出已经长,不如还是现实点,别无他法收补偿。既然双方都相让,我们何必乱开腔。何况法院法机关,自然一切依律章。身为平民百姓汉,记住一句话不忘,开车坚决不喝酒,喝酒不摸方向盘。
(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造成两死四伤的玛莎拉蒂案女司机被判无期徒刑,您怎么看?
罪有应得,判得不重可也不轻
哀痛!山东40岁民警,因公牺牲
来源:大众日报
近几天,“济南政法战线痛失一位好战士”的消息,让很多市民心痛——
7月10日,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正紧锣密鼓进行中,济南市公安局历城区分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王森在办理一起出租房员工死亡案件现场勘验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牺牲,年仅40岁。
10日,因为紧急任务,他已经连续3天加班吃住在单位。11日,是他准备休假的日子……
王森,男,汉族,山东淄博人,1983年5月19日出生,大学文化,2003年9月参加公安工作,200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济南市公安局历城区分局刑事警察大队技术中队中队长、警务技术一级主管。
工作中,刑事技术民警要全天候、全时空出警,要直面复杂严酷的现场环境。他们有时要在上百米的高楼上查找坠亡点,有时又需要进下水道检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一直是他们身上最鲜明的特征。每次遇到危险,王森都习惯对同事说:“你们靠后,我上。”
作为中队长,王森闲不下来。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每天奔波在出现场的路上。他常对同事说:“有需要,就尽管来找我,我就是你们的后盾。”后盾的支撑不仅仅在技术上,更有他几乎24小时“不打烊”的在岗状态。为了勘查,王森常常一加班就是好几天,即使中途有事出去,也一定会尽快赶回来。今年以来,他率领中队完成现场勘验2100余次、电子物证采集1500余次。
历城区的青年民警管王森叫“森哥”。长期的现场勘查,使王森的脑子像“活地图”“百宝箱”。再难的案子、再苦的条件,有他在,大家心里就有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王森任务更加繁重。在完成现场勘验的同时,他积极配合各派出所做好小案侦防工作,提高基层民警提取物证的能力。
“一定要保证入室盗窃案件的勘验质量,高标准录入;新型案件勘验要严格执行标准,在醒目位置放置明白纸,对照检查……”已请好公休假的王森在7月10日上午的早例会上对工作进行交接。例会开到一半,就接到了一起非正常死亡警情的报告。王森听到警情带着人就往现场奔,却再也没有回来。
2005年,从警校毕业的王森来到历城区分局刑警大队技术中队。他学的是治安管理专业,对刑事检验并不熟悉,但他下定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入门。王森主动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每天下班后,他不是在研究物证就是抱着案卷分析案情。
案件不破,勘验不停,分析研究不止。
在一起伤害致死案件中,案发现场在一片茂密树林中,现场没有搏斗痕迹,也没有监控。勘查从何入手?王森从受害者家属的陈述中推演出了凶手的作案过程。随后,他以发案地为中心,在周边查找,最终将重点集中在树林深处的一处公厕附近。
那时正值盛夏,林内密不透风,勘查时,王森汗如雨下,但他仍然坚持一丝不苟地工作。他打开紫外相机对公共厕所及附近的每一棵树进行扫描查找指纹,不放过任何一个凶手可能遗留指纹的角落。记不清扫描了多少棵树,王森终于找到了那棵残留着可疑指纹的树。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凶手很快认罪伏法。
“为生者权,替死者言”是王森给自己立下的终身目标,为此他不惧现场的脏污狼藉,不怕勘验的艰巨辛苦。
在一起失踪警情中,失踪者进入地下车库后就再没出来。勘查中,王森带领大家进入车库,对车库1000个车位细细搜索,终于在东北角发现一木板上覆盖有毛毯,旁边有喝光的牛奶盒和吸管。通过检测,可疑人员很快被确认并抓捕到案,嫌疑人交代了抢劫杀人的犯罪事实。
2006年冬天的一起抢劫杀人案中,王森在纷飞的雪花中连续勘查三天,终于在如山的废品堆里找到了凶器——一把锤子。锤头的血是受害人的,但雪融去了凶手的手印,因受当时技术限制,送上级检测也没有提取到生物信息。“表面没有,木纹里面可能有。” 2018年中队DNA实验室建成后,王森和队友另辟路径,像做手术一样,一片片地削,一片片地检验,用48天时间做了34次实验,终于成功提取到完整生物信息,比中了嫌疑人。
案情就是责任,现场就是战场。王森离世后,同事只找到王森在技术比武时被抓拍的侧脸照片,因为他从不让同事为自己拍照:“我们拿着相机,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现场拍好。”
王森从警以来,累计勘验现场1.5万次,他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融入了刑事侦查事业,燃烧到了最后一刻。在他的带领下,技术中队连续获得“济南市青年文明号”“全市刑事技术考核第一名”等荣誉。
致敬人民警察!
来源:人民公安报、法治日报、济南政法、新黄河
今年已致13死!有人咳到眼睛出血,医生紧急提醒→
近日,话题#百日咳今年已致13人死亡#
登上热搜第一
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其中,1月死亡人数为5人,2月死亡人数为8人。
有网友表示“咳得停不下来”“咳得肋骨疼”。有孩子因为咳嗽太厉害,导致结膜出血、眼周淤血,最终确诊百日咳。眼睛出血是百日咳痉咳剧烈引起的并发症。
近年来,全球百日咳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被专家称为“百日咳再现”。我国百日咳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显著增高,这种既往被认为是幼儿才会得的病呈现“高龄化”。
那么
百日咳是什么?
有哪些典型症状?
如何预防?
快来看看↓↓
百日咳是什么?
“咳嗽要咳一百天?”“一百天后会怎么样?”第一次接触到百日咳的朋友,往往都有这样的疑问。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在疫苗大规模应用前,百日咳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也曾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初很像感冒,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咳嗽、有点低热。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个月,故名百日咳。
图片来源:“四川药品监管”微信公众号
百日咳是怎么传染的?
人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宿主,百日咳患者、隐性感染者以及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共同居住的人员,是其最主要的传染源。
百日咳潜伏期5—21天,一般为7—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出现咳嗽症状后2—3周传染性最强。
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等将细菌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
典型的百日咳是什么症状?
阵发性、 痉挛性咳嗽发作时表现为频繁不间断的短咳十余声或数十声,直至气竭后深长吸气。
因吸气时喉部仍呈痉挛状态,大量空气急速通过痉挛的声门,发出一种特殊高调的鸡鸣样的吸气声,接着又发生下一次的痉挛性咳嗽,如此多次,直至咳出黏稠痰液为止。
阵咳剧烈时,可出现鼻出血、咯血及眼结膜下出血,甚至发生颅内出血。轻者一日数次,重者一日数十次,以夜间为多。
当奔跑、进食、受凉、烟熏、哭吵、检查咽部等刺激时,均可诱发痉挛性咳嗽发作。如无继发感染的患儿一般体温正常,没有发热。
新生儿和婴幼儿常无典型痉挛性咳嗽,表现为阵发性屏气发绀,可窒息死亡。
怎样减轻百日咳的咳嗽?
做好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及湿度适宜,避免诱发痉挛性咳嗽的因素。
不要关门闭户。有的家长怕孩子着凉,把门户关得严严的,其实这样并不好。百日咳的孩子由于频繁剧烈的痉挛性咳嗽,易造成氧气不足,应有较多的氧气补充,在室内也尽量保持空气新鲜流通。空气干燥时,适当增加湿度,可用加湿器或用湿拖布擦地,保持室内湿度在50%左右。
不要卧床不动。有的家长以为活动会加重孩子咳嗽,这是一种误解,让孩子在空气新鲜的地方适当做些活动和游戏往往会减轻咳嗽,但要避免疲劳过度。
百日咳病期长,对孩子的身体消耗很大,所以既不可不让孩子活动,又不可放纵不管,要有足够的营养及休息,所以活动必须适度。
避免烟尘刺激,家中如有吸烟的人,在孩子病期最好不要吸烟,或到户外吸烟。
此外,生炉子、炒菜时,让孩子避开油烟。
避免和其他疾病患儿接触,以免感染或引起别的并发症,因为此时抵抗力、免疫力都比较低下。
避免过多刺激,进食、喂药等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时间,不要吃得过饱,进食后拍嗝,防止呕吐、误吸。
如何预防百日咳?
日常生活中,大家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者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同时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特别是照顾婴幼儿时,成人出现咳嗽等症状,及时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避免传染给孩子。
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北京市预防百日咳的疫苗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其接种年龄为3月龄、4月龄和5月龄各接种1针,为基础免疫;1岁半再接种1针为加强免疫。
如儿童已按疫苗说明书接种含百日咳疫苗成分的其他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剂次接种。
3月龄—5周岁未完成百白破疫苗规定剂次的儿童,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前3剂每剂间隔不小于28天,第4剂与第3剂间隔不小于6个月。
医生提醒
航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窦志芳表示,百日咳虽然可防可治,但在发病率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仍潜藏公共卫生危机。
窦志芳介绍,成年人患病后可能症状较轻,一段时间后可自然好转,但对于脆弱的婴幼儿来说,百日咳有着不小的杀伤力。
一方面,百日咳的特点是咳嗽剧烈,这可能引发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等。另一方面,咳嗽持续时间很长,过程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百日咳脑病、低氧血症等,有致死风险。窦志芳强调,应重视百日咳的日常防范,集大众之力缩小感染范围。
请各位市民朋友
加强防范!
综合:央视新闻、央视网、新华社、四川日报等
来源: 重庆日报
40℃热浪下,已有人死于热射病,医生:疑似中暑,务必先离开高温环境
近期,国内多地热浪翻滚,网友调侃江浙沪已变成“工折户”——水分均已晒干。今天(14日),上海再度高挂高温红色预警,中午时分气温站上了40℃。连续40℃的烈日炙烤,城市开启“蒸烤模式”,人人直呼热死了。“热死人”,还真会发生!连日来,国内多地出现热射病,并已有死亡病例,这个“高温杀手”秒上热搜。在上海,也已有医院里接收到热射病患者,医生提醒:疑似中暑,务必先离开高温环境,降温第一!
“热死人”不是玩笑,别再对热射病认识不清
热浪翻滚,已有人被“热”击倒。就在7月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诊了一名75岁的老人,由120救护车送入医院,送来时已是昏迷状态,体温高达42℃,伴有低血压,考虑是“热射病”。经一系列急救举措,目前该患者恢复良好。此后的7月12日,仁济医院急诊接诊到一名70多岁的老人,也是经120救护车送院,遗憾的是,经紧急救治仍没有救回来,怀疑是热射病导致了死亡。据家属反馈,该老人当日上午10点多外出办事,中午回到小区门口出现了呕吐、继而昏倒的情况,120救护人员当场紧急做了心肺复苏,随即转运到医院,抵达急诊时,老人的体温高达42℃。
”很多人把热射病认为是普通中暑,还有不少人头一回听说这个病,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中暑的严重状态,诱因就是过度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导致身体核心体温过高,体内热量过度积蓄,诱发多器官功能受损,包括肾功能衰竭、心肌损伤、脑损伤等等,救治会变得很棘手、艰难。”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黎告诉记者,也因此,对热射病的急救,简言之就是“快速降温”,病人进入急诊后,医务人员会对患者采取物理降温,包括用冰毯、冰袋、酒精擦拭身体多部位,进行了静脉补液等。
7月6日这名老人就经过这一系列急救,体温逐渐下降,第二天意识转好,体温维持在36.5℃-37℃,第三天基本意识完全清醒。据该患者及其家属回忆,病发当时是在下午2-3点,正好是高温天气,这名老人在外活动,不知不觉中倒在了地上,是小区邻居打了120。
“我们会发现,热射病更容易袭击老人,他们的身体底子普遍薄弱。此外尽管当前天气炎热,这些老人均穿着外套出门——老人对温度的感知度不如年轻人敏感,而这样的穿着在当前的室外显然不利于透气、散热。另外分析具体病例也可以发现,在高温中的暴露时机与送医救治时机也很关键,暴露时间越短,送医越及时,多脏器受累更少。”刘黎告诉记者,前两年急诊已收治过一例热射病,患者是企业高管,酷暑天在外跑步,发病昏迷后,因步道路过人较少,在高温环境里暴露较长时间,救治比较艰难,所幸,该病例最终救治成功。
热浪引发的“流行病”,致死率居高不下
热射病的“杀伤力”不容轻看。近一周,全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有些地区气温达到40 ℃以上。仅浙江、四川两地就报道已有两人死于热射病,尚有多人在抢救中。根据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介绍,一名49岁的男性患者6日下午被工友送来,他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40.7℃,已休克。经检查,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31个小时抢救,于8日凌晨去世。该院近一周已接诊3名热射病患者。
7月10日,四川的华西医院连续收治了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其中一人因病情来势汹汹,多器官衰竭,在转诊至华西医院时就发生呼吸心脏骤停,虽经全力抢救,最终不幸去世。
不止这两地,仅这个7月,郑州、南京、重庆、长沙等多地都出现了热射病患者。
中暑,真能闹出人命?是的,有国外专家甚至称此为热浪引发的“流行病”。
“不少人对热射病还是认识不够,把它等同于一般中暑,最怕有人已经出现头晕、呼吸困难、口渴等前兆表现,不以为然,或者扛一扛,没有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环境,最终导致严重的中暑,甚至是热射病。”刘黎对记者说。
热射病又称重症中暑,是一种非常凶险的急症,主要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发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症状。当器官进入“烧烤”模式会发生什么?有专家以心脏为例说,当体温超过37℃,逐渐升高至42℃时,心输出量和耗氧量会突然下降,并出现心肌坏死。这就是超高温超过组织耐受极限,引发器官功能衰竭。也因此,热射病致死率非常高,高达40%-50%,对50周岁以上的人,有数据显示其死亡率甚至达到70%-80%。
全球“高烧”,识别“先兆”马上转移至阴凉环境
对于“热”的警惕,已引发全球卫生领域专家的关注。当前,不仅仅在中国,全世界普遍受到极端高温天侵袭。日前,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篇综述表明,世界上约1/3人口经历过热浪侵袭。今年上半年,日本报道了近50例和热射病有关的死亡;今年3月以来,印度因热射病死亡了上千人。专家分析,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全人类都在经受高温折磨。
当夏季外出不可避免,热射病危害又这么大,我们该如何判别热射病和普通中暑?嘉会医疗全科医生翟霄燕介绍,轻度中暑又称先兆中暑,表现为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此外,体力劳动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
“户外长时间作业者、患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年老体弱者、儿童和孕妇等都是热射病高危人群。” 翟霄燕医生提醒,发现热射病症状的患者,要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然后让其平躺、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盐水最佳),同时及时拨打120急救,且在急救途中救治不停歇,注意防止抽搐产生的额外伤害。
对于大众,急诊医生强调:高温天,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活动,尽量避开在10时至16时这一时段出行,必须外出的,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长时间日晒,着装以浅色、棉麻等透气织物为佳,可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品,并定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再去喝水,平时保证作息规律、充足睡眠,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放松。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