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敦化大众4s店

反弹琵琶乐古今——马成虎的敦煌壁画乐器复原故事

新华社兰州2月17日电 题:反弹琵琶乐古今——马成虎的敦煌壁画乐器复原故事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马成虎(左)和同事一起设计敦煌元素文创产品(1月14日摄)。35岁的马成虎是甘肃丝绸之路文创工场的总经理。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房号是敦煌、罗马、拜占庭,陈列室里有笙、阮、箜篌,墙上挂着敦煌壁画临摹品。走进甘肃丝绸之路文化创意工场,就像开启了一场通往丝路古道的穿越旅行。

35岁的马成虎是文创工场的总经理。他曾留学英国,在那里感受到文创产业的魅力。2018年甫一上任,他就接到了一个“穿越”任务——复原敦煌壁画中的乐器。

自公元366年开始营建的敦煌莫高窟,被称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据专家统计,敦煌壁画中的乐器数量有6000余件。反弹琵琶伎乐天是很多人心中的“敦煌模样”。

“要让壁画中的乐器‘活’起来,既需要潜心研究的专家,也要找到能把乐器做出来的好匠人。我们要做转化成果的‘桥’。”马成虎说。

马成虎团队与专注敦煌乐舞研究的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郑汝中深入沟通。从20世纪80年代起,郑汝中就不断尝试乐器复原。

马成虎在演示复原的敦煌壁画乐器(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如今,郑老师年事已高,我们复原乐器既是继承郑老师的学术梦想,也是一种抢救性保护。”马成虎说。

复原壁画中的古乐器何其难也!江苏扬州、河南兰考、河北饶阳……全国闻名的乐器生产基地,都留下了这些年轻人的脚步。缺乏先例、无法量产、难以音形兼具,制琴师傅们一次次回绝。

最难复原的乐器是花边阮。莫高窟第220窟记录下的这种失传乐器,共鸣箱的边缘呈7瓣弧形,就像盛开的花朵。

几经打听,他们找到远在扬州的琴筝研制专家田步高。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田步高拿出了几封泛黄的信笺。原来30多年前,郑汝中就与他通信,希望他将壁画中的乐器做成实物。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当时复原出的乐器虽然形似,却无法演奏。

30多年过去,看到一代代人为复原敦煌壁画中的乐器而不断努力,田步高很是感动,便毫不犹豫地揽下了别人都不接的“瓷器活”。他几乎停下了厂里的正常工作,调集最有经验的制琴师傅、寻找最适宜的木料,反复试制。

“制作花边阮十分劳神费力。弧形共鸣箱不能用机器车,只能一点点手工刨。”马成虎说。

马成虎在介绍复原的敦煌壁画乐器(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8年8月的一个大雨天,载着复原乐器的大车,来到敦煌艺术馆。箱子一个个打开,一件又一件壁画中的乐器出现在眼前,其中就包括最难复原的乐器——花边阮。

“太震撼了!弹拨、吹奏、打击、拉弦4大类97种245件乐器,共2套。几乎和壁画里一模一样,声音也好听极了。”马成虎说。

腿脚不灵便的郑汝中从早看到晚,一件件试音,不停地说着“感谢”。敦煌研究院的美术工作者又在乐器上绘出壁画图像,让乐器更添“敦煌韵味”。

2018年9月,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展”一经亮相便惊艳全场。琴、筝、瑟、琵琶、箜篌、筚篥……当这些诗书、壁画中出现的乐器重现眼前时,观众惊叹连连。

2019年1月,这批乐器在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上奏响。丝绸之路的盛大与优美,以音乐的形式展现给外国友人。

马成虎在整理复原的敦煌壁画乐器(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回顾敦煌壁画古乐器复原经历,马成虎说,团队所做的工作更像是“翻译”——把古老的敦煌讲给今人听、把厚重的敦煌讲给大众听。

“我们通过市场化手段,将研究者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在讲好敦煌故事的同时,也推动了展览、演艺及其他商业活动。”他说。

如今,复原敦煌壁画中的“神兽”等项目,正在文创工场孵化。

马成虎说,归国留学青年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优势独具。

“我们自小浸润在中华文化中,又在国外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本领。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运用多元视角,学会从市场角度‘反弹琵琶’,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灿烂的东方文化。”他说。

千年飞天跨界“出圈”国潮敦煌“对味”Z世代

中新网兰州9月3日电 (记者丁思)从“爆红”敦煌舞课间操到东京奥运会上“敦煌飞天”艺术体操,从有敦煌壁画的文创产品到“跨界”食品领域;从线下的探见敦煌之旅到线上艺术展……近年来,通过融入时代创新的设计理念,加以数字化技术,千年飞天“飞出洞窟”以更时尚的方式“出圈”,掀起一场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国潮文化消费热潮,“对味”Z世代,让年轻人爱上敦煌。

2021年5月,甘肃兰州万达广场内,市民参观敦煌博物馆馆藏文物及画作复刻品,近距离感受敦煌文化 高展 摄

敦煌丝巾、彩妆系列、果冻包、手机壳……连日来,由敦煌博物馆官方文创品牌敦煌博物馆·丝路手信与360画报联袂打造的线上敦煌概念艺术展正在网络展出,展览分敦煌文物展、买手店、艺术宴三个展区,带领大众解锁平行世界,穿越千年敦煌。艺术展上线当天,便有超百万人次进入展馆体验。

除了线上敦煌文创展,该团队今年还以敦煌原创IP为底色,在兰州、西安、深圳、南京、北京5大城市的万达广场推出探见博物馆之旅线下巡展,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形式,让敦煌艺术看得见、摸得着、可尝试,将敦煌艺术原汁原味呈现在大众面前。

2021年5月,“探见博物馆之旅”(兰州站)举行,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开展系列国潮主题体验活动 高展 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尚,今天的Z世代尤爱国潮。Z世代是网络流行语,也指新时代人群。新的“Z世代”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又被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等。

喜好古风的“90后”兰州女孩王莉对敦煌文创爱不释手,她挑了印有敦煌藻井图案的丝巾和绘有九色鹿的T恤。“敦煌粉”的王莉此前到访过敦煌,她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太震撼了,敦煌文创产品总是带给我们很多惊喜,将它们穿戴在身上,我觉得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时尚表达。更加接地气、不再高高在上的敦煌文创产品,会更接近年轻人心中的“潮”。

“敦煌给大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经典壁画反弹琵琶和石窟内姿态万千的敦煌彩塑,但这些‘美’似乎和现代生活有点遥远。”敦煌博物馆丝路手信创始人何小山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现代年轻人的爱好是多元的,随着国潮国风兴起,他们更愿意接受这些融入了文化与艺术的产品。

何小山说,目前,该团队研发文创产品有100多类,并在不同消费领域进行延展,跨界服装、母婴用品、户外产品、艺术工作室等。“我们在产品的设计上会更加大胆,融入波普、巴洛克、朋克等这些受年轻人青睐的艺术元素,让敦煌艺术再次与世界艺术做新的融合。希望以简单、有趣好玩的方式,将敦煌文化传播给普通大众,探索出更年轻化更有吸引力的现代表达。”

不仅如此,“国潮敦煌”也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风靡海内外。2020年10月,一段敦煌中学课间操学生跳敦煌舞的视频走红网络,敦煌舞成为年轻一族争相效仿的舞蹈。期间,中国国家艺术体操队专程赴敦煌观摩交流,并在今年东京奥运会上演绎了“敦煌飞天”艺术体操,敦煌之美再次惊艳世界。

无独有偶,作为弘扬和传播敦煌文化的研学基地,敦煌莫高里工匠村挖掘敦煌历史文化,丰富文化体验内容,完成了岩彩研究工作室、古代美术摄影修复工作室、老工坊部分布展和雕塑,开展大师带你画(塑)敦煌、敦煌壁画彩塑临摹、敦煌影塑压坯、影塑彩陶制作、敦煌剪纸等研学课程,今年6月以来共接待参观游客万余人次,接待研学团队240多个。

“数字化”更是助力古老敦煌跨界“出圈”的得力助攻。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宿星说,该市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推进“敦煌文化种子计划”和“敦煌文化出海行动”,举办了“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等众多线上展览,在微信公众号开设了“智慧导览”和“数字展馆”服务项目,并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活动,让敦煌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传播得更远更广。

对于“国潮敦煌”系列产品的爆红,在何小山看来,“这离不开‘Z时代’下的消费者。”他说,随着Z世代对个人风格化的追求、大众多样化审美能力的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国潮在近年来强势崛起。“国潮敦煌”正是抓住了“Z时代”消费者的喜好,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质,融入时尚设计,以新的形式去传承文化价值。

何小山说,纵然丝路上有着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艺术,该团队自始至终做敦煌文化的推广者,做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文创开发运营者,让这份温度去影响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成为敦煌文化的传播者和开拓者,这样才能让“国潮敦煌”从“爆红”变“长红”。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甘肃文化品牌:一台《丝路花雨》,让敦煌文化艺术“火” 起来

中新网兰州5月6日电 (记者 丁思 李亚龙)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以丝绸之路和平与友谊为主题的甘肃原创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即将迎来45岁生日。何以常演常新?何以通过这部剧,让敦煌文化艺术“火”起来?

2024年2月23日晚,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甘肃兰州演出恭贺新春。李亚龙 摄

《丝路花雨》讲述了敦煌画工“神笔张”、女儿“英娘”和波斯商人伊努斯患难与共、生死相交的故事,蕴藏着古丝绸之路上友好往来、民心相通的动人情谊。

《丝路花雨》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自1979年演出至今。40多年来,它步履不停,将丝路风情与敦煌文化带到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朝鲜等国家。截至2023年底,该剧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952场,被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

2023年4月17日晚,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澳门百老汇剧场演出。(资料图)甘肃演艺集团供图

舞从敦煌来,走向世界去

已走过40多年岁月的《丝路花雨》常演常新,甘肃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其银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说,“最根本体现在对敦煌文化的挖掘,并聚焦于丝路各国交流交往的主题,加之甘肃文艺人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坚守,不断传承创新,才有了这部剧的历久弥新。”

“根据市场变化和观众审美需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升级换代。”甘肃省歌舞剧院副院长王琼接受记者专访称,截至目前,该剧已有1979年原版、2008年奥运版、2016年提升版和驻场演出旅游版。剧组在服装、舞美、音乐、演出时长上,都按照舞剧的国际标准来执行,并大胆尝试通过投影技术、大屏技术等现代数字化技术,不断契合当下观众欣赏需求。

2017年,为满足市场需求,《丝路花雨》旅游版推出,在敦煌大剧院开启常态化演出,并引进一批外国演员。尤其是在舞剧的第三场,英娘跟随伊努思前往他的国家、与当地民众朝夕相处,剧中的外国民众就是由外国演员来演绎。2018年,旅游版《丝路花雨》接着在兰州黄河剧院驻场演出。

2023年,《丝路花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前往北京、上海、天津、济南、青岛、厦门等城市演出;赴澳门参加“甘肃省文化旅游周”;配合甘肃招商引资活动,贴近市场演出;推进文旅融合,在兰州驻场演出等等,2023年共演出75场,海内外刮起“敦煌风”。

今年2月,甘肃官方制定出台《关于以“八个一”文化品牌为抓手全力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加强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传承与创新,改进和提升现代舞台呈现水平,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当好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使者”,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王琼说,2024年,该剧计划面向全世界观众打造国际版《丝路花雨》,期望在全世界招募演员,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演员来共同参演,尤其是在舞剧中的“二十七国交易会盛大举办”这幕,再现丝绸之路畅通,中外友谊长青情景。

2024年2月23日晚,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甘肃兰州演出恭贺新春。图为演出剧照。李亚龙 摄

花雨舞青春,经典再出圈

为了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该剧还通过传统电视和网络平台呈现,让舞剧更加接地气。2021年《丝路花雨》“触网”亮相由河南卫视与哔哩哔哩(B站)共同制作出品的舞蹈新综艺节目《舞千年》,以精彩绝伦的舞蹈表演,沉浸式的舞台空间,配合顶尖的视觉效果技艺,高度还原历史场景。2022年,《丝路花雨》进行了云端全球首播,吸引超20万人在线观看。

“加强与高校交流合作,让更多的大学生、年轻人走近《丝路花雨》。”陈其银说,近年来,该集团组织多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舞剧走入到高校学子身边。截至目前,该集团已与全国600多所高校、艺术类院校进行合作签约,将《丝路花雨》《乐动敦煌》两部剧作为艺术类高校的教学实践剧目,《乐动敦煌》实景演出场地作为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吸引高校学子来甘肃、走进敦煌,近距离了解敦煌文化艺术。

发端于《丝路花雨》的全新舞蹈流派——敦煌舞,也在传承发扬中展露出勃勃生机,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让敦煌艺术“火”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4月下旬,甘肃演艺集团艺术培训学校成立。该校以敦煌乐舞为重点,以《丝路花雨》艺术人才为依托,侧重少儿、成年人的艺术普及和艺术培训,向社会大众普及敦煌舞,让舞剧通过不同形式得以传承和创新。

陈其银说,40多年来,这部剧已成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在讲好中国故事、甘肃故事、敦煌故事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集团也以该剧为龙头,打造了主题乐舞《相约千年》、舞剧《彩虹之路》、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杂技《九色鹿》、主题民族交响乐《敦煌音画》等剧目,不断放大敦煌乐舞的影响力。

为了让敦煌文化艺术“火”起来,该方案还提出,要推动敦煌舞艺术与当代审美相契合、与现代高科技有机融合,创新艺术表达与呈现方式,打造《丝路花雨》国际传播的经典版、国内巡演的国风版,永葆经典无穷魅力和强大生命力。2024年10月底完成剧目创新提升,联合摄制上映电影《丝路花雨》。选取《丝路花雨》精彩片段、关联莫高窟壁画,制作系列微短剧、短视频全网推送,2024年年底前首期制作20个(集)以上。(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敦化大众4s店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