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大众车内图标识别大全

新车 | 升级12英寸悬浮式中控屏,一汽-大众新款速腾内饰官图曝光

文:懂车帝原创 高帅鹏

[懂车帝原创 产品] 随着新车发布日期的临近,一汽-大众官方陆续公布了新款速腾的更多信息,其中就包括刚刚曝光的首张新车内饰官图。随后,新款速腾将于11月19日开幕的2021广州车展正式与公众见面。

新款速腾内饰官图

现款速腾内饰实拍图

首先从刚刚发布的内饰官图来看,新款速腾车内首要变化在于一款全新悬浮式多媒体显示屏,该屏幕尺寸为12英寸,相比现款速腾最大9.2英寸的内嵌式屏幕尺寸明显增加。同时,新车另一大变化在于三辐式方向盘更新为大众家族车型最新造型。除此之外,新款速腾官图车型继续配备触控式空调面板和全液晶仪表盘。

以上配图为此前曝光的新款速腾工信部申报图

基于此前曝光的新款速腾工信部申报图来看,新车外观主要针对前脸设计进行调整。其中,新车在保持前灯组与前格栅一体式处理的前提下,对前格栅内部细节进行全新设计,并增加镀铬点阵式内部细节。同时,前保险杠下部为全新贯穿式造型,前保险杠两侧疑似设计有通风口。

以上配图为此前曝光的新款速腾工信部申报图

动力方面,申报信息显示,新款速腾继续搭载1.2T发动机和1.4T发动机,申报功率分别为85千瓦和110千瓦,与目前在售车型保持一致,预计传动系统或继续匹配5速手动和7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除此之外,新款速腾有望成为首款搭载1.5T EVO发动机的大众国产车型。11月19日,2021广州车展将正式开幕,一汽-大众官方将揭晓有关新款速腾的更多信息。若您关注这款车型,请持续锁定懂车帝。

身材魁梧的7座MPV,上汽大众新威然车内空间表现如何?

文/图:懂车时间 何超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细分,近两年在MPV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全新车型,比如在2020年上市的上汽大众威然。威然的车长超过5.3米,车身尺寸在中大型MPV车型中有着不小的优势,为宽敞的车内乘坐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

今年3月份,上汽大众发布了威然的改款车型,新车在内饰以及智能化配置方面,有了很大的升级,而在MPV表现最为突出的乘坐空间及舒适性方面,新威然仍然保持着不错的表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新威然都有哪些升级。店内的实拍车型为2022款威然330TSI豪华版,指导价30.98万元。

外形魁梧,宜商宜家

新威然在外观方面的变化比较小,多条的横向镀铬装饰让车头看起来更加宽大,整车气场沉稳强大,展现出宜商宜家的视觉效果。

IQ Light头灯颜值较高,同时功能也很丰富,自动大灯、自适应远近光功能是新威然的全系标配,中高配车型还增加转向辅助灯和转向头灯功能,让驾驶员的夜晚视线更加清晰。

车身侧面更能体现出新威然的庞大体型,它的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是5346/1976/1781毫米,轴距为3180毫米。全系标配前后驻车雷达和自动泊车入位,高配车型增加360度全景影像,这对于车长超过5.3米的新威然来说,在停车时还是很有帮助的。

中控悬浮式屏幕是新威然的升级亮点

新威然基于大众汽车MQB Evo数字智能架构打造,它采用大众新的内饰设计风格,更加突出科技感,悬浮式中控屏、小巧的电子挡把让车内更加简洁。

副驾前方有一块大面积的木纹饰板,让威然的内饰质感更加突出。

10.3英寸全液晶仪表是新威然的全系标配,显示效果和UI设计都挑不出毛病,行车相关信息也显示得很直观。切换到导航模式后可以全屏显示地图,对于路况提示有更好的帮助。

新威然的中控车机系统升级最为明显,屏幕尺寸由老款的9.2英寸升级为12英寸悬浮式屏幕。车机系统的UI设计简洁不花哨,操作逻辑简单直观,上手操作很轻松,很符合大众一贯的表现。同时,它的菜单图标自定义程度高,可以根据自身使用习惯调整。此外,常用的座椅加热在屏幕一侧有固定图标,方便快捷操作。

车机在功能上也比较丰富,内置了导航、在线媒体等功能,满足日常使用。除此之外,还带有自然语言识别控制系统,可以控制多媒体系统、导航等功能。

在车机系统自带功能比较丰富的同时,手机互联也没有缺席,支持百度CarLife和无线Apple CarPlay,可以实现更丰富的娱乐功能。

新威然达到 L2 级辅助驾驶水平,车辆可实现全速域的自适应巡航、自动跟车、车道保持等,官方称这套系统为Travel Assist智能驾驶辅助。在被动安全方面,新威然的高配车型全车共有9个安全气囊,其中全系标配的驾驶员膝部气囊是老款车型不具备的。

空调音量滑动式操作也是大众新车型的特征,在大范围调整时,比较方便。另外,像车顶的天窗控制按键、方向盘左侧的灯光系统控制也都是触控式操作,更能体现出内饰的科技感。

7座空间有保障,第二排舒适性突出

MPV车型的空间表现非常关键,新威然凭借超过5.3米的车长和接近3.2米的轴距,车内的乘坐空间和储物空间表现都非常不错。

作为一款宜商宜家的中大型MPV,新威然的前两排都有较高的舒适性。前排座椅有多向电动调节,包括电动腰托,长时间乘坐减少腰部疲劳。另外,除最低配车型,其他4款车型都前排座椅都有加热功能。

前排的储物空间表现也比较突出。中控储物格在不用时,可以将盖板关闭,内饰看起来非常规整。打开盖板后,前半部分有手机无线充电和两个充电接口,后半部分是独立杯架。在中控台下方,还有一个开放式储物空间,整体的实用性很高。

前排中央扶手箱空间很大,扶手也十分宽大,还可以左右分别调整支撑高度,让前排乘客有更舒适的支撑位置。

后排两侧均为电滑门,在后门位置和前排中控台都有控制按键,很能体现出车辆的豪华感。双侧电滑门也是除最低配车型外全系标配的功能。

第二排是全车舒适性最高的两个位置,也是新威然的一大卖点。两个独立座椅的空间十分宽敞,腿部空间也完全不用担心,靠背角度和座椅前后调节范围很大。将靠背放倒后,拥有非常舒适的半躺坐姿。配合面积比较大的全景天窗,让第二排乘客的视线非常通透。

上图为2022款威然380TSI尊贵型

两款高配车型的第二排座椅还增加了腰部调节、腿托以及座椅加热/通风/按摩功能,乘坐舒适性已经挑不出毛病来了。

第二排有独立空调和隐私玻璃,杯架和手机支架隐藏在通道一侧的扶手内,充电接口就在附近,座椅内侧还有一个空间较大的开放式储物格,使用很方便。在前排靠背上还有两个储物袋,也适合放手机。第二排右侧位置还带有“老板键”,可以直接调节副驾座椅位置,获得更大更舒适的乘坐空间。不管是全家出行还是商务接待,新威然的第二排都能带来非常不错的乘坐体验。

第三排座椅的舒适性比较高,在第二排乘客腿部空间调整到两拳位置时,第三排仍然有四指的乘坐空间。而且第三排座椅的坐垫和靠背填充物较厚,两侧也有不错的包裹性,两侧车窗面积不小,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同时,充电接口、杯架、空调出风口也都具备。如果说美中不足都话,就是第三排座椅高度有些低,坐垫对于大腿的承托不够。当然,新威然第三排的乘坐体验在7座MPV车型中,仍然是比较有优势的。

而且新威然的第二排、第三排都有ISOFIX儿童安全座椅接口,在全家出行时小孩子的乘坐更加灵活。

在第三排座椅使用时,后备厢也有比较充足的空间,尤其是后备厢的纵深表现,在同级MPV车型中都有一定的优势。在放倒第三排的4座模式下,后备厢空间更加宽裕,而且第三排座椅靠背可以按比例放倒,空间使用灵活性更高。

2.0T发动机与7速双离合变速箱的老搭档

新威然的动力系统与老款保持一致,全系采用2.0T发动机,分为高、低功率版本。330TSI车型采用低功率2.0T发动机,最大功率186马力,最大扭矩320牛·米;380TSI车型采用高功率2.0T发动机,最大功率220马力,最大扭矩350牛·米。威然全系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并采用前轮驱动。对于车重超过2吨的威然来说,还是380TSI车型能够提供更加从容的加速体验。

总结

2022款上汽大众新威然外形仍然保持着宜商宜家的风格,内饰进行了较大升级,智能化配置表现更加全面,车内仍然有着非常宽敞的乘坐空间。新威然共有5款车型,从动力和配置等方面综合考虑,指导价36.28万元的次顶配车型“380TSI 尊贵型”值得推荐,它的第二排座椅功能非常丰富,提供了很好的乘坐舒适性,同时380TSI的高功率发动机带动威然的庞大体型也更加合适。如果您对威然感兴趣,可以到店详细咨询。

感受大众途锐:车内氛围、细节处理与技术含

20年前,我曾试驾过第1代大众途锐。前几天,跟它的第3代车型,进行了第二次握手。这款新车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特有的氛围,诸多细节上的讲究,以及作为一辆汽车,最为重要的技术含量。

  首先说说它的氛围

  通常来说,起步价在50万元以上的车,氛围与普通车之间,会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即使不怎么接触车、对车比较陌生的人,只需打开车门,就会有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扑面而来的气息,能让您立刻领悟到,这不是一辆便宜车。

  就好比酒店。普通车给人的感觉,大致上是两星级或三星级的酒店,而途锐车里的氛围, 犹如四星级酒店。

  当然,我指的是传统汽车企业的产品。最近几年,接触过一些售价不菲的新势力产品,发现,他们的车无论定价多高,也没有上述感觉。这是我个人的真实感受,没夸张。

  也许有人不信。

  还是拿酒店做比喻,国际品牌四星级、五星级酒店里的那种氛围,多数都是非常独特的,非国际品牌的同级酒店,可以把面积做的更大,但很难复制出那种氛围。

  与同平台的卡宴、添越相比,途锐不能算作“豪华车”,它的起步价比同级的奔驰GLE和宝马X5都要低,但是,在氛围方面,它一点儿也没缺失,这个级别的车、所应该具备的氛围,它完全具备。

  汽车朝向智能化发展,不是什么新鲜事儿,40年前的科幻小说里就有所展现,眼下,只是一步一步地朝着那个目标走而已。在现阶段,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内饰在追求“科技感”方面过于激进,差不多就是把科幻影视里的设计,直接搬进汽车,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仿佛不食人间烟火。

  在科技与传统之间做出良好平衡,需要花点儿心思。

  途锐的内饰,我认为还不错,它没有简单地竖起一块液晶屏,而是将其与原本就比较温馨的设计语言,融为一体。既不失科技进步,又满足了这个级别的消费需求——坐在车里,要获得一定层次的享受。眼前所见,很养眼;车内氛围,很独特。

  氛围之感,其实很难完全靠文字传递,最好的法子,是亲身体验。就拿氛围灯来说,20多万元的车也有,似乎没什么稀奇,但这里所说的,不是“有”与“没有”的问题,而是不同级别的车,所带来的感受完全不同。关于这一点,只能由您自己,亲自去感受一下——或许,您就会同意,我这一大段关于氛围的讲述。

  接着说说细节处理

  对于一辆50多万元起步的车来说,内饰讲究一些,理所当然,但细节方面的打磨,未必全能做到精致。途锐在这个阵营里,属于相对便宜的车,肯定无法与豪华品牌相提并论,但它仍然具备一些亮点,充满了人性关怀。

  比如,全景天窗配备了遮阳帘,帘的做工相当精细,一看就知道是个品质货。由此想到,最近接触过的好几款车,都宣称天窗玻璃能自动防晒,可烈日之下,害得我到处找报纸和胶带,生生把自己变成了昔日的裱糊匠。

  再比如,它的遮阳板分为两层,打开第一层,与常见的设计、包括化妆镜和照明灯,没什么不同。

  如果侧面有阳光,不想被晒,就把第一层遮阳板转过来,再把第二层遮阳板降下。

  这个设计实在太贴心了。

  不知道别人,我自己非常需要这种设计。出于安全考虑,我的车的第一排,左右车窗从不贴膜,而最为有效的防晒,是借助遮阳板,但是,每当把它转到侧面,正面又暴露出来——我喜欢把遮阳板永远降下,因为我很讨厌这几年,路上逐渐增多的“闪光灯”,闪的眼睛很不舒服。

  还有,每当外界光线变暗,车内不仅会亮起氛围灯,车顶也会有两道微弱的照明,光线十分柔和,既不会让车内陷入全黑,又能做到不影响驾驶。

  前排电动座椅是标准配置,有趣的是,它的椅面可以电动伸缩。如果您的腿比较长,对标准椅面的支撑,不太满意的话,就让椅面伸展出来,延伸的幅度约为40毫米。

  储物空间的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主要是材质与做工,比较精细,比如副驾旁边的“网兜”、储物盒里的贴绒,等等。

  行李厢地板,是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做工也没马虎,不仅板材较厚,内外均贴有绒面,还配备了个支撑杆,就像发动机仓盖那样,给使用带来便利。

  说到行李厢,多啰嗦几句。途锐的外观尺寸并不大,行李厢容积却不错,厂家的数据是810升,我用4个24英寸行李箱试了试,并排放入,还有一些富裕空间。

  于是,换上2个26英寸行李箱(我手头只有俩,要是有4个就好了),依旧还有富裕。根据尺寸推算,遮挡帘以下,可以并排放入4个26英寸的行李箱。

  把遮挡帘收起,上面就能多放一个箱子,由此得知,总共可以容纳5个。对于家庭来说,这个成绩恐怕已经是很棒的了,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操作方面,空调控制面板集成在中控屏里,与时下的流行保持一致,方向盘上的多功能按键,也是触控操作,以上两点,不如实体键来的方便。但在中间平台上,它没有跟风,全部保持实体键,其中最好用的,是音量控制拨轮,以及中央扶手前面的两个旋钮,分别用于空气悬架和驾驶模式。

  最后说说技术含量

  虽然放在最后,但底盘与动力,才是途锐最具技术含量的地方,也是它“最值钱”的部分。毕竟,无论汽车如何发展,都改变不了它是一台行走机器的本质,电脑与互联网的加入,使其功能大幅度扩展,被誉为科技出行,本质其实没变。

  途锐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最初定位于硬派越野,它的这个硬派是真的,并非仅仅停留在外观很酷的层面,连续3年在达喀尔拉力赛中夺冠,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中,底盘当中的前后悬架,都是多连杆独立式,配以空气减振。下图是后悬架,您注意看,下横臂的上面,不是常见的螺旋弹簧和液压减振器,而是一个橡胶制成的气囊,这便是在乘用车里,比较贵的车才用的空气悬架。

  这是前悬架的上半部分,从这个角度,空气悬架当中的气动减振器,看得更清楚一些。

  空气悬架可以做到软硬可调与高低可调,能够更好控制车身姿态,提高舒适度,提高通过性。刚才说到,中央扶手前面有两个旋钮,其中之一是空气悬架的控制键,可以根据需要,抬升或降低底盘,操作时,仪表盘上会有相应的显示。

  下面这张图,是底盘处于最低状态,轮胎与轮眉之间的距离比较小。

  抬升底盘之后,轮胎与轮眉的间距,随之增大,里面的减振器,此时都能看到。

  底盘升高的幅度,分为普通、载物和越野,在越野模式下,底盘升高约25毫米,此外还有个越野+,升高幅度约为70毫米。如果遇到坎坷,借助这个功能,就有可能安然通过。

  在技术方面,另一个值得夸耀的,是由托森差速器构成的全时四驱。早在皮耶希时代,托森差速器首次进入大众集团的奥迪,诞生出第一代quattro四驱系统。此后,奥迪车队连续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奖牌拿的实在太多,以至于国际汽联后来规定不许用quattro技术参赛。

  这几年,电子四驱已经出现,与之相比,托森差速器所构成的机械四驱,可以让动力按需分配,避免浪费,因而在效率方面更胜一筹。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机械四驱的可靠性与耐用性,相当出色。

  从配置可以看出,当年我试驾过的第1代途锐,强调越野,性能与纯粹的越野车不相上下。这次试驾的第3代途锐,舒适与城市处于更主要的位置,尽管如此,它的性能,还是远超街面上的许多SUV车型。该车前后轴的扭矩分配是4:6,极端情况下,前轴最高可获得70%的扭矩,后轴是80%。由于条件限制,我没能进行通过性体验,据同行此前的测试,无论前轴、后轴、交叉轴,还是最为极端的单一前轮或后轮,它都能通过。也就是说,托森中央差速器与四轮电子限滑搭配,具备较强的性能。

  目前进口到我国的途锐,动力分为2.0T和3.0T,发动机纵置,2.0T是四缸机,比功率0.071千瓦/千克,3.0T是六缸机,比功率0.092千瓦/千克。毫无疑问,如果愿意多花几万块钱,还是3.0T更好。毕竟,V6发动机的平稳、舒适与性能,都值得称道。根据厂家数据,2.0T的百公里加速6.8秒,3.0T是5.9秒。

  我试驾的这辆车,是2.0T,它的变速器和3.0T一样,也是8AT,具体感受是:

  1,初段加速偏向沉稳,油门反应不是很敏捷,呈现出一种四平八稳的态势。如果希望疾走,需深踩油门,更强的动力才会显现。

  2,中后段加速非常持久,尤其是80往上,经常是感觉没怎么踩油门,时速已奔150,赶紧抬脚,以免被罚。

  3,挡位切换基本无感,十分顺滑。急加速时的降挡亦很积极,动力衔接很好。

  上述第一条感受,在我的预料之中,中大型SUV配2.0T,往往会在起步阶段,感觉不够给力。换成3.0T,立刻激情四射。

  不过,绝大多数驾驶者,或不具备相应的驾驶技术,或由于交通环境的制约,或出于性格、安全、身体等方面的考虑,在日常使用中,几乎从不把车开到极限。尤其市区,稳稳当当随着车流,是特别普遍的用车场景。在这种情况下,舒适比动力重要。

  说到舒适,途锐基本做到了。空气悬架所带来的那种特有的稳重感,在它身上体现的挺不错,感觉很舒服。尤其是在高速状态下,它的表现会让您觉得:1,还得是德国车;2,这笔钱花的值。

  驾驶模式的选择分为7种——经济、舒适、标准、运动、个性化、越野和雪地。对于2.0T的车来说,如果在盘山公路上疾行,不妨改成运动模式,换挡延迟,转速提升,感觉更有劲儿。

  在个性化选项里,方向盘分为标准和运动,底盘分为舒适、标准和运动,驱动分为标准、运动和经济,空调分为标准和经济。这是个挺有趣的选择。但它毕竟是一辆原汁原味的德国车,许多方面更富于质感,其中就包括方向,要么标准、要么运动,根本没有轻柔的选项。大概从2008年开始,国产的大众车,转向助力有些偏向亚洲,追求原先那种感觉的话,只能是进口车。

  作为一辆进口车,质感依旧,但能耗没有依旧,而是与时俱进。这方面的功劳之一,是发动机转速——时速80公里,发动机转速约1250转,时速100公里,约1550转,时速120公里,接近1900转。昔日时速120,转速过3000的情形,一去不返了。

  买得起途锐这个级别的车的消费者,恐怕不太在乎油耗,但作为一项指标,不能不看——2.0T标定的是9.18升/百公里,3.0T是9.9升(均为WLTC标准)。拿到车的第一天,我在北京市区跑了将近1个小时,没怎么堵车,平均时速30公里,仪表显示百公里油耗9.5升。

  当天晚高峰,驾车从公司回家,18公里的路,走了1小时15分钟,比我平时骑自行车慢了15分钟,仪表上的油耗,升至11.5升。这是此次试驾中,出现的最高油耗。

  随后,驾车沿京津塘高速公路,从北京前往天津塘沽,路况比较好,除少数几次遇到慢车、以及大货车借道超车所构成的阻碍之外,全程基本保持匀速,按限速驾驶,抵达时,仪表显示百公里油耗6.4升——这是此次试驾中,出现的最低油耗。回程走限速较高的京津高速,平均时速115公里,仪表显示百公里油耗7.8升。

  试驾结束,归还车辆时,仪表显示共行驶554公里,总的平均油耗是9.5升,续航还剩下400公里。

  总之,这辆第3代途锐,与20年前的第1代途锐相比,定位似乎有了一些变化,它变得时尚了,氛围变得更符合它的身价,车内车外的诸多细节,都显得挺讲究,空气悬架与全时四驱是它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因此创造出很好的性能。

  所有这些,汇成了享受。

  与它相比,第1代途锐有点儿像个单纯的户外爱好者。当然,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没有好与不好,所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需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大众车内图标识别大全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