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上汽大众联合公司

扎根中国40年,Glocal的上汽大众如何打赢合资下半场?

当下,新能源市场快速扩张,合资车企赖以生存的燃油车市场正逐渐萎缩,合资品牌“败退”市场案例屡见不鲜。但有一家老牌合资车企却依旧风生水起,它就是上汽大众。

2023年,上汽大众以合资电动车、燃油车市场双料冠军的市场表现完美收场。2024年,进入成立40周年之际的上汽大众迎来火爆开局,在纯电总市场环比下降近35%的情况下,ID.家族抗住压力,1-2月累计销量超1.6万辆,同比增长123.3%,进一步巩固上汽大众在新能源市场第一梯队的领先地位。朗逸家族龙年续写“国民家轿”传奇,1-2月累计销量突破6万辆,领跑燃油市场,再夺乘用车销冠。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同为合资车企,为何上汽大众如此出众?

从进口到Glocal,走出合资车企独特道路

在过去合资造车模式中,合资车企普遍遵循的是拿来主义,直接引进海外车型,稍加改造后在国内市场售卖。必须承认,这种模式在车型匮乏的年代,快速且高效。但与其他合资品牌车企不同,上汽大众一开始就有摒弃“拿来主义”的意识,致力于开展本土化研发。

时间回到1983年,一辆手工组装的桑塔纳缓缓驶出安亭厂房,这也是中国第一辆合资轿车。次年,上海大众(现上汽大众)正式签约成立,并由此开启了中国汽车市场合资模式的探索。

在桑塔纳生产早期,只有轮胎、喇叭、天线和标牌真正实现了国产,其余零件均为进口后装配,国产化率不足3%,彼时国内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几乎是从零。为了打造能够适配桑塔纳的供应链体系,上汽大众联合数百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使得生产形成规模,孕育培养了中国最早的汽车本土供应链,轿车制造体系也逐渐完善。

1991年,上汽大众零部件国产率达到70%,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相继实现国产化。1995年,高度国产化率的桑塔纳2000投放市场,该车型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空间得到了提升,轴距增长了108mm,拥有更大的后排乘坐空间。从桑纳塔起步,上汽大众的本土化创新也进入发展新通道。

此后,上汽大众先后推出了帕萨特、朗逸、途观L等多款创下销量奇迹的“国民车”,走出了一条融合德国技术与中国市场需求相结合的Glocal典范之路。

其中,朗逸是由上汽大众自主设计和研发的首款A级汽车。作为一款为中国消费者度身打造的车型,朗逸从中国市场需求出发,既保持了德国设计的优秀品质,又融入了很多体现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观念,迅速获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如今,朗逸更是收获了超550万消费者的认可,丝毫不愧用户给予其“国民家轿”的称号。

以Glocal拥抱变局,打造新时代竞争力

进入新能源时代,合资“落伍”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上汽大众却立足已有根基,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的特点,将全球化品质标准与本土化需求相结合,在变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产品方面,当发现在20-30万这个主流区间,中国汽车市场缺乏比较好的电动SUV可选时,上汽大众及时推出了ID.4 X,并瞄准年轻家庭,以全新的设计语言和过硬的德系品质,征服了大批消费者。此后,又相继推出了ID.6 X和ID.3,精准覆盖了SUV、跨界车两大领域,满足了当下消费者更多的使用需求。ID.家族目前累计销售已超23万辆,在合资纯电车型细分市场可谓一马当先,其中ID.3更是在终端市场一车难求,成为“现象级合资纯电车”。

为了进一步提升车辆的驾驶感受、能耗表现等,上汽大众还调整产品策略,坚持纯电、混动“两条腿走路”的路径。基于“TSI+DSG”的高效动力组合,研发出中国市场独有的PHEV,在电动化转型领域远超其他合资品牌。

在研发创新方面,上汽大众也没有停下前行的步伐,不断推出更先进的产品,例如更符合中国市场的智能座舱等,同时加大对技术研究的投入,主动拥抱未来汽车科技发展的趋势。同时,企业注重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生产环境,引入更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智能制造方案,大力推进生产自动化,把绿色供应链计划纳入企业战略,通过ECO system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伙伴生态圈,推动业务的持续发展。

如果说,40年前引进桑塔纳,成就了上汽大众,引领了中国汽车工业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那么40年后的今天,随着上汽大众的智能电动化转型,我们或许会见证中国汽车行业产业更大的巨变。

新一批市级智能工厂名单公布,上汽这8家工厂入选

近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公布了2023年度市级智能工厂拟入选名单,共77家企业拟入选。其中,上汽集团有8家工厂入选。

动力总成柔性智能工厂

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动力总成柔性智能工厂深入实施降本增效、打造“柔性”绿色环保标杆工厂,实现“效率最高、质量最优、成本最低、生态最佳"的智能型动力总成工厂,注重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紧密融合,将预批量、生产、物流、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效集成,实现高度灵活、敏捷、高资源利用率的智能生产。

新能源奉贤智能工厂

上海奉贤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新能源奉贤智能工厂利用多种先进使能技术和信息系统实现了对供应链上下游的全面打通,涵盖了从客户预测、订单到生产、库存、发货的整个流程,还确保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管理。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通过异常识别模型、时序预测模型和瀑布模型的应用,对客户需求在不确定市场中的预测进行精准化。通过聚类模型的应用对大量原材料进行计划属性分类和定义,进一步优化了供应链的协同水平。

汽车安全智能工厂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汽车安全智能工厂是延锋智能安全第一个全球化智能制造的标杆工厂,通过先进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汽车安全产品制造特点,打造了工艺数字化设计产品、数字化制造平台、车间智能物流、质量精准追溯等智能制造业务场景,形成了产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电驱动系统智能工厂

华域麦格纳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电驱动系统智能工厂以“三个阶段、9个步骤、四个核心”为实施路径,坚持以数据驱动业务流程和价值链集成业务流程完成“数字化”、以算法固化知识和AI创造知识进阶“智能化”、以建模仿真和大数据融合实现“虚拟化”。

热管理智能工厂

华域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热管理智能工厂拥有多条智能协同的自动化装配线,生产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建有WCS自动化仓库并大量采用AGV精准配送,保障物料配送的精益、及时和准确;全周期质量精准追溯和过程控制有效提升了产品装配质量。

汽车外饰产品智能工厂

上海临港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汽车外饰产品智能工厂采用自主研发且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汽车外饰件注塑、涂装、总成装配等技术工艺,围绕业务需求,将智能制造技术与各类机器人有效整合,形成了全自动领先的水性高产能涂装线和柔性装配线,搭建了高节拍及少人化的新技术应用等业务场景,有效实现生产流程及设备智能化。

新能源园贸路智能工厂

上海大众联合发展车身配件有限公司新能源园贸路智能工厂聚焦重点、夯实能力,部署了MES、MI、Digital Twin、EMS等数字化尖端应用,与SAP、WMS和SRM等核心业务系统无缝对接,还通过集成实现了AGV厂内物流,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的精益生产水平。

燃料电池智能工厂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燃料电池智能工厂构建起支撑万辆级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推广的产业基础,同时具备膜电极、电堆、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规模化生产能力,建成全球先进的“卷对卷”膜电极产线,全国率先实现“无空气增湿”百千瓦级金属板燃料电池产品量产,产品关键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燃料电池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

新一批市级智能工厂名单公布,上汽这8家工厂入选

近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公布了2023年度市级智能工厂拟入选名单,共77家企业拟入选。其中,上汽集团有8家工厂入选。

动力总成柔性智能工厂

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动力总成柔性智能工厂深入实施降本增效、打造“柔性”绿色环保标杆工厂,实现“效率最高、质量最优、成本最低、生态最佳"的智能型动力总成工厂,注重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紧密融合,将预批量、生产、物流、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效集成,实现高度灵活、敏捷、高资源利用率的智能生产。

新能源奉贤智能工厂

上海奉贤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新能源奉贤智能工厂利用多种先进使能技术和信息系统实现了对供应链上下游的全面打通,涵盖了从客户预测、订单到生产、库存、发货的整个流程,还确保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管理。积极探索大数据应用,通过异常识别模型、时序预测模型和瀑布模型的应用,对客户需求在不确定市场中的预测进行精准化。通过聚类模型的应用对大量原材料进行计划属性分类和定义,进一步优化了供应链的协同水平。

汽车安全智能工厂

延锋汽车智能安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汽车安全智能工厂是延锋智能安全第一个全球化智能制造的标杆工厂,通过先进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汽车安全产品制造特点,打造了工艺数字化设计产品、数字化制造平台、车间智能物流、质量精准追溯等智能制造业务场景,形成了产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电驱动系统智能工厂

华域麦格纳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电驱动系统智能工厂以“三个阶段、9个步骤、四个核心”为实施路径,坚持以数据驱动业务流程和价值链集成业务流程完成“数字化”、以算法固化知识和AI创造知识进阶“智能化”、以建模仿真和大数据融合实现“虚拟化”。

热管理智能工厂

华域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热管理智能工厂拥有多条智能协同的自动化装配线,生产运营效率显著提升;建有WCS自动化仓库并大量采用AGV精准配送,保障物料配送的精益、及时和准确;全周期质量精准追溯和过程控制有效提升了产品装配质量。

汽车外饰产品智能工厂

上海临港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汽车外饰产品智能工厂采用自主研发且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汽车外饰件注塑、涂装、总成装配等技术工艺,围绕业务需求,将智能制造技术与各类机器人有效整合,形成了全自动领先的水性高产能涂装线和柔性装配线,搭建了高节拍及少人化的新技术应用等业务场景,有效实现生产流程及设备智能化。

新能源园贸路智能工厂

上海大众联合发展车身配件有限公司新能源园贸路智能工厂聚焦重点、夯实能力,部署了MES、MI、Digital Twin、EMS等数字化尖端应用,与SAP、WMS和SRM等核心业务系统无缝对接,还通过集成实现了AGV厂内物流,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的精益生产水平。

燃料电池智能工厂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燃料电池智能工厂构建起支撑万辆级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推广的产业基础,同时具备膜电极、电堆、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规模化生产能力,建成全球先进的“卷对卷”膜电极产线,全国率先实现“无空气增湿”百千瓦级金属板燃料电池产品量产,产品关键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燃料电池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上汽大众联合公司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