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德国大众中国总部

大众正统在中国?大众寻求摆脱德国总部的限制:在中国,为中国

据《参考消息》报道,德国《奥格斯堡汇报》表示,德国知名企业大众正在扩大在华业务,打算扎根中国市场。

报道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谈到大众的未来时表示,大众总部所在地德国沃尔夫斯堡有时看起来像是来自遥远的过去。

这句话说得大有深意。

一方面,贝瑞德认为德国已经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主流了;

另一方面,也表明大众想在中国扎根,那个来自遥远过去的德国大众总部已经成了大众集团前进的阻碍。

事实也确实如此,大众这家德国企业的未来,的确不在德国了。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

德国陷入巨大困境

现在的德国,已经不是曾经的德国。

现在德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发展停滞,“去工业化”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对廉价能源非常依赖。

以前德国企业在德国就能有很强的竞争力,现在已经不行了,留在德国本土不说死路一条,起码难有太大的作为,只会伴随着德国的沉沦而沉沦。

由于德国政府的水平堪忧,在诸多国际重大议题中,都损害了德国的利益,导致德国本土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对于企业来说,成本高就会失去竞争力,竞争对手不会因为你的成本提高了就涨价,这就会导致大众集团的利润降低,利润低了,在研发中的投入就会减少,最终造成长期后果,所以德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而大众选择了中国。

(大众品牌标志)

中国优势巨大

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曾经的中国

曾经中国的汽车行业相对落后,一直处于追赶态势。

现在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了全球的领头羊。

作为一家车企,大众选择在未来汽车领域最先进的国家扎根,很合理。

此外,中国一直在扩大开放,大众也在中国深耕了很久,只需要继续扩大在华业务,就可以继续在中国市场立足。

而市场正是大众最为看重的。

中国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中国的能源供应稳定,且中国专注于发展,热爱和平,没有战争风险,也不会像西方政客那样,把大事小情都是政治化。

西方总是高喊着“自由市场”,实际上却一直在进行各种干预,中国的繁荣大市场,才让国内外企业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外企自然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

(大众汽车)

大众正统在中国?

现在大众已经确定一个解决方案,贝瑞德将这个方案称为:在中国,为中国。

意思是扎根中国,按照中国人的需求造车。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马库斯·哈夫克迈尔表示,集团将在中国开发自己的平台,“不再依赖沃尔夫斯堡的决定,而是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这个意思就是说,要在中国另开一摊,获得足够的自主权,同位于沃尔夫斯堡的集团总部划清界限。

考虑到大众打算把集团未来的重点放在中国,那么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大众正统在中国的情况。

大众在中国降价,德国人却怒了

最近,有不少德国网民在网上骂娘,挨骂的对象,竟是他们的自家汽车品牌大众。

他们说大众的汽车“割德国人的韭菜,在中国卖得居然比在德国还便宜三倍!”

还有人说纯电车是“一个骗局”,大众汽车是“用德国人的钱,补贴中国消费者。”

看到这,老狐突然想到一个营销号题目,“德国民众大骂自家车企,原因竟与中国有关!”想不到这种营销号内容,却在现实中真的发生了。

事情的起因,是上汽大众最近宣布,大众 ID.3 纯电车将限时优惠 3.7 万元,降价至 12.59 万元起。

然而,德国市场上的 ID.3,起售价为 3.99 万欧元,相当于人民币 32 万元左右,几乎是中国售价的 3 倍。

大众的纯电车为什么在中国的价格会这么低?就是被中国品牌卷得活不下去。

卷不过国产的大众

ID.3 是紧凑型两厢纯电车,在大众所有在售纯电车型中,尺寸最小,价格也最低,在德国,ID.3 没有同类竞品。

但在中国,ID.3 的对手有比亚迪的元 PLUS、海豚,广汽的埃安 Y、吉利几何 E 等。

*懂车帝

这些车型,有价格比 ID.3 便宜的,有空间比 ID.3 大的,更有性能配置比 ID.3 好的。

在配置层面,比亚迪的那几款车型,续航都超过 500 公里,而且还配备了中控大屏和智能交互系统。

ID.3 续航 450km(中国版 430km),而且这个屏幕尺寸、这种内饰风格,只能说,很保守,很“德系”。

大众的纯电车,和国产品牌相比,毫无优势,如果还维持高价,就是等死,所以必须降价。

而且即便降价,ID.3 的月销成绩也不理想,六月份销量不足两千台,还不到埃安 S 的十分之一。

*懂车帝

时代不同了,放在欧洲能大杀四方的产品,放在中国,却已经不入很多中国消费者的法眼了。

无独有偶,大众 ID.3 的“师兄”大众 ID.4,在中国的命运也是不大如意。

作为更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纯电车型,ID.4 还出了两个版本,上汽大众版 ID.4 X 起售价 18.9 万,一汽大众 ID.4 CROZZ 起售价也不到 20 万。

而在欧洲,这款车型的起售价,折合人民币已经达到 30 万,也是远远高于中国版。

但当 ID.4 以国产的方式在南北大众分别上市后,外界对这款车型的关注点,不是哪个版本卖得多,而是这俩会有多少降价空间。

六月销量,ID.4 X 和 ID.3 相仿,不到两千辆,ID.4 CROZZ 倒是还可以,但依然打不过国产。

*懂车帝

但大众应该感到庆幸,虽然打不过国产,但自家的新能源车好歹还能榜上有名,款式也有不少。

和大众并称“两田一众”的丰田和本田,它们的新能源汽车情况,只有惨不忍睹。

“两田”新能源屡屡受挫

不久前,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召回的车型,正是丰田旗下第二款纯电车型 bZ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自 3 月上市以来,bZ3 累计零售销量为 8222 辆,累计批发销量为 11334 辆,此次召回共计 12205 辆,基本是把零售销量和批发销量全都召回来。

这还不是丰田纯电车首次召回,今年 3 月,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纷纷召回自家的首款纯电车型 bZ4X。

一汽丰田召回 2022 年 9 月 6 日至 2023 年 2 月 2 日期间生产的部分 bZ4X 汽车共计 6213 辆,广汽丰田召回 2022 年 11 月 15 日至 2023 年 2 月 3 日期间生产的部分 bZ4X 汽车共计 6159 辆。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作为丰田第一款纯电车,外号“验证码”的 bZ4X 曾经受到很高期待,但这款车型,让不少日系粉丝失望。

一台近 20 万的车,没有倒车雷达、没有天窗、没有电尾门、前排手调座椅、塑料方向盘、6 喇叭音响……

标准续航里程为 560 km,但在低温情况下,实际续航里程达不到标准的一半,虚标严重。

而且,虽然续航时间短,但我充电时间长啊,从零电量到充满,用快充都至少要花 3 小时。

然后是这内饰,这布局,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如果说 ID.3 是保守,那“验证码”就是玄幻。

没有三电技术傍身的丰田,还坚持燃油车的思维,结果就造了这么个东西,“验证码”也遭到广大用户的唾弃。

*懂车帝

六月销量,这车刚好破百,让人奇怪的不是这个数字,而是居然还有一百个冤种买这玩意。

吃了大亏的丰田,赶紧找来比亚迪“救驾”,合作推出 bZ3,电池用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电控则是丰田自己的技术。

虽说内饰还是玄幻风,但因为技术力有所提升,操控比“验证码”提升了不少。

但品控问题,始终是悬在丰田头上的一把刀,随着 bZ3 的大批次召回,丰田的纯电车之路,很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比争议不断的丰田纯电车,本田纯电车,却是出奇的“平静”,虽然它们的纯电车,名字比丰田还要难记。

本田的纯电车 e:NS1,不仅名字更古怪,内饰也是十分奇幻,和它们的燃油车完全不一样。

两田的新能源汽车,名字和内饰没一个正常,难道在它们眼里,新能源汽车就得是这样?

e:NS1 的性能,和“验证码”差不多,“验证码”的缺陷,e:NS1 基本都有,就性价比而言,这俩都是割韭菜。

大体是名字不响亮,这车口碑比“验证码”好些,因此销量也高于“验证码”,六月份销量 155 辆,高居 127 名。

*懂车帝

至于日产和起亚等品牌,在新能源的榜单上,甚至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

形势对合资越发不利

这么看来,大众还算是混得不错了,好歹销量能混进新能源汽车前三十,其他合资车企,大多在挣扎中。

不同车企的迥异情况,或许和车企对待新能源的态度有关,相比丰田之前的傲慢态度,大众倒是转型最为积极的。

不过,尽管比下有余,但是比上不足,大众的新能源,能压住其他合资,但面对国产和特斯拉,基本有心无力。

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大众上半年仅交付了 6.24 万辆新能源汽车,交付量比前一年下降约 2%。

*大众官网

相比之下,All in 新能源的比亚迪,上半年销量已突破百万,特斯拉中国、埃安的月度销量,也动辄三万辆以上。

百年汽车工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国汽车企业,不仅在底层技术上实现突破,还对老牌汽车企业形成相对稳固的技术优势。

可以预见,要赶上赛道的大众,自家新能源汽车的降价策略,必须执行到底,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还会继续。

不过,远方的德国人民,就只能忍受天价的大众新能源,老狐相信,德国网民的骂娘,还得持续好长一段时间。

参考资料:

智能车参考:大众中国降价,德国人骂娘了

虎嗅 App:丰田的电动车,不太行

网络图片

编辑:陈展翔

大众明确将继续在华投资,德国首份中国战略讲了什么?

记者 | 安晶

在经历了执政联盟三党的多轮拉锯后,德国政府终于在7月13日公布了首份对中国战略文件。与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的定位一样,德国也把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文件从中德关系、加强德国与欧盟的纽带、加强国际合作三方面阐述了德国对中国的政策方向,肯定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给中欧都带来了好处,同时指出中国的政策变化促使德国对中国策略进行调整。

在对华出口上,德国准备加强审查以限制敏感技术转移、对出口管控清单进行调整覆盖网络安全等新技术。针对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活动,政府准备就关键基建推出保护法,明确哪些企业、机构和领域是关键基建。

德国还呼吁该国在华企业进行决策时考虑到地缘政治风险,宣布之后将与相关企业就中国风险问题举行闭门会谈。

大众汽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布兰德斯塔特(Ralf Brandst?tter)随后在社交媒体发文欢迎德国政府的新文件,同时明确大众集团将继续在中国投资。

美国媒体则认为,虽然德国的新文件标志着德国对中国政策的调整,但相比美国直接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的做法,德国更多是在寻求平衡。

对中国定位

德国外交部在介绍“中国战略”文件时附上了一张围棋的图片。德外交部特意说明,围棋是由对弈双方轮流落子。与国际象棋不同,围棋的目的不是将死对方,而是获得有利位置、捍卫“自由”。

德国政府发布的“中国战略”文件德文版共64页,英文版40页,中文版还在制作中。文件在一开始肯定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脱贫成就,坦言中欧都从中受益。

但德国政府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策略旨在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同时让国际制造产业链更依赖中国。外交上,中国正在用“更进攻性”的方式确保自身利益,试图重塑“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基于此,德国政府认为需要对策略进行调整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也是把中国视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来源。

在合作上,德国政府明确中国是气候变化、可持续性发展、全球健康、大流行病防控等领域的关键伙伴。在竞争者定位上,文件指出中国是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近年来对中国的贸易依赖越来越强,但中国对欧洲的依赖却在下降。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德商品贸易额为2989亿欧元,比2021年增长21%,中国也连续第七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文件指出,德国政府要确保中德合作“更公平、更有可持续性、更互惠”,将为此与中国展开竞争。文件强调,德国无意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但同时德国也急需“去风险”。

“去风险”一词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今年3月阐述欧盟对华政策时使用的表述。当时她指出与中国脱钩不符合欧洲利益,欧洲应把重点放在“去风险”。之后,七国集团广岛峰会和美国高官也频繁使用该表述。中国已多次对“去风险”的说法表示不满,强调中国并非风险来源。

关于“制度性对手”,德国的文件认为,德国与中国在规范国际秩序的原则上存在观念差异。除了指责中国试图重塑“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之外,德国还认为中国与俄罗斯加强关系对德国安全有直接影响。

文件同时强调,德国与中国是“制度性对手”不代表双方放弃合作。与放弃合作相反,与中国保持合作是德国联邦政府对华战略的“根本”。德国政府重申了“一个中国”原则,同时也宣布该国将扩大与中国台湾的合作。

经济贸易

文件明确,经济关系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将保持与中国的“密切经济纽带”,中国将继续作为德国企业的主要市场,德国也是中国企业的重要市场。

但德国寻求在关键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以降低依赖单一来源的风险,德国曾经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过度依赖就是先例。

文件指出,德国在多种金属、稀土、锂电池、光伏、抗生素等药物上都依赖中国。德国政府之后将对依赖中国进口的关键产品进行评估,并协助企业寻找多样化、可持续性的供应来源,包括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对华出口上,文件明确德国政府的出口管控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国际安全和保护人权。目前德国针对中国的出口管控主要涉及军民两用商品,之后德国将对出口管控清单进行调整,以覆盖网络安全、监控技术等新技术。

德国政府还将对出口信贷担保进行评估,以限制将敏感的军民两用技术出口到中国。

针对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活动,德国政府准备就关键基建推出保护法,明确哪些企业、机构和领域是关键基建,确保关键基建的安全和主权运作。文件指出,德国目前针对5G网络等关键通信领域和IT领域设立了相应规定,但还没有对非IT产品制定规则。之后政府将讨论如何从整体上保护关键基建,相关的政府采购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审查。

除此之外,德国政府还准备对海外企业在德投资的筛查法律进行修改,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考虑在内。

对于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文件呼吁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地缘政治风险”。当企业投资集中在一国时,各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消化风险的能力,以避免在出现地缘政治危机时需要德国政府资金介入。

在警示各企业之时,德国政府计划使用“市场经济工具”鼓励企业多样化投资,不要依赖在一国的投资。对于在中国有巨大市场的德国企业,政府将与他们举行闭门会谈,以掌握各企业的中国风险分析情况。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的问题上,德国政府表示愿与中国合作起草改革提案。但德国同时呼吁中国放弃WTO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相当于放弃发展中国家地位。

各方反应

美国智库荣鼎咨询去年的统计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欧洲对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主要来自四国: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这四国占欧洲对华直接投资额的87%。其中,德国排名第一,占比高达43%。

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有近70%都集中在汽车、食品加工、药物/生物技术、化学品和消费品制造。德国的大众集团、巴斯夫、宝马都是对华投资大户。

去年,大众在中国的新车交付量达到318万辆,几乎与欧洲销量持平。巴斯夫则宣布将在中国广东省湛江市的一体化基地项目投资100亿欧元。建成后,湛江一体化基地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中国战略”文件发布后,大众汽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布兰德斯塔特立刻在领英发长文,对文件的政治目标表示支持。

他表示,大众集团已经进行了风险管理以在销售上实现平衡,为此大众在美国和南美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但他同时指出,为了减少地缘政治可能造成的风险,大众必须建立“自动可控的价值链”,也就是加强本地化、建立本地发展专长。

“这也是大众集团将继续在中国投资的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动态成长的市场,也是关键技术创新驱动力。这对大众的全球竞争力和整个德国汽车工业都至关重要。”

德国工业联合会则指出,新文件中部分措施的具体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讨论,比如德国在海外投资的部分。联合会认为,相关措施可能会过度限制企业活力。

《华尔街日报》指出,德国政府公布的“中国战略”最终版比此前传闻的版本更为温和,这也是执政联盟三党博弈的结果。去年流出的“中国战略”草稿要求德国企业公布在中国的情况,还必须接受压力测试以检查各企业在面对地缘政治危机时的耐受力。

德国执政联盟中的绿党对中国态度强硬,自由民主党则亲企业,总理朔尔茨在对华问题上也更温和。《华尔街日报》认为,德国曾是欧洲大国中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这份新文件虽然表明了德国对华态度的转变,但并没有出现180度大转弯。与美国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的做法不同,德国还寻求继续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济关系。

美联社则认为德国对华策略是在寻求平衡,一方面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另一方面则寻求摆脱对中国经济的过度依赖。

针对德国政府的新文件,中国驻德国使馆发言人表明了中方的四点立场。中方希望德方理性、全面、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德国当前面临的很多挑战和问题并非是中国造成的,中国是德国应对挑战的合作伙伴,而非对手。将中国视为“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两国共同利益。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看待中国和制定对华战略,只会加剧误解和误判,损害双方合作与互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周五的记者会上回应,以去风险、降依赖之名,行竞争和保护主义之实,将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只会适得其反,人为制造风险。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划线,鼓噪所谓“制度、利益、价值观竞争”,更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只会加剧世界的分裂。

他指出,事实上中德共识远多于分歧,合作远大于竞争,双方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在当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希望德方全面客观看待中国发展,制定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同中方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德国大众中国总部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