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日报 汽车日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资讯 »

上海大众电车id6多少钱

试驾2023款大众ID.4X:薄荷绿外观引人注目,年轻化风格依旧

众所周知,ID.4 X作为上汽大众旗下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纯电动车型,也是首款经EMB模块化平台打造的产品,自2021年发售以来,就打破了人们对大众品牌过去的那种刻板印象。

这不仅是因为它在外观上变得更加年轻,同时也象征着上汽大众在电动化转型中的一种探索精神,所以哪怕对于今天的新能源市场来说,ID.4 X并不是一款新车,但每一次驾驶,它都能带给我一些新的体会和心得。所以这次,趁着全新ID.4 X试驾的机会,我也会和大家好好聊聊,这台车究竟搭载了哪些独门科技,以及有哪些吸引我的地方。

外观:变化不大,新增两种全新配色

首先就是车头部分,在我印象中,ID.4 X应该是上汽大众家族中第一款采用贯穿式大灯和车标的车型,那这一点在全新ID.4 X上也得到了延续,在夜晚点亮之后很有辨识度,看起来也非常有科技感。

然后在车灯这一块,它采用的仍然是IQ.Light灵眸车灯,里面的远光灯模块由24个独立灯珠组成。在夜晚可以根据上方摄像头的数据,精准判断对向来车,然后适当关闭其中一到两组发光单元,真正意义上实现“远光规避”功能。

也就是这台ID.4 X的光源不会直射对向车道司机的眼睛,尤其是在高速或者光线不太亮的地方,确保夜间行车的安全。这也是大众ID.4 X这款车上一个小小的黑科技。

在车身尺寸方面,2023款大众ID.4 X相比老款基本没啥变化,毕竟这是一次小改款,所以它连前后包围跟套件都没换,直接套用过去2022款的模式。不过它增加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薄荷绿,除此之外还有碳晶黑、超导红三种专属配色,然后车身周围的这些黑色包围件全都取消掉了,看起来整体性更高。但是以上这三个颜色都需要选配,价格1000块,不知道这个价格对于屏幕前的你们来说,是否合适呢?欢迎评论区和我探讨。

最后,顺便和大家提一嘴,全新ID.4 X依旧沿用了“前碟后鼓”的制动模式,也就是它两个后轮仍然是以鼓刹为主。说到这,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大众好像是“省成本”,或者玩起了过去那种“简配”风格。

但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在参加活动的时候也专门和大众那边的产品负责人探讨过,那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大众MEB平台是一个以后驱车为主的架构,所以首先在刹车时与后轮连接的电机会形成一定阻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拖拽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起到了制动效果,加上前轮的碟刹,所以对后轮的制动强度要求普遍不高,鼓刹基本够用。

其次,在重量和保养循环方面,鼓刹的优势比较明显,一来它重量更轻,并且需要更换配件时的费用普遍比较低廉。这也是上汽大众在打造ID.4 X这款车时,基于研发理念的一种考量,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取舍吧。

内饰:车机有更新,但依旧有些繁琐

内饰部分,相比于过去那种有些死气沉沉的风格,全新ID.4 X在整个座舱氛围上做了一次小的升级。比如它的车门、中控台这些地方的皮革材料,都采用了与外观类似的薄荷绿元素,这个设计被上汽大众称之为“清新主张”,看起来确实年轻了不少。

然后在整体布局上,全新ID.4 X的内饰风格基本没什么太大变化,下方是一个超大容量的储物格,里面有手机无线充电和两个Type-C的充电口,这些用起来都挺方便的。不过还是存在一个小问题,就是中控台的塑料感还是比较明显的,包括车门还有下面这些部分,都采用了硬塑料材质,看起来有一点点廉价。

然后在车机系统上,2023款大众ID.4X 做了一个小小的升级,虽然里面的二级菜单还是比较多,但是在操作逻辑上做了一点优化。比如过去那个版本,你想要找到某个功能,就必须不停的上下左右划动,在开车时就会显得非常乱。

但在全新车机系统中,它取消了上下划的设计,你自始至终只需要左右拉就行,可以说整个系统的集成化程度更高。那也正是这个看起来有点不起眼的优化,会让你更快的适应这套车机,用起来也没有那么繁琐,这是比较好的一点。

那另外,就是大家过去普遍吐槽的这个方向盘,特别是它三九点的位置,这些触感开关用起来比较模糊,不如机械按键那么好用。

当然,2023款ID.4 X仍然采用了这种设计,那之前我也和大众那边的产品负责人也聊过相关的问题,当时他们表示,可能在以后的改款或者换代车型中,会适当取消这些触感开关,然后换上更直观的物理按键,具体可以参考今年3月份在欧洲发布的那台ID.2概念车,那款车的方向盘就是采用了滚轮式按键,用起来可能相对来说比较直观。

动力:后驱为主,扭矩输出依旧平顺

最后在动力方面,厂家这次给了我们一台两驱版的长续航车型,这个也是目前市场比较看好的一个版本。那这款车搭载了一台后置永磁同步电机,输出功率150千瓦,峰值扭矩310牛米,这个参数家用基本没问题。

同时,这款车还匹配了一块容量83.4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包,综合续航里程607公里,那根据这两天在市区试驾的情况来看,ID.4 X对电量的计算还是比较精准的,你用了多少它就显示多少,基本不会出现虚标的情况。

另外,可能是因为基于它整个EMB平台的整体性,ID.4 X开起来的感觉还是比较稳的,同时它的动力输出比较柔和,不会像现在很多新势力给你那种很激进的感觉。平常在城市里开,它给你的感觉就是一个很舒服的代步工具,你可以开着它去上班、去买菜、去接娃等等,总之这种扭矩衔接的平顺性,几乎可以应对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出行场景。

不过相较于柔和的扭矩输出,这台ID.4 X的转向手感相对比较沉稳,可能开起来不会感觉有什么异常。不过一旦需要倒车或者低速打方向时,就会感觉有点吃力,尤其是对于女司机来说,这个设定有些不太友好。

另外,这台ID.4 X的刹车脚感有些偏软,制动前段的反应有些慵懒,平常市区跟车基本没问题,但是如果遇到拥堵路况,那驾驶员就不得不稍微重踩刹车来保证制动距离,但带来的结果就是会出现一些轻微点头现象,时间一长舒适性肯定有些影响。

汽车网评:焕新之后,年轻化特征更为明显

众所周知,ID.4 X作为上汽大众旗下最早上市的一款纯电动车,它的地位至关重要。不但影响了ID.3、ID.6 X等接下来几款纯电车型的研发方向,同时也代表了大众品牌在电动化时代中的探索精神。

最后回归到我们这次试驾的2023款ID.4 X,虽然这只是一次小改款,但我觉得它反而变得更加年轻,同时也更贴合实际,没有过去那种天马行空的感觉。比如它配备了三种个性化车身颜色、车机系统也做了一次小更新,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加分项。总之,面对越来越“内卷”化的新能源市场,ID.4 X就是一台被低估的“实力派”选手。

试驾上汽大众ID.3:用12万买台“纯电高尔夫”,是取舍还是血赚?

毫不夸张的讲,大众刚刚开始造ID.家族的时候,其实很矛盾。他们并不理解在智能化时代,一台纯电车应该怎么造。另一方面,前任CEO全栈自研的思路也一直在拖大众电车的后腿。

所以,在中国这个极度重视配置和智能化的市场中,大众家的电车一直销量平平。

如果聚焦到ID.3这个车型上来说的话,它在中国其实并不占优势。比亚迪海豚作为它的直接竞争对手,不但价格优惠很多,而且还有民族品牌加成。这么对比下来,正价超过16万的ID.3似乎毫无还手之力。但如果它的价格来到12万级,性价比会不会爆炸呢?

答案是确定的,因为在7月份时,ID.3的销量迎来了史诗级跃升,7378台的销量直接证明了“没有不合适的车,只有不合适的价格”这条铁律。

说回产品本身,ID.3其实并不差。大众其实是用一台燃油车的思维造了一台电动车。厚重的底盘质感、后置后驱的布局以及实打实的续航表现都是它的优势所在,这也同样解释了为什么它降价就好卖,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台好开的车。

这些德国车企最大的优势其实就是经验和高度一致性。只要驾驶者有过长时间驾驶大众的经历,ID.3这台车基本不需要适应。

170马力的动力推动1.76吨的车身看起来不算轻松,但实际上8.06s就能破百的成绩并不弱。如果换算成汽油车序列的话,这应该是330TSI的动力水准。再加上它在加速时刻意柔化了电车的突兀感,所以ID.3的驾驶感受一直被“老司机”们推崇。

除了动力之外,ID.3的另一大杀手锏就是它的底盘滤震。相较于同级的国产电车,ID.3的体感就像极了一台小坦克。底盘能直接隔绝铺装道路上的大多数振动,只有遇到大沟大坎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颠簸。

最后,由于较大的车高和较低的地台,ID.3就能装入更厚的座椅,让本就不大的振动感进一步弱化。很多人都说大众的电车坐起来更舒服,这就是它的秘诀。

说了这么多,ID.3除了并不聪明的车机之外,其实在驾驶上也有一些问题。虽然它的里程还算标的比较实在,但是电耗却有些令人难堪。

经过我们的实测,ID.3在日常使用时能跑到404km,合百公里电耗14度左右。但只要上了高速,电耗将持续增长到22度,这时候的续航里程就只有260km了。

虽然电动车跑高速是弱项,虽然没人想在跑长途时开电车,但ID.3作为这个级别的小车,能耗显然是有些高了。相信这一点,和能源转化损失以及1.76吨的车重有关系。

总体而言,ID.3自身的驾驶品质其实是很优秀的。结合它在7月份仅12万多的起步价,作为一台替代高尔夫专职在城市游弋的小车来说很合适,甚至可以说血赚。

但如果有经常出远门的需求的话,ID.3估计就无法满足需求了。不过作为一道超纲题,做不出来也不是它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吹毛求疵。

大众新平台造纯电“朗逸”?10万买大空间,有800V必火?

国内新能源车有多卷?近期,大众集团再投25亿欧元,拓展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其核心是打造一个全新的CMP平台,目标直指国内尚处于“空白阶段”的纯电动廉价车型。之所以说“空白”,是因为10万元左右价格区间的纯电车型,现阶段还充斥着大量“非大厂产品”,以及“大号代步车”等等。身为国际大厂的大众汽车直接下场,会形成降维打击吗?

大众纯电动的PQ34,还是MEB青春版?

即便只聊新能源,大众集团在不聊更高阶的PPE,甚至是J1平台的情况下,也已经有MEB这一纯电平台,以及依托燃油车时代的MQB、MLB的Evo升级版平台。既然全新的CMP平台是针对廉价车型,那么它的定位也很清晰,就是覆盖MEB平台以下的产品。

为此,大众将会把原来的MEB平台升级至MEB+,从而给CMP平台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至于原来燃油车平台的Evo升级版,预计将专心覆盖逐渐轻混化的燃油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参考MEB平台至今最低覆盖至ID.3的情况,CMP平台预计将覆盖标准A级车,甚至是定位比A级更低的车型。结合大众ID.3的市场表现,基于CMP平台打造的产品,将很可能覆盖10万元左右的纯电动车市场。

CMP与MEB的搭配是不是很熟悉?在MQB平台之前,大众汽车就凭借PQ34+PQ35的组合,覆盖了从A0至B级车市场,并带来了诸多经典车型。其中PQ35就类似MEB的定位,主打从高尔夫、速腾等A+级车型开始,并向上进行覆盖。而全新的CMP平台,就像当年的PQ34的定位。后者缔造了国民级家用车大众朗逸,这显然也是CMP平台想在纯电时代复刻的操作。

当然,大众想复刻经典,还是要从已有的MEB平台上着手。简而言之,就是在MEB平台上做减法。毕竟对于“复刻朗逸”这种思路来说,MEB的技术储备还是过剩的。而这种过剩,又主要表现在家用A级车不太在意的性能以及操控部分。

比如说覆盖电四驱,或者说满足电后驱的动力系统。以及兼容后置大电机的底盘结构。后驱当然能够带来更多操控乐趣,在新能源时代,前驱与后驱的成本差异,已经没有燃油车时代那么大。甚至附带的传动效率,也就是省油(省电)效果也不再明显。但想要发挥后驱的优势,需要后桥电机有足够的马力。在讨论“无后驱不豪华”这个观点时,我们总是忽略了,燃油车时代的后驱车,其实大多是有大马力作保的。

眼下CMP平台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明显会削弱动力。既然发挥不出后驱效果,那还不如直接用前驱。因为站在控制成本的角度来看,前置电机还可以释放后悬架需求。在需要保留后置大电机的前提下,新能源车的后悬架几乎只能在标准五连杆与H臂多连杆之间二选一。无论选谁,都会带来调校与制造成本上的明显压力。但剔除后置电机需求后,即便纯电动车,也可以回归MQB的四连杆式后悬架。甚至是“一步到位”,捡起支撑性强、成本又极为友好的扭力梁式后悬架。

10万元买大牌、大空间电动车,还能有800V?

借鉴现有基于MEB平台的ID.系列车型的产品价格体系。在削减动力系统,替换后悬架结构之后。从技术角度来说,对于立足CMP平台的全新大众纯电动车,其市场价格覆盖10万元左右,应该已经不是难事。但便宜并不是万能的,用户群体还需要知道,新平台到底能带来什么。

首先最为明确的就是大空间。这点其实也很好理解,即便是MEB平台中,眼下尺寸最小的车型。大众ID.3也有2765mm的轴距表现,轴长比更是接近0.65。这便是纯电动平台的魅力所在。在抛弃传统发动机舱布局之后,车辆的配重、轴距、空间设计,从来没有如此简单过。而且如果是直接抛弃后桥独立悬架,那么后排的空间还会更为充裕。

至于说换成前驱之后,会不会变相扩大发动机舱空间,导致其轴长比,或者实际应用空间要小于MEB平台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因为MEB平台本就可以兼容前桥电机。并且在四驱的情况下,其前电机还是以大力出奇迹著称的异步电机。如果前轴使用功率密度更大的永磁同步电机,那么借鉴现阶段大众ID.系列前电机80kW的功率水平。大众CMP平台前置电机保持在100kW左右的功率水平,是符合技术推算的。再结合大众ID.3的后置电机最大功率不过125kW,照此推算下来的大众CMP平台A级车,即便尺寸更大一些,其性能储备也足以应对日常家用需求。

另一个对纯电动车而言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续航里程。虽然定位要比MEB平台更低,但单次补能后的纯电续航里程,CMP平台大概至少会保持MEB平台的水平。先说有利的部分,底盘的变化、后电机的省略,以及潜在的车身尺寸加大等因素,都使得大众CMP平台打造的车型,有更多空间去布置动力电池。而不利的部分是,从成本角度还有大众和国轩高科的合作趋势,以及后者更专注磷酸铁锂赛道来看。基于大众CMP平台打造的产品,很大概率会使用磷酸铁锂电池。

当然,结合神行电池、金砖电池的案例来看,磷酸铁锂电池的容量密度也已经今非昔比。所以结合以上信息来看,大众CMP平台打造车型的续航表现,至少应该保持在如今大众MEB平台打造的ID.系列的水平。更关键的问题是充电速度,800V这个话题在两年前,大众即便是MEB平台也会明明白白告诉你,400V就是最好的选择。但在眼下揭晓CMP平台的同时,大众也明确了升级后的MEB+平台,将拥有更快的充电速度。放在眼下这个时代,将“更快的充电速度”与800V画等号,似乎也并不违和。

如果MEB+纳入800V范畴,那似乎意味着,大众整合现有平台,构建SSP架构的动作被加速了。那么,回到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话题,新生的大众CMP平台,有希望坐上SSP架构的餐桌吗?至少从技术角度来看,并没有拒绝CMP上桌的瓶颈。在电池部分,SSP大家庭中,作为区分的核心是电芯材料。即,入门的磷酸铁锂,中间部分的高锰材料,以及高端定位的高镍材料。在磷酸铁锂攻克800V之后,以上标准电芯也就不存在适配的问题。

剩下的问题便是成本,也就是说,注定以走量和廉价为目标的大众CMP平台,能否承受全车升级SiC。这个疑问有一个前提,也就是说大众不会考虑“半800V”路线,也就是高压充电或者升压充电,然后相对低压用电的方案。因为这套技术方案的损耗过大,为了提升充电速度,最终效果有点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边际效应才是SiC能否大规模装车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大众汽车与时间和销量赛跑了,毕竟立足于CMP平台的车型,要在2年后(2026年)才开始落地。

写在最后

适当牺牲性能和操控,换取更大的空间,以及更低的价格。大众全新CMP平台打的算盘,其实和当年的大众朗逸没什么本质区别。不过电气化的变化,使得新平台打造的车型,也不至于在性能、操控上需要做出太多牺牲,并且能在空间上带来更大的惊喜。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续航焦虑的考量,这部分到底如何抉择,或许还需要时间和销量为技术做出背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汽车日报 » 上海大众电车id6多少钱

相关文章

themebetter

contact